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规律论文-孙嵬,程志加,赫思聪,李晓光,徐长虹

种群规律论文-孙嵬,程志加,赫思聪,李晓光,徐长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粘虫,虫源地,种群动态,防治适期

种群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孙嵬,程志加,赫思聪,李晓光,徐长虹[1](2019)在《吉林省粘虫种群发生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吉林省粘虫的田间种群动态,提出适宜的测报、防控时间,为该虫的区域性监测预警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基于多年资料及2014-2018年的监测,采用轨迹分析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吉林省粘虫的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迁入虫源地。结果显示:(1)粘虫迁入期的风向以西南风为主。迁入虫源地来自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其中还有部分来自于朝鲜半岛,各旬之间有差异。(2)5月末到6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高峰期,属迁入虫源;7月中下旬为第2代成虫高峰期,由本地虫源及迁入虫源组成。(3)第1代成虫在吉林省产卵期为5月末到6月中旬,峰期6月上旬。部分年份5月末、6月中旬卵量也较大。(4)粘虫的幼虫种群全年有2个明显危害时期,分别是6月中下旬及8月上中旬。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吉林省粘虫的春季虫源地及种群发生动态,提出了针对于第3代粘虫的测报工作的一些新方法,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及相近区域的粘虫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梅,陈海燕,尹文书,宋致书[2](2019)在《息烽县2013~2018年农区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3~2018年贵州省息烽县住宅区、农田区(稻田区、旱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表明,鼠种种类有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共10种,鼠科占总种数的80%。住宅区优势种为褐家鼠,占总鼠数的56.60%,黄胸鼠和小家鼠为常见鼠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7.02%、16.60%,黄胸鼠占比较历年有所上升;农田区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占总鼠数52.67%,占比较历年下降,其次为小家鼠、四川短尾鼩,分别占总鼠数的17.94%、12.21%,为当地农田区常见鼠种,四川短尾鼩种群数量呈递增状态。住宅区、农田区混合鼠种年总平均捕获率为2.12%、2.50%,与历年种群数量相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住宅区、农田区不同季节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均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全年种群数量2~6月为高峰期。据此提出息烽县现阶段防治的重点是褐家鼠、黑线姬鼠,对常见鼠种小家鼠、黄胸鼠、四川短尾鼩防治也应加强,在鼠密度较低的情况下,每年在春季3月开展一次集中统一灭鼠,可以控制全年鼠类的发生危害。(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谢应强,向梅,李玉艳,艾洪木,张礼生[3](2019)在《烟蚜茧蜂种群退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蚜Myzus persicae也叫烟蚜,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方烟区,在整个烟草的生长期均有发生,不仅刺食烟叶营养,分泌蜜露诱导煤污病,直接造成烟叶的质量和产量的下降,还可传播烟草病原物,引发其他虫传烟草病害和多种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导致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是烟蚜重要的内寄生天敌,对烟蚜有很强的防控能力,近20年,我国烟蚜茧蜂大规模扩繁技术日臻成熟,以其防控农作物蚜虫的生产应用也取得显着成效。但在室内大棚中多代扩繁中发现烟蚜茧蜂存在扩繁速率下降、烟蚜茧蜂体型变小、活动能力下降等现象,导致烟蚜茧蜂扩繁基地的产量降低,烟蚜茧蜂的繁殖力、生活力和防控力下降,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实验室种群常来源于少量野外个体,遗传特异性比较贫乏,再加上恒定条件下的续代饲养,同宗近缘繁殖,导致昆虫种群出现生殖力、存活率、体型、发育整齐度的整体下降。为探索烟蚜茧蜂的种群衰退程度与饲养代数间的关系,分析归纳种群退化的特征规律,本研究在验室条件下模拟烟蚜茧蜂扩繁基地的环境,测定了烟蚜茧蜂不同代数的单雌僵蚜量、羽化率、性比、成虫寿命、成虫胫节长度等生物学指标,同时通过转录组学测序,测定并分析烟蚜茧蜂野生种群和退化种群的种群差异及其基因功能,找到其退化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从第F_1代到第F_(12)代的续代饲养中,烟蚜茧蜂的各项生物学指标显着下降,在F_7至F_9代各项指标衰退显着。实验证实在室内扩繁烟蚜茧蜂到第7代种群出现明显的衰退,生产上需适时采取复壮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金银利,马全朝,张方梅,乔利,耿书宝[4](2019)在《信阳茶区柿广翅蜡蝉越冬种群的发生与为害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仅调查了粗放和精细两种管理模式茶园内柿广翅蜡蝉越冬产卵刻痕对茶枝的为害情况,还调查统计了其越冬产卵时对茶枝直径的选择情况,以及在茶枝上越冬产卵部位、产卵刻痕长度和相应的着卵量。研究表明,两个粗放管理茶园内茶枝的受害率(9.86%、13.79%)均显着高于精细管理茶园,柿广翅蜡蝉成虫偏向于在直径为0.20~0.30 cm的茶枝上产卵越冬,而且产卵刻痕顶端至茶枝芽头的平均距离为7.22 cm,产卵刻痕长度平均值为1.35 cm。此外,柿广翅蜡蝉越冬产卵刻痕长度(x)与刻痕内着卵量(y)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满足方程:y=17.83x+1.12(F=3 652,df=1 145,R2=0.96,P<2.2×10-16)。建议每年10月初到次年3月下旬,应及时剪除受越冬卵刻痕为害的茶树嫩枝条并加强茶园管理,以实现柿广翅蜡蝉越冬种群的区域性控制。本研究为信阳茶区柿广翅蜡蝉越冬种群的预测预报和生态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减少茶园农药用量以及提高"信阳毛尖"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邑刚,白龙,丁彬,李娜,王海咏[5](2019)在《桃蛀螟种群消长规律及其对核桃的危害》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016~2018连续3年灯诱监测,认为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 1854)在鲁西北地区1年发生4代,部分1年发生3代。越冬代、第1代、第2代、第3代成虫高峰期分别为在5月底6月初、7月上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危害核桃的主要是第1代桃蛀螟,主要危害期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幼虫主要在果与果相接处和青果顶端侵入蛀食果肉和果仁,虫果率最高达40%以上。提出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防治建议,喷药防治关键期应抓住第1代卵期和幼虫孵化期进行。(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杨钊,闫国增,周在豹,陈合志,魏东臣[6](2019)在《农林复合环境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瓢虫(Coccinellidae)是华北农区重要的天敌资源。基于此,围绕华北农区作物农田、林带所组成的农林复合环境,就其中的瓢虫种群多样性及其优势类群在"农田—林带"复合生境中的时空分布动态展开了多角度研究,同时就林带的生态调控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地区瓢虫的优势种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次优势种为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常见种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2)农林复合生境中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具有积极作用。瓢虫以林带为"依托",多选择在近林带范围内聚集,在背离林带1~40 m农田内,瓢虫密度显着下降(差异显着性比较:P龟纹瓢虫=0.001,P异色瓢虫=0.006,P七星瓢虫=0.008,α=0.01),与距林带距离呈明显负相关。(3)瓢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复合农林各生境斑块之间来回迁移,具有季节移动性与偏好选择性双重特点。夏秋两季作物生长期内瓢虫从林带迁飞往农田,偏好在玉米单作田与玉米—杨树苗间作田(LSD法:P龟纹瓢虫=0.004,α=0.01)以及冬小麦轮作田(LSD法:P异色瓢虫=0.003,P七星瓢虫=0.007,α=0.01)内栖息;作物秋收后及冬春两季瓢虫主要栖居于林带中,偏好在杨树萌条林(LSD法:P龟纹瓢虫=0.006,α=0.01)与杨树杂木林(LSD法:P异色瓢虫=0.006,P七星瓢虫=0.001,α=0.01)内栖息。(4)林带与农林间作田生境成为外界环境趋于不利时瓢虫的主要栖息聚集场所,其对于维系农田天敌群落的延续以及生态链的稳定所表现出的积极作用,展示了林业在绿色农业构建中的特殊地位。(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16期)

邓铁军,刘丽辉,白先进,张兰,黄宏明[7](2019)在《自然条件下柑桔木虱种群扩散规律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为害是柑桔黄龙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明确了桔园中柑桔木虱扩散规律,就掌握了柑桔黄龙病传播蔓延趋势。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在广西金秀县桐木镇一个具有特殊条件的新建沙糖桔园,开展柑桔木虱种群自然扩散规律调查。结果表明,柑桔木虱传入新果园,先形成"中心虫株",再向外扩散;风是自然条件下影响柑桔木虱种群扩散的主要因子,柑桔木虱扩散与风具有明显正相关性,扩散趋势与风向基本吻合,呈现以"中心虫株"为头部的慧星状扩散;在无台风异常天气影响下,柑桔木虱种群一年的扩散距离约为105 m。(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9年04期)

刘艳红,张权义,贾栋[8](2019)在《桃蚜种群消长规律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科学确定桃蚜的防治适期,提高其防治效果,根据桃蚜在辣椒上的生长发育数据建立了桃蚜种群的消长规律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分段函数,其中,第1阶段只有若虫,为常函数;第2阶段是若虫和成虫共存期,为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主要根据桃蚜在辣椒上的发育时间、羽化率和死亡率构建;第3阶段只有成虫,成虫数量是一个递减的复合函数。将该模型应用于甘蓝上桃蚜种群变化规律的预测,结果显示,桃蚜在甘蓝上的实际消长规律与模型吻合程度较高。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桃蚜种群消长规律的预测预报。(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尹泽南,董文渊,郑静楠,吴义远,浦婵[9](2019)在《金佛山方竹无性系种群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金佛山方竹无性系种群生长规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金佛山方竹发笋期持续时间为40d左右,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其不同时期成竹数为盛期>早期>末期,成竹率为早期>盛期>末期,在整个出笋期间,金佛山方竹的叶绿素与氮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2)高生长持续65d左右,呈Logistic增长,且昼夜节律明显;(3)地径生长与高生长同步开始,持续21d左右。(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1期)

全金成,万保雄,江一红,门有均,黄金盟[10](2019)在《不同生境下橘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弄清常绿和落叶果树两种不同生境下橘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相关性,为制定针对性强及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性信息素诱捕的动态监测法,2015—2017年调查常绿和落叶果树两种不同生境橘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采用SPSS软件分析其与旬均最高气温、旬均最低气温、旬均气温,旬均降雨量和旬均日照时数5个气象要素相关性。【结果】在常绿果树柑橘园和落叶果树月柿园内,1—2月最冷月份均可诱到少量雄成虫,并表现出1—2月诱虫量多的年份当年的诱虫总量也多,当年橘小实蝇可能会大发生;两种不同生境下橘小实蝇的始盛期、盛发期和盛末期基本一致,多数年份分别在5月中下旬、5月下旬至11月中下旬和12月上中旬;旬均最高气温和旬均最低气温是影响两种生境下橘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最重要的气象因子。【结论】常绿和落叶果树两种不同生境下橘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相似。冬季诱捕虫量多的年份,当年橘小实蝇可能会大发生;旬均最高气温和旬均最低气温是影响两种生境下橘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最重要的气象因子。(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种群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2013~2018年贵州省息烽县住宅区、农田区(稻田区、旱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表明,鼠种种类有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共10种,鼠科占总种数的80%。住宅区优势种为褐家鼠,占总鼠数的56.60%,黄胸鼠和小家鼠为常见鼠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7.02%、16.60%,黄胸鼠占比较历年有所上升;农田区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占总鼠数52.67%,占比较历年下降,其次为小家鼠、四川短尾鼩,分别占总鼠数的17.94%、12.21%,为当地农田区常见鼠种,四川短尾鼩种群数量呈递增状态。住宅区、农田区混合鼠种年总平均捕获率为2.12%、2.50%,与历年种群数量相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住宅区、农田区不同季节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均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全年种群数量2~6月为高峰期。据此提出息烽县现阶段防治的重点是褐家鼠、黑线姬鼠,对常见鼠种小家鼠、黄胸鼠、四川短尾鼩防治也应加强,在鼠密度较低的情况下,每年在春季3月开展一次集中统一灭鼠,可以控制全年鼠类的发生危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孙嵬,程志加,赫思聪,李晓光,徐长虹.吉林省粘虫种群发生规律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9

[2].李梅,陈海燕,尹文书,宋致书.息烽县2013~2018年农区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

[3].谢应强,向梅,李玉艳,艾洪木,张礼生.烟蚜茧蜂种群退化规律的研究[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金银利,马全朝,张方梅,乔利,耿书宝.信阳茶区柿广翅蜡蝉越冬种群的发生与为害规律[J].茶叶科学.2019

[5].王邑刚,白龙,丁彬,李娜,王海咏.桃蛀螟种群消长规律及其对核桃的危害[J].山东林业科技.2019

[6].杨钊,闫国增,周在豹,陈合志,魏东臣.农林复合环境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规律[J].江西农业.2019

[7].邓铁军,刘丽辉,白先进,张兰,黄宏明.自然条件下柑桔木虱种群扩散规律调查[J].中国南方果树.2019

[8].刘艳红,张权义,贾栋.桃蚜种群消长规律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9

[9].尹泽南,董文渊,郑静楠,吴义远,浦婵.金佛山方竹无性系种群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现代园艺.2019

[10].全金成,万保雄,江一红,门有均,黄金盟.不同生境下橘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J].果树学报.2019

标签:;  ;  ;  ;  

种群规律论文-孙嵬,程志加,赫思聪,李晓光,徐长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