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成员论文-林亚清,张宇卿

公共组织成员论文-林亚清,张宇卿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组织成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变革义务感,公共服务动机

公共组织成员论文文献综述

林亚清,张宇卿[1](2019)在《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会影响公务员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吗?——变革义务感的中介作用与公共服务动机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个体创新的重要行为表现,是组织提高有效供给,应对外部环境迅速变化的关键。论文结合变革义务感和公共服务动机的相关研究,首次以我国公务员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影响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以380名厦门市公务员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发现: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可以显着提升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且变革义务感在其中发挥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同时,公共服务动机在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与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二者关系中发挥了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研究有助于丰富政府部门背景下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文献,也为新时代政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公共行政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诸彦含,吴江,陈茜[2](2016)在《渗透与扩散:公共组织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垂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突破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单维度模式,通过对727名公共组织成员的问卷调查,构建并验证了不同类型交换关系的垂滴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渗透效应显着,通过挑战性工作压力,公共组织领导-成员经济交换关系与社会交换关系均正向影响成员的角色内行为;扩散效应显着,公共组织领导-成员经济交换关系负向影响成员的工作-家庭促进,并通过增加成员的挑战性工作压力正向影响成员的工作-家庭冲突,负向影响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同时,公共组织领导-成员社会交换关系通过减少成员的挑战性工作压力正向影响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上述发现丰富和拓展了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研究,对公共组织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16年04期)

陆叶[3](2009)在《公共组织成员行为约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公共组织中的个体大多表现为复杂的社会人。由于不是完全利他者,具有追逐自身利益的欲望,就存在对其行为进行约束的空间。而且,身处公共组织、易于支配社会资源的优势地位容易使公共组织成员放大自利欲望的伤害能力。公民对于公共组织中的成员不能够完全信任,是所有约束的缘起。对公共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涉及的范围并非局限于公共组织内部。公共组织成员的公共行为与个人行为均可能对外部环境及其中的公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利益受到影响(无论正向或负向)的公民或公民群体构成公共组织成员行为的外部行为体,亦即利益相关者。基于提供公共组织所需资源的纳税者身份,利益相关者有理由要求对公共组织成员行为的约束活动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公共组织成员在追求绩效的活动中难以表现出激情。“雇员制”的引入曾被寄以厚望,然而原始设计的更改导致了“鲇鱼效应”的失灵。恢复原始设计对于约束公共组织成员的绩效追求行为应该是有益的。在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中,约束公共组织成员行为的根本保障在于追寻正义的法律制度。现行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正义基础不够坚实,时常使包括公共组织成员群体在内的各种相对强势群体的受益以牺牲农民等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既然公共组织中的成员不是完全利他者,具有追逐自身或自身所处的利益群体的私利的欲望,那么,将农民等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的话语权完全交付公共组织成员就是有风险的。提高法律尊严的根本途径在于打开弱势群体进入立法机关的通道。在相关公共组织成员进行的农地征用活动中,不公平的农地征用补偿标准确定方式损害了部分农民的利益。在城镇地区进行的土地管理活动中,城镇居民与房地产企业及其经营者群体构成公共组织成员行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而因公共组织成员行为的影响而有可能利益受损的经常是普通的城镇居民。由于受到公共组织成员的行为影响而利益受损的公民或公民群体大多处于社会资源分配中的相对弱势地位,故而将这类群体纳入到对公共组织成员行为的约束中去应该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考虑约束公共组织成员行为的路径时,本研究使用了较大篇幅来讨论问责尤其是社会问责在约束中的作用。公共组织内部问责的施行效果未能尽如人意,将利益相关者设计为问责主体的社会问责有望提供有益补充。(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刘晓峰,冯双玉,李志武[4](2006)在《组织成员对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选择过程中的博弈分析——从心智模式到新公共合意空间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进一步说,博弈论研究的是在存在相互外部性条件下的个人选择问题的,因此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1]本文引入博弈论,对组织成员在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选择过程进行博弈分析,并构建利益选择过程中的新公共合意空间来完善心智模式,来说明组织成员的利益选择,更加强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均衡过程,并实现由心智模式到新公共合意空间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06年10期)

李蜜[5](2003)在《社会公共组织及其成员的权利救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入 WTO后 ,社会事务管理的结构性缺陷 ,已严重阻碍着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步伐。本文在对社会公共组织进行定位的基础上 ,指出培育社会公共组织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同时 ,只有将社会公共组织在行使公共职能时与其成员之间的纠纷纳入行政诉讼中来 ,才能最终在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建立起政治生态平衡。(本文来源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公共组织成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突破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单维度模式,通过对727名公共组织成员的问卷调查,构建并验证了不同类型交换关系的垂滴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渗透效应显着,通过挑战性工作压力,公共组织领导-成员经济交换关系与社会交换关系均正向影响成员的角色内行为;扩散效应显着,公共组织领导-成员经济交换关系负向影响成员的工作-家庭促进,并通过增加成员的挑战性工作压力正向影响成员的工作-家庭冲突,负向影响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同时,公共组织领导-成员社会交换关系通过减少成员的挑战性工作压力正向影响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上述发现丰富和拓展了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研究,对公共组织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组织成员论文参考文献

[1].林亚清,张宇卿.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会影响公务员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吗?——变革义务感的中介作用与公共服务动机的调节作用[J].公共行政评论.2019

[2].诸彦含,吴江,陈茜.渗透与扩散:公共组织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垂滴效应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

[3].陆叶.公共组织成员行为约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4].刘晓峰,冯双玉,李志武.组织成员对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选择过程中的博弈分析——从心智模式到新公共合意空间的构建[J].前沿.2006

[5].李蜜.社会公共组织及其成员的权利救济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标签:;  ;  ;  ;  

公共组织成员论文-林亚清,张宇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