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幼龄林论文-林华忠,张鹏,王榕梅,卢远锦

杉木幼龄林论文-林华忠,张鹏,王榕梅,卢远锦

导读:本文包含了杉木幼龄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林分空间结构,Voronoi图,大小比数,角尺度

杉木幼龄林论文文献综述

林华忠,张鹏,王榕梅,卢远锦[1](2018)在《基于Voronoi图的杉木幼龄林空间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5块样地,分别计算基于Voronoi图的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和传统的以最近邻木数取4的空间结构指数。结果表明:2种计算方法在计算大小比数时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计算角尺度时结果差异较大。说明Voronoi图在确定林分空间结构单元方面具有灵活性,能够确定更接近实际林分分布的空间结构单元,比传统方法更准确地描述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和个体大小比。(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陈望远[2](2018)在《土壤增温对杉木幼龄林细根生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增温对杉木幼林细根生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了解亚热带人工林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并为揭示全球环境变化下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碳吸存的变化提供基础数据,在福建叁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开展杉木幼龄林野外原位土壤增温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依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的预测,设对照(CT)、增温(W)(+4℃)2种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采用微根管法每月连续观测两年(2016.1-2017.12)细根生产量。结果表明:月份与土壤增温交互作用对细根根长生产量有极显着影响。与对照处理相比,增温处理的细根生产月动态模式更不稳定,在时间分布上更不均匀,且年际间变化更大;同时增温会使细根生产开始时间更早,生产峰值提前,且结束时间更晚,生长季延长。在2016年的3、4月,土壤增温抑制了细根生产,而在2016年12月及2017年1、2月土壤增温显着促进了细根生产。土壤增温对杉木幼树树高总生长量无显着影响。但不同处理之间树高生长量的季节分布模式不尽相同,树高生长峰值要晚于细根生产峰值。Person相关分析发现不同土层细根月根长生产量与月均气温、土壤温度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与细根月根长生产量的相关系数有增大的趋势。协方差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以及树高月生长量对幼林细根生产量有显着影响。土壤增温对不同季节细根生产量的影响不同,2016年春季土壤增温降低了细根生产量,2017年春季、2016年及2017年冬季,土壤增温均显着促进了细根生产量。土壤增温对不同年份细根生产量影响亦不相同,土壤增温对2016年细根生产量没有影响,而在2017年则促进了细根生产量.增温与对照均是0.5-1 mm径级细根占总细根生产量的比重最高,不同季节土壤增温对细根生产的径级分布有显着影响,且对0-0.5、0.5-1 mm径级的细根影响更为显着。在2016年春季与夏季土壤增温显着抑制了0-0.5 mm径级细根的生产,而在冬季显着促进了0.5-1 mm以及1-1.5 mm径级细根的生产;在2017年春季与冬季土壤增温均显着促进了0.5-1 mm径级细根的生产。土壤增温对细根生产的垂直分布存在显着影响,对照处理细根生产最大值出现在0-10cm土层,而增温处理在10-20cm土层深处细根生产所占比重最大,且增温处理细根生产随土层深度的衰减系数β大于对照,表明土壤增温使细根生产向深层土壤中分布,这与增温后表层土壤较为干旱、细根向底层土壤寻求水分有关。综上,土壤增温虽然使细根生产的生长季延长,但增温使细根生产量月分布更不稳定。增温第一年无显着影响、而第二年促进了细根年生产量。细根生产量月变化与土壤温度、含水量和地上生长有关。不同季节增温使细根生产径级分布发生显着变化,增温后由于土壤含水量下降,细根生产向更深的土壤分布。(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张家栋,杨昌腾,杨辉林[3](2015)在《杉木幼龄林抚育成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广东省乳阳林业局杉木幼龄林抚育的基本情况、抚育技术、调查方法和目的,并对抚育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张鹏,王新杰,许昊[4](2014)在《杉木幼龄林直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分直径分布影响树木的树高、干形、材积及树冠等因子的变化,也是森林经营技术及测树制表技术的理论依据。本文基于6种理论生长方程和4种Fuzzy分布函数,对杉木幼龄林林分直径分布进行模拟,并且针对方程拐点的取值,讨论模拟精度高低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Richards方程、Weibull方程及Fuzzy-4分布对杉木幼龄林直径分布的拟合效果突出;杉木幼龄人工林林分直径累积分布曲线的拐点主要分布区间为0.50~0.65;方程拐点的取值情形与方程模拟精度的大小密切相关,具有拐点的方程模拟精度明显高于无拐点的方程,具有浮动拐点的方程的精度高于具有固定拐点的方程,korf例外;曲线的有效拐点区间愈大,拐点愈接近实际的林分拐点分布,则拐点的有效性越大,从而方程模拟精度越高。(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陈艳,吕广林,张莉,孙琴[5](2014)在《杉木人工林幼龄林对模拟氮、硫沉降的响应——凋落物分解C、N释放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模拟N、S沉降增加下,杉木人工林幼龄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N元素规律。结果表明,N在[-1.414,1.414]编码水平促进C释放,S在低编码水平和中编码水平[-1.414,0.5]抑制C释放,而在高水平[0.5,1.414]则增进C元素释放;N、S沉降在中编码水平及低编码水平[-1.414,0.5]显着阻碍N释放,试验各处理显着降低了凋落物的C/N。(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14年03期)

包和林,吕广林,张莉[6](2010)在《杉木人工幼龄林对模拟氮硫沉降的响应——凋落物分解失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研究分析杉木人工幼龄林凋落物分解失重率(y)与N(x2)、S(x1)沉降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失重率与N、S沉降两因素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y=53.17500+2.59439x1-0.81657x2+0.26857x12-3.68125x22+3.67500x1x2;S沉降在变量设计水平[-1.414,1.414]范围内促进凋落物分解,N沉降在变量设计低水平[-1.414,0]时促进凋落物分解,而在高水平[0,1.414]时抑制凋落物的分解;N沉降对凋落物失重率增加的影响比S沉降大;S沉降与N沉降对凋落物失重率的影响在变量设计低水平[-1.414,0]时具有反向的作用,而在高水平[0,1.414]时具有正向的作用;N、S沉降对凋落物分解失重率的影响在变量设计低水平[-1.414,-0.5]时具有正向作用,而在高水平[-0.5,1.414]时具有反向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期刊2010年03期)

强璠晋[7](2010)在《杉木中幼龄林抚育间伐保留株数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在安徽省实施以来,已经初显成效。目前,该项目已进行到第4期,前3期的造林地上杉木林分已基本郁闭,有林地林分已生长受阻,进行抚育间伐成为现时的紧迫任务,为了配合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在安徽省的顺利(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期刊2010年15期)

张艳荷,吕广林,包和林,侯丹,洪伟[8](2009)在《模拟氮、硫复合沉降对杉木幼龄林植株C和N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研究杉木人工幼龄林叶和枝的C、N含量和C/N与氮、硫沉降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模型.结果表明,氮沉降和硫沉降对降低杉木叶和枝的有机碳含量作用不显着.氮沉降能极显着提高杉木叶氮含量,显着提高枝氮含量,氮输入量的饱和临界值约为145 kg.hm-2.a-1;硫沉降可提高杉木叶和枝的氮含量,对叶作用不显着,对枝作用显着.硫沉降为26 kg.hm-2.a-1时叶的N含量达到最大值,硫沉降为30 kg.hm-2.a-1时,枝的N含量达到最大值.氮沉降和硫沉降对杉木叶和枝的C/N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氮沉降作用更显着),对枝的影响较对叶的影响明显.试验处理前叶和枝的平均C/N分别为69.57和158.01,处理后叶和枝的C/N分别为51.36-68.25和98.25-147.21.(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张艳荷,吕广林,包和林,侯丹,洪伟[9](2009)在《模拟氮、硫复合沉降对杉木幼龄林土壤交换性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研究了杉木人工幼龄林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与氮、硫沉降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模型。根据福建氮、硫沉降量及临界水平和森林容纳量确定模拟沉降量,氮沉降量分别为0k/(hm~2·a)、20 kg/(hm~2·a)、70 kg/(hm~2·a)、120 kg/(hm~2·a)、140kg/(hm~2·a),硫沉降量分别0 kg/(hm~2·a)、6 kg/(hm~2·a)、22kg/(hm~2·a)、38 kg/(hm~2·a)、44 kg/(hm~2·a)。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没有显着差异。在试验初期,氮、硫沉降对土壤交换性铝的影响不显着,处理6个月后,氮、硫沉降显着活化土壤交换性铝(p<0.05)。对杉木林土壤交换性铝的增效作用中,氮沉降占有较大的贡献率;氮、硫沉降无明显交互作用。0~20 cm土层受氮、硫沉降影响最明显,中硫沉降处理和高硫沉降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分别比无硫处理高2.68%和3.53%,中氮沉降处理和高氮沉降处理分别比无氮处理高6.56%和8.22%。氮、硫沉降量大于120 kg/(hm~2·a)和38 kg/(hm~2·a)后,氮、硫沉降对铝含量作用由促进转为抑制。(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张艳荷[10](2009)在《杉木幼龄林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日益严重,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伤害逐渐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课题。酸沉降会导致森林衰退、土壤酸化、有毒物质富集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特有的重要速生针叶用材树种,杉木林是中国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酸沉降的主要前体物质是含氮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研究氮沉降和硫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当今生态学研究和林业经营生产两个领域的迫切需求。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试验设计方法,在福建建阳通过人工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研究不同氮、硫沉降水平对杉木幼龄林林木生长、植株营养平衡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建立响应模型,通过模型判定N沉降和S沉降对各指标影响的临界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一年的N、S沉降显着促进杉木林树高、地径的增长。对树高增长量的影响中,N沉降较S沉降明显,对地径增长量的影响中,S沉降较N沉降明显。(2)N沉降和S沉降降低杉木叶和枝有机碳含量,作用不显着。N沉降能极显着促进杉木叶氮含量和显着促进枝氮含量;S沉降促进杉木叶和枝氮含量,对叶作用不显着,对枝作用达显着。N沉降和S沉降对杉木叶和枝C/N有显着的抑制作用,N沉降作用较S沉降作用明显,对枝的影响较对叶影响明显。(3)N沉降和S沉降均促进杉木叶和枝P、K和Ca的流失,N沉降作用较S沉降作用明显,对叶作用较枝明显。N、S沉降均未显示对杉木叶和枝Mg含量有明显影响。(4)N沉降和S沉降均能显着提高杉木叶和枝的N/P、N/K、N/Ca、N/Mg,N沉降作用较S沉降作用明显。试验处理一年后,叶N/P、N/K、N/Ca、N/Mg分别为6.73~9.51,0.91~1.20,0.69~0.96,4.21~5.58;枝N/P、N/K、N/Ca、N/Mg分别为5.67~8.79,0.58~0.91,0.57~0.96,2.85~4.37。(5)S沉降和N沉降对N、P、K、Ca含量在杉木中叶枝比有明显影响,叶所占比例下降,枝所占比例上升。沉降对C、Mg含量叶枝比没有明显影响。(6)S沉降和N沉降能促使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作用不显着。N沉降能显着增加叁个土层土壤全氮含量,S沉降促使土壤全氮含量下降,表层土作用最明显。S沉降对0-20cm土层C/N有增加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逐渐明显,对20-40cm土层C/N也有增加效应,作用不明显,对40-60cm土层C/N表现出减少的作用,作用不明显;N沉降对对叁个土层C/N都表现出明显的降低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显着,同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影响减弱。(7)N沉降促进土壤有效硫的流失,S沉降能促进该土层有效硫含量的增加,随着土层的加深影响效应减弱。在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中,N、S沉降两因子在对土壤有效S含量影响中,表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8)N、S沉降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不明显,对土壤有效磷则有影响较明显。在0-40cm土层,N、S沉降能显着降低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在40-60cm土层中,N、S沉降对该土层有效磷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0-20cm土层、20-40cm土层和40-60cm土层中有效磷占全磷比例为6.43%、2.67%、1.84%。(9)土壤全钾含量受S、N沉降影响不大,整体上表现为抑制作用。土壤速效钾在0-20cm土层含量随着S、N沉降量和沉降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20-60cm土层速效钾随着S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效应减缓;N沉降对土壤速效钾的作用随着土层的加深和沉降时间的推移由抑制转变为促进。速效钾占全钾含量的5.4%-7.4%,试验未使该比例有明显的变化。(10)土壤交换性铝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没有明显差异,交换性酸含量随着土层加深缓慢下降。N沉降和S沉降均能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N沉降作用较S沉降明显。N、S沉降对交换性铝/交换性酸比值的作用随着土层的较深,由抑制转变为抑制。0-20cm,20-40cm和40-60cm叁个土层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分别平均为0.90,0.91和0.98,经过一年N、S沉降处理后,叁个土层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分别为0.80~0.86,0.88~0.94和0.96~1.04。(11)除土壤交换性铝的影响外,杉木土壤在0-20cm土层受N沉降和S沉降影响最大,交换性铝在20-40cm土层变化最明显。(12)在0-20cm土层,全氮和有效硫、交换性酸和全磷均极显着负相关。有效磷和速效钾、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均极显着相关。在20-40cm土层,全磷和全氮,交换性铝和有效磷均显着负相关,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极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杉木幼龄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增温对杉木幼林细根生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了解亚热带人工林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并为揭示全球环境变化下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碳吸存的变化提供基础数据,在福建叁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开展杉木幼龄林野外原位土壤增温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依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的预测,设对照(CT)、增温(W)(+4℃)2种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采用微根管法每月连续观测两年(2016.1-2017.12)细根生产量。结果表明:月份与土壤增温交互作用对细根根长生产量有极显着影响。与对照处理相比,增温处理的细根生产月动态模式更不稳定,在时间分布上更不均匀,且年际间变化更大;同时增温会使细根生产开始时间更早,生产峰值提前,且结束时间更晚,生长季延长。在2016年的3、4月,土壤增温抑制了细根生产,而在2016年12月及2017年1、2月土壤增温显着促进了细根生产。土壤增温对杉木幼树树高总生长量无显着影响。但不同处理之间树高生长量的季节分布模式不尽相同,树高生长峰值要晚于细根生产峰值。Person相关分析发现不同土层细根月根长生产量与月均气温、土壤温度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与细根月根长生产量的相关系数有增大的趋势。协方差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以及树高月生长量对幼林细根生产量有显着影响。土壤增温对不同季节细根生产量的影响不同,2016年春季土壤增温降低了细根生产量,2017年春季、2016年及2017年冬季,土壤增温均显着促进了细根生产量。土壤增温对不同年份细根生产量影响亦不相同,土壤增温对2016年细根生产量没有影响,而在2017年则促进了细根生产量.增温与对照均是0.5-1 mm径级细根占总细根生产量的比重最高,不同季节土壤增温对细根生产的径级分布有显着影响,且对0-0.5、0.5-1 mm径级的细根影响更为显着。在2016年春季与夏季土壤增温显着抑制了0-0.5 mm径级细根的生产,而在冬季显着促进了0.5-1 mm以及1-1.5 mm径级细根的生产;在2017年春季与冬季土壤增温均显着促进了0.5-1 mm径级细根的生产。土壤增温对细根生产的垂直分布存在显着影响,对照处理细根生产最大值出现在0-10cm土层,而增温处理在10-20cm土层深处细根生产所占比重最大,且增温处理细根生产随土层深度的衰减系数β大于对照,表明土壤增温使细根生产向深层土壤中分布,这与增温后表层土壤较为干旱、细根向底层土壤寻求水分有关。综上,土壤增温虽然使细根生产的生长季延长,但增温使细根生产量月分布更不稳定。增温第一年无显着影响、而第二年促进了细根年生产量。细根生产量月变化与土壤温度、含水量和地上生长有关。不同季节增温使细根生产径级分布发生显着变化,增温后由于土壤含水量下降,细根生产向更深的土壤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杉木幼龄林论文参考文献

[1].林华忠,张鹏,王榕梅,卢远锦.基于Voronoi图的杉木幼龄林空间结构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18

[2].陈望远.土壤增温对杉木幼龄林细根生产量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张家栋,杨昌腾,杨辉林.杉木幼龄林抚育成效分析[J].绿色科技.2015

[4].张鹏,王新杰,许昊.杉木幼龄林直径分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

[5].陈艳,吕广林,张莉,孙琴.杉木人工林幼龄林对模拟氮、硫沉降的响应——凋落物分解C、N释放规律[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

[6].包和林,吕广林,张莉.杉木人工幼龄林对模拟氮硫沉降的响应——凋落物分解失重规律[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0

[7].强璠晋.杉木中幼龄林抚育间伐保留株数的确定[J].中国林业.2010

[8].张艳荷,吕广林,包和林,侯丹,洪伟.模拟氮、硫复合沉降对杉木幼龄林植株C和N含量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张艳荷,吕广林,包和林,侯丹,洪伟.模拟氮、硫复合沉降对杉木幼龄林土壤交换性铝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

[10].张艳荷.杉木幼龄林对模拟氮硫复合沉降的响应[D].福建农林大学.2009

标签:;  ;  ;  ;  

杉木幼龄林论文-林华忠,张鹏,王榕梅,卢远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