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论文-江丽

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论文-江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卫星不稳定性,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线粒体DNA,非霍奇金淋巴瘤

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江丽[1](2016)在《线粒体DNA8272位点微卫星不稳定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淋巴瘤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病理学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非霍奇金淋巴瘤又包括众多亚型。每种亚型的预后各不相同,对预后的评价体系也有多个标准。目前主要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非霍奇金淋巴瘤评价预后,但其有一定局限性,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需探索新的预后指标,指导个体化治疗。微卫星(Microsatellite)是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具有高度多态性的、短的、串联重复的核苷酸序列。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是指在短核苷酸序列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重复错误,这种重复单位的插入或缺失造成的微卫星长度的改变,重复序列一般以1-6bp居多。MSI是遗传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细胞核MSI(n MSI)和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性(mt MSI)。近年研究发现,线粒体MSI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组前期在有关肾癌的系列研究中,发现线粒体(mtDNA)non-D-loop(5892、8272、8280、8281、8289、9777)6个位点中,8272位点肾脏肿瘤的发生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此位点线粒体MSI与淋巴瘤关联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本实验试图研究mtDNAnon-D-loop区8272位点GGGGGTAGA9-bp插入/缺失造成的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及临床特征、预后的相关性,以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能的预后指标。方法:1标本来源:病例组标本均来自于2005年01月~2010年01月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科的139例经免疫组化确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成人患者,年龄14-81岁,中位年龄49岁,其中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占69例(49.6%),主要为ALK间变T细胞性、外周T细胞性(非特指型)、T淋母细胞淋巴瘤等类型。B细胞淋巴瘤患者占70例(50.4%),其中惰性淋巴瘤共28例,包括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侵袭性淋巴瘤占42例(包括弥漫大B细胞性、套细胞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等)。抽取治疗前患者5ml外周静脉血血液标本。正常对照组标本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行体检的98例身体健康的成人外周静脉血标本。2实验方法:2.1提取DNA:应用GENMED试剂盒法提取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标本的DNA,提取后将其置于-80℃恒温冰箱中保存备用。2.2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测序:采用PCR扩增(扩增片段为200bp),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实目的基因的存在。将PCR扩增产物送往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测序。获得mtDNA non-D-loop(5892、8272、8280、8281、8289、9777)6个位点中测序结果,对照正常人类线粒体数据库基因序列,得出插入/缺失序列病例,用作下一步分析。预实验发现是否存在mtDNAnonD-loop(5892、8280、8281、8289、9777)5个位点的插入/缺失与总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的预后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T细胞性、B细胞性)的预后均无相关性。因此此实验对mtDNAnon-D-loop8272位点与淋巴瘤预后的关系行以下研究。2.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结果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应用卡方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组在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发生率的不同。结果:1实验组、正常对照组发生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率关系的比较.实验组共13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有16例发生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占11.5%。正常对照组共98例,发生5例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占5.1%。两者比较P=0.08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 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现象发生率在T细胞淋巴瘤为9例,占13.0%;在B细胞淋巴瘤7例,占10%,两组比较,P=0.574,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发现3例,占7.9%,惰性B细胞淋巴瘤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发生4例,占12.5%。两组比较,P=0.40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有无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与总体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之间的关系,5年生存率分别是33.3%、26.7%,单因素分析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5 T细胞淋巴瘤及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现象发生率关系的研究(Fisher’s确切概率法)依据患者临床特征[年龄、性别、IPI评分、LDH(乳酸脱氢酶lacate dehydrogenas)、HBDH(α-羟丁酸脱氢酶alpha-hydroxybutyric dehydrogenase)、分期、病理类型、β2微球蛋白、骨髓浸润]分组,比较有无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现象与T细胞淋巴瘤及B细胞淋各临床特征无相关性,P值均>0.05。6 T细胞淋巴瘤中发生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5年生存率55.6%,mtDNA8272GGGGGTAGA序列正常的5年生存率16.4%,P=0.04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细胞淋巴瘤中发生mtDNA8272位点9-bp插入/缺失5年生存率42.9%,mtDNA8272GGGGGTAGA序列正常的5年生存率36.8%,P=0.67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7 T细胞淋巴瘤预后多因素分析将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IPI评分、LDH、HBDH、分期、分型、β2微球蛋白、骨髓浸润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显示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和LDH升高对5年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有无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总体发病风险无关。2 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型及不同亚型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无关。3有无mtDNA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与总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及B细胞淋巴瘤预后无关。与T细胞淋巴瘤预后有一定相关性。4 mtDNA 8272GGGGGTAGA插入/缺失及LDH增高是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mtDNA8272GGGGGTAG插入/缺失阳性病例及LDH正常者预后好。(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李明,钟雪梅,李华[2](2009)在《老年结肠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老年结肠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mtMSI)情况。方法:选择老年结肠癌48例,采用限制性多态性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并与正常组织比较。结果:48例中检出mtMSI9例(18.8%),主要发生于D-loop区。结论:mtMSI可能是结肠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在部分结肠癌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09年05期)

吴礼高,陶仪声,郑宏波,承泽农,吴强[3](2008)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的检测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运用Giemsa染色方法,光镜下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形态特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及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基因片段PCR扩增,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率。用长片段PCR扩增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线粒体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其控制区D-loop区微卫星位点(C)n序列和(CA)n序列,运用PCR-SSCP方法检测PCR产物微卫星不稳定情况。结果:1)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5.2%(30/46),与正常组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形态主要为L型,分布于癌巢内及癌旁。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并且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2)4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tMSI检出率为32.6%(15/46),其中13例于D-loop区(C)n序列检出MSI,5例于D-loop区(CA)n序列检出MSI,于(C)n和(CA)n序列同时检出者3例,正常组织中未检出mtMSI,mtMSI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3)4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3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有14例检出mtMSI,16例幽门螺杆菌阴性者有1例检出mtMSI。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mtMSI的检出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者mtMSI的检出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线粒体DNA D-loop区(C)n序列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08年15期)

凌贤龙[4](200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和核内整合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胃粘膜H.pylori感染亦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WHO于1994年将H.pylori感染列为胃癌发生的第Ⅰ类致癌原。与其它肿瘤的发生一样,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多步骤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癌基因、抑癌基因的突变和积聚。有研究认为,染色体外成分在肿瘤发生过程中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线粒体是一个特殊的细胞器,它有其自身的遗传物质—mtDNA。mtDNA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和所处的环境,以及mtDNA损伤后缺乏有效的修复机制,因此,较之于nDNA,mtDNA更容易受到氧化物、致癌物以及其它损伤因子的攻击而发生突变。mtDNA的主要作用是编码与线粒体呼吸链相关的蛋白亚单位。新近的研究发现,线粒体与mtDNA可能在细胞凋亡以及细胞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tDNA突变与肿瘤的恶性表型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线粒体基因组稳定性、mtDNA突变以及mtDNA或其片段在核内的整合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H.pylori感染与胃粘膜mtMSI发生是否相关尚未见研究报道,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 本研究采用改良的Giemsa染色、H.pylori免疫组化染色及PCR方法检测了CSG(32例)、CAG(20例)、IM(15例)、Dys(10例)、GC(30例)及其AGC的H.pylori感染以及CagA表达状态。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癌旁组织H.pylori感染率及CagA~+H.pylori感染率显着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胃癌组织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之间H.pylon感染率没有显着差异O>0.05),但CagA“H.pylon感染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5)。 采用悉尼标准对胃粘膜炎症进行记分、分级,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正常对照(20例)、CSG(32例)、CAG(20例)、GU(20例)和 DU(40例)患者胃粘膜IL{活性。结果发现:H.pylon感染率和IL七水平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高。H.pylon感染和 CagA”H.pylon感染胃粘膜几七水平分别显着高于非H.Pylon感染和CagA-H.Pylon胃粘膜(P<0*5-0*1)。 采用酚/氯仿方法提取胃粘膜组织总DNA,长距离PCR方法扩增全长序列mtDNA,并对此PCR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分析;以长距离PCR产物为模板,采用PCRSSCP检测2个D4oop、6个编码区mtDNA微卫星序列,凝胶电泳结果采用银染显示。结果:长距离 PCR产物长度约 16.skb,限制性酶切显示与人mtDNA剑桥标准一致。同时,限制性酶切分析未发现大片段的缺失。30例胃癌检出mtMSI 11例*6.7%X 15例肠化中有4例c6.7%)检出mtMSI,10例异型增生胃粘膜有3例O0%)检出mtMSI。mtMSI主要发生与D+oop闭环区。H.pylon感染胃粘膜mtMSI发生率显着高于非 H.pylon感染组(p<0.of)。mtMSI发生与 CagA”H.pylon< 乎没有密切关系O叩.05卜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1,H.pylon感染可能与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关。2.胃粘膜H.pylon感染以及H.pylon CagA的表达状态与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以及胃粘膜IL七含量密切相关。胃粘膜炎症反应可能是H.pylon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之一,而IL七可能介导了H.pylon感染相关的胃粘膜炎症。3.H.pylon感染可能与胃粘膜细胞mtMSI发生有关;mtMSI的发生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1-05-01)

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老年结肠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mtMSI)情况。方法:选择老年结肠癌48例,采用限制性多态性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并与正常组织比较。结果:48例中检出mtMSI9例(18.8%),主要发生于D-loop区。结论:mtMSI可能是结肠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在部分结肠癌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1].江丽.线粒体DNA8272位点微卫星不稳定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

[2].李明,钟雪梅,李华.老年结肠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情况分析[J].人民军医.2009

[3].吴礼高,陶仪声,郑宏波,承泽农,吴强.食管鳞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08

[4].凌贤龙.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和核内整合的关系[D].第叁军医大学.2001

标签:;  ;  ;  ;  ;  

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论文-江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