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景观论文-郑国华,李果,吕品磊,廖建军

乡村聚落景观论文-郑国华,李果,吕品磊,廖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乡村聚落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衡阳盆地,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演变探究

乡村聚落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郑国华,李果,吕品磊,廖建军[1](2019)在《衡阳盆地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演变规律探究及相似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搜取衡阳盆地人类活动遗址、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等名录进行时间考定与排序,运用Kriging插值分析了研究区人类活动-聚落遗留源变规律,结合数理统计中等距抽样法选定14个乡村聚落提取出景观形态指标特征,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构建乡村聚落景观相似性量化矩阵,进一步运用景观相似性模型分析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的联系与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聚落演变规律为蒸水、耒水、洣水流域向盆地中央晕散推进,随着人地矛盾进一步增加,后发展至资源禀赋次优的东、南部山区。2)研究区存在比较相似与高相似关系的乡村聚落景观占比最大,二者合计占比65.93%,表明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整体上存在相似性关系,且其相似性特征主要承载于乡村聚落物质景观之上;因而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目标需通过乡村聚落人文复兴来推动乡村聚落的环境面貌更新。研究成果可为衡阳盆地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参考与应用。(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口丹[2](2019)在《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中传统生态观与朴门永续设计理念对比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再局限于污染防治范畴,对生态问题的探索已逐渐延伸至设计规划领域,因此对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需重点关注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文化的传承。我国传统生态观以"叁才观"为生态伦理基础,注重"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活生产模式,而源于西方的朴门永续设计则强调模拟自然运行体系以实现社会各层面的永续发展,两者都十分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对传统生态观和朴门永续设计的伦理观和实施原则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旨在能够对当前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以此来回应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议题。(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怡,邓宏,王华,肖燃[3](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川中丘陵区传统聚落水系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绿点竞赛关昌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井盐文化空间载体的传统聚落——关昌村,其水系景观因地形地貌及灌溉排水等生产生活的需要,呈现出朴实原真的气质,文章以此作为研究对象。但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当下,关昌村面临着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结合的困境。基于对关昌村基本概况和水系景观现状的阐述,结合在乡村总体规划下的水系景观发展目标,文章从宏观水格局、中观水自净技术、微观滨水空间叁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以期为丘陵地区传统聚落的水系景观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9期)

牛斌惠,刘鑫[4](2019)在《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初探——以渝东南地区的乡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聚落景观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深远的文化传统。重庆渝东南地区由于多民族的栖息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乡村聚落景观更是独具地域特色。本文以渝东南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为例,提出就地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这两种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19年07期)

井垚[5](2019)在《基于历史文化传承下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的快速发展,乡村聚落环境正经历巨大发展与变迁,乡村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但也有巨大的挑战。“美化”“重塑”乡村聚落景观是一重大课题。乡村聚落景观是具有强烈地方特性和地方文化属性的。每一个乡村聚落景观都是有地方文化属性的传承。国外对于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与保护比较全面,许多乡村的建筑都是经历几代人几百年依然能够供人们居住和生活,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我国因国情不同,历经上千年历史,每一阶段的历史又是对乡村聚落景观的极大破坏,所以能够留存下来的古村落已成为人们研究和发展的重点,但是对于广大地区的乡村聚落景观,已经毫无特点可言,许多地区乡村建设只是一味地注重经济发展,和政绩工程的展现,而丧失了乡村聚落所特有的地方性历史文化内涵。高碑店地区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发展地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同北方大多数乡村一样,“千篇一律”的乡村景观。本论文立足于高碑店地区乡村聚落,发掘该地区历史文化传承下的乡村聚落景观特点。通过历史文献资料查询,实地考察,各个地区村民的探访,以及一些民间的传说,探寻高碑店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乡村聚落景观特点,把握乡村聚落面貌的可塑性,根据地点,找出乡村聚落景观的地方知识特征和演化规律及范式。阐明地方知识的组织关系和演化机制,以及历史文化变迁下的景观设计特征,并且结合国内外的大量成功的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为高碑店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发展探寻发展方向。从而为大多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现今传统型乡村聚落景观设计提供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鲁迅美术学院》期刊2019-06-24)

王慧[6](2019)在《基于最佳分析粒度的奎屯河流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叁农”工作,在此背景下,揭示当前多种因素驱动下的绿洲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特征,发挥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奎屯河流域的奎独乌地区为例,基于新疆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GIS空间分析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数理统计法分析最佳粒度效应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规模及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聚落景观格局的地理空间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展开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表明:(1)奎屯河流域乡村聚落景观的最佳分析粒度为110 m。分析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响应得到整体适宜粒度域为(30,110),最佳分析粒度一般选择适宜粒度域内中等偏大的粒度,所以确定最佳分析粒度为110 m。(2)基于最佳分析粒度研究奎屯河流域整体景观格局特征发现,乡村聚落景观在空间上与耕地、草地景观的邻接关系比较密切,乡村聚落景观占总斑块数量多,但面积较小。从空间分布来看,各景观类型之间的空间邻接程度较高。从景观形态来看,各景观的形态较为规则,斑块形状较为简单。(3)分析奎屯河流域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和方向发现,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方向与奎独乌行政区的分布方向一致,呈西北-东南走向。聚落空间分布集聚态势显着,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性明显,呈现明显的“多核心”、几个核心区连片分布状态。密度核心区分别是头台乡,夹河子乡-八十四户乡-西湖镇和古尔图镇,最高区域密度为4.5个/km~2。密度次核心区一般为乡镇团场中心,且乡村聚落密度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是一致的。(4)分析奎屯河流域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规模发现,乡村聚落景观多以小型聚落为主,聚落规模等级差异性显着。从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和全局空间聚类检验Getis-Ord General G指数测算结果来看,乡村聚落景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小规模集聚状态。从冷热点分析结果来看,乡村聚落景观的大规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以及东部的团场、连队,小规模“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乡镇、村庄。整体来说,乡村聚落景观规模在空间上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对比分析规模和密度空间分异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即呈现高密度—小规模、低密度—大规模的分布规律。(5)分析奎屯河流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发现,乡村聚落景观整体形态复杂性比较低,波动较小,形状较为规整,并且高一级道路附近的乡村聚落形态复杂度高于低一级道路。(6)地理空间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奎屯河流域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具有低海拔、低地、近河流、近耕地和近道路指向性。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地理空间要素对乡村聚落分布、规模、形态的影响程度不同,距最近城市中心距离、距最近乡镇中心距离、距最近主要河流距离是影响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耕作半径、高程、坡度是影响聚落规模分异的主要因素;距最近国道、高速公路、县道距离是影响聚落形态分异的主要因素。并且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政策投入度等方面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7)为促进乡村聚落景观布局朝着更加优化合理的方向发展,需要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各自产业优势,联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建设,有序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就地、就近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加强村镇规划与管控,合理布局、美化生活空间。(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9)

齐丽,李娜[7](2019)在《新宾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对于水源涵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文章通过对新宾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景观格局和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乡村聚落布局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程度和方向。[方法]以1992年、2001年、2010年新宾县卫片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统计年鉴等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乡村聚落分布存在的问题。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景观指数对乡村聚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spss软件对土壤侵蚀情况和乡村聚落规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新宾县乡村聚落呈现出平均斑块面积较小,南杂木镇平均斑块面积最大,为3.07hm~2/个;木奇镇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为1.97hm~2。斑块数多永陵镇斑块个数最多,为473个,表明其破碎度较高;斑块个数最少的是响水河子乡,为97个。人均用地面积超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05m~2/人,超出规定的150m~2/人、平均斑块分维数小均在1.16以下,接近于1,斑块具有一的稳定性稳定,分散度较大。土壤侵蚀情况与乡村聚落规模、人口密度在置信度为0.01的情况下相关性显着,并且呈正相关。[结论]新宾县乡村聚落图斑破碎化严重,布局比较分散;土壤侵蚀情况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乡村聚落规模越大侵蚀情况越严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5期)

刘骥,曺隽,姜楠,卢春霞[8](2019)在《盐城地区带状乡村聚落的田园景观营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乡村地区发展越来越受到城市化的的冲击,在乡村建设中出现了种种不合时宜的一刀切式的建设手法,破坏了乡村肌理、影响了乡村风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江苏省开展了特色田园乡村的试点工作,探寻乡村的合理发展路径。文章选取盐城地区的条带状乡村聚落,因地处苏北平原,有着鲜明的地域生产特征,但乡村景观风貌条件一般。为了重新引导与营造该地区的乡村田园特质,文章首先探究分析提取乡村聚落景观风貌元素,而后从乡村总体风貌与空间等方面,将生产生活习惯融入乡村田园景观风貌改造中,希望借此为盐城地区的田园景观风貌提升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江苏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4期)

姚妍,杨光明,金晨,黄倩[9](2019)在《常德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善德文化研究——以牛车河镇叁红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红村是湖南省常德市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本文以叁红村为例探究善德文化在常德传统乡村聚落中的体现。通过对村落建筑布局、建筑单体与地形的协调、当地材料的应用及统一和谐、和中有变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叁红村村落中蕴含的善德文化。研究表明,叁红村村落农田集中分布在谷底地形平缓处,地势变化大的地区为保护较好的山林;村落建筑顺应地势,并集中分布在农田与山林交接处;当地村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材料;村落建筑与四周自然环境紧密融合,包括与地形地势的协调;善德文化的人居环境启示,包括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主动维护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以及顺应自然规划营建村落。(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刘建英,陈丹[10](2019)在《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在现代化城市的生活中经常会感到疲倦。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放松,人们将目光从城市转移到了乡村,去享受乡村独特惬意的景观。但是,当前我国乡村聚落的景观规划并不是尽如人意。乡村聚落景观规划受商业利润的驱动,村镇布局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模板效果。而且也不利于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的延续。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和乡土文化理念,同时结合案例,为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设计思路和实践策略,以期能为我国的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启发性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04期)

乡村聚落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再局限于污染防治范畴,对生态问题的探索已逐渐延伸至设计规划领域,因此对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需重点关注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文化的传承。我国传统生态观以"叁才观"为生态伦理基础,注重"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活生产模式,而源于西方的朴门永续设计则强调模拟自然运行体系以实现社会各层面的永续发展,两者都十分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对传统生态观和朴门永续设计的伦理观和实施原则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旨在能够对当前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以此来回应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村聚落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1].郑国华,李果,吕品磊,廖建军.衡阳盆地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演变规律探究及相似性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陈口丹.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中传统生态观与朴门永续设计理念对比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3].黄怡,邓宏,王华,肖燃.乡村振兴背景下川中丘陵区传统聚落水系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绿点竞赛关昌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4].牛斌惠,刘鑫.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初探——以渝东南地区的乡村为例[J].园林.2019

[5].井垚.基于历史文化传承下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19

[6].王慧.基于最佳分析粒度的奎屯河流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新疆大学.2019

[7].齐丽,李娜.新宾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对于水源涵养的影响[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8].刘骥,曺隽,姜楠,卢春霞.盐城地区带状乡村聚落的田园景观营造探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9

[9].姚妍,杨光明,金晨,黄倩.常德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善德文化研究——以牛车河镇叁红村为例[J].乡村科技.2019

[10].刘建英,陈丹.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现代园艺.2019

标签:;  ;  ;  ;  

乡村聚落景观论文-郑国华,李果,吕品磊,廖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