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单倍体植株论文-李伟,程永安,张恩慧,许忠民,王朝阳

双单倍体植株论文-李伟,程永安,张恩慧,许忠民,王朝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单倍体植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瓜,双单倍体植株,子叶,离体培养

双单倍体植株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程永安,张恩慧,许忠民,王朝阳[1](2012)在《双单倍体南瓜后代子叶离体再生植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一种快速扩繁南瓜双单倍体植株的技术,以扩大双单倍体植株的数量,提高其育种效率。【方法】以双单倍体南瓜后代子叶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BA(1.0,4.0mg/L)和NAA(0.05,0.1,0.2,0.5,1.0mg/L),筛选最佳组合;在此基础上,继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2,4-D(0.5,1.0,1.5,2.0mg/L),筛选3种激素的最佳组合。在MS+6-BA 4.0mg/L+NAA 0.2mg/L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研究其对不同苗龄子叶的诱导效果。将不定芽接种在含不同质量浓度NAA(0.05,0.1,0.2,0.5mg/L)的MS生根培养基上,比较生根率和根系生长势。【结果】在诱芽培养基中,添加2种激素时,以6-BA 4.0mg/L+NAA 0.2mg/L的MS培养基诱导率最高,为66.67%,分化系数为3.89;添加3种激素时,以6-BA 4.0mg/L+NAA 0.2mg/L+2,4-D1.5mg/L的MS培养基诱导率最高,达80.95%,分化系数为4.12。当子叶展开后苗龄为3d时,不定芽诱导率相对较大,为77.42%。不定芽在MS+0.1mg/L NAA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好,根系生长健壮,生根率达100%。【结论】双单倍体南瓜后代子叶离体再生的适宜激素质量浓度组合为MS+6-BA 4.0mg/L+NAA 0.2mg/L+2,4-D 1.5mg/L;以展开后3d苗龄的子叶作为外植体诱导效果最好;MS+0.1mg/L NAA是不定芽诱导生根的最适培养基。(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陈琳,刘克德,吴江生,孙秀丽,汪频[2](2010)在《中国白菜小孢子离体培养和双单倍体植株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略加修改的NLN培养基(无机大量元素1/2)和甘蓝型油菜小孢子的胚状体诱导程序,培养了5个中国菜用小白菜品种和1个中国大白菜品种的小孢子,进行了双单倍体的诱导。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小孢子产胚量差异很大,在接种的6个基因型中,有5个诱导出胚,诱导率83.33%。其中的中萁青抗热605产胚量最高,是8.68个胚/10蕾,最低的是鸡冠菜,其产胚率是0.42个胚/10蕾。这些胚在添加了NAA和PP333(多效唑)的B5培养基发育成健壮的小植株,已移栽到田间。关于6个基因型的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14期)

杜胜利,魏惠军,魏爱民,王艳飞,庞金安[3](2010)在《辣椒单倍体与双单倍体植株叶片光合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辣椒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植株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均明显比双单倍体低。在弱光照下,气孔的限制作用是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而在正常光照下,非气孔限制因素是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单倍体植株在强光下受到明显的光抑制,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表观量子效率均较低,在正常光照条件下羧化效率较低;光补偿点和细胞间隙CO_2补偿点较高等均是单倍体植株的重要特征。(本文来源于《纪念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建所二十五周年论文摘要集(2001—2010)》期刊2010-05-22)

杜胜利,庞金安,张延军[4](2010)在《辣椒单倍体与双单倍体植株叶片光合与呼吸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辣椒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植株的光合与呼吸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倍体植株光合作用明显比双单倍体低,呼吸速率明显比双单倍体高。同时,单倍体植株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较低,这些均是单倍体植株的明显特征,可以作为鉴别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纪念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建所二十五周年论文摘要集(2001—2010)》期刊2010-05-22)

刘辉[5](2009)在《马铃薯花药培养及双单倍体植株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铃薯的34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进行花药培养。分析了马铃薯基因型、激素种类对花药诱导培养和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以讷16、克新13、VA、中薯5号、西北果、鲁引1号、克19为试验材料,研究花粉发育时期、不同预处理、蔗糖浓度对马铃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以讷16、克新13、VA、内薯7号和鲁引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培养基附加物硝酸银、活性炭、马铃薯提取液等因素对马铃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及褐化率的影响;以讷16、克13和内薯7号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对4种培养基和3个基因型进行联合方差分析;对马铃薯花药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了细胞学观察,获得的双单倍体植株进行移栽和微型薯的播种,并进行杂交农艺性状鉴定。试验结果如下:1马铃薯花蕾的大小和颜色基本可以作为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的一个简便而可靠的指标,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花蕾大小5.0~6.0mm左右,颜色为浅绿色。2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不同基因型进行花药培养,基因型表现的愈伤诱导率差异明显。其中讷16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高是8.1%,呼H9601-29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0.2%。3植物激素的浓度和配比对花药培养起决定性的作用。本试验以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NAA、2,4-D、KT配比,结果显示:MS+NAA0.5mg/L+2,4-D0.5 mg/L+KT0.5mg/L适合愈伤组织的诱导。4马铃薯花药培养的低温预处理、甘露醇预处理和热激处理均能明显地提高马铃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甘露醇预处理还能明显降低褐化率。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花药先在4℃条件下处理2 d,再用甘露醇预处理2d。然后接种,接种后33℃高温处理,处理24h效果最佳。甘露醇浓度40g/L效果为宜。5培养基中加入硝酸银、活性炭和马铃薯提取液能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另外加入硝酸银、活性炭可以降低褐化率。20mg/L硝酸银、0.5g/L活性炭和50g/L的马铃薯提取液,效果最佳。6蔗糖作为糖源时,浓度为6%时马铃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高。当蔗糖和麦芽糖作为糖源,浓度均为6%时,麦芽糖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高于蔗糖。7用讷16、克13和内薯7号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对4种培养基和3个基因型进行联合方差分析,并用新复极差法对培养基和基因型组内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品种间>培养基间>品种x培养基,表明品种间的差异显着性高于培养基和品种x培养基,培养基间的差异显着性高于品种x培养基。培养基间和品种之间的差异性极显着。8利用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可鉴定植株染色体倍性。本试验结果表明:讷16双单倍体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在10~20个范围内,四倍体在20~30个范围内,叶绿体数少于20个的为双单倍体,多于20个而少于30个的为四倍体。9移栽的双单倍体植株和四倍体对照在生长势、叶色、薯型等性状上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差异明显,并对获得的双单倍体微型薯进行播种、杂交和收获。(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09-04-09)

赵泓[6](2008)在《茄子花药培养经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产生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在2006年春、秋二季对32份茄子杂交材料进行花药培养。经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共有12个基因型得到了总共32棵再生幼苗,其中有27棵长成独立植株。春季和秋季茄子花药培养的成胚率和成苗率没有显着并异。2,4-D和高浓度的蔗糖是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的重要条件,体细胞胚成苗率高,2006年度成苗率为81.82%,显着高于愈伤组织的成苗率。2006年秋季重点对这12份材(本文来源于《2008年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操作与遗传改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1)

杜胜利,庞金安,张延军[7](2001)在《辣椒单倍体与双单倍体植株叶片光合与呼吸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辣椒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植株的光合与呼吸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倍体植株光合作用明显比双单倍体低,呼吸速率明显比双单倍体高。同时,单倍体植株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较低,这些均是单倍体植株的明显特征,可以作为鉴别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01年04期)

杜胜利,魏惠军,魏爱民,王艳飞,庞金安[8](2001)在《辣椒单倍体与双单倍体植株叶片光合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辣椒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植株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 ,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均明显比双单倍体低。在弱光照下 ,气孔的限制作用是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而在正常光照下 ,非气孔限制因素是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单倍体植株在强光下受到明显的光抑制 ,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表观量子效率均较低 ,在正常光照条件下羧化效率较低 ;光补偿点和细胞间隙CO2 补偿点较高等均是单倍体植株的重要特征(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官梅[9](1998)在《采用甘蓝型油菜离体小孢子染色体加倍来提高双单倍体植株的生产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比较了甘蓝型油菜小孢子产生植株染色体加倍的叁种方法:秋水仙碱处理小孢子再生植株,秋水仙碱处理小孢子诱导的胚和秋水仙碱处理离体小孢子。处理整株,有53%的处理植株结实,但植株生长迟缓,结实率下降。用秋水仙碱处理小孢子诱导胚,植株加倍率为32%(与15%的自然加倍率相比)。秋水仙碱直接处理离体小孢子可使70%的植株整体加倍,同时还刺激了培养小孢子的胚胎发生,从而提高植株再生率。因而,使离体小孢子的染色体直接加倍是很有效的。3年中,已采用这种方法得到了10000多株加倍单倍体植株以加速育种进程。(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1998年04期)

冉毅东,王蒂,戴朝曦[10](1996)在《提高马铃薯双单倍体花药培养产生胚状体及再生植株频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叁种不同温度前处理和叁种培养基相配合对7个从双单倍体马铃薯(S.tuberasumL,2n=2x=24)中随机抽取的品系进行了花药培养,选择出了较好的培养基和前处理的适宜温度及方法.从双单倍体花药中诱导产生胚状体及再生植株频率有所提高达27.5%和8.8%.倍性鉴定表明,从双单倍体诱导的胚状体分化的植株绝大多数为二倍体,而且多数为纯合体,说明这些胚状体来自己减数的配子,可能是由在胚状体发育过程中的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形成的.(本文来源于《马铃薯杂志》期刊1996年02期)

双单倍体植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略加修改的NLN培养基(无机大量元素1/2)和甘蓝型油菜小孢子的胚状体诱导程序,培养了5个中国菜用小白菜品种和1个中国大白菜品种的小孢子,进行了双单倍体的诱导。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小孢子产胚量差异很大,在接种的6个基因型中,有5个诱导出胚,诱导率83.33%。其中的中萁青抗热605产胚量最高,是8.68个胚/10蕾,最低的是鸡冠菜,其产胚率是0.42个胚/10蕾。这些胚在添加了NAA和PP333(多效唑)的B5培养基发育成健壮的小植株,已移栽到田间。关于6个基因型的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单倍体植株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程永安,张恩慧,许忠民,王朝阳.双单倍体南瓜后代子叶离体再生植株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陈琳,刘克德,吴江生,孙秀丽,汪频.中国白菜小孢子离体培养和双单倍体植株再生[J].中国农学通报.2010

[3].杜胜利,魏惠军,魏爱民,王艳飞,庞金安.辣椒单倍体与双单倍体植株叶片光合作用研究[C].纪念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建所二十五周年论文摘要集(2001—2010).2010

[4].杜胜利,庞金安,张延军.辣椒单倍体与双单倍体植株叶片光合与呼吸作用研究[C].纪念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建所二十五周年论文摘要集(2001—2010).2010

[5].刘辉.马铃薯花药培养及双单倍体植株的鉴定[D].东北农业大学.2009

[6].赵泓.茄子花药培养经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产生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植株[C].2008年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操作与遗传改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8

[7].杜胜利,庞金安,张延军.辣椒单倍体与双单倍体植株叶片光合与呼吸作用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1

[8].杜胜利,魏惠军,魏爱民,王艳飞,庞金安.辣椒单倍体与双单倍体植株叶片光合作用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

[9].官梅.采用甘蓝型油菜离体小孢子染色体加倍来提高双单倍体植株的生产效率[J].作物研究.1998

[10].冉毅东,王蒂,戴朝曦.提高马铃薯双单倍体花药培养产生胚状体及再生植株频率的研究[J].马铃薯杂志.1996

标签:;  ;  ;  ;  

双单倍体植株论文-李伟,程永安,张恩慧,许忠民,王朝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