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蛋白结构域论文-曾剑华,单彤彤,邢竺静,杨杨,刘琳琳

表面蛋白结构域论文-曾剑华,单彤彤,邢竺静,杨杨,刘琳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蛋白结构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蛋白亚基,二级结构,表面疏水性

表面蛋白结构域论文文献综述

曾剑华,单彤彤,邢竺静,杨杨,刘琳琳[1](2018)在《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差异及其与表面疏水性、表观粘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6种大豆分离蛋白(SPI)为研究对象,采用SDS-PAGE法分析SPI组成,通过圆二色谱表征SPI的二级结构,用ANS法测定不同品种SPI的表面疏水性,利用MCR 102流变仪测定不同品种SPI的表观粘度,探究大豆品种差异与SPI二级结构、表面疏水性及表观粘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α-螺旋含量与7S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且与11S及各个亚基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着(P>0.05);β-折迭、β转角与无规则卷曲含量与11S、7S及各个亚基含量未发现显着相关性。大豆表面疏水性与A3亚基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α'亚基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β-折迭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经曲线拟合表明粘度曲线符合Herschel-Bulkley方程,其稠度系数K值与碱性亚基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无规则卷曲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特征指数b与β亚基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本研究选出蛋白含量大于45%品种3个(黑农48、中农小粒豆1、中农小粒豆2),11S/7S比值大于2的品种3个(黑农61、黑农62、绥农50)。本研究为专用大豆品种加工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罗砚曦,蒋依俐,阎辉[2](2017)在《利用冰核蛋白N-端结构域在大肠杆菌表面展示人存活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存活蛋白(survivin)是高度特异的广谱肿瘤相关抗原,利用冰核蛋白(ice nucleation protein,INP)表面展示系统研究在大肠杆菌细胞表面展示人存活蛋白的可行性。将人存活蛋白基因片段和报告基因Cherry融合到冰核蛋白N-端,构建表面展示载体p ET-INP-CHY-SUV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可检测到红荧光,荧光强度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降低,完整细胞ELISA实验及免疫荧光实验可检测和观察到绿荧光,表明人存活蛋白在重组菌中得到表达,并且成功展示于细胞表面,为进一步研制新型的肿瘤DNA疫苗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刘程程[3](2017)在《表面活性剂及多糖对血红蛋白结构的调控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不断扩展,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被广泛研究。研究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表面活性剂作为蛋白质的变性剂和增溶剂的原理,以期达到其在各领域更好的应用。而多糖和蛋白质作为天然生物大分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性质具有很大的影响,多糖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常作为对蛋白质进行修饰的一种手段。此外,蛋白质和多糖形成的复合物表现出的新特性对开发新食品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合成了叁种不同烷基链长度的季铵盐型单子表面活性剂:N-十二烷基-N-(2-羟乙基)-N,N-二甲基溴化铵(DHDAB)、N-十四烷基-N-(2-羟乙基)-N,N-二甲基溴化铵(THDAB)和N-十六烷基-N-(2-羟乙基)-N,N-二甲基溴化铵(CHDAB),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又合成了叁种联接基团长度不同的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七亚甲基-1,7-二(N-十六烷基-N,N-二甲基溴化铵)(16-7-16)、八亚甲基-1,8-二(N-十六烷基-N,N-二甲基溴化铵)(16-8-16)和九亚甲基-1,9-二(N-十六烷基-N,N-二甲基溴化铵)(16-9-16),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采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了六种表面活性剂的分解温度,结果表明单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链越长、双子表面活性剂联接基团越长则所需的分解温度越高。采用电导率法对六种双子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温度下(298 K、308 K、318 K)的临界胶束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单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链越长、双子表面活性剂联接基团越长则临界胶束浓度越高,且临界胶束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内源荧光、同步荧光)、等温滴定量热法、圆二色光谱法和Zeta电位测定方法,研究了单子表面活性剂和双子表面活性剂与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结论如下:(1)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单子和双子表面活性剂均可与血红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且形成血色原。在低浓度范围内单子表面活性剂与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随着碳链长度的增长而增强,双子表面活性剂与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随着联接基团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强。(2)内源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的荧光有增强作用,且荧光增强强度随着单子表面活性剂碳链长度的增加和双子表面活性剂联接基团长度的增加而增大。且pH和温度对相互作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同步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血红蛋白的荧光主要来源于色氨酸残基,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链插入血红蛋白的疏水腔内使得蛋白结构变松散荧光增强。(4)圆二色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使得血红蛋白二级结构变疏松,α-螺旋结构减少。在低浓度时单子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为CHDAB>THDAB>DHDAB,在高浓度时为DHDAB>THDAB>CHDAB。在低浓度时双子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为16-9-16>16-8-16>16-7-16,在较高浓度时为16-7-16>16-8-16>16-9-16。在相同浓度条件下,单子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结构的影响远高于双子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结构的影响。(5)等温滴定量热实验和Zeta电位测定结果表明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为驱动表面活性剂-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采用浊度分析实验、粒径测定实验、紫外光谱实验、荧光光谱实验和红外光谱实验,研究了卡拉胶与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测定不同pH条件下κ-卡拉胶-血红蛋白复合溶液的浊度,可将其浊度-pH曲线分为四个区域1:共溶区域;2:可溶性复合物区域,3:不可溶性复合物区域;4:可溶性复合物区域。(2)蛋白质多糖的配比和总浓度对这四个区域的划分有影响:当固定蛋白质和多糖的比例不变时,总浓度越高,形成的不可溶性复合物越多,且不可溶复合物区域向高pH方向移动;当固定蛋白质和多糖的总浓度不变时,四个区域均随着蛋白质比例的增大向低pH值方向移动,且处于低pH的第四个区域(可溶性复合物区域)消失不见。(3)通过粒径测量实验验证了浊度实验中四个区域的存在,且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血红蛋白结构的变化。(4)测定了血红蛋白、κ-卡拉胶和κ-卡拉胶-血红蛋白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对比各官能团的吸收峰发现蛋白质和多糖相互作用主要为血红蛋白的-NH3+与κ-卡拉胶中的-OH、-SO_3~-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引起。(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7-01-01)

任健,李爽[4](2016)在《热处理对葵花籽分离蛋白结构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7%葵花籽分离蛋白(SSPI)悬浮液在热处理温度分别为92、102℃(热变性温度)、112℃处理10 min,以未处理的SSPI为对照研究热处理对蛋白质结构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的SSPI亚基含量发生了显着变化,有聚集物生成;经过热处理的SSPI表面形貌粗糙,疏松多孔,微观结构更加没有规则;热处理后蛋白质分子伸展,SSPI发生聚集,相对荧光强度、表面疏水性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6年09期)

张辉[5](2016)在《离子强度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采用生物化学和光谱学方法及手段,从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和溶液性质角度,探讨离子强度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在等电点两侧呈现显着下降趋势,而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大豆分离蛋白表现出"盐析"现象,表面疏水性总体上呈现增大趋势;大豆分离蛋白的λ_(max)整体上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色氨酸残基趋向于亲水性微环境。在离子强度从0.1~0.9 mol/L时,α-螺旋结构含量增大,而β-折迭结构含量有所降低,β-转角结构含量随离子强度略有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规卷曲结构与表面疏水值之间呈现显着的正相关(r=0.81,p<0.05)。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大豆分离蛋白分子平均粒径总体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ζ-电位绝对值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并与表面疏水性之间亦表现出显着负相关(r=-0.86,p<0.05)。大豆分离蛋白空间构象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可以为大豆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6年08期)

李秋杰[6](2015)在《不同离子对大豆蛋白结构及表面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大豆蛋白的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分布不均匀,且非极性基团大多被包裹在蛋白质分子内部,导致蛋白质的表面活性较差。因此,如果对天然大豆蛋白的表面活性进行改善,则可以拓展其在食品行业和日用化工中的应用范围。为此,本文研究了不同离子对大豆蛋白结构和表面活性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本文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低温豆粕和高温豆粕中水溶性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分别为:料液比1:12,时间2 h,温度45℃;料液比1:12,时间2 h,温度55℃。在此条件下,其提取率分别为:66.41%、24.89%。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NaCl浓度对低温豆粕和高温豆粕残渣中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分别为:料液比1:8,时间3 h,温度50℃,NaCl浓度4%;料液比1:12,时间2 h,温度55℃,NaCl浓度4%。在此条件下,其提取率分别为:21.86%、16.98%。结果表明,NaCl可以使大豆蛋白的溶解度增大。经过两次提取后,低温豆粕和高温豆粕中蛋白质的提取率分别为88.27%、41.87%,低温豆粕蛋白质的提取率明显高于高温豆粕。同时考察了pH对水溶性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8~11时水溶性蛋白提取率均得到提高。进一步研究了大豆蛋白的表面活性,发现pH分别为2.0和11.0时,低温豆粕蛋白的发泡能力、泡沫稳定性、CMC值(临界胶束浓度)和高温豆粕蛋白的泡沫稳定性、吸油性均得到提高。2.其次考察了Cl~-、H_2PO_4~-、CH_3COO-和C_6H_7O_7~-四种阴离子对大豆蛋白结构和表面活性(乳化性、起泡性等)的影响。当分别加入Cl~-、H_2PO_4~-、CH_3COO-和C_6H_7O_7~-时,低温大豆粕蛋白的发泡能力明显降低,而其泡沫稳定性分别提高了21.0%、23.9%、21.9%和25.9%;高温大豆粕蛋白的发泡能力分别提高了79.4%、72.8%、59.4%和103%。而当分别加入Cl~-和C_6H_7O_7~-时,高温大豆粕蛋白的泡沫稳定性分别提高了32.6%、62.0%。结果表明,四种阴离子降低了低温大豆粕蛋白的发泡能力,但可以显着地提高高温大豆粕蛋白的发泡能力,其中C6H6O7-对高温豆粕蛋白的发泡能力影响最大,而其他叁种离子则对其影响相差不大。四种阴离子提高了低温大豆粕蛋白的泡沫稳定性,但它们对低温大豆粕蛋白泡沫稳定性的影响相差不大。当分别加入Cl~-、H_2PO_4~-、CH_3COO-和C_6H_7O_7~-时,低温豆粕蛋白的乳化稳定性分别为:69.0%、75.3%、76.0%和82.4%(对照为69.4%);高温豆粕蛋白的乳化稳定性分别为:96.3%、91.6%、97.0%和94.2%(对照为94.3%);低温豆粕蛋白的乳化活性分别为:0.706、0.661、0.756和0.773(对照为0.762);高温豆粕蛋白的乳化活性分别为:0.635、0.838、0.798和0.622(对照为0.643)。结果表明,四种离子对大豆蛋白的乳化稳定性和乳化活有所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H_2PO_4~-、CH_3COO-和C_6H_7O_7~-叁种离子使高温豆粕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可能使其分子中苯丙氨酸残基暴露,导致其表面活性发生变化。荧光分子发射光谱表明,Cl~-、C_6H_7O_7~-、H_2PO_4~-和CH_3COO-四种离子使高温豆粕和低温豆粕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可能使其分子中色氨酸残基暴露,使蛋白质的表面活性发生变化。凝胶电泳法(SDS-PAGE)分析表明,四种阴离子对低温大豆粕蛋白的亚基结构和分子量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最后研究了Na~+、K~+、Mg~(2+)和Ca~(2+)所带电荷数以及溶液离子强度对大豆蛋白的结构和表面活性(乳化性、起泡性等)的影响。0.2、0.4、0.6、0.8和1.2 mol/L的Na~+分别使大豆蛋白的发泡能力提高了2.00%、4.00%、28.0%、18.0%、26.0%;0.2、0.4、0.6、0.8和1.2 mol/L的Mg~(2+)分别使大豆蛋白的发泡能力提高了16.0%、46.0%、20.0%、26.0%、24.0%。结果表明,Mg~(2+)对大豆蛋白的发泡能力的影响大于Na~+。同时,研究发现K~+和Ca~(2+)对大豆蛋白发泡能力的影响不明显。0.2、0.4、0.6、0.8和1.2 mol/L的K~+分别使大豆蛋白的泡沫稳定性提高了22.4%、33.1%、14.3%、12.4%、21.5%;0.2、0.4、0.6、0.8和1.2 mol/L的Mg~(2+)分别使大豆蛋白的泡沫稳定性提高了2.00%、8.36%、0.150%、9.41%、8.61%;0.2、0.4、0.6、0.8和1.2 mol/L的Ca~(2+)分别使大豆蛋白的泡沫稳定性提高了20.9%、16.6%、16.1%、13.0%、2.44%。结果表明,叁种离子对大豆蛋白泡沫稳定性的影响为:K~+>Ca~(2+)>Mg~(2+)。Na~+、K~+和Mg~(2+)能不同程度的改变大豆蛋白的乳化活性,但对大豆蛋白的乳化活性的促进作用几乎不存在。0.2、0.4 mol/L的K~+分别使大豆蛋白的乳化稳定性提高了16.7%、13.7%;0.6、0.8和1.2 mol/L的Na~+分别使大豆蛋白的乳化稳定性提高了12.5%、12.7%、8.92%。它们对大豆蛋白的乳化稳定性作用效果不明显,且相差不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0.6、0.8、1.2 mol/L的Ca~(2+)使大豆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可能使其分子中的苯丙氨酸残基内埋于蛋白质中。荧光分子发射光谱表明,0.6、0.8 mol/L的Na~+使大豆蛋白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可能使其表面的色氨酸数增多,使其表面活性发生变化;0.2 mol/L Na~+、0.8 mol/L Ca~(2+)和0.4、1.2 mol/L Mg~(2+)均使大豆蛋白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引起其表面色氨酸残基暴露,使其表面活性发生变化;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四种阳离子对大豆蛋白亚基结构影响:Ca~(2+)>Mg~(2+)>K~+>Na~+。(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期刊2015-06-10)

许晶,齐宝坤,赵青山,金花,张晓松[7](2015)在《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特性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拉曼光谱法对蛋白质二级结构及氨基酸侧链进行分析,探讨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特性与表面疏水性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东农46(743.87)>皖豆24(730.14)>黑农46(717.54)>五星4(625.22)>中黄13(613.38)>冀NF58(600.61),并与溶解性呈负相关,与巯基含量呈正相关。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具有不同的二级结构,当α-螺旋含量降低、无规卷曲含量升高时,蛋白分子结构变的松散,使包埋在分子内部的疏水性残基更多的暴露出来,导致表面疏水性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李丹,刘春雷,江连洲[8](2015)在《纯品7S和11S蛋白结构与表面疏水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个具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作为实验材料提取7S和11S,经Superdex 200凝胶柱层析纯化制得纯品7S和11S,用凯氏定氮和SDS-PAGE电泳综合分析其纯度在90%以上。采用SDS-PAGE电泳测定纯品7S和11S的亚基组分,用圆二色光谱分析纯品7S和11S的二级结构,用ANS荧光探针法测定纯品7S和11S的表面疏水性。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豆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与α/亚基含量不相关,与α亚基含量呈正相关,与β亚基含量呈负相关;与酸性亚基含量呈负相关,与碱性亚基含量呈正相关;与α-螺旋含量呈负相关,与β-折迭含量呈负相关,与β-转角含量呈正相关,与无规则卷曲含量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07期)

陈佩佩[9](2014)在《酵母表面展示EtMic1蛋白不同结构域及其作为抗球虫活载体疫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球虫寄生于鸡的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的寄生原虫病,是对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疾病之一。目前,球虫病在养禽业的控制策略主要是采用抗球虫药、强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但他们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使得鸡球虫病的预防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研发廉价高效的新型疫苗已成为缓解养禽业亏损的当务之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鸡球虫基因/DNA疫苗,及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此类疫苗与活苗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仍有很多局限性。而活载体疫苗具有免疫效力高、生产成本低及安全性能好等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新型球虫疫苗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方向。首先筛选鉴定保护性蛋白质抗原是研制活载体疫苗的关键,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1(EtMic1)可以作为新型疫苗的候选抗原来阻断子孢子侵入宿主细胞。其次选择合适的传递载体对于研制活载体疫苗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众多活载体疫苗传递系统中,酿酒酵母表面展示系统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真核表达系统,适用于表达球虫抗原。酿酒酵母表面展示系统不仅具有疫苗传递的便利性,当接种酵母口服活疫苗时,酵母细胞壁还能增强机体先天性免疫。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从SD-01株柔嫩艾美耳球虫的第二代裂殖子总RNA中扩增并克隆了EtMIC1基因,并根据EtMIC1不同结构域将其分成3段:EtMIC1-I包括I-结构域、TSP-1和TSP-2结构域;EtMIC1-II包括I-结构域和5个TSP结构域;EtMIC1-III包含TSP-2、TSP-3和TSP-4结构域。使用EBY100/pCTCON2酵母表面展示系统,构建3种包含有EtMic1不同结构域重组质粒,制备了口服活疫苗免疫雏鸡。实验动物分为7组,即未免疫未攻虫组(I组)、未免疫攻虫组(II组)、免疫EBY100组(III组)、免疫EBY/pCT组(IV组)、免疫EBY/pCT-EtMic1-I组(V组)、免疫EBYpCT-EtMic1-II组(VI组)和免疫EBY/pCT-EtMic1-III组(VII组),连续免疫28天后攻柔嫩艾美耳球虫,并通过评价体重增长、相对增重率、盲肠损伤计分、卵囊排出量、卵囊减少率、抗球虫指数、血清抗体水平和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比较它们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免疫EBY/pCT-EtMic1-I、EBY/pCT-EtMic1-II和EBY/pCT-EtMic1-III的实验组均显示出一定的免疫保护力,攻虫7天后相对增重率分别为83.31%,85.34%和90.82%;卵囊排出减少率分别74.39%、75.74%和79.01%;盲肠病变记分分别为1.74、1.69和1.20;ACI分别为164.91、167.44和177.82。实验结果显示叁种含有EtMIC1不同结构域的重组质粒的口服活载体疫苗表现出了不同的免疫保护效率,同时在提高特异性抗体应答和脾细胞转化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显着的不同。酵母表面展示的EtMic1-III与酵母表面展示的EtMic1-I和EtMic1-II相比提供了更好的免疫保护。由于该系统排除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酿酒酵母的菌株EBY100可以很好的用作球虫抗原的传递系统。(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4)

王朗[10](2014)在《大豆蛋白结构与表面活性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大豆蛋白结构与表面活性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酸碱沉淀法对大豆7S和11S球蛋白进行了提取,并对其表面活性进行了测定。通过打开二硫键,研究二硫键对大豆蛋白结构及表面活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分子动力学对大豆的两种主要含二硫键组分7S碱性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进行模拟,分析二硫键对大豆蛋白表面活性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采用酸碱沉淀法对大豆分离蛋白两种主要成分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进行提取,通过凝胶电泳实验对其提取率进行分析,GIS1D数码凝胶分析系统显示7S和11S提取率分别为61.2%、62.5%。最后对7S和11S的性能进行测定得出以下结论:大豆分离蛋白及其组分之间性能不同,其中7S有着较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其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也高于11S。紫外扫描和荧光分析显示11S的苯丙氨酸含量最高,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较少。2.用过氧乙酸对大豆蛋白进行氧化处理,研究二硫键对大豆蛋白结构及表面活性的影响。考察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大豆蛋白二硫键含量的影响。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20%过氧乙酸用量20%,反应温度-10℃,反应时间4h。在此条件下,过氧乙酸对二硫键的打开率为68.53%,大豆蛋白起泡性提高了60.17%,乳化性提高了100.1%,表面活性得到了改善。扫描电镜显示:氧化改性后的大豆蛋白内部出现更多的缝隙,说明大豆蛋白在氧化过程中结构发生了改变。氧化后的7S和11S球蛋白表面活性也得到了提高。3.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大豆中两种主要含二硫键的蛋白7S碱型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分析二硫键对大豆蛋白表面活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二硫键的断裂使蛋白质分子严重失稳,内部的包含较多残基的二硫键的断裂是蛋白质失稳的主要原因,外部二硫键对蛋白质影响较小;失稳后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内部的疏水残基暴露出来,使得蛋白质表明张力减小,表面活性得到提高,外部包裹较多残基二硫键的断裂是引起蛋白质表面张力减小的主要原因。二硫键断裂后,7S碱型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的动力学参数均发生较大变化,但二硫键的断裂对蛋白质二级结构影响不大,蛋白质叁级结构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表面蛋白结构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存活蛋白(survivin)是高度特异的广谱肿瘤相关抗原,利用冰核蛋白(ice nucleation protein,INP)表面展示系统研究在大肠杆菌细胞表面展示人存活蛋白的可行性。将人存活蛋白基因片段和报告基因Cherry融合到冰核蛋白N-端,构建表面展示载体p ET-INP-CHY-SUV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可检测到红荧光,荧光强度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降低,完整细胞ELISA实验及免疫荧光实验可检测和观察到绿荧光,表明人存活蛋白在重组菌中得到表达,并且成功展示于细胞表面,为进一步研制新型的肿瘤DNA疫苗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蛋白结构域论文参考文献

[1].曾剑华,单彤彤,邢竺静,杨杨,刘琳琳.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差异及其与表面疏水性、表观粘度的关系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罗砚曦,蒋依俐,阎辉.利用冰核蛋白N-端结构域在大肠杆菌表面展示人存活蛋白[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7

[3].刘程程.表面活性剂及多糖对血红蛋白结构的调控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

[4].任健,李爽.热处理对葵花籽分离蛋白结构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6

[5].张辉.离子强度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6

[6].李秋杰.不同离子对大豆蛋白结构及表面活性的影响[D].广西科技大学.2015

[7].许晶,齐宝坤,赵青山,金花,张晓松.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特性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J].中国粮油学报.2015

[8].李丹,刘春雷,江连洲.纯品7S和11S蛋白结构与表面疏水性的相关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

[9].陈佩佩.酵母表面展示EtMic1蛋白不同结构域及其作为抗球虫活载体疫苗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10].王朗.大豆蛋白结构与表面活性关系的初步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4

标签:;  ;  ;  ;  

表面蛋白结构域论文-曾剑华,单彤彤,邢竺静,杨杨,刘琳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