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周年动态论文-樊宗芳,潘洪生,刘冰,陆宴辉

种群周年动态论文-樊宗芳,潘洪生,刘冰,陆宴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周年动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盲蝽,枣树,种群动态,气象因子

种群周年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樊宗芳,潘洪生,刘冰,陆宴辉[1](2019)在《枣园绿盲蝽种群周年消长动态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2014年,对河北廊坊枣园绿盲蝽种群周年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一代绿盲蝽若虫于4月中下旬发生,5月中旬陆续羽化为一代成虫;二代若虫于6月上中旬达到高峰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陆续羽化为二代成虫,随后迁出枣园。8月下旬至9月上旬,绿盲蝽成虫再次迁回枣园。分析发现,早春温度影响绿盲蝽越冬卵孵化进度,温度越高一代若虫出现的时间越早。研究结果为开展枣园绿盲蝽的发生期测报与及时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温新利,谢萍,周俊,席贻龙[2](2017)在《汀棠湖轮虫主要食性功能群及其优势种群的周年动态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轻度富营养湖泊中轮虫主要食性功能群及其优势种群的动态对水环境响应的生态机理,于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每月4次采集了芜湖市汀棠湖水体中的浮游动物样品,同步测定了水温、水体透明度、p H值、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氮磷含量,利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轮虫主要食性功能群及其优势种群的密度与非生物因子(如水温等)、食物资源(以粒径大小不同的藻类中的叶绿素a含量作为指标)及生物因子(枝角类、桡足类和晶囊轮虫等轮虫潜在竞争者和捕食者的密度)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汀棠湖中,掠食性轮虫的优势轮虫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滤食性轮虫的优势种包括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长叁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和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2)主成分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含量、枝角类、桡足类及其无节幼体和晶囊轮虫的密度是影响与汀塘湖轮虫群落结构有关的变动最大的水环境因子。水温和藻类叶绿素a总含量分别对滤食性轮虫和掠食性轮虫总密度的周年变动的影响最大,而轮虫的潜在竞争者和捕食者对它们的负面影响均不大;(3)轮虫的潜在竞争者和捕食者对于轮虫优势种群密度动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大。水温、藻类叶绿素a总含量及小型藻类叶绿素a含量(经孔径为25μm的筛绢过滤后水样中的叶绿素a含量(Chl-a<25μm))均与滤食性裂足臂尾轮虫和长叁肢轮虫的密度间呈现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仅小型藻类的叶绿素a含量对裂足臂尾轮虫和长叁肢轮虫密度的周年变动的影响最大。水温是影响滤食性裂痕龟纹轮虫密度动态的主要因子;(4)两食性功能群中的优势轮虫种群的卵率均未与其潜在竞争者和捕食者密度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裂足臂尾轮虫、长叁肢轮虫和针簇多肢轮虫种群卵率的变动受水温的影响最大,且它们之间均分别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和食物资源可能是影响汀塘湖中滤食性轮虫和掠食性轮虫密度变动的重要的生态因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3期)

潘洪超,欧阳珊,黄鹏,赵大显,阮禄章[3](2010)在《军山湖耳河螺的种群动态及周年生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4月~2006年3月期间,对军山湖耳河螺(Rivularia auriculata)进行了周年逐月采集,分析了耳河螺的种群动态,并采用瞬时生长率法测算了周年生产量。结果表明种群含叁个年龄组,年均生物量13.37 g·m~(-2),年均密度8.12 ind·m~(-2)。种群密度峰值出现在8月为24 ind·m~(-2),次年3月份有最低值为3.2 ind·m~(-2)。生物量峰值则出现在9月为30.32 g·m~(-2)、次年3月生物量有最小值为3.872 g·m~(-2)。耳河螺周年生产量(带壳湿重)为3.5592(g·m~(-2)·a~(-1)),周年P/B系数为0.27。与其他研究比较,结果较为合理。P/B系数较低,说明这一资源日趋贫乏,需要合理的保护利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江晶,温芳妮,邓山,顾鹏,闫云君[4](2010)在《胡家溪中华新米虾种群动态、周年生产量及营养基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间对清江流域二级河流-胡家溪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中华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Kemp)]进行为期1周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新米虾的生活史为1年2代,中华新米虾的种群密度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31ind/m2)、10月(35ind/m2)、12月(20ind/m2)和次年的2月(20ind/m2),生物量峰值则出现在4月(1.76g/m2)、7月(4.74g/m2)和次年2月(2.38g/m2)。采用体长频率法(Size-frequency 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和P/B分别为67.40g/m2(湿重)和4.7。通过对中华新米虾前肠内含物组成的分析测定了各类食物类型的比例及对生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无形态碎屑和动物组织为其主要食物类型,分别占前肠内含物的79.9%和12.5%,对生产力的贡献率分别为62.50%和34.18%。(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张化阁,刘崇怀,钟晓红,王忠跃,孙海生[5](2010)在《西安和上海两地葡萄根瘤蚜种群周年消长动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以来在我国多地发现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为了解其种群年增长动态,对西安和上海两地田间葡萄根瘤蚜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两地的葡萄根瘤蚜为根瘤型,以孤雌生殖为主,在8—10月出现有性世代更替,田间调查发现少量根瘤蚜有翅型若虫,但未发现有翅型成虫;虫口总量分别在7月和10月出现两次高峰。从11月开始,成虫大量死亡,卵的数量随之减少,种群数量开始下降,逐渐进入越冬休眠状态,1龄幼虫是其越冬的主要形态。春季当地温上升到13.0℃左右时,葡萄根瘤蚜结束休眠,幼虫开始取食,经过几次蜕皮逐渐转变为成虫,进行孤雌生殖产卵。(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江晶,温芳妮,苏华武,李晓宇,贺鹏[6](2008)在《叹气沟河优势摇蚊种群动态、周年生产量及营养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4月—2007年3月对清江流域二级河流叹气沟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摇蚊优势种进行了为期1周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主要优势摇蚊斑特突摇蚊(Thienemanimyia lentiginosa)、波特真开氏摇蚊(Eukiefferiella potthasti)和拟长跗摇蚊(Paratanytarsus parthenogeneticu)的生活史均为1年2代;拟长跗摇蚊、斑特突摇蚊的种群密度6月、9月和翌年月出现峰值,波特真开氏摇蚊则在5月和翌年1月出现峰值;采用龄期频率法(instar-frequency 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湿质量)和生产量(P)/生物量(B)分别为斑特突摇蚊17.44g·m-2、3.4,波特真开氏摇蚊1.66g·m-2、2.3,拟长跗摇蚊3.3g·m-2、6.4;3种摇蚊的生产量在时间动态上重迭程度较大,主要发生在春季;通过对3种摇蚊的前肠内含物分析,测算了各类食物的比例及其对生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无形态碎屑为主要食物类型,占前肠内含物的73.27%~86.89%,而斑特突摇蚊生产量则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贡献率(51.64%)。(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8年09期)

李利[7](2008)在《奥尼罗非鱼寄生纤毛虫的种群周年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对暨南大学东明湖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niloticus)寄生纤毛虫种类和种群的周年动态进行了调查,总共检查了260尾奥尼罗非鱼。发现该池塘奥尼罗非鱼寄生有6种寄生纤毛虫,包括多子小瓜虫Ichthoyophthirius multifiliisFouquent,1876,粗棘杜氏车轮虫Trichodina domerguei f.latispina Dogiel,1940,鲶车轮虫Trichodina parasiluri Chen et Hsieh,1964,刺纹车轮虫Trichodina centrostrigata Basson etal.,1983,棒齿叁分虫Tripartiella clavodonta Basson and Van As,1987,微小杯体虫Apiosomaminuta Chen et Hsieh,1964。仅在2006年5月发现1尾罗非鱼感染多子小瓜虫,其余寄生虫的种群周年动态表现了不同特点,其中,棒齿叁分虫的感染率变化从2006年10月到次年4月保持最高(100%);3种车轮虫感染率周年变化曲线大体呈“V”或“U”型,即感染率先逐步下降后又逐渐上升,均在2006年7月感染率最低,表明这叁种车轮虫种群在春冬季种群增长快,这可能是罗非鱼越冬期易发车轮虫病的原因之一;微小杯体虫感染率变化曲线呈波浪形,在2006年7月和次年2月感染率最低。湖水中几种水质因子对5种纤毛虫表现了不同影响作用。当水温在15.6℃-31.4℃之间时,3种车轮虫和棒齿叁分虫感染率与水温间存在负的直线关系,即随着水温升高感染率降低;在本次调查中,微小杯体虫感染率与水温没有显着直线或抛物线关系。除多子小瓜虫外,5种寄生纤毛虫感染率与pH(7.22-7.85)、透明度(28.3-42.8cm)、溶解氧含量(1.7978-3.4203 mg/L)和亚硝基盐氮含量(0.1528-3.0442 mg/L)没有显着相关性。粗棘杜氏车轮虫和鲶车轮虫感染率随着氨氮含量(1.0282-5.2573 mg/L)的增大而增高;刺纹车轮虫、棒齿叁分虫和微小杯体虫感染率与氨氮含量(1.0282-5.2573 mggL)没有显着直线或抛物线关系。除了水质因子对纤毛虫感染率有影响外,宿主本身对寄生车轮虫感染有明显影响,发现感染车轮虫的奥尼罗非鱼血液中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极显着高于未感染组。这5种寄生原虫的感染率与宿主全长间存在不同关系,即粗棘杜氏车轮虫感染率与宿主全长呈负的直线关系,随宿主长度增加而降低;棒齿叁分虫感染率随着宿主长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与此相反,微小杯体虫感染率随着宿主长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刺纹车轮虫和鲶车轮虫感染率与宿主长度没有显着关系。(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8-05-01)

温新利,席贻龙[8](2007)在《镜湖常见臂尾轮虫(Brachionus)种群周年动态及生活史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镜湖臂尾轮虫种群的周年动态进行了研究,测量和分析了它们的个体大小、卵大小和相对卵大小及其与水温和叶绿素a浓度等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镜湖常见的7种臂尾轮虫中,仅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和剪形臂尾轮虫(B.forficula)的种群密度和出现频率较高;前两者种群密度高峰期均出现在2~3月份,4月份后均较低;后两者种群密度在6~9月份较高,而在10月份后很快下降。除剪形臂尾轮虫外,其它3种臂尾轮虫的个体体积均与水温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平均卵体积均与各自的平均被甲长度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角突臂尾轮虫和萼花臂尾轮虫个体大小与水体叶绿素a浓度间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它们的卵体积分别与水温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且水温是影响它们卵体积的主要因子。4种臂尾轮虫中,仅角突臂尾轮虫的相对卵体积与水温间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王波[9](2007)在《福州中华蜜蜂实验种群周年数量动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蜜蜂种群生态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实际上就是研究蜜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蜜蜂种群的数量动态。开展蜜蜂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完善了蜜蜂种群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丰富了昆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而且是现代科学养蜂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础。本文研究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 1793,简称中蜂)实验种群在福州综合环境因子作用下周年的数量动态规律,观察测定了中华蜜蜂个体实验种群的日平均出生数、死亡率、增长率和年龄结构以及这些参数与环境因子,特别是气候和蜜粉源的关系。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中华蜜蜂群体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蜜蜂个体实验种群中工蜂的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1)福州中华蜜蜂个体实验种群周年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与当地的气候和蜜粉源等环境条件变化相一致。3~4月份、9~10月份,气候适宜、蜜粉源丰富,蜜蜂个体实验种群数量增加;5~8月份、11~2月份,气候炎热或寒冷、蜜粉源缺乏,蜜蜂个体实验种群数量减少。(2)蜜蜂个体实验种群的日平均出生数与福州地区的气候和蜜粉源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分蜂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4月份和10月份,个体实验种群日平均出生数较高,最高可达3915只;而在其他月份,个体实验种群日平均出生数下降,最低只有307只。个体实验种群日平均出生数的变化规律与种群数量动态基本一致,只是在种群发展的过渡阶段,个体实验种群日平均出生数的增加或减少,却在短时间内引起个体实验种群数量向相反的方向变动。(3)在产卵量和存活率相对稳定的阶段,中华蜜蜂个体实验种群内蜂子的日平均死亡率的变化范围为3.8%~12.8%。而成虫周年内的日平均死亡率相对较为稳定,变化范围为1.5%~3.1%。(4)中华蜜蜂个体实验种群日平均增长率的变化范围为-2.4%~1.8%。周年内只有3个阶段为正值,且时间较短,分别是4月3日~4月23日、9月30日~10月20日和2月28日以后,至3月14日,日平均增长率已达0.9%。(5)中华蜜蜂个体实验种群的年龄结构周年都处于变化之中,2006年4月3日~4月13日、8月30日~10月10日和2007年2月6日~3月14日,个体实验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年龄结构;其他阶段,个体实验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年龄结构。(6)中华蜜蜂群体实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7.7%和40.0%。(7)中华蜜蜂个体实验种群的生命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两组同生群个体在卵、未封盖幼虫和封盖子发育阶段的死亡率分别为0.3%、0.6%、0.6%和0.7%、0.9%、0.9%;平均寿命分别为42.7d和43.8d;在卵、未封盖幼虫、封盖子和成虫阶段的生命期望分别43.2、37.8、28.5、23.7d和44.4、39.2、27.0、25.3d。两组存活曲线都为凸型,形状亦有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7-04-01)

赵元莙,唐发辉,唐安科[10](2007)在《小车轮虫、叁分虫种类及周丛小车轮虫种群周年动态——重庆地区淡水车轮虫研究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国际统一鉴定及描述车轮虫的方法对重庆地区的5种淡水车轮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重描述,并补充了干银法标本及齿体定位线条图,包括小车轮虫属3种,即周丛小车轮虫、纤细小车轮虫与卡普小车轮虫;叁分虫属2种,即鳞叁分虫与大型叁分虫。其中周丛小车轮虫、卡普小车轮虫以及两种叁分虫均为中国新纪录种。同时研究了重庆大足龙水湖的鲫鱼外寄生车轮虫———周丛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Raabe,1950)Sram ek-Husek,1953的种群周年动态。(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种群周年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轻度富营养湖泊中轮虫主要食性功能群及其优势种群的动态对水环境响应的生态机理,于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每月4次采集了芜湖市汀棠湖水体中的浮游动物样品,同步测定了水温、水体透明度、p H值、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氮磷含量,利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轮虫主要食性功能群及其优势种群的密度与非生物因子(如水温等)、食物资源(以粒径大小不同的藻类中的叶绿素a含量作为指标)及生物因子(枝角类、桡足类和晶囊轮虫等轮虫潜在竞争者和捕食者的密度)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汀棠湖中,掠食性轮虫的优势轮虫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滤食性轮虫的优势种包括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长叁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和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2)主成分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含量、枝角类、桡足类及其无节幼体和晶囊轮虫的密度是影响与汀塘湖轮虫群落结构有关的变动最大的水环境因子。水温和藻类叶绿素a总含量分别对滤食性轮虫和掠食性轮虫总密度的周年变动的影响最大,而轮虫的潜在竞争者和捕食者对它们的负面影响均不大;(3)轮虫的潜在竞争者和捕食者对于轮虫优势种群密度动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大。水温、藻类叶绿素a总含量及小型藻类叶绿素a含量(经孔径为25μm的筛绢过滤后水样中的叶绿素a含量(Chl-a<25μm))均与滤食性裂足臂尾轮虫和长叁肢轮虫的密度间呈现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仅小型藻类的叶绿素a含量对裂足臂尾轮虫和长叁肢轮虫密度的周年变动的影响最大。水温是影响滤食性裂痕龟纹轮虫密度动态的主要因子;(4)两食性功能群中的优势轮虫种群的卵率均未与其潜在竞争者和捕食者密度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裂足臂尾轮虫、长叁肢轮虫和针簇多肢轮虫种群卵率的变动受水温的影响最大,且它们之间均分别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和食物资源可能是影响汀塘湖中滤食性轮虫和掠食性轮虫密度变动的重要的生态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周年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1].樊宗芳,潘洪生,刘冰,陆宴辉.枣园绿盲蝽种群周年消长动态及其影响因子[J].植物保护.2019

[2].温新利,谢萍,周俊,席贻龙.汀棠湖轮虫主要食性功能群及其优势种群的周年动态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7

[3].潘洪超,欧阳珊,黄鹏,赵大显,阮禄章.军山湖耳河螺的种群动态及周年生产量[J].生态科学.2010

[4].江晶,温芳妮,邓山,顾鹏,闫云君.胡家溪中华新米虾种群动态、周年生产量及营养基础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0

[5].张化阁,刘崇怀,钟晓红,王忠跃,孙海生.西安和上海两地葡萄根瘤蚜种群周年消长动态观察[J].园艺学报.2010

[6].江晶,温芳妮,苏华武,李晓宇,贺鹏.叹气沟河优势摇蚊种群动态、周年生产量及营养基础[J].生态学杂志.2008

[7].李利.奥尼罗非鱼寄生纤毛虫的种群周年动态[D].暨南大学.2008

[8].温新利,席贻龙.镜湖常见臂尾轮虫(Brachionus)种群周年动态及生活史对策[J].生态学报.2007

[9].王波.福州中华蜜蜂实验种群周年数量动态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

[10].赵元莙,唐发辉,唐安科.小车轮虫、叁分虫种类及周丛小车轮虫种群周年动态——重庆地区淡水车轮虫研究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标签:;  ;  ;  ;  

种群周年动态论文-樊宗芳,潘洪生,刘冰,陆宴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