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经诗论文-黎学军

布洛陀经诗论文-黎学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布洛陀经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布洛陀经诗》,壮族世界观体系,秩序

布洛陀经诗论文文献综述

黎学军[1](2019)在《以《布洛陀经诗》为中心的壮族世界观体系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世界观体系指的是自《布洛陀经诗》等着述中阐发并被随后的继承者们弘扬的关于本民族生产、生活实践的总体思想和实践规范,即壮族对宏观宇宙和客观物质世界变化运行机理的理解并由此延伸出来的对人类社会生产和政治、人伦道德等活动之规律的认知所组成的信念体系,其逻辑结构像一幅拼图,其中包括了宇宙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学观等子系统组成,构成拼图的众多信念环环相扣、相互支持。连接众多子信念体系的纽带是"秩序",按照哲学叁段式"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划分,即万物失序—问布洛陀—按照布洛陀制定的秩序—万物重回正确的轨道。(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董明明[2](2018)在《《布洛陀经诗》中的壮族生存哲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布洛陀经诗》作为壮族创世史诗,不仅体现了壮族历史发展的过程,更将壮族群众生存状况鲜活地呈现出来,铺设出了一幅波澜壮阔、浑然天成的锦绣图画。在生命宇宙观的整体观照下,基于早期先民的生存经验和生存智慧,壮族人民对生态平衡和自由选择不懈追求探索,最终形成了"自然-社会生产-民族结构-生命意识-生存哲学观"的生长范式。壮族生存哲学观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启示性和借鉴性作用。(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林》期刊2018年04期)

谢多勇[3](2017)在《《布洛陀经诗》中的稻作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能够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经历和生产发展轨迹。一部流传久远的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基本词汇能够对当地民族的生计类型及生态环境有所反映。在珠江流域民间流传的《布洛陀经诗》中,有关稻作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古代珠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唐卉[4](2016)在《论《布洛陀经诗》中的伦理道德》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是一部劝世谕人的壮族经典,其中的伦理道德篇表现了壮族的伦理道德观念,教导人们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规范人们行为、思想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期刊2016年03期)

钟宝芬(Usa,Lohacharoon)[5](2014)在《家居婚姻与壮泰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壮族与泰国泰族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他们都是古代越人族群后裔,壮、泰民族的语言文化、社会结构、婚姻制度、民情风俗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本论文主要通过壮族的《布洛陀经诗》与傣泰民族的《布栓兰》经典的比较研究,从婚姻家庭制度,妇女地位的角度,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壮族《布洛陀经诗》与傣泰《布栓兰》经典相比较,再参考古籍文献的记载,与壮—傣泰族社会文化、民情风俗做比较,筛去异化的现象,壮-傣泰民族的渊源关系更加显现,进一步证实了两个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布洛陀经诗》受汉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儒学、道家的印记;《布栓兰》则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富有浓厚佛教色彩。由此可以看出有共同历史渊源的壮—傣泰民族,从六世纪开始逐渐分化,到十六世纪形成各具特色的族类。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就是他们的婚姻制度。中国壮族与泰国泰族的典型婚姻习俗是“欧贵”婚姻。欧贵婚的特点:婚前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婚后夫从妻居,夫妻共同创造的财富多为最小的女儿继承。这种婚姻形态被许多学者定义为“母系制”、“母权制”或“母系制残余”。本论文通过古代文献记录和田野调查资料分析,认为,壮—傣泰民族的婚姻,无论是“从妻居”还是“从夫居”,都不存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问题;更不存在所谓的“母权”或“女权”。夫妻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谁也离不开谁,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成为一家人。这种婚姻建立起来的家庭,既不是“父系家庭”也不是“母系家庭”,而是平等和谐的家庭。在家庭中既没有男权,也没有女权。这样的婚姻家庭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尚没有一个定义。我们依据壮—傣泰民族的婚姻家庭的特点,可以给它一个名称:相互依存、平等共建的“家居婚姻”。“家居”在汉语中的原本含义是:自己的房子或居住处。引申为家庭。我们用“家居”的概念来概括在壮—傣泰诸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婚姻形态。从而避开“母权”、“父权”这些过去常用,实际上并不科学的概念。家居婚姻是壮—傣泰民族共有的婚姻制度。尽管壮族和傣泰民族在六世纪以后开始分化,但这一婚姻制度一直沿袭下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壮—傣泰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与长远的历史联系。中国壮族、泰国泰族社会中尊重女性赞扬女性,这种赞美不是肯定儒家文化中的贞女节妇,而是赞美女人的独立人格、精神灵气,学养才华,治家能力,工作本事。(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4-09-01)

戈梅娜[6](2014)在《《布洛陀经诗》的口头程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布洛陀经诗》是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在传唱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程式化特征。口头程式理论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民俗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中的程式、主题或典型主题、故事型式或故事类型这叁个结构性单元的概念,共同构成了帕里——洛德理论的基本骨架。从口头程式理论的叁个基本概念出发,可对《布洛陀经诗》进行分析解读。(本文来源于《钦州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谢多勇[7](2013)在《岭南神巫文化对珠江流域民族人格心理的影响——以《布洛陀经诗》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流域史诗《布洛陀经诗》的流传与演变有其内在规律,除了史诗本身从产生到不断完善的外在轨迹之外,还有其如影相随的内在规定性———民族人格心理。《布洛陀经诗》是珠江流域民族人格心理的承载者,同时也是这种人格心理的培植者,二者随着历史的演变而相互推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形成一种流动的流。(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3年32期)

王红[8](2013)在《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壮族布洛陀经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布洛陀经诗是壮族古老而宏伟的创世史诗,是壮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在地理—民族—文化—经诗的研究范式中,我们发现,地理基础之上的生活方式、经济关系促进壮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审美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确定了布洛陀经诗的文献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呈现方式,突显了民族文学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给养、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张明[9](2013)在《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布洛陀经诗》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布洛陀经诗》英译本问世标志着民族典籍翻译又跨上一个台阶。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探索和研究民族典籍英译规律和方法。本文以概念整合为理论基础,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处理总体框架、"诗味"整合、语法句式和文化特色词等方面的认知运作过程。(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罗森壬[10](2013)在《壮族家庭伦理解析——循《布洛陀经诗》思想之流而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布洛陀经诗》不仅是壮族么教的一部经典代表,更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经诗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既来之于壮族人民的实践又渗透并指导着壮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它集中体现在解决以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冤仇上。笔者试图通过对壮族家庭伦理特质和伦理原则的挖掘,突出"家和万事兴"是壮族人民家庭和社会观念中最重要的主题及其现实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布洛陀经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布洛陀经诗》作为壮族创世史诗,不仅体现了壮族历史发展的过程,更将壮族群众生存状况鲜活地呈现出来,铺设出了一幅波澜壮阔、浑然天成的锦绣图画。在生命宇宙观的整体观照下,基于早期先民的生存经验和生存智慧,壮族人民对生态平衡和自由选择不懈追求探索,最终形成了"自然-社会生产-民族结构-生命意识-生存哲学观"的生长范式。壮族生存哲学观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启示性和借鉴性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布洛陀经诗论文参考文献

[1].黎学军.以《布洛陀经诗》为中心的壮族世界观体系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9

[2].董明明.《布洛陀经诗》中的壮族生存哲学观[J].民族艺林.2018

[3].谢多勇.《布洛陀经诗》中的稻作文化[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

[4].唐卉.论《布洛陀经诗》中的伦理道德[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

[5].钟宝芬(Usa,Lohacharoon).家居婚姻与壮泰渊源[D].云南大学.2014

[6].戈梅娜.《布洛陀经诗》的口头程式解读[J].钦州学院学报.2014

[7].谢多勇.岭南神巫文化对珠江流域民族人格心理的影响——以《布洛陀经诗》为视角[J].学理论.2013

[8].王红.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壮族布洛陀经诗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3

[9].张明.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布洛陀经诗》英译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10].罗森壬.壮族家庭伦理解析——循《布洛陀经诗》思想之流而展开[J].广西民族研究.2013

标签:;  ;  ;  

布洛陀经诗论文-黎学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