一个高血压家族的基因调查与分析

一个高血压家族的基因调查与分析

一、一个高血压家族的遗传学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媛媛[1](2021)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相关基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测定调节气道阻力和肺泡弹性回缩力的重要物质-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s)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血清水平,探讨其与睡眠参数、肺功能指标之间是否有相关性;(2)筛选在OSA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中间表型的相关功能基因为候选基因,利用目标区域测序技术确定这些基因及其变异位点是否与OSA有关联;(3)对通过目标区域测序筛选出的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合成、代谢及调控相关的基因及其变异位点进行进一步关联分析,探讨其与OSA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2016年4月-12月期间新疆人民医院高血压诊疗研究中心明确诊断为OSA的患者198例及同期住院的非OSA者173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多导睡眠监测结果、肺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Ps浓度,分析肺容积、SPs与OSA之间的关系;(2)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选择表型极严重者与表型正常者各50例,对与OSA中间表型相关的170个候选基因进行目标区域二代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可能影响OSA的基因;(3)对通过测序筛选出的PS相关基因的高频SNP位点进行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分别探讨单个位点、多个位点构成的单倍型以及遗传风险评分(GRS)与OSA的风险关系,同时基于GEO公共数据库中OSA微阵列基因芯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目的基因在OSA样本中的表达特征及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对低频功能性突变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方法研究突变后蛋白分子构象的改变及表面电荷分布的差异,以分析突变后蛋白功能的变化。结果:(1)OSA患者中FRC、RV、TLC、FRC实%预等肺容积指标降低,FRC实%预与AHI、HI指标成负相关,与LSa O2、MSa O2指标成正相关,校正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后,FRC实%预仍与LSa O2、MSa O2指标成正相关,这可能与FRC的增加使上气道稳定性增加、可塌陷性降低,外周气道阻力降低有关。与高血清SPs水平组相比,低血清SPs水平组中OSA所占比率增高,部分睡眠参数或肺功能指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校正性别、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低血清SP-A、B、C水平仍是影响OSA的危险因素,提示SPs的降低可能在OSA发生中起一定作用。(2)利用目标区域二代测序技术对纳入的研究对象的与OSA中间表型相关的170个候选基因进行测序,共筛选过滤出总变异12907个,包括SNV位点11027个,In Del位点1880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已知中间表型(肥胖、颅面结构、上呼吸道肌肉的神经调节、睡眠和昼夜节律)的146个候选基因中,筛选获得与OSA发生有关的基因变异主要包括HLA-DRB1、HLA-DQB1、GHRL、DLAT、VDR、KSR2、BTBD9、HTR2A、HTR3B。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推测呼吸系统顺应性下降,特别是肺的顺应性下降可能亦是OSA重要的中间表型,在24个与该表型相关的功能基因中,发现与PS合成、代谢及调控相关的基因(FASN、LPCAT1、SFTPA2、SFTPB、SFTPC、STAT3、VEGFA)与OSA的发生有关,而且这些基因在构建的蛋白互作网络中与146个已知候选基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连接,提示它们之间互相关联、相互作用,参与OSA的发生。(3)对PS相关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FASN和VEGFA可能是OSA的遗传易感基因,FASN rs72634334位点,VEGFA rs833067、rs1413711、rs58414032、rs735286、rs3025000、rs3024998、rs3025006、rs2010963位点可能是OSA发病的遗传位点,这些位点多态性与多个PSG睡眠参数存在显着关联。FASN基因由rs45557233-rs17848939组成的单倍型AC、rs12937862-rs57686731组成的单倍型GA、rs57686731-rs78330892组成的单倍型AC,NFATC3基因由rs151338754-rs78537727-rs12446198-rs137976506-rs1259917-rs9932251-rs766989438-rs12447640-rs12599880-rs7205935-rs73612690-rs74024145-rs76419201-rs3815173组成的单倍型-AGCCAAG-AAAGGGT,可能是OSA的保护因素;SFTPD基因由rs911886-rs2243639-rs3793925-rs17884887-rs2181204-rs2255601组成的单倍型CCGGAG,由rs6413523-rs721917-rs726288-rs2819096-rs723192-rs958865-rs726014-rs12219080-rs145443778组成的单倍型CGCCCCTCTTT可能会增加OSA的发病风险。PS相关基因SNP变异的累积效应与OSA发生风险有关,其GRS与AHI、HI指标独立相关,且可提高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等传统危险因素组成的基线模型对OSA的预测能力。基于微阵列基因芯片的差异表达分析证明FASN、VEGFA、SFTPA1、SFTPA2、SFTPB、SFTPC、SFTPD在OSA样本中的表达显着下调,且VEGFA与FASN、SFTPA1、SFTPA2、SFTPB、SFTPC表达呈正相关。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VEGFA一个低频功能性突变(K346R)的突变体较野生型蛋白结构稳定、构象波动小、表面电荷的空间分布发生明显变化,提示K346R可能为有利突变。结论:(1)OSA患者中功能残气量、残气量、肺总量等肺容积指标降低;低血清SPs水平组中OSA所占比率增高,与部分睡眠参数或肺功能指标存在关联;低血清SP-A、B、C水平是影响OSA的独立危险因素,SPs的降低可能在OSA发生中起一定作用。(2)与PS合成、代谢及调控相关的基因(FASN、LPCAT1、SFTPA2、SFTPB、SFTPC、STAT3、VEGFA)可能与OSA的发生有关。(3)FASN和VEGFA可能是OSA的遗传易感基因,其位点多态性与多个PSG睡眠参数存在关联;FASN、VEGFA及编码SPs蛋白的基因在OSA样本中的表达显着下调,且VEGFA与FASN、SFTPA1、SFTPA2、SFTPB、SFTPC表达呈正相关,提示OSA患者肺内VEGFA表达下降可能通过调节SPs基因的转录、表达,影响SPs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到OSA的发病过程;PS相关基因SNP变异的累积效应与OSA发生风险有关,其GRS与AHI、HI指标独立相关,且可提高传统危险因素组成的基线模型对OSA的预测能力;低频功能性突变VEGFA K346R可能为有利突变,后续可构建该突变真核表达质粒进行功能验证。

曹念[2](2021)在《Rac1在孕期LPS暴露致子代大鼠跨代遗传性高血压中的作用及孕激素促进心肌细胞增殖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高血压病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全球高血压病患已超11亿,国内高血压患者数量亦有近3亿,加之国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偏很低,我国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极为严峻[2]。因此,进一步阐明高血压的致病机制、寻求潜在有效治疗靶点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高血压已被证实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大量研究证实,孕期不良刺激与高血压发生发展亦存在重要联系。英国学者David Barker[3]曾提出“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学说,认为高血压病的根源可追溯至胚胎发育时期。孕期营养缺乏、免疫炎症、毒素暴露等均使胎儿暴露于一个非正常调控的生长环境中,导致子代出生质量降低,成年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代谢紊乱、肾功能不全等患病率增加,甚有学者将此列为心血管病发病的第三大因素。因此,从生命早期探索高血压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动物学实验亦证实:孕期受如免疫过度激活等不良刺激后,会导致子代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显着升高[4]。SD大鼠在孕期给予LPS腹腔注射暴露可较好复制孕期感染模型。母体孕期LPS暴露可经由胎盘-胎儿发生炎症反应,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6等炎症因子明显增高;过度的炎症反应干扰宫内胎儿的正常发育并可能发生异常的遗传学修饰,最终导致子代发生高血压等病态表型。然而,其涉及的机制尚不清楚。而另一严峻的现实是,超过60%的高血压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提示了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本模型中由LPS暴露所致的子代大鼠高血压能否实现遗传,特别是跨代遗传呢?如实现了遗传,又是何机制介导了本模型高血压的遗传呢?近年来多个研究团队进行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以期找到调控血压的关键易感位点,但现有结果提示其在高血压遗传效应中所起作用远低于预期。提示对于高血压这一类多基因复杂性心血管疾病而言,通过传统方法寻找其遗传机制特别是跨代遗传机制收效甚微。而在表观遗传方面,目前心血管领域内的研究都仅限于表观遗传修饰在当代发病的作用,但还远未触及实质上的遗传、特别是跨代遗传的实现。而在其他疾病的跨代遗传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殖类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领域。Anne C.Ferguson-Smith,Qi Zhou等先后证实了精子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异常、精子ts RNA遗传可至后代出现能量代谢异常等表型[5-7]。那么心血管一类的多基因复杂类疾病又是如何实现遗传、特别是跨代遗传的呢?表观遗传学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为进一步探索高血压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可能。机体、细胞能借由基因组重编程对环境产生差异性的应答。那么固定的DNA蓝本是如何灵活应对环境信号的改变呢?表观遗传学修饰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染色质重塑、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和micro RNA等途径,实现对外界刺激的相对快速的应答[8]。目前已证实,营养不良、炎症刺激等外界不良刺激可导致机体产生过度氧化应激,进而诱发异常表观遗传修饰[9,10]。外源刺激持续作用致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稳态,使得机体处于过度氧化应激状态,进而诱发下游靶基因的相关表观遗传学修饰[11]。在孕期LPS暴露的模型中,氧化应激异常增高是明确的;那么是否由于异常的氧化应激导致了相关靶分子发生异常表观修饰,进而诱发了高血压的跨代遗传呢?综上,我们提出假设:1、孕期LPS暴露能够导致子代大鼠尿钠代谢障碍、血压升高及其跨代遗传;2、孕期LPS暴露所致的子代高血压跨代遗传是由异常表观遗传修饰介导的。3、氧化应激水平的异常增高是孕期LPS暴露后异常表观遗传学修饰的触发因素。因此,本课题将重点探究孕期LPS暴露致子代大鼠高血压的分子机制、实现高血压跨代遗传的遗传机制,同时对表观遗传异常改变的上游触发因素进行探索。研究方法:1.观察孕期LPS暴露后各代大鼠血压、尿钠排泄情况通过袖尾法、植入子遥测法测量血压;以代谢笼检测大鼠24小时尿钠排泄情况。明确孕期LPS暴露能否导致子代大鼠高血压,子代高血压表型能否跨代遗传。2.寻找致子代大鼠高血压的关键分子、检测并验证其致高血压作用对肾脏组织完成m RNA测序。qRT-PCR和WB检测肾脏靶分子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靶分子的抑制剂,明确靶分子在致高血压及尿钠代谢障碍中的作用。3.检测靶分子外显子突变情况、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相关组蛋白修饰对靶分子表达的影响对肾脏组织进行靶分子基因的外显子区测序,明确有无突变;对靶基因启动子区进行甲基化测序,明确组间有无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筛选组蛋白相关修饰明确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方法,明确组蛋白修饰在靶基因启动子区的沉积水平。进一步证实异常表观修饰在靶基因功能异常中的作用。4.检测LPS暴露后氧化应激水平;利用Tempol抗氧化处理、逆向证明氧化应激在表观遗传修饰中的作用检测LPS暴露MDA、SOD水平,检测LPS组和LPS+Tempol组H3K9me2-Rac1及下游分子变化等,了解异常表观修饰可能的触发因素。研究结果:1.孕期LPS暴露可以诱发子代大鼠血压升高和尿钠排泄障碍。进一步传代发现,孕期LPS暴露所致子代高血压表型可持续传递到F3代。在F4代中,尽管在基础状态下,组间血压未见明显差异;但组间在盐敏感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孕期LPS暴露组F4在高盐(8%HS)饮食诱导后,血压升高和尿钠排泄障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2.m RNA测序筛选得到Rac1分子。Rac1的m 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在LPS组子代大鼠肾脏组织中显着高于对照组。F1代中LPS组子代鼠血清醛固酮含量未见明显差异但肾脏MR核转位及下游ENa Cs表达水平明显增高。Rac1特异性抑制剂NSC23766可使LPS组子代大鼠的血压上升、尿钠排泄障碍明显改善,MR入核及下游ENa Cs表达水平明显回降。3.孕期LPS暴露后,F1代肾脏组织Rac1基因的外显子区未见突变;Rac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检测亦未见明显差异。孕期LPS暴露后各子代的H3K9me2表达均显着降低、其在Rac1启动子区的沉积水平亦明显下降。孕期LPS暴露后,孕鼠和F1代子鼠的氧化应激水平显着增高;在应用Tempol后,F1代H3K9me2表达及其在Rac1启动子区的沉积水平均明显回升,Rac1-MR信号及血压情况均明显改善。4.H3K9me2的去甲基化转移酶KDM3b在F1代LPS组卵巢组织表达增高,而F2、F3未见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发现F1代LPS组卵细胞中KDM3b明显增高、H3K9me2降低。应用Tempol后F1代卵细胞的KDM3b和H3K9me2异常变化得到明显改善,同时F2代肾脏组织的H3K9me2表达及其在Rac1的沉积水平、血压均明显恢复。结论:孕期LPS暴露后使得各代肾脏H3K9me2表达及其在Rac1启动子区的沉积水平明显下降,并导致Rac1在各子代表达异常增高,并诱发下游MR入核增强、下游ENa Cs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水钠代谢障碍、钠水潴留,最终导致跨代遗传性高血压的发生。氧化应激是KDM3b功能异常及H3K9me2异常表观修饰的触发因素,而卵细胞是本模型高血压跨代传递的重要遗传介质。

张春雨[3](2020)在《内蒙古蒙、汉族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社区蒙、汉族65岁及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探讨AD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探讨ApoE、TOMM40、PVRL2、BIN1 基因在蒙古族散发性AD(sporadic AD,SAD)患者中的变化规律,以及19号染色体单倍体型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法1、选取内蒙古自治区30个社区的全部65岁及以上的5150个蒙古族、汉族个体进行AD危险因素探索性研究;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AD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评估相关因素对AD的影响;3、收集蒙古族SAD患者51 1例,对照组为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92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技术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AD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并应用单倍体分析和MDR方法研究蒙古族SAD患者基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蒙古族65岁及以上以上人群中,年龄、性别、职业、接受教育、婚姻、家庭结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舒张压,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汉族65岁及以上人群中年龄、性别、生育胎次、职业、接受教育、低收入、婚姻、家庭结构、吸烟饮酒史、体育锻炼、规律饮茶、低体重、腹型肥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蒙古族SAD组与对照组相比,ApoE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并且ApoE ε4携带状态在两组间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00)。(2)PVRL2 rs6857、rs6859、rs3852861,TOMM40 rs157580、rs2075650,ApoE rs7094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P<0.005);ApoE rs40550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了 ApoE ε4携带状态后,上述各SNPs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poE ε4+/-组分布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IN1 rs6733839、rs74437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未见差异(P>0.05)。(3)19号染色体单倍体分析发现:PVRL2 rs6857、TOMM40rs157580、2075650间存在连锁不平衡,携带CGA单倍体者的AD发病风险较低,而TAG携带者的AD发病风险较高;TOMM40 rs2075650、APOE rs405509和rs769449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携带GTC单倍体者AD的患病风险较低,携带AGT者AD的发病风险较高;TOMM40 rs6857、rs6859、rs157580之间也存在连锁不平衡,携带AGG者AD的发病风险较低,携带GTA者AD的发病风险较高。(4)运用多因子降维法对蒙古族AD基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发现,ApoEε4、教育、TOMM40rs157580、BIN1rs6733839 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其中,ApoEε4、教育与蒙古族SAD显着相关。结论1.蒙古族65岁及以上人群中,年龄、性别、生育胎次、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舒张压水平,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是AD的可能危险因素,非农牧业职业、接受教育、已婚、与配偶子女同住是AD的可能保护因素;在汉族人群中年龄、性别、低收入、多次生育、吸烟史、低体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是可能危险因素,非农牧业职业、接受教育、已婚、与配偶子女同住,规律饮茶、锻炼是AD的可能保护因素。2.进一步验证ApoE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SAD易感性相关,ApoEε4等位基因是蒙古族SAD的危险因素。3.首次对蒙古族AD人群19号染色体进行单倍体型分析发现PVRL2 rs6857、TOMM40 rs 157580 和 rs2075650 间存在连锁不平衡;TOMM40 rs2075650、APOE rs405509和rs769449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TOMM40rs6857、rs6859、rs157580之间也存在连锁不平衡,内蒙古蒙古族人群APOE、TOMM40、PVRL2、BIN1基因多态性与SAD的易感性相关。4.首次构建出了蒙古族AD发病的最优环境-基因交互模型,即ApoEε4,教育,TOMM40 rs157580,BIN1rs6733839与蒙古族AD发病显着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oEε4、教育水平与蒙古族SAD的发生显着相关。

张湘卓[4](2020)在《基于DNA羟甲基化修饰调控mRNA表达探讨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相关易感基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血瘀证患者外周血DNA羟甲基化(DNA hydroxymethylation)状态和全基因组芯片m RNA表达,筛选两者的差异基因并取交集,探索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易感基因及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1)根据早发冠心病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从422例样本中筛选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患者20例、早发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20例、非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患者20例、健康人20例;从上述样本中每组选6例,每例取外周血3 m L,根据DNA羟甲基化免疫共沉淀芯片(h Me DIP-Chip)检测DNA羟甲基化状态,通过组间比较分析筛选出调控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的差异基因;(2)选取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各6例,每例取外周血2 m L,根据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基因组m RNA的表达,综合DNA羟甲基化和m RNA的表达水平取交集筛选出与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的差异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KEGG分析。结果:(1)hMe DIP-chip芯片结果显示:各组间比较差异羟甲基化基因共计4980个,主要分布在高Cp G密度启动子区,对比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结果显示DNA羟甲基化修饰表达上调的基因224个、下调649个。(2)全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与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405个,其中m RNA表达上调112个,下调293个。综合DNA羟甲基化和m RNA的表达水平取交集,两者存在共同差异基因11个,其中上调4个,下调7个。(3)经GO功能和KEGG分析,与这些差异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有20余条,如核苷酸剪切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内吞作用(Endocytosis)等。(4)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组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LRIG1)、β-2A微管蛋白基因(TUBB2A)DNA羟甲基化和m RNA表达程度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1)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表达下调的有694个、m RNA表达下调的有293个,两者存在相同的差异基因11个,其中7个低表达,说明这些共同差异基因的低表达可能是导致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2)通过GO功能和KEGG分析,11个共同差异基因相关的相关通路有20余条,主要与血管内皮损伤、炎症、斑块及脂质代谢等有关,提示以上通路与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发生发展的机制相关联。(3)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组TUBB2A、LRIG1基因DNA羟甲基化和m RNA表达程度均降低(P<0.05或P<0.01),且与EGFR互作用,可能是由于TUBB2A、LRIG1被抑制或突变导致低表达,从而减弱了对EGFR的负向调节使其高表达,干扰了表皮生长因子信号正常传递,影响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重构的信号转导,导致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生发展,故LRIG1、TUBB2A基因DNA羟甲基化调控其m RNA低表达可能是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邹婷[5](2020)在《新疆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趋势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探讨新疆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病变化趋势及环境、遗传危险因素,本研究分析了2014年至2018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MCI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对9个基因位点(APOE、GSK3B、MME、MAPT、HMGCR、OGG1、SIRT1、PLAU、A2M)SNP多态性同汉族、维吾尔族老年人MCI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APOE、PLAU、A2M基因甲基化水平同维吾尔族老年人MCI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MCI的现况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采用现场及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第二、三部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诊断及排除标准,第二部分纳入汉、维老年人共242人(MCI:106例;对照:136例),第三部分纳入维吾尔族老年人共168人(MCI:43例;对照:125例);应用PCR及Sanger测序完成基因分型,qMSP完成DNA甲基化测定。结果:(1)(1)2014年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MCI的粗患病率为8.404%,标化患病率为7.144%。MCI患病率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TG水平显着相关,其中女性、高TG血症及年龄增长是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P均<0.05)。(2)2018年MCI的粗患病率为10.339%,标化患病率为9.780%;MCI患病率同年龄、高TC水平显着相关,其中高TC血症、年龄增长是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3)较2014年相比,2018年8089岁、小学文化程度、高TC血症中MCI的患病率显着上升(P均<0.05)。(2)(1)APOE rs7412 rs429358多态性在汉族MCI及对照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2)GSK3B rs6438552多态性在总人群、汉族、维吾尔族、非APOEε4携带组中的MCI及对照组间分布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3)MME rs3736187多态性在男性MCI及对照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4)MAPT rs242557多态性在维吾尔族女性MCI及对照组间分布有差异(P<0.05)。(5)HMGCR rs3846662多态性在非APOEε4携带组MCI及对照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6)OGG1 rs1052133多态性在汉族男性MCI及对照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7)SIRT1 rs7895833多态性在维吾尔族APOEε4携带组的MCI及对照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8)PLAU rs22275564、A2M rs669多态性在MCI组及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APOE基因甲基化水平在维吾尔族总人群、男性、男性非APOEε4携带组中的MCI及对照组间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2)PLAU基因甲基化水平在维吾尔族男性MCI组中显着降低(P<0.05)。(3)A2M基因甲基化水平在MCI组和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PLAU rs2227564、APOE rs7412 rs429358、性别及APOE基因甲基化存在交互作用,与MCI发病相关(P<0.05)。(5)各项临床指标均同APOE基因甲基化水平无相关性;女性MCI组中,PLAU基因基化水平同TG呈显着负相关(P<0.05);男性对照组中,A2M基因甲基化水平与LDL-C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1)2014年至2018年,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MCI患病率上升,80岁以上女性上升幅度最大,年龄和脂代谢异常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中等及更高文化程度对MCI的保护作用较为稳定。(2)(1)GSK3B基因同新疆老年人MCI相关,T等位基因是危险因素。(2)在汉族、维吾尔族老年人中有分布差异且与MCI相关的基因为:APOE、MAPT、OGG1、SIRT1。(3)在不同性别老年人中有分布差异、与MCI相关的基因为:MME。(4)独立于APOEε4与MCI相关的基因为:GSK3B、HMGCR;与APOEε4存在联合作用的基因为:SIRT1。(3)(1)APOE基因高甲基化水平同维吾尔族老年人MCI显着相关。(2)PLAU基因启动子区低甲基化水平与维吾尔族老年男性MCI显着相关。(3)A2M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维吾尔族老年人MCI患病无关。(4)PLAU rs2227564、APOE rs7412 rs429358、性别及APOE甲基化水平存在交互作用,是维吾尔族老年人MCI患病的危险因素。

李蔚然[6](2020)在《基于银屑病全球监测项目的中国银屑病医疗保健现状研究及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的因果关系探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中国皮肤科医生银屑病医疗保健认知调查研究背景:高质量的银屑病医疗保健及综合管理对于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皮肤科医生在银屑病患者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高素质的医生队伍是实现高质量银屑病医疗保健的关键。优秀的皮肤科医生一方面应能熟知银屑病指南、掌握银屑病临床诊疗方法,另一方面应对银屑病遗传学、流行病学、新型药物研发及应用等领域有足够的认识。然而尚未有研究报告我国皮肤科医生对银屑病健康保健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情况。研究目的:了解我国皮肤科医生对银屑病管理现状、银屑病流行病学、新型药物应用、临床诊治指南等相关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分析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皮肤科医生对于银屑病认知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异,了解当前我国银屑病卫生保健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解决现有矛盾和问题,提供高质量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方向指导和证据支持。方法:设计并验证《银屑病卫生保健问卷》中文版。问卷主要评估被调查医生对当地皮肤学科建设情况的了解,对银屑病流行病学知识的认知,对生物制剂及生物仿制剂的认知和使用,对银屑病指南掌握情况等。调查在参加第一、二届中国银屑病大会并提供具体联系方式的皮肤专科临床医生中开展。根据受访者所在地域、医院性质、职称及从医年限对受访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医生对银屑病医疗保健相关各问题认知的差异。结果:2019年10月至11月间,来自全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医生参与该调查,共发放问卷1365份,回收有效问卷1345份,有效应答率为98.53%。超过50%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当地皮肤学科建设情况,只能估算当地皮肤科医生、皮肤科住院部和皮肤科门诊大概数量;被调查医生认为患者最常见的就诊途径是自由选择皮肤科医生就诊;银屑病患者就诊的平均等待时间为1.43小时;被调查者估计目前平均约5.76%的银屑病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约50%的被调查者对中国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的患病率可以提供估计值,5%以下的被调查者可提供精确值;被调查医生总体赞同生物仿制剂进一步应用于银屑病治疗,他们非常关注生物仿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97.47%)了解银屑病指南;大部分被调查者(87.5%)实际使用“十分规则”来评估银屑病的严重程度。不同组别间有关当地皮肤病医疗现状知晓情况的比较结果显示,东部和北部医生对各问题的知晓率均高于西部和南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公立医院医生的知晓率高于民营医院,其中对皮肤科住院部数量、对专科医院数量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副主任以上医师知晓率高于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医超过10年的高年资医生知晓率更高,对皮肤科医生数量、专科医院数量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银屑病患病率的知晓情况,公立医院比民营医院的知晓率高,对关节病型银屑病的流行率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职称越高、从医年限越长,知晓率越高,差异显着。对银屑病指南的知晓情况,职称越高、年资越高对银屑病指南的知晓率越高,对指南具体内容越了解。结论:皮肤科医生对我国银屑病的卫生保健现状不完全熟悉;对银屑病流行病学、生物制剂、生物仿制剂等知识掌握不完全到位;银屑病指南被绝大部分皮肤科医生熟悉和掌握,但仍未做到全面覆盖。职称越高,从医时间越长,对银屑病医疗保健相关问题的知晓率越高。应进一步督促全体皮肤科医生在高年资医生、高职称医生的带动下,加强对银屑病医疗保健各方面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不断提高银屑病的专业知识水平,为银屑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第二部分中国银屑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经济负担调查研究研究背景:银屑病给患者生理、心理、经济带来巨大负担,常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着下降。银屑病皮损多对称分布于全身,伴瘙痒、干燥。银屑病往往伴发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等多种伴发疾病。疾病带来的痛苦及社会的排斥、歧视使患者身体、精神均遭受摧残。银屑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关注皮肤及关节损伤,同时要兼顾银屑病伴发疾病及心理疾病的治疗。银屑病治疗费用较高,医保无法报销,使患者医疗直接支出大大增加;此外,患者可因银屑病丧失工作机会,收入减少或消失,导致间接支出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沉重。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对治疗的配合度也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及治疗结局。治疗不仅需考虑患者需要,同时要考虑经济成本。因此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银屑病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负担。研究目的:了解中国人群银屑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银屑病伴发疾病情况;了解银屑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及患者生存质量;了解患者治疗情况及其对接受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轻中度与重度患者间差别。为制定更经济合理的银屑病患者个体化管理方案,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设计并验证《银屑病患者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银屑病患者相关临床特征、患者医疗保健状况及患者经济负担等内容。在全国180家开设有银屑病专病门诊的医院,通过专病门诊医生招募患者参与调查。根据DLQI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度患者组和重度患者组,采用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生存质量、经济负担的差异;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患者病情轻重度的相关因素。结果:调查从2019年5月-10月,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应答率为97.11%。来自全国28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银屑病患者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DLQI平均值为11.49分,根据DLQI评分分组,轻中度患者199人(45.54%),重度患者238人(54.46%);患者平均初发年龄为25.43±12.59岁,初次发病年龄在20-29岁阶段的患者比例最高(34.32%);女性银屑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早于男性(P=0.18×10-4),重度患者平均初发年龄低于轻中度患者(P=0.78×10-2);被调查者中银屑病最常见的诱因为精神压力(51.61%),熬夜(45.97%)及感染(22.58%);初发皮损最常见部位为头部(66.82%)、小腿(53.55%)和背部(35.93%);瘙痒(74.37%)为患者最常见症状,在重症患者中更易出现(P<0.01);被调查者中有151人(34.55%)合并有其他伴发疾病,其中高血压(9.84%)、血脂异常(8.47%)、抑郁症(5.49%)常见,病情越重越易并发其他系统性疾病(P=2.23×10-4);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合并有其他疾病会加重银屑病病情;焦虑和抑郁的人数分别为107人(24.49%)和211人(48.28%),焦虑、抑郁症状随病情进展发生率升高,疾病越严重,焦虑、抑郁出现比例越高(P<0.01);因银屑病无工作的患者共81名(18.54%),有工作的患者中有151人(42.54%)在过去一年因银屑病请假,平均请假22.77天。在过去五年中,因银屑病住院的患者共118位(27.00%)。病情越重,患者工作受影响越大,重度患者无法工作、因银屑病请假、住院的比例均高于轻中度患者(P<0.01);疾病病情越重,治疗费用越高,重度患者每月治疗费用为轻中度患者的1.68倍,银屑病患者每月治疗费用、治疗费用/月收入在重度组与轻中度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266位银屑病患者(60.87%)对疗效不满意,重度患者对银屑病疗效不满意、对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满意的比例高于轻中度患者(P<0.01)。结论:被调查银屑病患者病情相对较重,生存质量严重下降;重症银屑病患者发病比轻中度患者更早,易受精神压力、熬夜、感染等诱因诱发,且更容易出现伴发疾病。银屑病患者承受的心理负担较重,近半数患者有抑郁症状,且病情越重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比例越高。银屑病患者承受较重的经济负担,病情越严重,负担越重。患者对疾病治疗效果及医疗服务满意度不高。需不断完善银屑病医疗健康体系,以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为银屑病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个体化医疗健康服务。第三部分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间因果关系探讨-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数据研究背景: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其发病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其中代谢综合征及其组成成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与银屑病的流行病学相关性已被证实。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一方面银屑病促进糖尿病、肥胖的发生;另一方面,糖尿病、肥胖也与银屑病发病密切相关。但是,银屑病与糖尿病、肥胖间的遗传相关性及因果关系至今尚未阐明。研究目的:探讨银屑病与Ⅱ型糖尿病、肥胖间的遗传相关性;探讨银屑病与Ⅱ型糖尿病、肥胖间的因果关系。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下载银屑病、Ⅱ型糖尿病及相关性状、肥胖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数据,数据来源均为大型公共数据库数据或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提供的数据,主要包括大规模银屑病GWAS meta分析数据,糖尿病基因复制和荟萃分析联盟(DIAbetes Genetics Replication And Meta-analysis,DIAGRAM)、血糖与胰岛素相关性状荟萃分析联盟(Meta-Analyses of Glucose and Insulin-related traits Consortium,MAGIC)中糖尿病相关汇总数据及人类性状遗传研究中心联盟(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ANthropometric Traits,GIANT)、早期生长遗传学联盟(Early Growth Genetics,EGG)数据库中与肥胖相关的汇总数据。通过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Linkage disequilibrium score regression,LDSC)方法评估银屑病与Ⅱ型糖尿病及其相关性状、银屑病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肥胖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并应用基于汇总数据的广义孟德尔随机化法(Generalized Summary data-base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GSMR)推断银屑病与Ⅱ型糖尿病、肥胖间的因果关系。结果:通过LDSC分析方法发现银屑病与衡量肥胖的指标BMI有显着的遗传相关性(rg=0.16,P=3×10-4)。将银屑病作为风险因素,BMI作为结局,以与银屑病相关的24个SNPs作为工具变量使用GSMR方法分析银屑病与BMI因果关系时,P=2.52×10-4,OR=1.006;当BMI为风险因素,银屑病为结局,与BMI相关的818个SNPs作为工具变量分析时,P=0.015,OR=1.215。银屑病与Ⅱ型糖尿病之间的双向GSMR分析未发现阳性结果(P>0.05)。结论:通过银屑病相关的GWAS meta数据、由DIAGRAM数据库、MAGIC数据库、GIANT数据库、EGG数据库下载的糖尿病、肥胖相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数据的分析,探究肥胖、二型糖尿病及其多种性状与银屑病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发现银屑病与BMI具有遗传相关性,并从遗传学角度证实肥胖是导致银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银屑病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患者BMI的升高。研究同时提示银屑病与糖尿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相关性,但二者间无直接因果关联,相关性可能由BMI介导。这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之间相关生物学机制的理解。

丁一[7](2019)在《甘油三酯、AMH/DOTIL/PLEKHJ1基因DNA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已经成为中国成人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早期危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关于TG导致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升高的机制以及TG水平升高的遗传易感性尚不清楚。2015年11月Nature Genetics杂志报道了由本课题组参与的国际合作的56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完成的一项大型GWAS研究的结果。该研究确定了 12个新SNPs及基因组区域与血压表型存在显着关联,并经进一步研究发现3个基因AMH、DOTIL和PLEKHJ1的DNA甲基化对血压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结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因机制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本研究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AMH/DOTIL/PLEKHJ1基因DNA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以及这3个基因DNA甲基化在高TG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材料和方法选取经核磁或CT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例354例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342例作为本研究的对照。收集病例和对照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家族史和个人疾病史等资料。采集血标本分离血清及提取DNA,用商品化的标准试剂盒检测TG等血脂指标,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方法检测AMH、DOTIL和PLEKHJ1基因DNA甲基化。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模型,分析AMH/DOTIL/PLEKHJ1基因DNA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的关联;分析TG与AMH/DOTIL/PLEKHJ1 基因DNA甲基化的关联。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AMH/DOTIL/PLEKHJ1基因DNA甲基化在TG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1、AMH基因的23个CpG甲基化位点、DOTIL基因的8个CpG甲基化位点和PLEKHJ1基因的2个CpG甲基化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均P<0.05)。除DOTIL基因的1个位点(Chr19:2164132)的DNA甲基化水平为对照组低于病例组外,其他所有CpG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均为对照组高于病例组。调整性别、年龄、BMI、WC、收缩压、舒张压、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AMH基因的23个甲基化位点中,有19个位点的DNA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显着关联(均p值<0.05);DOTIL基因的8个CpG甲基化位点中有2个位点(Chr19:2164123;Chr19:2165251)的DNA甲基化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显着关联(均p值<0.05);PLEKHJ1基因的2个CpG甲基化位点中有1个位点(Chr19:2236887)的DNA甲基化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显着关联(均p值<0.05);这些CpG位点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调整性别、年龄、BMI、WC、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和饮酒等混杂因素,AMH、DOTIL和PLEKHJ1等3个基因的集合(基因集)CpG位点的平均DNA甲基化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显着的关联关系[OR=0.85(0.77-0.96),P=0.006]。2、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BMI、WC和是否患脑卒中等混杂因素后,TG水平与 AMH 基因的 chr19:2252448、chr19:2252386 和 chr19:2252376CpG 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呈现负向关联关系,即随着TG水平的升高,AMH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下降,Beta 分别为-0.15(P=0.049)、-0.09(P=0.023)和-0.03(P=0.038)。TG 水平与AMH基因的相关CpG位点的平均甲基化水平以及3个基因(基因集)的所有相关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Beta分别为-0.08(P=0.043)和-0.04(P=0.048)。3、中介分析结果显示,AMH 基因 CpG 位点 chr19:2252456、chr19:2252431、chr19:2252394、chr19:2252389、chr19:2252364、chr19:2252518、chr19:2252505 和chr19:2252473在TG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中的效应分别为3.83%(1.29%~13.26%)、4.33%(0.38%~15.16%)、2.02%(0.12%~10.34%)、3.04%(0.18%~13.20%)、5.65%(1.81%~1 5.32%)、7.03%(2.66%~14.86%)、3.81%(0.47%~9.58%)和 5.65%(0.21%~12.70%),均P<0.05。AMH基因相关CpG位点的甲基化在TG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关系中的平均效应为5.83%(2.12%-15.14%);AMH、DOTIL和PLEKHJ基因的所有相关CpG位点的甲基化在TG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关系中的平均效应为7.16%(1.80%~16.90%)。结论1、AMH基因的23个CpG甲基化位点、DOTIL基因的8个CpG甲基化位点和PLEKHJ1基因的2个CpG甲基化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2、AMH基因有19个CpG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显着关联,DOTIL基因有2个CpG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显着关联,PLEKHJ1基因有1个CpG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显着关联;这些CpG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3、TG 水平与 AMH 基因的 chr19:2252448、chr19:2252386 和 chr19:22 52376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呈现负向关联关系,即随着TG水平的升高,AMH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下降。4、AMH基因的8个CpG位点的DNA甲基化在TG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关系中的具有中介效应。本研究结果为TG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的关联提供了表观遗传学证据。

戴荣琼[8](2019)在《家族聚集性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家族聚集性高血压肝火亢盛证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血尿酸、空腹血糖、年龄、吸烟指数、体重指数、饮食情况、精神紧张情况、运动情况、饮酒情况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家族聚集性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发病特有危险因素,为中医辨证及其早期干预提供新思路和客观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且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患者183例,分为家族聚集性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组(观察组)、家族聚集性高血压非肝火亢盛证组(对照组1)、无家族史的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组(对照组2),每组各61例。以问卷调查及收集检验指标结果的方式,收集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血尿酸、空腹血糖、年龄、吸烟指数、体重指数、饮食情况、精神紧张情况、运动情况、饮酒情况等相关信息,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得出结果。结果:1、三组通过卡方检验可得出结果:三组的血压等级不一致,大小为:观察组>对照组2>对照组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性别无明显差异。2、三组通过t检验或秩和检验可得出:(1)载脂蛋白B:观察组的载脂蛋白B比对照1、对照组2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甘油三酯:观察组甘油三酯比对照组1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2的甘油三酯无明显差异(P>0.05);(3)总胆固醇:观察组总胆固醇比对照组1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2总胆固醇无明显差异(P>0.05);(4)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尿酸、载脂蛋白A:观察组和对照组1、观察组和对照组2无明显差异(P>0.05)。3、三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出:(1)观察组与对照组1对比,精神高度紧张(OR=6.231,95%CI=2.95313.149,P<0.05)可能是观察组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具有体型偏瘦、食用脂肪比例较少、食用蔬菜比例较多的特点。(2)观察组与对照组2对比,精神比较紧张(OR=1.984,95%CI=1.1333.474,P<0.05)可能是观察组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与家族聚集性高血压非肝火亢盛证、无家族史的高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对比,家族聚集性高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具有精神较紧张、血压等级较高、年龄较小的特点,载脂蛋白B可能为家族聚集性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发病的特征指标。

黄振兴[9](2017)在《广西南宁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与降脂药物靶点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广西南宁市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现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来自各方面的资料都表明,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DM患病率都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急的健康问题之一。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因其患病人群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是DM防治的重点。国内外对T2DM及其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不同的地理、不同的人群及生活习惯结果不尽相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进十余年来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广西首府南宁市居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以后,南宁市T2DM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患病率及血糖控制情况在广西乃至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的对比数据不多。因此,探讨南宁市社区居民T2DM患病情况、血糖控制水平,并分析T2DM发病及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对于南宁及广西T2DM流行病学资料的完善和补充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了解南宁市社区居民T2DM及DM前期的患病情况,分析T2DM的知晓率、治疗率和T2DM的危险因素。2、了解南宁市社区居民本次流调前已确诊的T2DM中血糖控制情况,分析T2DM的控制率和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南宁市及周边地区13个社区和单位,抽取年龄在40岁以上且居住年限≥5年的常住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饮食情况、生活习惯、运动情况、情绪状况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心率、腰围、臀围)和实验室检查(转氨酶、血脂、空腹血糖、OGTT-2h血糖等)。对南宁地区40岁人群T2DM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患病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研究以上人群中参与调查前已确诊T2DM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明确T2DM的控制率及探讨影响血糖水平的因素。结果1、南宁市社区40岁以上人群T2DM患病率及其分布南宁市社区40岁以上人群T2DM不考虑抽样权重的粗患病率为11.7%(1052/9022),知晓率为74.0%(779/1052),经南宁市人口构成按年龄结构调整后T2DM的患病率为9.1%;DM前期的患病率为29.1%(2624/9022)。其中男性T2DM患病率为12.0%,女性T2DM患病率为11.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6,P>0.05)。汉族T2DM患病率为13.8%,壮族T2DM患病率为7.3%,其他少数民族T2DM患病率为11.9%,不同民族T2DM的患病率有差别,汉族患病率高于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27、P<0.001)。不同年龄组T2DM患病率,趋势性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143,P<0.001),T2DM的患病风险有随着年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2、南宁市社区40岁以上T2DM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调查对象中高龄(OR=1.639,95%CI:1.805,2.357)、独居或其他模式(OR=1.892,95%CI:1.047,3.419)、进食频率过多(OR=1.745,95%CI:1.221,2.493)、不食用豆制品(OR=1.577,95%CI:1.165,2.133)、不饮用碳酸饮料(OR=1.994,95%CI:1.304,3.048)、心率异常(OR=1.477,95%CI:1.021,2.137)、高TG(OR=1.606,95%CI:1.155,2.045)是T2DM的危险因素;壮族相对汉族(OR=0.626,95%CI:0.457,0.856)、无DM家族史(OR=0.63,95%CI:0.429,0.925)、不食用奶制品(OR=0.648,95%CI:0.489,0.858)为T2DM的保护因素。女性中调查对象中高龄(OR=1.509,95%CI:1.509,1.752)、进食频率过多(OR=1.634,95%CI:1.082,2.467)、大腰臀比(OR=1.486,95%CI:1.131,1.951)、不食用新鲜水果(OR=2.146,95%CI:1.321,1.321)、GGT(OR=1.665,95%CI:1.208,2.294)、不饮用碳酸饮料(OR=1.933,95%CI:1.270,2.942)、心率异常(OR=1.449,95%CI:1.072,1.959)、高TG(OR=1.606,95%CI:1.286,2.005)是T2DM的危险因素;壮族相对汉族(OR=0.729,95%CI:0.557,0.953)、无DM家族史(OR=0.418,95%CI:0.321,0.545)、不控制饮食(OR=0.627,95%CI:0.432,0.910)、对生活很满意(OR=0.809,95%CI:0.663,0.988)为T2DM的保护因素。3、南宁市社区T2DM中血糖控制情况在所有确诊的T2DM人群中(1052人),药物治疗率为58.1%(611/1052),有Hb A1c值1034人,按Hb A1c水平分组,控制良好组536人,Hb A1c(6.10±0.56)%,控制不佳组498人,Hb A1c(8.74±1.70)%,血糖控制达标率51.8%(536/1034),两组Hb 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01)。先前共诊断T2DM有779人,共有586人接受药物治疗,T2DM治疗率为76.7%。按Hb A1c水平分两组,Hb A1c数值缺失15人,其中控制良好组427人,Hb A1c(6.10±0.55)%,控制不佳组337人,Hb A1c(8.64±1.63)%,血糖控制达标率为55.9%,两组Hb 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4,P<0.001),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先前确诊的T2DM中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后结果提示:不吃咸菜仍是血糖控制的保护性因素(OR=0.620,95%CI:0.459,0.838),高HOMA-IR水平为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OR=2.778,95%CI:2.027,3.806)。结论1、南宁市社区40岁以上居民中T2DM患病率较高,但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而DM前期患病率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T2DM及DM前期发展迅速,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南宁市社区40岁以上居民T2DM总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既往已诊断的T2DM治疗率、控制率较高,南宁市社区T2DM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4、高龄、进食频率过多、心率异常、高TG、有DM家族史是南宁社区男性T2DM的危险因素;与配偶及子女同住相对于独居、壮族相对汉族、食用豆制品为男性T2DM保护因素。高龄、进食频率过多、大腰臀比、高GGT、过度控制饮食、心率异常、高TG、有DM家族史是南宁社区女性T2DM的危险因素;壮族相对于汉族、食用新鲜水果、对生活满意为女性T2DM的保护因素。5、进食咸菜、高HOMA-IR水平为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降脂药物靶点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复杂性疾病,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息息相关,遗传的易感性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作用导致T2DM的发生。与糖尿病相似,中国人群中血脂异常患者呈大幅度上升。血脂水平的紊乱,特别是LDL-C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若不及时干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事件风险会增加。不少指南仍推荐LDL-C作为血脂异常的主要干预靶点和评判指标,各种降LDL-C药物具有广阔的市场。本研究第一部分内容发现,血脂异常是T2DM的一个危险因素,提示血脂与T2DM密切相关。随着降脂药物的处方量增加,一些潜在的、容易被人忽略的副作用逐渐引起业界的关注。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及其治疗靶点HMGCR的遗传变异均已被证实和T2DM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其他非他汀类降LDL-C药物的使用情况及作用靶基因的遗传变异与T2DM的关系仍未清楚,中国人群在这方面的资料更是少之又少。目的探讨降LDL-C药物靶点NPC1L1、PCSK9基因的多态性与南宁社区人群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明确NPC1L1、PCSK9是否为中国人群T2DM遗传易感基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南宁市及周边地区13个社区及单位中T2DM组及对照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人群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测数据及临床生化指标等。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2m L,运用试剂盒法提取其DNA备用。经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得出511对样本,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NPC1L1基因rs217386、rs2073547位点和PCSK9基因rs11591147、rs11206510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探讨NPC1L1和PCSK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南宁地区人群T2DM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利用SPSS23.0软件对样本的一般特征进行描述,对基因位点基因型分布进行分析;哈温平衡、连锁不平衡和位点间单体型分析使用SHEsis在线软件进行;采用Logistic回归法比较各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分布频率的差异,利用多因子降维法及Logistic回归法分析基因-环境对T2DM的交互作用。结果1、一般情况共有786例T2DM和1015例对照纳入研究,经倾向性得分匹配后980例(490对)标本进行了基因分型检测。2、人口学资料及生化指标分布在经过匹配后的T2DM组及对照组人群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民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饮茶、LDL-C、TC、ALT及AST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BMI、DM家族史、WC、TG、GGT、居住模式及文化程度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T2DM的危险因素为高BMI(OR:1.356,95%CI:1.108,1.661)、高GGT(OR:1.873,95%CI:1.190,2.946)、高SBP(OR:1.393,95%CI:1.036,1.872)、高TG(OR:1.759,95%CI:1.315,2.353),保护因素为高文化程度(OR:1.356,95%CI:1.108,1.661)、无DM家族史(OR:0.832,95%CI:0.392,0.813)、与子女居住(OR:0.548,95%CI:0.343,0.875),P均<0.05。3、NPC1L1、PCSK9基因多态性与T2DM的关系在调整文化程度、BMI、居住模式、GGT、SBP、TG、DM家族史等后,与野生纯合型AA相比,NPC1L1基因rs2073547位点的突变杂合型AG,在T2DM组与Control组之间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OR值及95%CI值为1.425(1.072,1.893);相对于AA基因型而言,GG+GA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OR值及95%CI值为1.433(1.096,1.874);等位基因G与A相比,频率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OR值及95%CI值为1.275(1.038,1.566)。NPC1L1基因rs217386位点及PCSK9基因rs11206510位点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未发现有显着性差异(P>0.05)。NPC1L1基因rs217386、rs2073547位点单体型在T2DM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NPC1L1基因rs2073547位点多态性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NPC1L1基因rs2073547和居住模式、文化程度及BMI之间形成最优交互作用模型,显着增加T2DM的患病风险(OR:3.870,95%CI:2.967,5.047)。结论1、降LDL-C靶点NPC1L1基因可能是南宁社区人群T2DM的遗传易感基因,其rs2073547位点杂合基因型AG和(GG+AG)基因型可增加T2DM的患病风险。2、未发现PCSK9基因rs11591147、rs11206510位点多态性与南宁社区居民T2DM患病有关联。3、NPC1L1基因rs2073547位点AG基因型和BMI、居住模式及文化程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与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

张灏[10](2017)在《ABO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易感性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ABO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的关联性研究目的:探讨ABO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卒中注册系统(Nanjing stroke registry program,NSRP)登记的急性LAA脑梗死的患者,并确定无血缘关系。对照为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当地居民。病例纳入的标准包括:(1)中国汉族人群;(2)年龄≥18岁;(3)首次起病14天以内的并且依据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 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明确的LAA脑梗死患者;(4)签署知情同意。患者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2)伴有肿瘤病史;(3)伴有自身免疫或炎症性疾病者;(4)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者;(5)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对照的纳入标准包括:(1)中国汉族人群;(2)年龄≥18岁;(3)既往无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史;(4)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史;入组次日清晨空腹抽取外周肘静脉血,检测血液指标,并提取DNA的样本。对ABO基因进行精细作图,强制纳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报道的位点rs505922,共筛选出10个标签SNP,采用SNPscanTM多重SNP分型试剂盒进行基因分型。运用效能和样本量估算(Power and Sample Size Calculation,PS)软件进行效能分析。根据卡方拟合优度法验证Hardy-Weinberg方程进一步明确对照组每个SNP分布频率。采用Haploview v4.2软件分析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以及确定单倍域。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分类变量的差别,t检验比较组间连续变量区别。Logistic回归模型用来评估SNP多态性与LAA脑梗死相关性。采用PHASE软件(版本2.1)构建单倍型。多因子降维(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MDR)分析10个SNP位点在LAA脑梗死发病中可能的交互作用。双尾P<0.05认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入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例644例,入组健康对照642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年龄(P=0.877)、性别(P=0.683)、高脂血症(P=0.87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高血压(P=2.222×10-37)、糖尿病(P=1.209×10-19)、吸烟(P=0.042)和体重指数(P=1.538×10-4)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在高加索人群GWAS报道的位点rs505922与中国汉族人群LAA脑梗死发病存在关联(TT基因型,校正OR=1.32;95%CI,0.94-1.87),但发现rs8176668(AT基因型)rs2073824(AA基因型)对LAA脑梗死发病有保护效应(OR=0.71;95%CI,0.55-0.92;OR=0.65,95%CI,0.46-0.93)。在单倍型分析中,单倍型TC(OR=0.72;95%CI,0.54-0.95)和单倍型ACA(OR=0.73;95%CI,0.58-0.91)均降低LAA脑梗死风险。采用MDR分析,研究未发现10个SNP之间存在明显交互作用。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ABO基因遗传变异和LAA脑梗死的发病有关。第二部分rs505922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在中国汉族人群rs505922与LAA脑梗死主要血管事件复发和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登记在NSRP的急性LAA脑梗死患者。病例纳入的标准包括:(1)中国汉族人群;(2)年龄≥18岁;(3)首次起病14天以内的并且依据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明确的LAA脑梗死患者;(4)签署知情同意。患者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2)伴有肿瘤病史;(3)伴有自身免疫或炎症性疾病者;(4)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者;(5)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根据既往GWAS报道的位点确定研究的SNP位点。患者入组次日清晨抽取空腹外周肘静脉血,提取DNA的样本。采用SNPscanTM多重SNP分型试剂盒进行基因分型。在患者入组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各进行一次随访。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为主要血管事件复发、全因死亡。随访过程中患者出现以上主要终点事件均截止随访。最终随访时间为2016年3月。本研究的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版本(Armonk,NY)进行操作。采用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评价目标SNP基因型分布特征。使用ANOVA比较不同组的发病年龄。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基因型无主要终点事件的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终点事件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认为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过12个月的随访,本研究最初纳入的714例患者中有39例未获得随访信息先后退出本研究。此外,有8例基因分型失败。最终共有667例纳入数据分析。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复发47例(7.0%),其中脑梗死复发37例(5.5%),TIA发作6例(0.9%),4例(0.6%)发生了心梗,全因死亡共36例(5.4%)。按照rs505922基因分型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CC组143例,CT组332例,TT组192例,三组之间的基线资料年龄(P=0.786)、性别(P=0.086)、高血压病史(P=0.932)、糖尿病病史(P=0.345)、血脂异常史(P=0.895)、吸烟史(P=0.268)、饮酒史(P=0.076)、BMI指数(P=0.495)、入院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P=0.910)均无显着差异。CC组平均发病年龄61.4±9.6岁,CT组平均发病年龄60.8±10.09岁,TT组平均发病年龄61.1±10.2岁,三组发病年龄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86)。在校正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及入院时NIHSS评分等相关因素后,在共显性遗传模式下实施Cox回归分析发现,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患者心脑血管病主要事件复发风险高1.67倍(HR=2.67,95%CI 1.19-6.01)。在隐性遗传模式下,携带CC基因型患者相比携带CT/TT基因型患者心脑血管病主要事件复发风险高1.05倍(HR=2.05,95%CI 1.13-3.74)。多元Cox回归模型评估在不同遗传模式下未发现rs505922基因分型与LAA脑梗死死亡的相关性。在共显性遗传模式下,相比TT基因型携带者,CC和CT基因型携带者LAA型卒中风险并未增高(HR=2.32,95%CI 0.90-6.03;HR=1.80,95%CI 0.74-4.34)。在显性遗传模式中,相对于TT基因型携带者,CC和CT基因型携带者LAA型脑卒中死亡风险无明显差异(HR=1.97,95%CI 0.86-4.53)。在隐性遗传模式下,携带CC基因型患者相比携带CT基因型患者/TT基因型患者并未增加LAA脑梗死死亡风险(HR=1.58,95%CI 0.78-3.22)。结论rs505922 CC等位基因可能是LAA脑梗死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rs505922可能与LAA脑梗死的死亡无明显相关性。

二、一个高血压家族的遗传学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高血压家族的遗传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相关基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目标区域测序鉴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候选基因和变异位点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耗材和仪器
        1.3 资料与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基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关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收集、多导睡眠监测、生化指标测定、基因组DNA提取、目标区域测序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Rac1在孕期LPS暴露致子代大鼠跨代遗传性高血压中的作用及孕激素促进心肌细胞增殖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Rac1在孕期LPS暴露致子代大鼠跨代遗传性高血压中的作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孕期LPS暴露可导致子代大鼠高血压及其跨代遗传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Rac1-MR信号过度激活是孕期LPS暴露致子代大鼠高血压的重要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氧化应激-H3K9me2 修饰是子代高血压发生跨代传递的重要遗传机制
        4.1 材料与实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发生H3K9me2 异常表观修饰的卵细胞是高血压跨代的遗传介质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全文结论
第二部分 孕激素促进心肌细胞增殖的相关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原发性高血压与表观遗传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内蒙古蒙、汉族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汉族人群AD危险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SAD遗传机制研究
结果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汉族65岁及以上社区人群AD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群AD的遗传机制研究
讨论
    一、内蒙古自治区社区蒙、汉族人群A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二、Aβ及脂代谢相关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
    三、阿尔茨海默病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学发现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基于DNA羟甲基化修饰调控mRNA表达探讨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相关易感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耗材
        1.3 主要试剂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量表填写
        3.3 样本采集
        3.4 基因组DNA提取和片段化
        3.5 免疫共沉淀和DNA纯化
        3.6 DNA标记和芯片杂交
        3.7 数据采集和标准化
    4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羟甲基化芯片质量检测
        5.3 羟甲基化芯片数据采集与分析
        5.4 差异羟甲基化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EP分析
        5.5 差异羟甲基化基因DEP聚类分析
第二部分 mRNA表达谱芯片检测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差异基因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耗材
        1.3 主要试剂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筛选标准
        2.2 病例来源及分组
        2.3 量表填写
        2.4 样本采集
    3 研究方法
        3.1 RNA提取与质控
        3.2 RNA逆转录
        3.3 RNA标记和杂交
        3.4 数据采集和标准化
    4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全基因组芯片RNA质检
        5.3 全基因组芯片数据采集与分析
        5.4 全基因组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两种检测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差异基因及通路研究
    1 两种检测中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差异基因分析
    2 两种检测中差异基因GO功能分析
    3 两种检测中差异基因pathway分析
    4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LRIG1、TUBB2A基因及相关通路
讨论
    1 中医对冠心病血瘀证的认识
    2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基因相关性研究
    3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DNA羟甲基化的相关性研究
    4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mRNA差异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5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TUBB2A、LRIG1 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早发冠心病临床调查表
附录 2:基于表观遗传学探讨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3: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5)新疆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趋势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MCI的患病趋势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与方法
        1.2 质量控制
        1.3 统计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老年人MCI易感基因及其与APOE基因的联合作用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老年人MCI的表观遗传学初探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基于银屑病全球监测项目的中国银屑病医疗保健现状研究及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的因果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银屑病简介
    1.2 银屑病流行病学简介
    1.3 本课题研究简介
第一部分 中国皮肤科医生银屑病医疗健康认知调查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4 问卷的发布与回收
        2.5 问卷质控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人口基本特征
        3.2 对当地皮肤病医疗现状了解情况
        3.3 银屑病保健相关问题知晓情况
        3.4 银屑病指南知晓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中国银屑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经济负担调查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4 问卷的发布
        2.5 问卷质控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人口基本特征
        3.2 银屑病患者临床特征
        3.3 银屑病患者经济负担情况
        3.4 银屑病患者对医疗保健的满意度调查
        3.5 银屑病患者疾病认知与治疗现状调查
        3.6 银屑病严重程度相关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间因果关系初探-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数据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银屑病与糖尿病、肥胖及18个相关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
        3.2 银屑病与糖尿病、肥胖及18个相关性状之间的因果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甘油三酯、AMH/DOTIL/PLEKHJ1基因DNA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脑卒中是影响成人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
    二、甘油三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DNA甲基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现状
    四、AMH、DOTIL和PLEKHJ1基因DNA甲基化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联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甘油三酯、AMH/DOTIL/PLEKHJ1基因DNA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正文
    研究对象与方法
    基因DNA甲基化检测
    统计分析
    结果
        一、3个基因CpG位点DNA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关系
        二、TG与AMH、DOTIL和PLEKHJ1基因CpG位点DNA甲基化的关系
        三、3个基因DNA甲基化水平、TG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中介分析
    讨论
        一、AMH、DOTIL和PLEKHJ1基因DNA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
        二、TG水平与AMH、DOTIL和PLEKHJ1基因DNA甲基化
        三、AMH基因DNA甲基化在TG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中的中介效应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PARγ/AGTR1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与甘油三酯的关系——攻读博士期间所做的其他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脑卒中的遗传与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综述
    一、脑卒中的流行情况
    二、脑卒中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流行病学进展
    三、脑卒中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四、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表1 脑卒中病例基线调查问卷
附表2 “江苏代谢综合征研究”队列人群随访调查表
致谢

(8)家族聚集性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病例选择
    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1 观察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2 对照组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3 对照组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4 质量控制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估计
    2 指标采集
        2.1 采集方法
        2.2 采集指标
    3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三组危险因素不同等级分布情况
    3 观察组与对照组1患者各指标比较
    4 观察组与对照组2患者各指标比较
结果讨论
    1 家族聚集性高血压的认识
        1.1 流行现状
        1.2 遗传特点
        1.3 发病机制
    2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探析
        2.1 中医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证型诊断及治疗
    3 高血压辨证分型与相关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3.1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
        3.2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BMI的相关性研究
        3.3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糖的关系
        3.4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尿酸的关系
        3.5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精神紧张情况的关系
        3.6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饮食情况的关系
        3.7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运动情况的关系
        3.8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饮酒的关系
        3.9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关系
        3.10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吸烟的关系
    4 关于本课题结果的研究
        4.1 年龄的比较
        4.2 血压分级比较
        4.3 精神紧张情况的比较
        4.4 体重指数的比较
        4.5 饮食情况比较
        4.6 吸烟指数、饮酒情况、运动情况比较
        4.7 血脂、血尿酸、空腹血糖的比较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广西南宁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与降脂药物靶点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略缩词及英汉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广西南宁市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降脂药物靶点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与不足 全文小结及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及获奖目录

(10)ABO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易感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卒中的流行病学
    1.2 缺血性卒中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1.3 ABO基因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BO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伦理声明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基线特征
        2.3.2 ABO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2.3.3 单倍域结构和LD分析
        2.3.4 SNP-SNP交互作用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s505922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资料收集
        3.2.3 SNP位点选择策略
        3.2.4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保存,DNA提取和分型
        3.2.5 随访和终点事件
        3.2.6 质量控制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3.3.2 rs505922多态性与发病年龄的相关性
        3.3.3 基因分型结果与心脑血管病事件复发的相关性
        3.3.4 基因分型结果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一个高血压家族的遗传学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相关基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性研究[D]. 曹媛媛.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Rac1在孕期LPS暴露致子代大鼠跨代遗传性高血压中的作用及孕激素促进心肌细胞增殖的相关研究[D]. 曹念.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内蒙古蒙、汉族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张春雨.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4]基于DNA羟甲基化修饰调控mRNA表达探讨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相关易感基因[D]. 张湘卓.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5]新疆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趋势及分子遗传学研究[D]. 邹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基于银屑病全球监测项目的中国银屑病医疗保健现状研究及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的因果关系探讨[D]. 李蔚然.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7]甘油三酯、AMH/DOTIL/PLEKHJ1基因DNA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D]. 丁一. 苏州大学, 2019(06)
  • [8]家族聚集性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戴荣琼.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广西南宁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与降脂药物靶点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 黄振兴. 广西医科大学, 2017(12)
  • [10]ABO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 张灏. 南京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一个高血压家族的基因调查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