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鲁籍作家论文-黄万华

境外鲁籍作家论文-黄万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境外鲁籍作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鼎钧,境外鲁籍作家,齐鲁文化传统,传播

境外鲁籍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黄万华[1](2012)在《王鼎钧和文学史上的境外鲁籍作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史上的境外鲁籍作家"值得关注,有其超越地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创作,不仅蕴含着齐鲁文化传统在境外的传播、延伸,其情感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前所未有地爆发,呈现出齐鲁文化史上又一个奇观,而且其在境外语境中以自己的文学感受力、创造力和自觉自主的选择意识使"中国性"处于不断开放、流动的状态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极富价值的"现代性的中国化"的经验。从这个角度去考察王鼎钧的创作,也许更有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期刊2012年01期)

黄万华[2](2011)在《文学史上的境外鲁籍作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的民风、迁徙的人生与儒家传统的丰厚积淀相融汇,成为鲁籍作家创作最宝贵、丰富的资源。在这种创作资源的开掘中,境外鲁籍作家提供了"现代性的中国化"的丰富经验,从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中拓展出转化"他者"文化资源的空间,以自己的文学感受力、创造力和自觉自主的选择意识使"中国性"处于不断开放、流动的状态,深化丰富了"乡愁美学"等文学形态,而他们的"越界"写作是传统在迁徙中变化的结果,尤其使战后出生的境外鲁籍作家的情感想象力、艺术创造力都前所未有地爆发,呈现出齐鲁文化史上又一个奇观。(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1年07期)

解孝娟[3](2011)在《生存之痛 存在之思——论台湾鲁籍作家丛苏的境外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60年代台湾旅外作家的代表,丛苏的境外书写既以凝重的写实和深刻的象征展现了60年代美国社会的病态和旅外华人的生存困境,构成了与其他60年代台湾旅外作家的群体合唱;又以鞭辟入里的精神剖析、大胆的心理独白和生动的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了独到的探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1年07期)

王云芳[4](2008)在《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的社会巨变中,大陆山东籍人士迁台者众多。他们及其后代参与了台湾各个方面的建设且贡献良多,文学方面亦是如此。在台鲁籍作家遍布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各个领域:小说方面的佼佼者有姜贵、朱西宁、朱天文、朱天心、张大春等;散文方面有王鼎钧、张腾蛟、也行、王孝廉等;诗歌方面有管管、沙牧、丁文智、闵垠、陈敏华等;影视、戏剧方面有马森、张永祥、何小钟、刘艺等。同时,他们还通过各式现代传媒辐射其文学理念,其创办经营或主编的文学传媒覆盖了台湾文坛将近半个世纪,至今犹影响深远。这些鲁籍作家或定居台湾、或由台湾移民海外,本文统称其为境外鲁籍作家。这里的境外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范围。近年来,境外鲁籍作家频频获得各种奖项,其文学成就逐渐引起文学史家的关注。作为一个创作群体,境外鲁籍作家浮出水面。境外鲁籍作家是一个成员庞杂且时空跨度较大的群体,文学评奖等传媒活动使得评论界对其个别成员关注较多,但是,对境外鲁籍作家群的整体研究几乎还是个空白。本文从山东地域文化传统异域传播的角度切入,主要以1949年以后境外鲁籍作家中带有山东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境外鲁籍作家对山东地域文化传统进行的创造性承袭,以及由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所产生的重大意义。论文主体主要采用代际思路,分为四章。前叁章主要从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思想范型、外来基督教文化的某些精神因子以及山东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化叁种文化资源出发,分析它们与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最后一章主要采取作家分论的形式,探讨第二代境外鲁籍作家中的佼佼者对山东原乡文化传统各具特色的承袭方式及其折射出的文学审美景观。第一章着重分析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对原乡儒家文化传统的承袭与创新及其文化意义。论文通过分析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整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的创作动机,论证了其文学创作中存在着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这种文化忧患意识主要来源于其原乡乃是数千年文化圣地的荣耀感,由此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文化承担意识。通过对其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论文发掘出其看似乡愁式的原乡书写中寄寓的文化反思情结。本章选取了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中的佼佼者:朱西宁、姜贵、王鼎钧,具体分析他们乡愁书写下不同的文化反思形态,文学审美折射以及由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换所做的贡献。朱西宁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与重建,他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传统中国子民的蒙昧不明的人性,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沉重的一面,同时又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五四一代作家“破”的基础上重新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恕道”,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姜贵致力于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与坚守。他一方面通过传统中国妇女和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反思了传统中国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另一方面并不完全认同于西方激进的文化思潮,而是秉承一种可贵的现代意识,为传统忠、孝等伦理道德思想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王鼎钧主要是致力于民族审美形态的改造与创新。他始终坚持文学教化的社会功能,却又能突破文学依附于政治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弊端;他坚持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阳刚之美的一面,又着力批判文学审美上粉饰太平的中庸倾向。第二章着重分析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对外来基督教文化扬弃性的吸收与化用。近代以来基督教在山东的传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西方列强军事侵略所提供的便利的传教条件、基督教士传教方式的改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危机等因素使得基督教文化逐渐融入到山东地域文化传统中,影响到当地人的精神建构。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所承袭的原乡文化传统并非纯然的,而是混合了许多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因子。所以分析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接受的文化熏陶,外来的基督教文化亦是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化资源。本章首先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个层面深入探讨近代以来外来基督教文化渗入山东地域文化传统的根源,然后仔细分析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利用这一文化资源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实践与努力。他们一方面着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仍具生命力的部分,另一方面不约而同将基督教文化视为一种可以借鉴的外来文化资源。一方面用基督教文化来修正中国传统文化中现实性、功利性的一面,以实现对人性的彻底救赎;而另一方面,这种文化融合的努力又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基础的。他们珍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尊重中国人的民风习俗,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来阐发基督教义,在汲取基督文化精神精义的同时又跳脱出其教条神话等仪式的束缚。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基督信仰对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精神世界的影响同样折射到了其文学创作中,使其文学作品的整体风格、形式构架和文学想象力等层面产生了很大变化。第叁章注重发掘山东底层的民间文化与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的密切关系。民间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文化空间,它既是一个藏污纳垢之所在,又包蕴着一股活泼自在的生命力。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蕴涵了最符合人性,最为本真的精神资源。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大都出身民间底层,耳濡目染的民间文化乃是其后来文学实践的重要精神资源。首先,论文从整体上发掘出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创作中秉持的民间立场,然后结合朱西宁、姜贵、王鼎钧的创作进行个案分析。朱西宁多从儿童视角出发,采取复调型的叙事手段,彰显出被遮蔽的民间空间;姜贵坚守民间日常的生存伦理价值观,通过特殊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出其他意识形态的荒谬可笑之处;王鼎钧则秉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以史笔作春秋的文学叙述方式,让多种意识形态声音的共鸣于其文本中,由此展示出民间真实的生存状态。民间立场的选择使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的创作突破了政治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启蒙视角的限制,从而具备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其次,论文选取了民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和方言,深入探讨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对山东民间文化传统的承袭特色。通过分析比较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于创作中展示原乡民间风俗的意图,揭示出其运用民间文化构筑虚拟的精神原乡,进行文化反思和实践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创作意旨。通过探究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创作中的方言现象,发掘其运用方言创作所形成的文化传承与文学审美效果。第四章主要讨论第二代境外鲁籍作家对原乡文化传统各具特色的承袭方式。论文首先从整体上比较两代境外鲁籍作家审视原乡文化传统的视角差异。第二代境外鲁籍作家由于成长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等与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迥然不同,其原乡情结亦产生了很大变异:其一、“乡”的涵义有所变化。地理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分裂是第二代境外鲁籍作家原乡情结的重要特色。他们对原乡情感上隔膜,开始认同脚下的土地;其二更侧重从个体生命的现代角度去审视原乡文化传统;其叁、原乡情结的体现方式由父辈们常带情感的乡愁抒发转变为一种文化式的原乡想象。其次,论文选取了五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山东地域文化传统在第二代境外鲁籍作家身上延袭的种种可能。张大春一方面承袭了第一代境外鲁籍作家的文化反思意识,另一方面借助原乡文化传统展开他天马行空的小说想象;王幼华的小说看似关注都市人生,但其对人物形象道德层面的极度关注显示出原乡文化传统的潜在影响;朱氏姐妹朱天文、朱天心早期作品受到乃父朱西宁及胡兰成文化与审美理想的影响,将原乡文化传统的承袭化入了对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一片深情中;平路的创作并未着眼于原乡文化传统的承袭,反倒对围困于原乡情结中现代个体的心理世界兴致盎然,由此揭示出现代社会原乡文化传统延袭的困境。(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5-01)

境外鲁籍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放的民风、迁徙的人生与儒家传统的丰厚积淀相融汇,成为鲁籍作家创作最宝贵、丰富的资源。在这种创作资源的开掘中,境外鲁籍作家提供了"现代性的中国化"的丰富经验,从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中拓展出转化"他者"文化资源的空间,以自己的文学感受力、创造力和自觉自主的选择意识使"中国性"处于不断开放、流动的状态,深化丰富了"乡愁美学"等文学形态,而他们的"越界"写作是传统在迁徙中变化的结果,尤其使战后出生的境外鲁籍作家的情感想象力、艺术创造力都前所未有地爆发,呈现出齐鲁文化史上又一个奇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境外鲁籍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1].黄万华.王鼎钧和文学史上的境外鲁籍作家[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2

[2].黄万华.文学史上的境外鲁籍作家[J].东岳论丛.2011

[3].解孝娟.生存之痛存在之思——论台湾鲁籍作家丛苏的境外书写[J].东岳论丛.2011

[4].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

标签:;  ;  ;  ;  

境外鲁籍作家论文-黄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