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积机制论文-雷扬,茅雨,娄春淼,范照,定险峰

累积机制论文-雷扬,茅雨,娄春淼,范照,定险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累积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显时间加工,内隐时间加工,时间期待,时间复制

累积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雷扬,茅雨,娄春淼,范照,定险峰[1](2019)在《内隐与外显时间加工的资源竞争:两者是否共享脉冲累积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时间加工可以分为外显时间加工和内隐时间加工。当前文献中,对外显时间加工最主流的理论解释就是时间脉冲累积假说——即一个受注意调控的包括起搏器(产生时间脉冲)、计数器(累积时间脉冲)和时间比较模块的认知模型。然而,迄今为止,对于内隐时间加工(例如时间朝向任务)是否也遵从类似的时间脉冲累积机制,尚存在争议。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索和比较内隐与外显时间加工的认知机制。实验一要求被试完成包括一个内隐时间朝向任务和一个非时间音高辨别任务的双任务范式。结果发现与外显时间加工相似的位置效应——即,音高辨别任务出现的位置越靠近内隐时间加工中的目标刺激,被试探测目标刺激的反应时越慢。这一结果以间接方式暗示内隐时间加工可能也基于同样的受注意调控的时间脉冲累积机制——音高辨别任务出现的越晚,注意偏离时间加工越久,丢失的时间脉冲数越多,对目标刺激出现的时间期待越不准确。实验二通过研究内隐和外显时间加工的资源冲突,以直接方式探讨内隐与外显时间加工是否共享同样的时间脉冲累积机制。实验二也采用双任务范式,包括一个内隐时间朝向任务和一个外显时间复制任务。结果表明,时间朝向和时间复制间存在双向影响和资源竞争:一方面,时间朝向任务中注意资源分配的变化,会反映在时间复制任务的表现上;另一方面,时间朝向任务上同样出现明显的位置效应。这些结果直接展示出内隐与外显时间加工间的双向资源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斜率分析的跨实验比较表明,内隐和外显双时间任务条件下(实验二),位置效应的幅度显着大于只有一个内隐时间任务和一个非时间认知任务的条件(实验一)。这表明可能包含同样的时间脉冲累积与表征的时间复制任务和时间朝向任务间存在更为严重的资源冲突。总体来说,本研究提供证据表明——以时间朝向为代表的内隐时间加工与以时间复制为代表的外显时间加工可能共享类似的、受注意调控的时间脉冲累积与表征机制。(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郜玉钢,莫琪琪,赵岩,臧埔[2](2019)在《微生物介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累积及在药用植物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长期与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具有多种药理、生理和生态学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化妆品、食品和农药等行业。文章重点介绍了病原菌、诱导子和内生菌介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概况,指出利用病原菌介导植物次生代谢累积作用不持久和不安全,诱导子介导虽安全但更不持久,内生菌介导远比生物侵害因子更安全、更可控和更持久,且经济可靠效率高,应用前景更理想;同时总结了内生菌介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主要途径,归纳了内生菌与宿主植物次生代谢的互作机制,并指出内生菌在药用植物药效成分累积中的作用机制。今后应借助高通量测序、SSH、HPLC、TLC、IR、MS和NMR等手段确定内生菌介导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途径、种类及其差异基因,再结合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单体和差异基因表达量相关分析、Unigene注释、差异基因结构分析筛选候选基因并验证其功能,综合Unigene蛋白互作网络等分析和关键酶基因作用信号通路,确定内生菌介导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累积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幸,方卫国[3](2019)在《基于丙酮酸累积的真菌抗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中的真菌经常会遇到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对真菌耐受逆境胁迫的机制已开展大量研究。在多种不同的真菌中发现热胁迫会诱发丙酮酸快速累积。在罗伯茨绿僵菌中,累积的丙酮酸能及时消除热胁迫诱导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降低ROS所引起的蛋白质羰基化修饰水平,并抑制线粒体膜电位崩溃,从而提高真菌的耐热能力。高渗、氧化胁迫和紫外线辐射也会诱发丙酮酸累积,并消除产生的ROS,这是丙酮酸累积参与多逆境交叉保护的一个机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丙酮酸代谢途径,提高了在最适温度下分生孢子中丙酮酸的含量。遗传改良的孢子中丙酮酸能够快速有效地消除由热处理诱发产生的ROS,降低了ROS对分生孢子的损伤,进而提高了孢子对热胁迫的耐受性,为创建高效的真菌杀虫剂提供了菌株。(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倪妮,宋洋,孔德洋,单正军,蒋新[4](2019)在《生物炭阻控PAHs由土壤向水稻迁移累积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农田土壤上通过水作进行农业生产时,PAHs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向农作物富集,继而进入食物链。因此,降低水田中PAHs的生物有效性是减少PAHs由淹水土壤转移进入农作物的重要策略。添加生物炭被看作是降低土壤中PAHs环境风险的有效措施。作物分泌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尤其是对根际中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明确在PAHs污染胁迫和生物炭存在下,7水稻根系分泌物对污染物的环境效应和生物炭吸附污染物效果的影响,是PAHs污染农田土壤原位修复的重要前提。本文选取于300℃高温热解而成的玉米秸秆生物炭(CB)和1000℃高温热解而成的竹炭(BB),设置对照、0.5%和2%两种添加比例(Control、0.5%CB300、2%CB300、0.5%BB700、2%BB700)开展了水稻盆栽实验。150天后,2%CB300、0.5%BB700和2%BB700处理组中水稻根部中PAHs的富集浓度均发生显着降低,尤其是高环PAHs。BB700处理组根际中PAHs的残留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生物有效性显着低于对照组。因此,竹炭在厌氧环境中仍主要是通过吸附固定的作用达到对污染物的阻控效果。CB300处理组根际中PAHs的残留和生物有效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同时,低分子量有机酸较易使得CB300处理组根际中的PAHs发生解吸,从而提高PAHs的生物有效性。BB700处理组中,PAHs较难发生解吸。根际土壤中与PAHs降解相关的细菌、产甲烷菌以及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均在2%CB300处理组中显着提高。以上结果说明,CB300主要是通过"生物炭强化吸附-根系分泌物促进解吸-生物强化降解"的步骤方式实现了对PAHs的阻控效果。综上所述,在PAHs老化农田土壤上水作,添加高养分含量的低温生物炭,可以有效降低污染农田土壤中PAHs生物有效性的同时,改善污染土壤生态环境与健康。(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陈晓婷,向垒,莫测辉,蔡全英,李彦文[5](2019)在《高低累积差异生菜根系差异低分子有机酸对不同土壤吸附PFOA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系分泌物是影响生菜不同品种积累PFOA的重要因素。以液相色谱测得高、低积累生菜品种根系主要差异分泌物为草酸。通过批处理实验研究了高、低积累生菜品种根系分泌物及不同浓度草酸对土壤吸附/解吸PFOA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高、低积累生菜品种根系分泌物均可显着降低土壤对PFOA的吸附作用,促进PFOA活化解吸,且该作用主要由所含草酸贡献。不同浓度草酸作用下,土壤对PFOA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均为自发性物理吸附,吸附等温线符合线性方程;随着草酸浓度的增加,土壤对PFOA的吸附作用显着减弱,而解吸作用显着增强。草酸可通过溶出土壤有机质和金属离子并与溶出金属离子发生络合作用,破坏PFOA与土壤有机质的疏水作用力及其与金属离子的架桥作用和配位交换作用,从而使其吸附作用降低、解吸作用增强。(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吴攀[6](2019)在《油桐种子油脂累积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桐(Vernicia fordii)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一种传统木本油料树种,其主要产品桐油作为世界上最优质的干性油,已开始在电子行业、高级印刷油墨、合成树脂、塑料行业、橡胶行业及其他化工行业得到应用。种子含油率和单粒种仁重是决定油桐产量的重要因素,α-桐酸百分比含量和其它脂肪酸组分含量是评价桐油品质的重要指标。本论文中利用采自我国主要油桐产区的491份油桐树构建而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连续3年采集油桐单粒种仁重、含油率、α-桐酸百分比含量及其它脂肪酸组分百分比含量等表型数据;选取了两棵高低含油率不同的油桐树不同时期的油桐种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油桐树种子高低含油率的分子机制;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了一批SNP分子标记,进行了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研究,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对来自我国9省市的491份油桐种质资源的单粒种仁重、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百分比含量进行了测定,建立了油桐种质资源的表型数据库。油桐果实中单粒种仁重与含油率在油桐自然群体中变异范围很广,这可能与油桐种质资源复杂的遗传背景有关。同时,单粒种仁重和含油率之间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它们都可以作为评价油桐产量的重要指标。油桐种质资源中α-桐酸含量普遍较高,平均百分比含量高达79.64%,表明油桐中有着一套高效合成、转运和贮藏α-桐酸的系统。2、连续测定12棵油桐树种子发育过程中11个时期含油率,绘制不同含油率油桐树种子油脂积累曲线。结果发现,含油率在70%左右的油桐树胚乳油脂快速积累时间长达5到7周,而含油率在50%左右的油桐树中油脂快速积累时间只有2到4周,含油率在60%左右的油桐树中油脂快熟积累时间为4到6周,这说明成熟油桐树种子含油率高低与油脂快速积累时间的长短有关。3、采用RNA-seq技术对高含油率油桐树H和低含油率油桐树L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大量糖酵解、脂肪酸合成和TAG组装途径中的基因在高含油率油桐树H油脂积累后期保持高表达,而大量脂肪酸降解途径中的基因在低含油率油桐树L油脂积累后期保持高表达,且PⅡ/、LEC1和LEC1-Like等3个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仅在高含油率油桐树H油脂积累后期保持高表达。油桐树种子油脂积累后期这些通路中关键基因的差异化表达可能是造成油桐树种子含油率高低差异的分子机制之一。本研究为解释油桐树种子含油率高低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提高植物种子含油率提供新的育种策略。4、以19棵种子含油率高低不同的油桐树为材料,对其油脂积累开始后5-6周的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鉴定到分布于15340个注释基因上的70315个SNP位点。为了进一步开发影响油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的功能分子标记,我们对含有SNP位点的基因进行GO分类和KEGG富集分析,分布于8958个基因上的41009(57.7%)个SNP成功匹配到GO功能分类中,含有11963个SNP位点的2776个基因注释到125个KEGG通路中。其中1096个SNP位点匹配到与油脂合成相关的GO分类的基因上,1231个SNP位点位于脂肪酸合成相关KEGG通路中,这些SNP位点有望进一步开发为功能分子标记。5、筛选到21个可能影响油桐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的候选SNP位点,采用MassARRY质谱分型技术在374棵油桐树组成的群体中进行基因分型。进一步用TASSEL软件进行候选基因位点与油桐种子含油率等表型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共获得5个显着关联的位点,其中位点S1775-155811、S303-214966和S228-148503 分别在VfPDAT2、VfLPAAT1 和 VfPDH-α3 的 5'-UTR 区域,说明这些SNP变异位点很可能在调控水平影响油脂积累。另外VfPDH-α1和VfPDH-α3中的位点S48-719107和S228-148503与油桐单粒种仁重显着关联。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为解析油桐树种子含油率高低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木本油料树种分子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9-06-01)

周红韵[7](2019)在《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吸收累积汞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汞(Mercury,Hg)作为一种有毒有害的人体非必需元素,自20世纪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2014年《土壤重金属污染公报》显示我国土壤汞污染十分严重,誉有“中国汞都”的贵州万山汞矿在其开采与冶炼活动过程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及废气,已经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汞矿区稻田土壤汞尤其甲基汞污染问题突出,食用汞污染稻米已成汞矿区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积极探索汞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迫在眉睫。氮素作为水稻生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子,不仅与水稻的产量有关,同时对水稻吸收累积重金属离子也有一定的影响,又是农民使用改良土壤性状的常用农艺措施。因此,积极探索不同种类氮肥施用后对水稻吸收累积汞尤其甲基汞的影响研究,对寻求汞矿区稻田土壤汞污染的调控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依据上述研究背景,选择万山五坑(WK)汞矿区汞污染土壤开展露天盆栽试验,设置10种处理组:空白对照(CK)、全尿素肥以低、正常、高施用量按生长期3次添加(CNL、CNM、CNH)、全尿素作基肥、分蘖肥、穗粒肥1次性添加(CN1、CN2、CN3)、尿素+硝酸钙+硫酸铵按生长期3次添加、作分蘖肥、穗粒肥1次性添加(CNN3、NN2、NN3),探究氮肥的不同用量、不同时期及不同种类对水稻吸收累积汞的影响研究。结合露天实验结果开展模拟实验,设置4种处理组:全尿素、尿素+硝酸钙、尿素+硫酸铵、尿素+硝酸钙+硫酸铵作穗粒肥1次性添加(NS、NO、NH、NOH),探究不同氮肥处理下土壤中理化性质及其形态汞的动态变化特征,共同解析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吸收累积汞的机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生物量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空白处理CK,添加氮肥能够促进水稻生物量的生长。在高生物量组中,混合施用氮肥处理组其结实率更高,NN2、NN3、CNN3处理的结实率分别较CNM增加2%、3%及9%。表明叁种氮肥混施对水稻生物量的促进作用较单一种类施肥更好。(2)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总汞含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低生物量处理中,高施肥量处理(CNH)的稻米总汞含量最高,较CK增长了40%。在高生物量组中,与常规施肥(CNM)相比,CN1、NN2、NN3、CNN3处理均能降低水稻对汞的吸收累积,但对水稻各部位的降低效果不同,CNN3处理下水稻叶中总汞含量较CNM降低39%,NN3处理下稻米中总汞含量较CNM降低了49%。(3)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甲基汞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低生物量处理组中,CN2处理下的稻米甲基汞浓度较空白处理CK升高105%。在高生物量组中,与常规施肥(CNM)相比,在分蘖期进行氮肥添加的NN2处理各部位甲基汞含量均显着升高,而在穗粒期进行氮肥添加的NN3处理下稻米中甲基汞含量降低32%。同时发现甲基汞表现趋势与总汞不同。(4)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施入氮肥后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EC值的趋势表现为NOH>NH>NO>NS,pH值的趋势表现为NS>NO>NH>NOH。同时,土壤形态汞中富里酸态汞含量表现为NOH<NH<NO<NS;胡敏酸态汞含量表现为NOH<NO<NS<NH;强络合态汞含量表现为NO<NS<NOH<NH;硫化物态汞含量表现为NS<NH<NO<NOH。综上所述,叁种氮肥(尿素+硝酸钙+硫酸铵)混合在穗粒期(NN3)进行施用时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水稻生物量及结实率的增长,同时该处理下水稻吸收累积汞含量最低,这种施肥方式可考虑作为降低汞矿区农田污染的最适氮肥施用农艺措施。模拟实验表明(尿素+硝酸钙+硫酸铵)混合在穗粒期(NOH)能够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控制EC和pH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汞的迁移转化,表现为土壤中易被转移吸收的富里酸态和胡敏酸态汞含量减少而易被固定的强络合态和硫化物态汞含量增多,可能减少水稻对土壤中汞的吸收累积。(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瑞强[8](2019)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植物根系对土壤碳累积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通常会因植物残体的不断输入而快速累积。在演替进程中,植物根系对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研究仅关注演替过程中特定的根系功能性状与土壤碳含量的关系,对于根系如何影响土壤碳累积的潜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为试验站点,选择了20-25年生灌木林、50-55年生木荷林(Schima superba)以及105-120年生的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和米槠林(Castanopsis carlessi)作为叁个森林演替阶段(分别为:早、中、后期),通过对土壤有机碳含量长期定位监测(2004~2018年)量化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累积速率;结合各阶段根系形态、养分性状、生物标志物、根系周转、凋落物年输入量和微生物分解过程,探讨根系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的相对贡献;通过区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方法,研究不同演替阶段根际效应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累积的影响;并以野外壕沟-围网法,分析菌根真菌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探明植物根系对于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及潜在机制。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对早-中-后期叁个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长期定位监测显示:土壤有机碳累积速率总体上表现为:早期>中期>后期。2004~2018年间,演替早期阶段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增长了41%,累积速率为0.82 mg g~(-1) y~(-1),而演替中后期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时间无显着变化。(2)对根系功能性状和周转量的研究显示:随着森林演替的进程,比根呼吸、比根长和细根氮含量显着提高,细根生物量和周转量降低,而凋落物生物量、土壤碳滞留时间和比微生物呼吸无显着变化。土壤有机碳累积速率与比根呼吸、根质量密度、比根长和吸收根/先锋根质量比等根系功能性状呈显着相关,与细根周转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凋落物生物量呈负相关,与土壤碳滞留时间和比微生物呼吸均无显着相关性。生物标志物(如角质素和木栓质化合物)分析的数据显示,演替早期和中期阶段根系来源碳输入对有机碳累积的相对贡献大于凋落物来源碳,演替后期阶段凋落物来源碳的相对贡献大于根系来源碳。综上所述,演替过程中根系功能性状和碳输入量的变化显着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3)对根际效应的研究显示:根际效应显着提高了演替早期阶段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但对森林演替后期的影响不显着。森林演替过程中,根际效应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碳氮比、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土壤pH,但对土壤总磷含量无显着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阳离子交换量呈对数相关。主成分回归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是驱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细根根长密度和氮含量。这些结果表明,相对于演替中后期,演替早期根际对团聚体稳定性的效应更强,有利于增强早期阶段有机碳的团聚体物理保护能力,提高土壤碳累积速率。(4)菌根真菌对土壤碳分解的效应研究显示:菌根真菌显着抑制了森林演替早期阶段的土壤有机质分解(17.8%),但促进了演替中期和后期的土壤碳分解(分别为13.2%和29.2%)。在演替后期菌根真菌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0.45?mol CO_2m~(-2) s~(-1),这一效应显着高于演替中期(0.2?mol CO_2 m~(-2) s~(-1)),可能是由于不同演替阶段菌根真菌类型的不同所导致。在森林演替早期阶段菌根真菌显着抑制了微生物生物量、碳分解酶活性,但对演替中后期的微生物活性无显着影响。植物根系和菌根真菌的存在显着抑制了森林演替早期阶段NH_4~+-N的矿化,对演替中期NH_4~+-N矿化无影响,但促进了后期NH_4~+-N的矿化。这些结果表明,在演替早期阶段菌根真菌与土壤异养微生物可能存在强烈的氮竞争,从而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而演替中后期氮竞争程度较弱,因而菌根真菌通过自身呼吸作用增加了土壤碳排放。本研究通过长期监测不同演替阶段的地上和地下碳输入、微生物分解过程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等,阐明了土壤碳累积过程随森林演替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根系性状和碳输入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控制试验进一步探明了根系及菌根真菌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分解的影响及关键调控机制。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亚热带森林有机碳累积过程及其机制的认识,并为全球模型有效模拟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循环提供可靠参数。(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许桂苹[9](2019)在《甘蔗对Pb的吸收累积、生理响应及耐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料甘蔗制糖业是广西支柱产业,广西糖料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首位,而重金属污染是广西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在甘蔗体的吸收累积直接影响甘蔗品质,甘蔗制糖食品的安全引起高度关注。本研究以广西主栽的糖料甘蔗“台优”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Pb胁迫下,甘蔗对Pb吸收累积特性及Pb对甘蔗生长的影响,并从光合荧光特性、抗氧化系统方面探明甘蔗对Pb生理响应机制,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揭示甘蔗对Pb耐性和解毒机理,为培育高耐性低累积的甘蔗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对于指导甘蔗在重金属污染农用地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甘蔗属于Pb高耐受性植物,在各Pb胁迫浓度下能正常生长且未见明显表观毒害症状。甘蔗体内的Pb富集量为:根>叶>茎,甘蔗根系对Pb的累积显着高于其地上部分,Pb从甘蔗根系向茎和叶的转移能力较弱,甘蔗可食部分茎中Pb富集量最少。Pb对甘蔗生长有“低促高抑”作用,Pb胁迫浓度为250.0 mg/kg时可以促进甘蔗的生长,而Pb胁迫浓度为1250.0 mg/kg及以上时则显着限制了甘蔗的生长。甘蔗根系对Pb的固定和截留,限制Pb向地上部分转移,减轻Pb对甘蔗的毒害,是甘蔗对Pb的耐性机制之一。(2)低浓度Pb胁迫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甘蔗生长,高浓度Pb阻碍光合作用,抑制甘蔗生长。甘蔗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受气孔开度的影响。在高浓度Pb的胁迫下,气孔关闭可能是甘蔗减少Pb进入体内的一种保护机制。甘蔗受到一定浓度Pb胁迫时,增加了非光化学猝灭,甘蔗通过增加热耗散来减轻Pb胁迫,使得Pb对其光合细胞的毒害减弱;但当Pb胁迫浓度大于1250.0 mg/kg时,抑制了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的潜在活性及PSⅡ和PSⅠ间的电子传递,导致电子传递过程受到阻碍,影响光合作用,抑制甘蔗生长。(3)甘蔗通过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来提高其对Pb的防御性能。随着Pb胁迫浓度的升高,甘蔗根和叶中的SOD、CAT和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Pb胁迫浓度为1250.0 mg/kg及以下时,甘蔗中的SOD、CAT和POD活性显着升高,有效消除Pb胁迫时产生的大量活性氧和H2O2,减少Pb对甘蔗抗氧化系统的伤害;而在Pb胁迫浓度为2500.0 mg/kg时,甘蔗中的SOD和CAT活性显着下降,不能消除逆境胁迫时产生的大量活性氧和H2O2,甘蔗明显受到氧化胁迫的毒害。(4)低浓度Pb胁迫促进甘蔗对K、Ca和Mg等大量元素和Cu、Fe、Zn和Mn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而高浓度的Pb胁迫则抑制了甘蔗对这些矿物质的吸收。甘蔗在低浓度Pb胁迫时,可能通过提高细胞内DK、Ca等矿物质元素阳离子浓度,缓解Pb对甘蔗的毒害,而在高浓度Pb胁迫时,Pb破坏甘蔗体内矿物质养分的动态平衡,引起甘蔗对矿物质养分吸收不足或不平衡,抑制甘蔗的生长。(5)Pb在甘蔗根和叶中的亚细胞分布为:细胞壁>细胞器>胞液,大部分Pb沉积在甘蔗根和叶的细胞壁中,甘蔗根和叶中的Pb化学提取形态主要以醋酸提取态和盐酸提取态为主。甘蔗通过Pb与细胞壁的结合以及将部分可溶态Pb转换成活性低的磷酸盐或草酸盐来减少Pb对自身的伤害,这是甘蔗主要的解毒和耐受机制之一。(6)甘蔗根中共有32238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544条差异基因表达上调,21694条差异基因表达下调;甘蔗叶片中共有6263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774条差异基因表达上调,3489条差异基因表达下调。通过对Pb胁迫下的甘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发现甘蔗中有11种转运蛋白基因、17种硫代谢相关的基因及15种抗氧化酶基因过量表达,表明甘蔗在Pb胁迫下主要通过激活转运蛋白基因、抗氧化酶基因及硫代谢相关基因来进行防御和解毒。(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聪,周俊旋,盛磊,马俊俏,李歆[10](2019)在《甲基尿石素A对油酸诱导的Huh-7细胞脂质累积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甲基尿石素A对油酸诱导的人肝癌Huh-7细胞脂质累积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油酸诱导建立细胞脂质累积模型。取Huh-7细胞,分为对照组(培养基)和模型组(1 mmol/L油酸)、低剂量药物组(1 mmol/L油酸+10μmol/L甲基尿石素A)和高剂量药物组(1 mmol/L油酸+20μmol/L甲基尿石素A),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细胞中脂质累积情况;采用叁酰甘油(TG)酶法测定细胞内TG含量,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细胞中脂肪酸合成酶(FASN)、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α)、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FAS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采用油酸诱导后,细胞膜周围出现大量脂滴累积;细胞内脂质及TG含量均显着升高,FASN、SREBP-1、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及FAS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PAR-α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采用甲基尿石素A干预后,细胞膜周围的脂滴明显减少;细胞中脂质及TG含量均显着降低,FASN、SREBP-1、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及FAS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结论:甲基尿石素A对油酸诱导的Huh-7细胞脂肪累积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FASN、SREBP-1、PPAR-γ等相关因子的表达,抑制脂肪酸从头合成、促进脂质代谢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06期)

累积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长期与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具有多种药理、生理和生态学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化妆品、食品和农药等行业。文章重点介绍了病原菌、诱导子和内生菌介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概况,指出利用病原菌介导植物次生代谢累积作用不持久和不安全,诱导子介导虽安全但更不持久,内生菌介导远比生物侵害因子更安全、更可控和更持久,且经济可靠效率高,应用前景更理想;同时总结了内生菌介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主要途径,归纳了内生菌与宿主植物次生代谢的互作机制,并指出内生菌在药用植物药效成分累积中的作用机制。今后应借助高通量测序、SSH、HPLC、TLC、IR、MS和NMR等手段确定内生菌介导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途径、种类及其差异基因,再结合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单体和差异基因表达量相关分析、Unigene注释、差异基因结构分析筛选候选基因并验证其功能,综合Unigene蛋白互作网络等分析和关键酶基因作用信号通路,确定内生菌介导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累积的分子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累积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雷扬,茅雨,娄春淼,范照,定险峰.内隐与外显时间加工的资源竞争:两者是否共享脉冲累积机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郜玉钢,莫琪琪,赵岩,臧埔.微生物介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累积及在药用植物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9

[3].张幸,方卫国.基于丙酮酸累积的真菌抗逆机制[J].菌物研究.2019

[4].倪妮,宋洋,孔德洋,单正军,蒋新.生物炭阻控PAHs由土壤向水稻迁移累积的机制研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陈晓婷,向垒,莫测辉,蔡全英,李彦文.高低累积差异生菜根系差异低分子有机酸对不同土壤吸附PFOA的影响机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6].吴攀.油桐种子油脂累积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

[7].周红韵.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吸收累积汞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9

[8].刘瑞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植物根系对土壤碳累积的影响及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许桂苹.甘蔗对Pb的吸收累积、生理响应及耐性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9

[10].张聪,周俊旋,盛磊,马俊俏,李歆.甲基尿石素A对油酸诱导的Huh-7细胞脂质累积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药房.2019

标签:;  ;  ;  ;  

累积机制论文-雷扬,茅雨,娄春淼,范照,定险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