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论文-赵亮,谢伟,李娜,张雯,喜林强

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论文-赵亮,谢伟,李娜,张雯,喜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前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

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论文文献综述

赵亮,谢伟,李娜,张雯,喜林强[1](2019)在《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标志物水平变化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伴高Hcy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Hcy水平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为对照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40例为正常组。比较叁组研究对象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标志物的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Hcy、血栓调节蛋白(TM)、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 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正常组(均P <0. 05),而叶酸、维生素B12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正常组(均P <0. 05)。结论高血压伴高Hcy患者的Hcy、TM、hs-CRP、v WF、GMP-140、PAI-1、FIB、D-D水平较高,而叶酸、维生素B12、t-PA水平较低。(本文来源于《心脑血管病防治》期刊2019年02期)

邹洋洋,杨旻[2](2019)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内皮细胞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内皮细胞损伤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性,其损伤标志物可作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疾病早期诊断。该文就缺血再灌注中内皮细胞损伤及其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王雯[3](2017)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及生物活性小分子的电化学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金属纳米颗粒、导电聚合物修饰电极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电化学生物传感中的应用。基于染料天青A的电化学聚合,采用一锅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分别制备了掺杂纳米金、硼酸衍生物和含氨基分子的导电复合物,对抗坏血酸(维生素C,Vc)、葡萄糖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开展了定量检测。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电活性染料天青A(AA)、HAuCl_4,通过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天青A-纳米金复合物(PAA-Au NPs)修饰的玻碳电极(GCE)。考察了Vc在不同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利用复合物修饰电极,实现了Vc的电化学检测,循环伏安曲线峰电流与Vc浓度在0.02-2 mM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6?M。发展了一种简单、低成本、具有一定选择性的Vc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新鲜水果中抗坏血酸含量进行了测量。2.利用AA、HAuCl_4和对巯基苯硼酸(MPBA),通过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聚天青A-纳米金-对巯基苯硼酸复合物(PAA-Au NPs-MPBA)。在电位扫描过程中同时实现了染料的电化学聚合、纳米金的形成和硼酸衍生物的有效固定,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光谱(XPS)对修饰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复合材料中MPBA捕获葡萄糖形成稳定的五元环硼酸酯,能有效阻止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电化学探针接近电极表面并产生电荷转移。循环伏安曲线峰电流差值(35)I与葡萄糖浓度的对数值在10 nM-10?M范围内成比例,检测限为4 nM。该传感器灵敏度较高、稳定性好、不受几种生理小分子的干扰,并成功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葡萄糖的检测。3.利用AA、壳聚糖(CS)、HAuCl_4和半胱氨酸(Cys),通过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天青A-壳聚糖-纳米金-半胱氨酸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GCE/PAA-CS-Au NPs-Cys)。使用SEM和XPS对修饰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以戊二醛为交联试剂,将vWF抗体固定于电极表面。考察了免疫反应对PAA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差分脉冲伏安曲线峰电流差值(35)I与vWF浓度的对数值在0.001-100μg 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4 ng mL~(-1)。该无标记型免疫传感器灵敏度高、线性范围较宽、选择性良好。基于该方法还研究了H_2O_2刺激下氧化损伤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C)的vWF释放情况。(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孔李艳[4](2017)在《几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和碘离子的荧光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贵金属纳米粒子和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在可见光区具有特征吸收光谱,与能量供体的荧光发射光谱部分重迭,在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化学/生物传感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制备了抗体包被的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和核壳型贵金属纳米粒子,对两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开展了定量检测,并完成了碘离子的高灵敏测量。主要工作如下:1.开发了一种高灵敏度定量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的荧光方法。将TM抗体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在金纳米颗粒(Au NPs)上制备了BSA-Au NPs-Ab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吖啶橙(AO)和制备的纳米金复合材料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能导致AO的荧光发生淬灭。在TM的存在时,AO从纳米金复合材料的表面有效分离而使荧光部分恢复。在浓度为0.1 pg mL~(-1)-5 ng mL~(-1)的范围内,荧光强度增加值与TM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12 fg mL~(-1)。利用该方法还考察了H_2O_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HUVEC-C)受损后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的释放。研究发现,培养基中释放的sTM含量随着H_2O_2与细胞的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大。2.合成了石墨烯量子点(GQDs)和金包银核壳型纳米粒子(Ag@Au NPs)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体(vWF Ab)修饰在Ag@Au NPs表面制备了纳米复合物(Ag@Au-Ab NCs)。由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GQDs的荧光可被Ag@Au-Ab NCs有效淬灭。vWF与Ag@Au-Ab NCs表面抗体的免疫反应使得GQDs与复合材料分离,导致GQDs荧光部分恢复。实验发现,在浓度0.1 pg mL~(-1)到20 ng mL~(-1)范围内,荧光强度变化值与vWF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30 fg mL~(-1)。基于该方法还调查了H_2O_2诱导HUVEC-C细胞受损后vWF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细胞与H_2O_2的接触时间越长,细胞损伤程度越大,培养基中vWF的含量越高。3.构建了一种简单的荧光传感器用于碘离子的定量检测。制备了石墨烯量子点(GQDs)和金包铜纳米粒子(Cu@Au NPs),两者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导致前者的荧光发生猝灭。I~-可与Cu@Au NPs反应,破坏后者的结构并释放出粒径更小的球形纳米金颗粒。随着加入I~-浓度的增大,Cu@Au NPs溶液从紫色逐渐转为红色。在GQDs-Cu@Au NPs混合溶液中加入I~-,GQDs的荧光进一步淬灭。荧光强度降低程度与I~-浓度在0.05μM-5μ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成功用于水样中I~-的检测。(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蒋兴勇[5](2015)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H型高血压1级患者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与对照组(46例)。试验组患者予以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吲达帕胺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P-选择素、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及血清Hcy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选择素、TM、v WF及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P-选择素、TM、v WF及血清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效果显着,能降低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及血清Hcy水平,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效防止心脑事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5年18期)

何俊锋[6](201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和指端动脉血流与肺动脉压力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抗波形蛋白抗体(AV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SLE-PA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2.探讨SLE患者指端动脉血流与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收集41例SLE患者及40例健康者外周血,通过ELISA方法检测vWF、sTM、AVA水平。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方法测定SLE患者和健康者的肺动脉压力,检测SLE患者及健康者的指端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结果:1.通过超声方法估测肺动脉压力值得出41例SLE患者中SPAP>30mmHg者13例,SPAP≤30mmHg者28例;2.在SPAP>30mmHg的SLE患者组中血清vWF、AVA值明显高于SPAP≤30mmHg的SLE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SPAP>30mmHg的SLE患者组血清sTM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略高于SPAP≤30mmHg的SLE患者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 SLE患者的SPAP值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506,P<0.05),SLE患者的SPAP值与血清vWF呈正相关(r=0.683,P<0.05),SLE患者的SPAP值与血清sTM值无相关性(P>0.05),与血清AVA成正相关(r=0.487,P<0.05);4.SLE患者的指腹动脉PSV低于对照组(P<0.05),EDV低于对照组(P<0.05),RI高于对照组(P<0.05)。SLE患者的甲床微动脉PSV低于对照组(P<0.05),EDV低于对照组(P<0.05),RI高于对照组(P<0.05),SLE患者SPAP值与甲床微动脉PSV呈负相关(r=-0.479,P<0.05)。结论:vWF与AVA可能在SLE-PAH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检测vWF、AVA和甲床微动脉PSV可能有助于SLE-PAH早期诊断和监测。(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期刊2014-04-01)

李琳芸,王艳娇,彭长华,王昌富[7](2013)在《湖北省荆州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LA-DRB1等位基因阳性率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血清水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湖北省荆州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人白细胞抗原DRB1(HLA-DRB1)等位基因阳性率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方法:采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86例RA患者(RA组)和52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HLA-DRB1*0401-08、*0101-04、*1001等位基因;ELISA检测两组血清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清型血管内皮黏附分子(sVCAM-1)水平。结果:RA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以*0405亚型的阳性率较高,且前者高于后者(P<0.05)。*0405和其它亚型基因型RA患者vWF及sVCAM-1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01或(和)*10亚型以及正常对照组比较,*04型RA患者sVCAM-1水平显着增高(P<0.05)。结论:本地区RA患者以HLA-DRB1*0405阳性率较高,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明显损伤。(本文来源于《微循环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杨桢华,白旭,伍巧源,黎伟,廖蕴华[8](2012)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中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及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与狼疮性肾炎(LN)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54例LN患者(LN组)及18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sTM和sEPCR水平。结果 LN组血浆sTM、sEPCR水平分别为(32.87±13.39)ng/ml、(180.97±14.92)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04±3.72)ng/ml、(147.68±34.97)ng/ml(P均<0.01)。Ⅳ型LN患者sTM和sEPCR水平均高于Ⅲ型和Ⅴ型患者(P均<0.05)。LN组sTM与sEPCR呈正相关关系(P<0.05);sTM、sEPCR均与尿蛋白水平及狼疮活动指数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sTM与血清内生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LN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浆sTM及sEPCR水平可作为判断LN疾病活动性及肾脏损伤程度的指标。(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2年06期)

荣红,桑圣刚[9](201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核DNA改变的特点,检测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EPCR)的含量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70例AMI组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组CEC核DNA的损伤;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进一步检测两组v WF、EPCR的含量。结果:SCGE显示:AMI组患者(92.92±6.95)%CEC核DNA电泳呈明显的"彗星"状,其彗尾DNA%含量为(41.12±3.77)%;对照组(10.49±4.45)%CEC核DNA表现为"彗星"状,其彗尾DNA%含量为(7.33±2.53)%。AMI组与对照组彗星率、彗尾DNA%含量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AMI组v WF、EPCR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AMI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明显损伤;v WF、EPCR的含量明显升高,早期检测血浆v WF、EPCR的含量可能有利于AMI的治疗,甚至预防。(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严杨璐[10](2010)在《腹腔镜手术对内皮细胞损伤分子标志物ET-1及对ECV304细胞株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腹腔镜和开腹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内皮素-1(ET-1)的变化,并将其在体外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观察两种情况下细胞形态的变化,测定作用不同时间点时ET-1的浓度改变,从而探索腹腔镜手术二氧化碳气腹等因素对受术者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可能性,为腹腔镜手术是否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为防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09年4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妇科腹腔镜及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清,两组病例各19例,年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均无内科合并症及血栓的高危因素,胸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围手术期未使用止血药物及抗凝剂,就病例的一般情况行均衡性检验,如:体重指数、子宫体积、盆腔粘连情况等。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预实验: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试验前期8名患者的灭活、未灭活血清中内皮素-1的含量,确定未灭活血清为实验标本来源。1.选取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19例,同期经腹全子宫切除术19例,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及手术结束时抽取静脉血,测定其血清中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观察在二氧化碳气腹下腹腔镜手术及经腹手术对内皮素-1的影响。2.选取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及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各8例,将其术前术后血清作为介质,作用于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株,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作用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液中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所有研究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方差分析(F检验)。实验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同一患者术前术后未灭活血清、灭活血清中内皮素-1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腹腔镜组以及开腹组自身术前术后比较显示:两组术后血清中内皮素-1(ET-1)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加血清的空白对照组中,ECV304细胞培养2、6、12、24小时后,其细胞培养液中ET-1的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前术后血清加入ECV304细胞培养液后,培养2、6、12、24小时,其上清液中的ET-1浓度较干预前血清中基础ET-1浓度有所升高,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h、6h时,细胞上清液中ET-1含量有明显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2h时,ET-1含量变化较小。培养24h时,细胞上清液中ET-1含量有明显下降,但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的不同时间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腹腔镜组术前术后血清作用于ECV304细胞2、6、12、24小时后,相同作用时间的两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T-1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开腹组术前术后血清作用于ECV304细胞2、6、12、24小时后,经过相同作用时间,比较两组血清干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T-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ECV304细胞传代后呈梭形或多角形,铺路石状镶嵌排列,细胞边界清楚,胞浆丰富,胞核椭圆居中,核仁明显,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经血清作用24小时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均有细胞变圆,细胞间隙增大,贴壁不牢及退缩脱落现象。结论:1.未灭活血清可代表灭活血清作为本试验的标本来源,简化实验流程。2.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相比,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不促进内皮素-1产生。3.腹腔镜及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均不增加受术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合成内皮素-1的影响,且内皮素-1含量的变化与作用时间的长短无关。4.腹腔镜及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清作用与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24小时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内皮细胞受损,说明血清中确实存在损伤内皮细胞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0-05-10)

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内皮细胞损伤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性,其损伤标志物可作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疾病早期诊断。该文就缺血再灌注中内皮细胞损伤及其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亮,谢伟,李娜,张雯,喜林强.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标志物水平变化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

[2].邹洋洋,杨旻.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内皮细胞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9

[3].王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及生物活性小分子的电化学检测[D].湖南师范大学.2017

[4].孔李艳.几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和碘离子的荧光检测[D].湖南师范大学.2017

[5].蒋兴勇.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

[6].何俊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和指端动脉血流与肺动脉压力相关性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4

[7].李琳芸,王艳娇,彭长华,王昌富.湖北省荆州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LA-DRB1等位基因阳性率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血清水平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13

[8].杨桢华,白旭,伍巧源,黎伟,廖蕴华.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中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J].广西医学.2012

[9].荣红,桑圣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检测[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

[10].严杨璐.腹腔镜手术对内皮细胞损伤分子标志物ET-1及对ECV304细胞株功能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

标签:;  ;  ;  ;  

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论文-赵亮,谢伟,李娜,张雯,喜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