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筛选论文-王思雅,左群,刘朝阳,皮海廷,李宁

微生物筛选论文-王思雅,左群,刘朝阳,皮海廷,李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铬污染,耐受菌,筛选,鉴定

微生物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雅,左群,刘朝阳,皮海廷,李宁[1](2019)在《Cr(VI)还原微生物筛选、分离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标]本文以分离并获得具有Cr(VI)耐受、还原能力的微生物为目标,[方法]从受污染土壤提取液中富集Cr(Ⅵ)耐受菌株,并对其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实验共筛选出四株具有Cr(VI)耐受、还原菌株,其中2株菌株的Cr(VI)耐受能力较好,W1菌株和W3菌株。这两株菌株均能在铬浓度为100mg/L的培养液中生存,且具有一定的还原Cr的能力。[意义]这两株菌株的筛选、分离与鉴定丰富了处理铬污染微生物的生物资料,对微生物处理重金属污染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2期)

马召稳,李元晓,梁含,王占彬,李旺[2](2019)在《苜蓿青贮中微生物种群分析及主要菌种的筛选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反刍动物最主要的粗饲料蛋白来源,可通过青贮保持其最佳的饲用价值。本研究旨在分析苜蓿青贮的主要微生物组成,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到苜蓿青贮的主要菌种,研发适合苜蓿青贮的微生物添加剂。首先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天然半干苜蓿青贮中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利用MRS、NA、LB、PDA以及麦氏培养基,采用有氧和厌氧两种培养方式从天然苜蓿青贮饲料中筛选微生物菌种;对筛选到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确定其种属。结果表明,苜蓿青贮中的主要微生物群落(鉴定到属的水平)为海洋杆菌属(Oceano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i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is),分别占到24.9%、14.3%、13.9%。在37℃有氧和厌氧条件下以不同培养基共分离出30株菌株。经过形态学和保守序列比对确定,其中15株为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8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2株地衣芽孢杆菌(B. licheniformis);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阿氏芽孢杆菌(B. aryabhattai)、短小芽孢杆菌(B. pumilus)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各1株。所筛选菌株和鉴定结果与宏基因组测序的分析结果相一致,表明所筛选的菌种可靠性。(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孙泽平,徐文欢,吕静,杨召侠,纪超凡[3](2019)在《酸化发酵肉中产乙酯微生物的筛选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的传统发酵肉制品,酸鱼和酸肉因为其独特的酸化过程具有特殊的风味。本实验室的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成熟的酸鱼和酸肉制品具有相似的含量较高的酯类特征风味物质,如乙酸异戊酯;相似的pH值,即pH=4左右;以及一定的盐度范围,即4%~8%。为了研究微生物在酸化肉制品发酵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我们在这两种发酵食品中筛选出了601株菌,并使用高通量筛选的方法评估了菌株的乙酯酶活性,耐酸能力,耐盐能力和耐高温能力。最终筛选出的15株菌都是乳酸菌,均具有耐酸、耐盐和耐高温的特性,并具有相对较高的乙酯酶活性。将15株菌分别接入灭菌鱼肉中发酵16天后,实验组pH都到达4左右,说明鱼肉已经发酵成熟。使用GCMS-MS/MS方法检测了实验组样品的乙酸异戊酯含量,结果与测得的乙酯酶活性显着相关,这说明可以通过添加具有较高酯酶活性的菌株提高发酵肉制品的风味。本研究挑选出了两株性能良好的菌株,期待能为发酵酸化肉制品的商品化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沈琦,孙筱君,吴逸飞,姚晓红,李园成[4](2019)在《畜禽粪污除臭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畜禽粪污中臭气的释放,获得高效的畜禽粪污除臭菌株,利用驯化富集、平板划线的方法从猪粪中筛选除臭微生物。通过富集驯化、定性初筛和吸收液复筛法,检验微生物除臭效果,最终获得高效除臭微生物Z2,实验室条件下对氨气的降解率达到71.0%,硫化氢的降解率达到62.3%。经形态学观察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Z2为弯曲芽孢杆菌(Bacillus flexus)。猪粪的除臭小试试验中,Z2菌株可以以较低的接种量(1%~5%)取得较好的除臭效果,表明该菌株在猪粪除臭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周红姿,周方园,吴晓青,赵晓燕,张新建[5](2019)在《小麦赤霉病生防与毒素降解微生物的筛选与防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赤霉病在我国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东部及华南冬麦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变化,流行区域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扩大到黄淮海麦区。我国麦类赤霉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引起的,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黄河流域以北地区以禾谷镰刀菌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亚洲镰刀菌为主。感病后的麦穗不仅籽粒皱缩,品质下降,而且病菌在侵害作物的同时能产生多种毒素,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deoxynivaleno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等可破坏人和动物的免疫系统,还有致癌、致畸的作用,严重威胁人畜的健康安全。目前生产上防治措施主要是依靠化学农药,随着用药面积扩大,用药量和用药频率增加,病原菌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物防治措施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从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安徽等多个地区采集了小麦赤霉病病穗,从这些病穗样品上共分离得到500多株细菌,通过平板共培养试验筛选到对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有拮抗活性的菌株175株。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检测上述生防菌株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降解能力,筛选到具有兼具毒素降解活性的生防菌株42株。综合对病原菌的拮抗和毒素降解活性,选择菌株Z54进行下一步的试验,对其进行了菌株鉴定、室内抑菌率测定、毒素降解率测定、盆栽防病试验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经16S rDNA和gyrB基因测序结合形态学分析,将Z54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平板对峙培养结果显示,对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菌丝的抑制率分别能达到81.72%、70.13%,菌株发酵液与病原菌在PDA上共培养实验结果显示,菌株Z54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率都能达到100%。液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54在12d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初始浓度为20μg/mL)的降解率达到71.67%。小麦盆栽试验显示,菌体与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69.12%~78.57%。田间小区试验显示,菌体与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72.60%~75.82%。综上,本研究为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以及病原菌毒素的去除提供了优良的菌株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张黎丽,张阁,王欣艺,杜安琪,李金宝[6](2019)在《土壤中降解有机磷微生物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蒙金娜培养基从土壤中筛选出具有明显解磷能力的微生物,通过钼锑抗比色法对其解磷活性进行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基因测序叁个方面结果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出3株具有明显解磷能力的细菌,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其溶磷量分别为54.51mg/L、60.67 mg/L、67.52 mg/L,3者的溶磷能力均较好,以阴沟肠杆菌的解磷能力最强,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肥料及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夫锋,赵文平,位薇,王英,李丽[7](2019)在《淀粉样β蛋白的微生物表达及其在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样β蛋白质(Amyloid-βprotein, Aβ)的错误折迭和聚集形成多种形式的毒性各异的聚集体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Aβ的错误折叠和聚集机制及开发高效的抑制剂对AD的治疗至关重要。上述研究均需要大量的高纯度Aβ,而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重组蛋白质生产是获得Aβ及其突变体的常用工具。基于近年来Aβ微生物表达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介绍了Aβ的微生物表达和纯化以及体内聚集抑制剂筛选系统的构建及使用,并讨论其优点和局限性,为淀粉样蛋白沉积疾病的分子机理和抑制剂开发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吴芹,王玉莲,袁宗辉[8](2019)在《微生物抑制法筛选检测尿液中抗菌药残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抗菌药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的细菌性疾病,然而抗菌药的不当使用会造成动物源性食品中抗菌药残留超标,严重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并且经过宰前残留检测,大量残留过量的动物源性食品被销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宰前残留检测方法,以微生物抑制法筛选检测尿液中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林可胺类6类抗菌药的残留。[方法]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12980为指示菌,通过优化检测培养基中指示菌的添加浓度、营养组分、pH以及各增敏剂的添加量来提高本试剂盒对各类抗菌药的灵敏度,并且对方法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重现性和稳定性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结果表明本试剂盒对尿液中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林可胺类这6类抗菌药都敏感,检测限达到肾脏最大残留限量要求,并且其他性能指标都达到残留检测方法的标准。[结论]本试剂盒能够可靠地检测出尿液中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林可胺类这6大类抗菌药的残留,从而能够以宰前残留检测代替宰后残留检测,避免销毁大量抗菌药残留过量的动物源性食品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轩贝贝,郭建华,王爱国,牟文君,戴华鑫[9](2019)在《高脲酶活性褐土的宏基因组测序与微生物来源脲酶基因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褐土中产脲酶微生物的来源,采集河南省郑州、洛阳、许昌、平顶山和安阳5个产区的土样并检测其脲酶活性,将脲酶活性最高的土样进行富集培养,提取土壤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褐土中的产脲酶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土脲酶活性在8.34~67.18μg·d-1·g-1之间。各取样点脲酶活性最高值分别为46.98、67.18、57.68、45.97和64.15μg·d-1·g-1。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序列组装,筛选到406个脲酶结构蛋白和437个脲酶辅助蛋白;物种注释表明,褐土中产脲酶微生物以细菌为主,以及少部分真菌和古细菌。产脲酶细菌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亲缘关系最近,与产脲酶真菌亲缘关系较近的有足马杜拉分枝菌(Madurella mycetomatis)、蓝莓枝枯病菌(Neofusicoccum parvum)和嗜热毛壳菌(Chaetomium thermophilum)等;产脲酶古细菌与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sphaera)和氨氧化古菌属(Nitrosopumilus)等亲缘关系较近,说明部分古细菌可能也参与了褐土中尿素的降解。(本文来源于《烟草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张旭辉,孙斌,魏志敏,赵晨雨,徐源洲[10](2019)在《2株耐镉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对镉的吸附钝化差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镉污染土壤中筛选2株耐镉微生物,并对其吸附钝化特征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选用系列梯度含镉固体培养基,进行耐镉微生物的筛选,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初步鉴定。将2株耐镉菌在含50 mg·L~(-1)镉离子的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实时监测菌液D_(600)值、p H值及胞外聚合物的变化,明确其在镉胁迫下对镉的吸附钝化差异机制。[结果]筛选获得2株具有较强耐镉能力的菌株(ZXH21和ZXH23),在镉质量浓度为600 mg·L~(-1)的固体LB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经16S rRNA鉴定,分别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ZXH21)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ZXH23)。2株菌在镉质量浓度为50 mg·L~(-1)的液体培养基培养过程中,对镉离子均有一定的吸附钝化能力,2株菌对镉的去除效果相近,菌株ZXH21和菌株ZXH23对镉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36.5%和33.7%。2株菌对镉的去除机制均以胞外吸附为主,吸收为辅,但吸附率和吸收率不同。在72 h时,菌株ZXH21的吸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25.3%和0.6%,菌株ZXH23的吸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30.6%和0.1%,菌株ZXH21吸收率为菌株ZXH23的6倍。[结论]菌株ZXH21比菌株ZXH23有更强的耐镉生长能力及稳定的去除潜力,菌株ZXH21去除镉的主要机制是生物量的增加以及分泌可溶性多糖。菌株ZXH23去除镉的主要机制可能是表面吸附以及分泌不可溶性蛋白和不可溶性多糖。(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微生物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反刍动物最主要的粗饲料蛋白来源,可通过青贮保持其最佳的饲用价值。本研究旨在分析苜蓿青贮的主要微生物组成,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到苜蓿青贮的主要菌种,研发适合苜蓿青贮的微生物添加剂。首先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天然半干苜蓿青贮中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利用MRS、NA、LB、PDA以及麦氏培养基,采用有氧和厌氧两种培养方式从天然苜蓿青贮饲料中筛选微生物菌种;对筛选到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确定其种属。结果表明,苜蓿青贮中的主要微生物群落(鉴定到属的水平)为海洋杆菌属(Oceano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i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is),分别占到24.9%、14.3%、13.9%。在37℃有氧和厌氧条件下以不同培养基共分离出30株菌株。经过形态学和保守序列比对确定,其中15株为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8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2株地衣芽孢杆菌(B. licheniformis);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阿氏芽孢杆菌(B. aryabhattai)、短小芽孢杆菌(B. pumilus)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各1株。所筛选菌株和鉴定结果与宏基因组测序的分析结果相一致,表明所筛选的菌种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王思雅,左群,刘朝阳,皮海廷,李宁.Cr(VI)还原微生物筛选、分离及鉴定[J].科技风.2019

[2].马召稳,李元晓,梁含,王占彬,李旺.苜蓿青贮中微生物种群分析及主要菌种的筛选鉴定[J].草业科学.2019

[3].孙泽平,徐文欢,吕静,杨召侠,纪超凡.酸化发酵肉中产乙酯微生物的筛选与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4].沈琦,孙筱君,吴逸飞,姚晓红,李园成.畜禽粪污除臭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J].浙江农业科学.2019

[5].周红姿,周方园,吴晓青,赵晓燕,张新建.小麦赤霉病生防与毒素降解微生物的筛选与防效试验[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张黎丽,张阁,王欣艺,杜安琪,李金宝.土壤中降解有机磷微生物的筛选[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刘夫锋,赵文平,位薇,王英,李丽.淀粉样β蛋白的微生物表达及其在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2019

[8].吴芹,王玉莲,袁宗辉.微生物抑制法筛选检测尿液中抗菌药残留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9].轩贝贝,郭建华,王爱国,牟文君,戴华鑫.高脲酶活性褐土的宏基因组测序与微生物来源脲酶基因的筛选[J].烟草科技.2019

[10].张旭辉,孙斌,魏志敏,赵晨雨,徐源洲.2株耐镉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对镉的吸附钝化差异机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  

微生物筛选论文-王思雅,左群,刘朝阳,皮海廷,李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