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厌学相关个人心理因素的研究

青少年厌学相关个人心理因素的研究

(济宁市荣复军人医院山东济宁272100)

【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厌学与个人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消极完美主义问卷(ZNPQ)、应对方式问卷(CSQ)对86例厌学青少年及84例非厌学青少年进行测评。结果:厌学组在极高目标和标准、害怕失败、过度计划和控制、过度谨慎和仔细的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解决问题、求助这些积极应对方式的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自责、逃避这些消极应对方式因子的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厌学青少年有消极完美主义的人格基础,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和自责,较少应用积极(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厌学;青少年;性格;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1-0397-02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学业产生厌倦、烦躁的心理,其中包括对学习的厌恶态度、情绪及因此产生的不良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中小学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学生的厌学现象相当普遍,而青少年学生厌学尤为突出[1]。引起青少年厌学心理的原因种类繁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有研究[2]表明,厌学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偏离及心理障碍。本研究选择青岛14~19岁的青少年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量表及问卷调查,对厌学青少年和正常青少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影响青岛地区青少年厌学的相关个人心理因素,为建立针对性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择2014年06月到2015年10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治疗的厌学青少年(厌学组)86例,其中男生42名,女生44名,男女比例接近1:1,平均年龄(16.54±1.37)岁。选择在青岛市的某一中学正常上学的青少年(对照组)84例,其中男生43名,女生41名,男女比例相当,平均年龄(16.04±0.96)岁,与厌学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所有入组学生均无严重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两组在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临床评定在问卷调查之前首先对两组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正确的认识问卷调查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而保障问卷调查的结果与他们本人的具体情况是相同的,不存在虚假的现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研究员将两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逐一问卷调查,保证问卷结果的保密性。在问卷调查结束后整理好每一份问卷调查表,对表中的问题进行核对,避免出现遗漏或者错选的情况,提高问卷调查表的真实性。

1.2.2研究工具包括消极完美主义问卷(ZNPQ)和应对方式问卷(CSQ)。ZNPQ是一个自评量表,可以用于了解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认知、行为和情绪特征。CSQ可以用于分析个体或是群体应用何种应对方式及他们的应对行为具有何种特点,区分不同个体或是群体相应的应对行为有无差异,还可以依据应对方式的不同来分析其心理发展的成熟程度。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描述用均值、标准差(x-±s)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厌学组与对照组ZNPQ结果比较

厌学组在极高目标和标准、害怕失败、过度计划和控制、过度谨慎和仔细这四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犹豫迟疑这个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将这个时期称之为“危机岁月”,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正处在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逐渐地趋于成熟,但是因为这个时期心理发展的速度达不到生理的发展速度,难免会引起幼稚和成熟、冲动和自控、独立和依赖之间的相互碰撞,因此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必然是一个两极分化严重的发展。这个阶段容易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的就是“厌学”。有学者说,厌学是一种心理现象,即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也是一种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多是因为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慢慢产生的[3]。

消极完美主义者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完美焦虑,拥有消极的认知—情感模式,做事犹豫不决,计划性过强,过度谨慎,过度担心失败,因此他们经常制定远远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标和标准。本调查显示出厌学青少年的极高目标和标准、害怕失败、过度计划和控制、过度谨慎和仔细四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厌学的青少年,说明厌学青少年的性格是有消极完美主义模式的,拥有一定的人格问题,此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王冠军[4]等人通过对厌学中学生进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分析发现厌学中学生存在多项心理障碍和不同程度的人格分离。

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所有人都会遭遇或多或少的压力情境,从而影响个体心理。但是相同的压力对不同人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个体面对压力的时候采取的方式不同。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业压力是最主要的压力源[5],本研究显示厌学青少年在消极应对方式(自责和逃避)的得分较对照组高,在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得分较对照组低,综合性应对方式(幻想和合理化)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晋翔[6]等对厌学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中显示,厌学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较少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方法,而较多的采用自责和逃避,与本研究的结果有异曲同工之处。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厌学青少年的厌学情绪的产生与其个人的心理特征关系密切。需要对厌学学生的心理障碍及人格偏离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并因势利导,引导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调整自身状态,激发学习动力,从而取得好成绩,改善消极情绪,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游夏茵.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向教育提出严峻课题[J].中国新闻社,2002,2.

[2]GeschwindN.PeetersF.JacobN.etal.Meetingriskwithresilience:Highdailyliferewardexperiencepreservesmentalhealth[J].ActaPsychiatrica.Scandinavica,2010,122(2):129-138.

[3]唐嘉瑛.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归因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32(10):239.

[4]王冠军,景艳玲,石少波.57例厌学中学生MMPI测试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3):136-139.

[5]刘贤臣,马登岱,刘连起.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7(3):166-169.

[6]晋翔,田丽丽.某军校厌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56(8):877.

标签:;  ;  ;  

青少年厌学相关个人心理因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