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族主义舆论论文-周雪芳

网络民族主义舆论论文-周雪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民族主义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流媒体,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引导,《环球时报》

网络民族主义舆论论文文献综述

周雪芳[1](2018)在《主流媒体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网络民族主义在关系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国际政治新闻事件中表现突出,如南海争端、萨德问题、中印军队洞朗对峙等。国内民众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网络民族主义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认为主流媒体应该通过相关的新闻报道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引导,疏导网络民族主义情绪。本文共计五章,第一章主要是对国内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做简单梳理;第二章是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引导的相关概念做简要论述,并就当前主流媒体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引导现状做简要分析;第叁章就南海的历史主权、南海问题的由来做简单梳理;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对《环球时报》官方微博对南海问题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第五章主要是针对主流媒体该如何引导网络民族主义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选取4个特殊时间节点来分析《环球时报》官方微博对南海问题的新闻报道。整体看来,《环球时报》官方微博对南海问题的报道把握得比较到位,初期能够根据南海问题的事态进展及时对新闻报道的重点进行调整,同时针对一些网络民族主义舆论也能及时做出回应,不回避热点和尖锐话题,能够及时疏导舆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新闻报道中较多使用冲突框架和民族主义框架,不利于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容易助长网络民族主义情绪。此外,笔者发现有不少“小粉红”围绕在《环球时报》官方微博周围,在他们的微博评论中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笔者认为,主流媒体在对相关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要把握好度,既要回应受众的爱国情怀又要谨防网络民族主义的泛滥。通过合理构建新闻框架、了解和分析网络民族主义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利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加强对网络受众的理性爱国教育,对网络民族主义加以引导,将其导向推进民族国家制度建设的正轨上去。(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马欣欣[2](2017)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二十个年头。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伴随着QQ、贴吧、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中国网络环境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民众在现实生活之外拓展出一个线上虚拟空间。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民众就一些与民族、国家利益相关的热点事件独立地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中,形成"民族主义共同体"。在这个社会化媒体相对成熟的时代,网络民族主义者扮演的角色、话语表达的方式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从2016年初帝吧出征Facebook,7月份南海仲裁案事件,再到8月里约奥运会洪荒少女傅园慧等运动员的爆红,每一次爱国仪式的狂欢,都在表达一种民族共识和集体情绪。网络民族主义舆论作为一种集体表达的话语,在这叁个事件中显现出了各自的特征,又呈现了一种共性。从周子瑜事件引发出的集体出征的"帝吧青年",到南海仲裁案中团结抗议的多元主体,以及里约奥运会期间游戏式的爱国青年,以90后青年群体为代表的"小粉红"们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创造性地利用表情包+段子、鬼畜视频、网络歌曲等新形式,在贴吧、微博、QQ、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各种或激烈或娱乐的言论,戏谑而又不失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和坚定立场。政府、普通大众和媒体等在这叁个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有的成为网络民族主义行动的主体,通过直接参与或围观的方式推动了网络民族主义事件进程的发展,有的间接支持和宣传网络民族主义行动和舆论,还有的通过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引导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走向。在不同的事件中,这些网络民族主义主体立场发声的强弱、相互关系的变化,对于当今阶段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笔者拟通过选取叁个典型的民族主义事件,运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特点,以及舆论的不同主体——网民、政府和主流媒体所呈现的舆论话语形态。另一方面,笔者重点以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网友为研究视角,结合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法,阐述以"小粉红"为代表的90后青年群体在每个事件呈现了怎样的民族思潮意识和爱国主义策略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民族主义话语风格。同时从官方政府的态度、主流媒体与网络舆论的互动两个角度,分析事件中不同主体所形塑的民族主义话语有何不同,以及"小粉红"群体的爱国舆论和主流媒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对叁个民族主义热点舆论事件进行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交化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当中的多元文化促成了青年群体的多元价值认同。受过优质教育、熟悉西方文化的90后青年力量随着贴吧、微博、知乎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兴盛迅速崛起,为网络民族民族主义的发展注入一股青春血液。尽管不时存在一些非理性的声音,但是总体上呈现的娱乐化、理性化的态度占据主流,以青年群体为主的网民力图通过这种主动的行动参与和个性化的意见表达,展现出强大的大众民族主义舆论话语力量,并且在与官方、主流媒体舆论的交流和互动中,构建出新型的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生态格局。(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赵瑞琦,杨子洁[3](2013)在《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的互动——基于东亚网络民族主义案例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公民主权在新技术资讯平台上的不断彰显,网络民族主义对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效果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两者的互动过程是复杂的。案例显示,网络民族主义通过网络民意支持以增加回旋余地、网络舆论使外国感到压力并调整对策等层面,对外交有正面的助推作用。然而,网络群体极化的普遍特征混杂着中国特色的悲情意识,使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也失于过度敏感、极端,甚至伴有黑客行为,从而对外交推行形成阻碍。在重复博弈的互动过程中,网络民族主义因言辞与行动存在落差、好恶态度变化太快等特点,更进一步削弱了其在积极层面对外交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孙凯[4](2009)在《论国内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我国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网络越来越成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释放地,这股强劲的潮流势不可挡。于是,一些别有用心者拿中国的网上民族主义舆论说事,说中国掀起了盲目排外潮,中国人在向西方人复仇等,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那么,目前国内的民族主义网络舆论何去何从?该如何加以引导也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了。本文运用传播学、舆论学的方法对中国民族主义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发展的四个过程,及其标志,概括了各阶段各类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特征。运用解释学中文本解释的方法就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生成机制做出了描述,指出在网络争论的过程中,核心线索、意见领袖等因素是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大众传播学理论,以态度改变理论为依托,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引导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即塑造典型法、深度分析法、议程设置法、培养意见领袖法等。在解释议程设置法时,运用了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两家典型网站的议程设置变量的对此,说明了此方法在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引导中的运用。最后,本文提出网络舆论把关人的价值倾向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舆论的走向,及意向的最终形成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9-06-01)

网络民族主义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二十个年头。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伴随着QQ、贴吧、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中国网络环境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民众在现实生活之外拓展出一个线上虚拟空间。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民众就一些与民族、国家利益相关的热点事件独立地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中,形成"民族主义共同体"。在这个社会化媒体相对成熟的时代,网络民族主义者扮演的角色、话语表达的方式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从2016年初帝吧出征Facebook,7月份南海仲裁案事件,再到8月里约奥运会洪荒少女傅园慧等运动员的爆红,每一次爱国仪式的狂欢,都在表达一种民族共识和集体情绪。网络民族主义舆论作为一种集体表达的话语,在这叁个事件中显现出了各自的特征,又呈现了一种共性。从周子瑜事件引发出的集体出征的"帝吧青年",到南海仲裁案中团结抗议的多元主体,以及里约奥运会期间游戏式的爱国青年,以90后青年群体为代表的"小粉红"们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创造性地利用表情包+段子、鬼畜视频、网络歌曲等新形式,在贴吧、微博、QQ、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各种或激烈或娱乐的言论,戏谑而又不失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和坚定立场。政府、普通大众和媒体等在这叁个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有的成为网络民族主义行动的主体,通过直接参与或围观的方式推动了网络民族主义事件进程的发展,有的间接支持和宣传网络民族主义行动和舆论,还有的通过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引导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走向。在不同的事件中,这些网络民族主义主体立场发声的强弱、相互关系的变化,对于当今阶段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笔者拟通过选取叁个典型的民族主义事件,运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特点,以及舆论的不同主体——网民、政府和主流媒体所呈现的舆论话语形态。另一方面,笔者重点以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网友为研究视角,结合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法,阐述以"小粉红"为代表的90后青年群体在每个事件呈现了怎样的民族思潮意识和爱国主义策略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民族主义话语风格。同时从官方政府的态度、主流媒体与网络舆论的互动两个角度,分析事件中不同主体所形塑的民族主义话语有何不同,以及"小粉红"群体的爱国舆论和主流媒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对叁个民族主义热点舆论事件进行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交化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当中的多元文化促成了青年群体的多元价值认同。受过优质教育、熟悉西方文化的90后青年力量随着贴吧、微博、知乎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兴盛迅速崛起,为网络民族民族主义的发展注入一股青春血液。尽管不时存在一些非理性的声音,但是总体上呈现的娱乐化、理性化的态度占据主流,以青年群体为主的网民力图通过这种主动的行动参与和个性化的意见表达,展现出强大的大众民族主义舆论话语力量,并且在与官方、主流媒体舆论的交流和互动中,构建出新型的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生态格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民族主义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周雪芳.主流媒体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引导[D].广西大学.2018

[2].马欣欣.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建构[D].安徽大学.2017

[3].赵瑞琦,杨子洁.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的互动——基于东亚网络民族主义案例的考察[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孙凯.论国内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引导[D].西北大学.2009

标签:;  ;  ;  ;  

网络民族主义舆论论文-周雪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