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弱轴连接论文-穆丹丹

梁柱弱轴连接论文-穆丹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梁柱弱轴连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钢框架,螺栓,滞回性能

梁柱弱轴连接论文文献综述

穆丹丹[1](2019)在《装配式钢框架梁柱弱轴端板连接螺栓受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设计中梁柱节点的设计一直是核心部位,装配式钢结构梁柱端板连接作为一种半刚性连接形式应用极广,是一种理想的抗震连接形式。而节点中螺栓的性能将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性、承载力和抗震性能,采用了ANSYS10.0建立试件叁维实体模型,并建立螺栓直径系列模型,在受力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螺栓直径的大小对结构刚度、延性、承载力、滞回性能的影响程度,为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现代物业(中旬刊)》期刊2019年01期)

李清扬,闫冰川,孙建颖,阳莹[2](2018)在《波纹腹板钢梁柱弱轴方向半刚性连接节点滞回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波纹腹板钢梁柱弱轴方向半刚性连接节点的抗震能力进行分析,借助ANSYS构建有限元模型,在此之上完成仿真操作,获得对应的滞回曲线以及相关的耗散系数。讨论了梁腹板高度及腹板厚度对连接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载的初始时期,加载和卸载对应的曲线几乎完全相同,随着荷载数值的逐渐增加,弯矩和转角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滞回环面积逐渐变大,可是滞回环的对角线对应的斜率却逐渐变小,对应的连接节点的刚度逐渐变小;将节点的滞回性能作为衡量指标,发现腹板高度以及厚度对其产生的影响比较显着。(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35期)

卢林枫,张廷强,吕品[3](2019)在《钢管腹板削弱型梁柱弱轴连接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节点域箱形加强式工字形梁柱弱轴连接和钢管腹板削弱型(tubular web reduced beam section,TW-RBS)连接的基本形式上,提出了一种工字形柱与H形梁的钢管腹板削弱型弱轴(weak axis tubular web reduced beam section,WA-TW-RBS)连接。设计了3个系列共14个WA-TW-RBS弱轴连接节点的对比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钢管的直径、厚度以及钢管中心距蒙皮板外边缘的距离进行了变参数分析,研究这些参数的变化对节点滞回性能、刚度退化、节点延性和塑性转动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参数合理的取值范围内,WA-TW-RBS连接节点的延性系数能达到3.0以上,节点的塑性转动能力不小于0.03rad,并且能有效地实现塑性铰外移,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钢框架抗震节点形式。所有模型在分析时,钢柱和节点域都处于弹性阶段,满足"强柱弱梁"和"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理念。(本文来源于《建筑钢结构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徐静伟,刘明明[4](2018)在《梁柱弱轴连接腹板开两半圆孔型节点的滞回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钢框架梁柱弱轴连接梁腹板开两半圆孔型节点(简称TSCV),首先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已有的削弱型梁柱弱轴连接节点试验进行模拟分析,验证了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对TSCV节点进行了系列参数分析,主要考虑的参数包括两个半圆孔之间未削弱的高度H、开孔中心距离柱翼缘边缘的距离L,及开孔半径R。结果表明:TSCV系列加载点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均呈饱满的梭形,该类型节点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改变该类型节点的3个关键参数对其初始刚度基本没有影响;随着H的增大,节点的承载能力逐渐小幅提高,梁截面的屈曲变形位置逐渐向梁柱连接处靠近;随着L的增大,节点的承载能力基本没有变化,塑性铰逐渐由梁柱连接处外移,当L达到一定值时,靠近梁柱连接处的梁翼缘也出现屈曲变形;随着R的增大,节点的承载能力逐渐减小,屈曲变形逐渐由梁柱连接处向削弱处发展;综合其受力性能和塑性应变分布,建议H取为0.25hbw,L取为(1.14~1.31)hb,R取为(0.35~0.38)hbw,hb和hbw分别为钢梁高度和梁腹板高度。(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8年07期)

董磊磊,张劲,卢峥[5](2018)在《弱轴方向梁柱腹板双角钢连接的静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最新试验数据基础上,利用ANSYS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分析研究弱轴方向腹板双角钢连接的静力性能。研究表明,这种连接形式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变参数分析确定角钢的厚度、角钢的高度、柱腹板的高度和厚度、梁腹板的高度和螺栓孔到角钢边缘的距离对连接性能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8-06-20)

徐莹璐[6](2018)在《带混凝土楼板的钢框架梁柱弱轴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形柱钢框架的梁柱连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强轴连接,且多为纯钢节点,组合节点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对带混凝土楼板的弱轴连接的研究更是少见报道。但是工形柱的强轴与弱轴连接、带混凝土楼板的组合节点与纯钢节点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机理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常见的工形柱弱轴楔形加劲板连接存在塑性转动能力差和柱腹板易于发生破坏等问题。本文开展了节点域箱形加强式工字形柱弱轴连接(以下简称新型弱轴连接)组合节点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是对现有钢框架节点研究的拓展和提升,可以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也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一个可靠的弱轴连接选择。本文对新型弱轴连接组合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试验研究包括:5个足尺纯钢中节点试件和5个足尺组合中节点试件的柱顶水平循环加载试验,试件的梁端处理方式分别为标准型(未处理)、削弱型(RBS)、加强型(盖板、扩大翼缘、加腋);钢材母材和焊缝熔敷金属的单向拉伸试验;混凝土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试验。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 6.14-1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包括对试验试件的模拟验证和新型弱轴连接组合节点模型的参数分析。依据参数分析结果,提出了上窄下宽不对称梁翼缘且仅梁下翼缘削弱的新型弱轴连接组合节点形式;并对弱轴连接组合钢框架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分别考虑了楔形加劲板弱轴连接、梁端标准型新型弱轴连接、采用梁下翼缘削弱的不对称工形梁截面的新型弱轴连接及按轴压比基本相同为原则设计的箱形柱连接共4种节点形式,分析其动力响应的差异。然后基于“组件法”推导了新型弱轴连接组合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根据试验和有限元结果提出了更加贴合实际的组合梁截面的应力分布假设,并推导了组合梁的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推导方法的适用性。最后根据试验中蒙皮板出现拉裂的情况,运用屈服线理论推导了新型弱轴连接中的关键组件“蒙皮板”的厚度取值公式,提出了相应的抗震设计对策及建议。循环荷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楼板会导致组合梁截面中和轴显着上移,从而增大梁下翼缘应力;在验算“强柱弱梁”时需要考虑组合效应的影响;所有试验的节点构造基本可以满足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设防要求的“大震不倒”;合理设计的新型弱轴连接组合节点可以满足在层间位移角为0.04 rad时,抗弯承载力大于0.8M_p的要求;保证焊接质量是避免节点脆性破坏的首要保证,同时建议蒙皮板材料选用抗层间撕裂的Z向钢板。对新型弱轴连接组合节点进行系列参数分析时考虑的参数包括焊缝通过孔细部尺寸、楼板配筋率、楼板厚度、不对称钢梁截面及RBS(Reduced Beam Section)削弱参数等。结果表明:梁上、下翼缘焊缝处于叁向受拉状态;设计蒙皮板时,应重点对梁下翼缘焊缝对应部位蒙皮板的强度进行检验;对于新型弱轴连接组合节点而言,按规范进行承载能力计算偏于不安全;采用上窄下宽的不对称钢梁截面,可以减小梁下翼缘对接焊缝应力集中的程度和脆断的风险;对不对称钢梁截面进行下翼缘削弱处理时,为了使得塑性铰有效外移并减小梁翼缘焊缝处的破坏风险,建议削弱区域起始位置距蒙皮板的距离a=(0.65~0.90)b_(bf),削弱区域长度b=(0.65~0.90)h_b,削弱深度c=0.20 b_(bf),其中b_(bf)和h_b分别为钢梁下翼缘宽度和钢梁截面高度。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弱轴连接组合钢框架的刚度要高于传统工形柱楔形加劲板弱轴连接组合钢框架的刚度及箱形柱连接组合钢框架的刚度。相对单榀组合钢框架而言,不同节点形式对整体结构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及底部剪力的影响较小,且最大层间位移角均不超过规范的限值。基于“组件法”推导了正、负弯矩作用下新型弱轴连接组合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考虑混凝土楼板受压、钢筋受拉、柱翼缘受拉、柱翼缘受压及柱翼缘受剪,并对推导公式进行验证,其误差不超过20%。作出更贴合实际的组合梁截面的应力分布假设,假设在正、负弯矩作用下仅钢梁下翼缘截面达到钢材的抗拉或抗压强度设计值f,钢梁截面上的应力呈叁角形分布,推导了正、负弯矩作用下组合梁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偏保守地计算新型弱轴连接组合节点的极限抗弯承载力。最后,运用屈服线理论对蒙皮板厚度进行了公式推导,蒙皮板厚度可保守地按公式(6.56)取值。(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3-14)

钟丽丽,周其铎[7](2017)在《腹板开孔型梁柱节点弱轴连接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全焊型梁柱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焊缝脆性断裂问题,基于一种新型弱轴连接形式设计了腹板开孔型节点连接。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普通节点和腹板开孔型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腹板开孔型节点破坏时开孔处梁翼缘和腹板发生局部屈曲,而节点域基本处于弹性阶段,符合"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理论;合理削弱腹板对节点的强度和刚度影响不大;循环荷载作用下腹板开孔型节点的耗能能力较标准节点更高;新型弱轴连接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延性系数大于3,转动能力大于0.03rad,符合节点抗震性能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1)

宋文龙,林建军[8](2017)在《钢框架梁柱盖板加强式弱轴连接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盖板加强式钢框架梁柱弱轴连接的节点形式,并基于ABAQUS有限元程序,建立新型弱轴连接的常规节点以及盖板加强型节点两个试件。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梁端低周循环加载得到P-△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并通过计算得到位移延性系数、能量耗散系数等力学性能指标,将两个试件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盖板加强型节点较常规的梁柱连接节点能有效地使梁端塑性铰外移,避免节点域区段破坏以及柱子产生破坏,从而满足"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理念,另外一方面盖板加强型节点有效地改善了节点的受力情况,并且提高了梁柱连接的节点承载能力、位移延性,说明该种连接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但耗能性能没有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1)

孙建颖[9](2017)在《波折腹板钢梁柱弱轴方向半刚性连接节点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层、大跨结构中,钢结构具有突出的优越性。随着梁高厚比的增大,腹板平面外刚度较小,易发生局部屈曲,波折腹板具有较大的平面外刚度,波折腹板梁抗剪屈曲承载力较大,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关于波折腹板钢梁柱半刚性连接节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强轴方向,弱轴方向的研究并不多见。弱轴方向的连接是整个钢框架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在进行空间框架的高等分析时,必须考虑弱轴方向的受力性能,因此有必要对弱轴方向的连接性能进行研究。本文选用波折腹板钢梁柱弱轴方向外伸端板半刚性连接,首先运用ANSYS软件分别对边柱及中柱节点在单向加载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节点的弯矩-转角曲线,分析节点的受力特性。通过调整波折腹板高度、波折腹板厚度、端板厚度、抗滑移系数及螺栓直径等参数,分析其对节点弯矩-转角曲线的影响。研究边柱及中柱节点在循环荷载下的滞回性能,得到滞回曲线,分析波折腹板高度、波折腹板厚度、端板厚度、抗滑移系数及螺栓直径等参数对边柱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加载初期,边柱及中柱节点BASE试件弯矩-转角基本呈线性关系,当弯矩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弯矩-转角关系开始呈非线性变化,随着弯矩的继续增大,连接的刚度明显降低,其后节点达到极限状态,连接宣告破坏。边柱及中柱节点BASE模型的滞回环稳定饱满,呈梭形且耗能系数都大于2,抗震性能较好且中柱节点BASE模型耗能能力更好。随着波折腹板高度、波折腹板厚度、端板厚度的增加,边柱连接节点的极限弯矩逐渐增大,但耗能系数逐渐减小;随着螺栓直径的增加,边柱连接节点的极限弯矩随之增加,但耗能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抗滑移系数对边柱节点的极限弯矩及耗能能力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峰宇[10](2017)在《H型钢梁柱弱轴外伸端板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框架梁柱连接作为结构的关键,其力学性能直接影响结构整体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受力性能。在工程结构设计中,梁柱连接被简化为完全刚接或者理想铰接,然而在工程应用中所有的连接都处于这两种状态之间,即半刚性连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半刚性连接特别是端板连接节点的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工作,然而其中关于弱轴外伸端板连接受力性能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文在已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对弱轴外伸端板连接节点的刚度、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延性、节点域应力应变分布等力学性能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进行了4个梁柱弱轴外伸端板连接节点的单向加载静力试验,对节点的受力性能、破坏形态以及初始的转动刚度展开研究,得到了节点的弯矩-转角(M-θ)关系曲线。结果显示弱轴外伸端板连接是一种典型的半刚性连接,具备较好的塑性和延性,初始转动刚度数值大小仅为相同构造尺寸情况下强轴连接刚度的(30~40)%。其次,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试验中的4个弱轴外伸端板连接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节点在单调加载下的受力性能。把有限元数值分析的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ABAQUS数值模拟得到的变形破坏模式与试验基本一致,应力应变分布基本符合试验结果,弯矩-转角曲线与试验误差较小,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程度较好。最后,对弱轴外伸端板连接力学性能开展了参数分析,探究柱应力比、端板厚度、梁柱截面几何参数、螺栓大小等因素对连接相关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运用正交试验方案设计探究梁截面高度、端板厚度、螺栓直径对连接受力性能的影响,利用ABAQUS/standard模块分别模拟分析了叁因素叁水平9个不同构件尺寸的试件,得到了相关力学性能指标,包括初始转动刚度和极限荷载。运用极差法分析了叁因素对节点受力影响的重要性,再利用方差法更深入的分析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程度。本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中的极差分析法与方差分析法发现,梁截面高度、端板厚度、螺栓直径是对弱轴外伸端板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影响的关键因素。另外,对正交试验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总结了弱轴外伸端板连接极限弯矩和初始转动刚度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梁柱弱轴连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波纹腹板钢梁柱弱轴方向半刚性连接节点的抗震能力进行分析,借助ANSYS构建有限元模型,在此之上完成仿真操作,获得对应的滞回曲线以及相关的耗散系数。讨论了梁腹板高度及腹板厚度对连接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载的初始时期,加载和卸载对应的曲线几乎完全相同,随着荷载数值的逐渐增加,弯矩和转角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滞回环面积逐渐变大,可是滞回环的对角线对应的斜率却逐渐变小,对应的连接节点的刚度逐渐变小;将节点的滞回性能作为衡量指标,发现腹板高度以及厚度对其产生的影响比较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梁柱弱轴连接论文参考文献

[1].穆丹丹.装配式钢框架梁柱弱轴端板连接螺栓受力性能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

[2].李清扬,闫冰川,孙建颖,阳莹.波纹腹板钢梁柱弱轴方向半刚性连接节点滞回性能[J].价值工程.2018

[3].卢林枫,张廷强,吕品.钢管腹板削弱型梁柱弱轴连接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9

[4].徐静伟,刘明明.梁柱弱轴连接腹板开两半圆孔型节点的滞回性能分析[J].钢结构.2018

[5].董磊磊,张劲,卢峥.弱轴方向梁柱腹板双角钢连接的静力分析[C].《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18

[6].徐莹璐.带混凝土楼板的钢框架梁柱弱轴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8

[7].钟丽丽,周其铎.腹板开孔型梁柱节点弱轴连接的力学性能研究[C].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8].宋文龙,林建军.钢框架梁柱盖板加强式弱轴连接的抗震性能分析[C].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9].孙建颖.波折腹板钢梁柱弱轴方向半刚性连接节点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

[10].李峰宇.H型钢梁柱弱轴外伸端板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标签:;  ;  ;  

梁柱弱轴连接论文-穆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