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队列论文-Shin,DS,Yang,KI,Kim,DE,Hwangbo,Y,Koo,BB

睡眠队列论文-Shin,DS,Yang,KI,Kim,DE,Hwangbo,Y,Koo,BB

导读:本文包含了睡眠队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肢体运动,周期性

睡眠队列论文文献综述

Shin,DS,Yang,KI,Kim,DE,Hwangbo,Y,Koo,BB[1](2019)在《在一个韩国成人临床队列中睡眠期间的周期性肢体运动与高血压无关》一文中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期间有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during sleep,PLMS)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的风险增加。在一项多民族队列研究中发现,高血压的患病率和PLMS之间的关系也因种族不同而异。本研究在韩国人群中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周生辉,王晓,范婧尧,公威,赵冠棋[2](2019)在《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8):622-628.本文探讨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住院的AMI患者,对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行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检(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路红[3](2019)在《基于武威自然人群队列的睡眠与胃癌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调查胃癌高发区武威自然人群队列睡眠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掌握人群睡眠健康数据;分析睡眠各因素与胃癌、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以期为干预解决胃癌高发区居民睡眠健康问题提供流行病学依据,为当地胃癌防控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省武威市9个试点乡镇35-70岁的自然人群建立研究队列,描述性分析其在人口学、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史、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及消化系统各症候群中的分布特征;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夜间总睡眠时间、失眠、日间过度嗜睡、不宁腿综合征相关的危险因素;抽取队列中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胃癌、癌前病变及非萎缩性胃炎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胃癌、癌前病变及非萎缩性胃炎相关的睡眠因素。结果:1.武威自然人群队列平均夜间总睡眠时间(TST)为8.8±1.0h;58.7%的人群夜间TST≥9h,7.9%的人群夜间TST≤7h。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颈围、腰围、油炸食品、快食、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胃食管反流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为TST≤7h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家庭收入、腰围、饮酒、运动、食用蔬果时间、烫食、快食、既往消化性溃疡病史、消化不良症候群、胃食管反流症候群为TST≥9h的独立危险因素。2.武威队列失眠发生率为13.9%,其中轻度失眠为9.8%,中-重度失眠为4.1%。年龄、腰围、过去吸烟、烫食、既往高血压、胆囊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病史、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消化不良症候群、消化性溃疡症候群、胃食管反流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为轻度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快食、既往胆囊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病史、消化不良症候群、消化性溃疡症候群、胃食管反流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为中-重度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3.日间过度嗜睡(EDS)患病率为2.2%。教育程度、超重及肥胖、颈围、过去吸烟、食用蔬果时间、油炸食品、既往消化性溃疡病史、消化性溃疡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为日间过度嗜睡的独立危险因素。4.不宁腿综合征(RLS)患病率为1.9%。年龄、食用蔬果时间、烫食、既往高血压、胆囊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病史、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消化不良症候群、胃食管反流症候群、消化性溃疡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为不宁腿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5.胃癌患者失眠患病率为17%,EDS为2.1%,RLS为3.4%;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患者失眠患病率为15.1%,EDS为2.1%,RLS为3.4%;肠上皮化生(IM)患者失眠患病率为14.7%,EDS为0.8%,RLS为2.3%;萎缩性胃炎(AG)患者失眠患病率为14.2%,EDS为2.2%,RLS为1.6%。失眠、EDS及RLS与胃癌均无关(P>0.05);EDS为LGIN、IM及AG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夜间TST≥9h为胃癌、LGIN及I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午睡30分钟以上为胃癌、AG及非萎缩性胃炎(NAG)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武威自然人群队列中睡眠过多比例较高,睡眠不足比例较低。油炸食品、快食、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及肠易激症候群可能为睡眠不足的主要危险因素;食用蔬果时间、快食、运动、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可能为睡眠过多的主要危险因素。2.武威自然人群队列失眠患病率较低;消化不良症候群、消化性溃疡症候群、胃食管反流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可能为失眠的主要危险因素。EDS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油炸食品、食用蔬果时间、消化性溃疡症候群及肠易激症候群可能为EDS的主要危险因素。RLS患病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当;肠易激症候群、既往胆囊疾病、消化性溃疡病史及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可能为RLS的主要危险因素。3.EDS可能为胃癌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夜间TST≥9h可能为胃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肠上皮化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午睡30分钟以上可能为胃癌、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石阿敏[4](2019)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紊乱的情况,分析OSAS对高血压患者发生葡萄糖代谢紊乱的影响,以期今后能及时干预OSAS的治疗,减轻OSA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方法:纳入人群均来自于2010年全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压科连续诊疗的高血压患者,经过询问病史和相关体格检查,对可能存在OSAS的患者进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共纳入895例首次进行PSG的高血压患者,636例(71%)诊断为OSAS相关性高血压的患者,259例(29%)未诊断为OSAS及低氧血症的高血压患者。通过排除标准,从这895例中剔除所有糖尿病及其他不符合标准患者。通过调随访患者二次入院病历及电话随访形式,2017年12月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最终获得随访数据491例,其中349例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根据不同的睡眠呼吸紊乱指数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142例未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随访项目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否降压治疗、是否行口腔矫治器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PAP)等,平均随访时间为(4.45±2.42)年。分析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糖尿病及糖代谢紊乱的发病率,高血压合并不同严重程度的OSAS的患者经过随访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以及降压对糖代谢的影响。结果:1.随访结束时共有491例高血压患者,OSA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349例,男性276例,女性73例,平均随访时间(4.3±5.0)年,平均随访年龄(51.3±9.7)岁,平均空腹血糖(5.43±1.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5.91±0.83)%。未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142例,男91例,女51例,平均随访时间(4.8±6.0)年,平均随访年龄(47.8±8.8)岁,平均空腹血糖(5.13±0.92)mmol/l,糖化血红蛋白(5.6±0.5)%。高血压合并OSAS组与高血压未合并OSAS组相比,其中平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水平、高血压用药率、N1百分比、REM睡眠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在随访结束时均较2010年的平均空腹血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糖尿病(16.6%)及总糖代谢紊乱(29.8%)的发病率均高于高血压未合并OSAS组患者(9.2%、25.4%),但高血压未合并OSAS组患者的糖尿病前期发病率(16.2%)高于高血压合并OSAS组(13.2%),两组的糖尿病的发病率P值均<0.05。可见糖代谢紊乱(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随OSAS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轻度16.8%(20/119),中度32.1%(35/109),重度40.5%(49/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中其中高血压治疗与未治疗的比较,其中两组的糖代谢紊乱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随着时间的延长,相对于高血压未合并OSAS的患者来说,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更容易发生糖代谢紊乱,且糖代谢紊乱程度与OSAS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OSA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尤其合并重度OSAS)患者应该常规做糖代谢的相关检查。(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方英磊[5](2019)在《加速康复模式下术前睡眠质量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加速康复模式下术前睡眠质量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的队列研究,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安医大一附院关节外科行初次TKA的患者,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02例,运用皮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入选患者进行术前睡眠质量评分,得分小于7分的纳入高睡眠质量组(High sleep quality group,HSQG)共124例,得分大于等于7分的纳入低睡眠质量组(Low sleep quality group,LSQG)共178例,其中高睡眠质量组男56例,女68例,年龄(65.840±6.640)岁,低睡眠质量组男70例,女108例,年龄(65.190±7.825)岁,两组患者实施相同的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指导的围手术期护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及72小时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住院天数、屈膝90°所需天数、术后3天的SCL-90量表评分和住院满意度(运用Likert Scale量表),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前睡眠质量与术后住院天数的关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膝关节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HSQG组术后24小时静息状态下VAS评分[(3.620±+0.593)分比(3.850±0.740)分]及72小时静息状态下VAS评分[(2.170±0.472)分比(2.370±0.528)分]、术后住院天数[(6.270±1.120)d比(6.870±1.478)d]、屈膝90°所需天数[(2.990±0.727)d比(3.370±0.868)d]、术后3天抑郁得分[(15.240±1.783)分比(16.560±2.136)分]及焦虑得分[(11.980±1.338)分比(13.240±1.562)分]均低于LSQ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QG组住院满意度[(3.863±0.810)比(3.663±0.863)]高于LSQ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睡眠质量作为分类变量代入模型,结果显示,HSQG组术后住院天数是LSQG组术后住院天数的0.677倍(95%可信区间:0.529-0.866)。结论术前睡眠质量较高的患者具有较低的术后疼痛、较短的屈膝90°所需的天数及术后住院天数、较低的术后抑郁及焦虑、较高的住院满意度。因此,在加速康复模式下高的术前睡眠质量能加速TKA术后早期康复。(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耿富磊,张岚,范方[6](2018)在《青少年幸存者睡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双向作用关系:一项纵向多波次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考察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个体失眠流行率状况;2)横断面水平上,调查失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的关系;3)纵向水平上,检验失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的双向预测作用。方法:被试为1492名经历过2008汶川地震的青少年幸存者。在震后12个月(T1,n=1470)、18个月(T2,n=1335)和24个月(T3,n=1361),采用自我报告问卷对青少年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状进行评估。为避免重复,筛查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个体时,删除睡眠相关的条目。应用广义估计模型检验横断面和纵向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状在地震幸存青少年中较为普遍。将近50%筛查为PTSD的个体报告入睡困难或睡眠保持困难(T1=48.5%,T2=48.1%,T3=44.2%),大约40%的抑郁个体报告入睡困难或睡眠保持困难(T1=43.8%,T2=40.9%,T3=38.8%)。横断面分析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OR=2.04,95%CI=1.67-2.49)和抑郁(OR=2.10, 95%CI=1.78-2.47)与失眠显着相关。纵向分析发现,先前创伤后应激障碍(OR=1.50,95%CI=1.18-1.92)和抑郁(OR=1.42,95%CI=1.16-1.75)显着增加随后失眠风险;另一个方向上,先前失眠症状(OR=1.65,95%CI=1.35-2.01)显着增加随后抑郁风险。另外,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纵向增加抑郁风险(OR=3.11,95%CI=2.31-4.18),抑郁也可以纵向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风险(OR=3.25,95%CI=2.44-4.32)。结论:失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存在双向作用关系。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叁者之间循环互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朱丽霞[7](2018)在《孕晚期母亲睡眠对子代生长及代谢影响的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孕晚期母亲睡眠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出生队列研究孕晚期妇女睡眠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课题组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上海浦东新区仁济医院按照入组标准共招募260位孕晚期妇女入组。采用手表式睡眠-活动记录仪(actigraph)评估孕晚期母亲的睡眠状况;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测定孕晚期母亲头发皮质醇浓度来评估母亲慢性应激水平;孕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孕妇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摘录婴儿分娩记录了解婴儿出生基本情况。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孕晚期母亲睡眠的相关因素。结果:通过手表式睡眠-活动记录仪评估发现,孕晚期母亲夜间平均睡眠时间为7.02±1.02小时,其中睡眠时间<7小时的比例为49.7%;入睡后觉醒时间为88.13±35.76分钟;睡眠效率为72.29%±9.55%,其中睡眠效率<85%的比例为93.8%;睡眠片段化指数为40.87±13.6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家庭年经济收入≥17万元的孕妇,家庭年经济收入小于11万元的孕妇,其夜间入睡后觉醒时间越长(β=0.373,p<0.001),睡眠效率越低(β=-0.199,p=0.016)和睡眠片段化程度越高(β=0.277,p=0.001);孕晚期母亲应激水平越高,其睡眠时间越短(β=-0.194,p=0.010)和睡眠片段化程度越高(β=0.157,p=0.028);相对于怀有女孩的孕妇,怀有男孩的孕妇,其睡眠时间越短(β=-0.201,p=0.009),入睡后觉醒时间越长(β=0.178,p=0.015),睡眠效率越低(β=-0.214,p=0.004)和睡眠片段化程度越高(β=0.264,p<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孕晚期妇女睡眠质量普遍较差,且孕妇家庭经济收入,应激水平和孕妇怀有胎儿性别,与其睡眠质量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孕期保健医护人员应重视孕期妇女睡眠状况,尤其要关注那些心理压力较高的孕晚期妇女的睡眠健康,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改善孕期妇女睡眠,从而改善孕妇妊娠结局并促进子代的健康成长。第二部分孕晚期母亲睡眠对子代生长及代谢的影响目的:通过建立出生队列研究孕晚期母亲睡眠对子代生长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课题组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上海浦东新区仁济医院按照入组标准共招募255对健康母婴入组,其中男孩有132名(51.8%),女孩有123名(48.2%)。采用手表式睡眠-活动记录仪(actigraph)评估孕晚期母亲的睡眠状况;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测定孕晚期母亲头发皮质醇浓度;孕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孕妇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摘录婴儿分娩记录了解婴儿出生基本情况。在婴儿出生后3天内,42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时进行追踪随访,测量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长,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在儿童出生时采集其脐静脉血,并检测脐血中的瘦素、脂联素、甘油叁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在儿童24月龄随访时采集其随机颈外静脉血,并检测静脉血中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采用HOMA-IR(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评估胰岛素抵抗。结果:婴儿在出生时的体重,身长和BMI分别为3.37(95%CI:3.32,3.42)kg,49.92(49.70,50.15)cm和13.54(13.38,13.69)kg/m2;对应的体重z值、身长z值和BMIz值分别为0.15(0.05,0.25)、0.21(0.09,0.32)和0.09(-0.03,0.20)。儿童在2岁时的体重,身长和BMI分别为12.69(12.50,12.89)kg,89.07(88.68,89.48)cm和15.95(15.78,16.13)kg/m2;对应的体重z值、身长z值和BMIz值分别为0.59(0.48,0.71)、0.74(0.60,0.87)和0.26(0.13,0.38)。婴儿出生时脐血中瘦素水平为5.50(5.10,5.90)ng/ml,脂联素水平为108.27(101.28,115.56)ug/ml,甘油叁酯水平为0.42(0.37,0.50)mmol/l,总胆固醇水平为1.89(1.82,1.98)mmol/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为1.00(0.96,1.04)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为0.72(0.67,0.77)mmol/l。儿童2岁时静脉血中血糖水平为4.64(4.55,4.73)mmol/l,胰岛素水平为4.74(4.19,5.30)u IU/ml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为1.02(0.89,1.16)。分析发现孕晚期母亲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后觉醒时间和睡眠片段化指数与子代出生时和2岁时的体重、身长和BMI没有显着相关性;但是孕晚期母亲睡眠与子代的代谢水平密切相关:孕晚期母亲睡眠时间越短,子代脐血中瘦素水平越低(β=0.212,p=0.011);母亲睡眠效率越低,子代脐血中甘油叁酯水平越高(β=-0.216,p=0.012);母亲夜间入睡后觉醒时间越长,其子代在2岁时胰岛素水平越高(β=0.285,p=0.005),胰岛素抵抗程度越高(β=0.293,p=0.004)。结论:本研究发现孕晚期母亲睡眠与子代出生时和2岁时的体格生长没有相关性,但是孕晚期母亲睡眠与子代出生时和2岁时的代谢水平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孕晚期母亲睡眠不良可能是子代代谢紊乱的高危因素,当然,这一结果有待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中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马艳玲[8](2018)在《孕妇睡眠质量对婴儿体格及智力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孕妇孕早期、孕晚期睡眠变化情况,分析孕妇孕早期,孕晚期睡眠质量对婴儿体格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开展的队列研究为基础,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采用匹兹堡睡眠量表收集孕妇孕早期、孕晚期睡眠资料。在2015年7月到2016年5月通过自编问卷收集婴儿喂养情况、体格发育情况,使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评估1岁婴儿运动及智力发育。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孕期睡眠质量对婴儿不同时点体格发育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孕期睡眠及各成分对婴儿体格及智力发育的影响。结果:(1)基本情况:研究共纳入392例符合要求婴儿,其中男婴172例,女婴220例。母亲平均年龄为26.86±3.96岁,平均孕前BMI为20.15±2.52 kg/m2,平均孕期增重为13.45±5.48 kg;母亲多为初产妇(78.8%),母亲平均分娩孕周为39.22±2.13周;(2)孕期睡眠情况:孕期平均有75.5%的孕妇睡眠质量差,孕早期有82.4%的孕妇睡眠质量差,孕晚期有68.6%的孕妇出现睡眠问题。孕早期和孕晚期睡眠质量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1,P=0.000)。孕晚期睡眠质量优于孕早期(t=8.31,P=0.000);孕早期主观睡眠质量优于孕晚期(t=-6.28,P=0.000);孕晚期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均优于孕早期(P<0.05)。孕早期比孕晚期更易出现噩梦和精力不足的问题(P<0.05);孕晚期较孕早期更易出现入睡困难、夜间上厕所、呼吸不畅和主观睡眠质量差问题(P<0.05)。(3)婴儿体格及智力发育:婴儿身长,体重,头围和胸围从出生到12个月龄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加;婴儿各时点体格发育指标LAZ、WAZ和WLZ均大于0,均在正常范围内且达到或高于WHO标准。婴儿1岁时智力发育指标MDI平均为126.39±13.61,PDI平均为113.61±14.30。不同性别婴儿1岁时M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婴MDI高于男婴。不同性别婴儿1岁时PDI差异不显着(P>0.05)。(4)孕早期睡眠质量对婴儿体格发育影响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睡眠质量对婴儿不同时点LAZ值的影响:婴儿LAZ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F=28.633,P<0.05),不同组别、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差异不显着(P>0.05);孕早期睡眠质量对婴儿不同时点WAZ值的影响:婴儿WAZ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F=51.433,P<0.05),不同组别、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差异不显着(P>0.05);孕早期睡眠质量对婴儿不同时点WLZ值的影响:婴儿WLZ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F=15.199,P<0.05),不同组别、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差异不显着(P>0.05)。(5)孕晚期睡眠质量对婴儿体格发育影响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睡眠质量对婴儿不同时点LAZ值的影响:婴儿LAZ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F=44.197,P<0.05),不同组别、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差异不显着(P>0.05);孕晚期睡眠质量对婴儿不同时点WAZ值的影响:婴儿WAZ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F=73.108,P<0.05),不同组别、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差异不显着(P>0.05);孕晚期睡眠质量对婴儿不同时点WLZ值的影响:婴儿WLZ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F=22.922,P<0.05),不同组别、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差异不显着(P>0.05)(6)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主观睡眠质量与婴儿42天WLZ指标呈正相关(b=0.133,P=0.030),孕晚期睡眠障碍与婴儿42天WLZ呈负相关(b=-0.122,P=0.045);孕晚期睡眠时长、晚期主观睡眠质量与婴儿3月龄WAZ指标呈正相关[b=0.148,P=0.011;b=0.114,P=0.050];孕晚期主观睡眠质量与婴儿3月龄WLZ指标呈正相关(b=0.162,P=0.007);孕晚期睡眠障碍与婴儿3月龄WLZ指标呈负相关(b=-0.146,P=0.015);孕早期睡眠效率与婴儿6月龄LAZ、WAZ指标呈正相关[b=0.156,P=0.004;b=0.137,P=0.017];孕早期日间功能与12月龄婴儿WLZ指标呈正相关(b=0.148,P=0.012);孕晚期睡眠时长1岁婴儿MDI指标呈负相关(b=-0.142,P=0.020)。结论:孕期睡眠对婴儿期体格及智力发育产生持续影响,孕晚期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长、睡眠障碍,孕早期日间功能和睡眠效率是影响婴儿体格发育的重要因素。孕晚期主观睡眠质量越差、孕晚期睡眠时长越短,孕早期睡眠效率越低,日间功能越差,婴儿体格发育指标越大。我们推测孕期睡眠质量问题可能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导致婴儿体格发育增大;孕晚期睡眠障碍越严重,婴儿体格发育指标越小,提示我们改善孕期睡眠障碍问题,有利于婴儿体格发育。孕晚期睡眠时长越短,婴儿1岁时智力发育越差,提示我们保证孕期睡眠时长,对婴儿智力发育有益。(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董叔梅,林青敏,朱丽霞,姜艳蕊,宋沅瑾[9](2016)在《婴儿睡眠发展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队列追踪研究探索我国婴儿睡眠模式发展轨迹并评估常见不良入睡习惯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在上海浦东新区仁济医院按照入组标准共招募262例健康新生儿,其中男孩132例,女孩130例。在婴儿42天以及3、6、9、12月龄时进行追踪随访,使用国际通用简明婴儿睡眠问卷-加长版(BISQ-E)评估婴儿睡眠及睡眠习惯。结果: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42天、3月龄6月龄变化显着,从42天的(6.6±2.8)h逐渐减少到6月龄的(3.7±1.5)h;夜间睡眠时间在42天及3月龄变化显着,从42天的(7.6±2.3)h逐渐上升到3月龄的(8.7±2.0)h;夜间觉醒次数从42天的平均(2.4±0.8)次减少为3月龄的(1.6±0.8)次,6、9月龄婴儿的觉醒次数有轻度的反弹,分别为(1.7±1.1)和(1.6±1.0)次,到12月龄左右,觉醒次数再次下降到(1.2±0.8)次;婴儿不良入睡方式在各随访点所占比例分别为96.1%、96.1%、92.2%、84.0%和78.5%;婴儿夜间觉醒次数与奶睡(含乳头或奶瓶入睡)以及奶睡加抱睡(拍抱或摇晃入睡)入睡方式呈正相关(标准化β=0.31~0.40;均P<0.05)。结论:婴儿睡眠模式在出生后6个月内变化显着,6~12个月变化趋于平稳。不良入睡方式与婴儿夜间觉醒明显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杨文静,冯小双,王刚,吕章艳,谢双华[10](2016)在《夜间睡眠时间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夜间睡眠时间长短可能与一系列健康效应相关,为探究夜间睡眠时间与乳腺癌发病关联性,本研究以唐山开滦集团前瞻性动态队列中的女性人群为基础进行了相关分析。方法采用2006-2011年开滦集团体检人群中女性人群资料,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睡眠习惯、身高、体质量等基线信息及乳腺癌发病结局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夜间睡眠时间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结果共纳入24 692名女性体检者,总随访108 029.22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4.38年,新发乳腺癌病例107例。以夜间睡眠7h为参比组,单因素分析提示夜间睡眠偏短(≤6h,HR=0.99,95%CI=0.52~1.87)或偏长(≥8h,HR=0.84,95%CI=0.49~1.45)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统计学关联。调整年龄、受教育程度、饮酒等混杂因素后,分析仍显示夜间睡眠时间偏短(HR=0.82,95%CI=0.43~1.56)或偏长(HR=0.94,95%CI=0.54~1.64)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无统计学关联。按年龄、打鼾情况和BMI分层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后,结果仍未发现存在显着性关联。结论本研究结果尚不支持夜间睡眠时间偏短或偏长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性。(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6年14期)

睡眠队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8):622-628.本文探讨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住院的AMI患者,对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行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睡眠队列论文参考文献

[1].Shin,DS,Yang,KI,Kim,DE,Hwangbo,Y,Koo,BB.在一个韩国成人临床队列中睡眠期间的周期性肢体运动与高血压无关[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

[2].周生辉,王晓,范婧尧,公威,赵冠棋.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

[3].路红.基于武威自然人群队列的睡眠与胃癌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石阿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5].方英磊.加速康复模式下术前睡眠质量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6].耿富磊,张岚,范方.青少年幸存者睡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双向作用关系:一项纵向多波次队列研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7].朱丽霞.孕晚期母亲睡眠对子代生长及代谢影响的队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8].马艳玲.孕妇睡眠质量对婴儿体格及智力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

[9].董叔梅,林青敏,朱丽霞,姜艳蕊,宋沅瑾.婴儿睡眠发展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队列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

[10].杨文静,冯小双,王刚,吕章艳,谢双华.夜间睡眠时间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

标签:;  ;  ;  ;  

睡眠队列论文-Shin,DS,Yang,KI,Kim,DE,Hwangbo,Y,Koo,BB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