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信道技术论文-杨建洪

多信道技术论文-杨建洪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信道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

多信道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洪[1](2019)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对传感器的应用提出了诸多发展性建议。由此可见,无线信息网络的应用,有利于改善传统电信号失真的问题,提高多信道通信技术的应用价值。此外,需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趋势,将传感器设备的应用考虑至实际发展当中。基于此,本文就无线传感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应用方法展开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07期)

马立贤[2](2019)在《电力线载波与无线融合多信道传输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电网具有应用场景复杂、业务需求多样、传输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与无线通信单独采用任何一种通信方式都不能完全满足智能电网的通信需求。PLC与无线技术融合的异构多信道可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消除通信盲点,扩大通信覆盖范围,满足智能电网对高性能、高可靠通信的迫切需求,是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实现将电力线与无线进行融合、如何建立电力线信道与无线信道的多信道模型、以及如何提升异构多信道的分集增益是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所在。论文以PLC与无线融合为导向,针对室外低压用电信息采集本地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通过应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的分集合并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中继技术等提出了两种PLC与无线的融合方式。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总结如下:1、调研相关文献,分别针对电力线信道特性、电力线信道噪声,无线信道特性、无线信道噪声进行归纳总结,重点研究了电力线的脉冲噪声并进行了建模仿真,研究了室外无线环境下的高斯混合噪声模型并进行了建模仿真。2、建立了电力线与无线并行传输模型(Hybrid Powerline Wireless Model,HPWM),通过应用OFDM调制方式,在PLC与无线两个链路上同时发送相同的OFDM符号,在接收端进行分集接收。针对PLC与无线信道噪声的非对称性,研究对比了不同的分集合并方式。根据是否可以预知电力线噪声参数,将分集合并方式分成噪声参数可预知的PLC与无线合并技术及噪声参数不可预知PLC与无线合并技术。噪声参数可预知的PLC与无线合并技术将电力线信道噪声建立为米尔顿A类(Middleton class-A)噪声,将无线信道噪声建立为高斯噪声,分析了在确定信道下最佳合并(optinmum combining,OC)、饱和度量合并(saturated metric combining,SMC)、最大比合并(maximal ratio Combining,MRC)叁种分集合并方式在BPSK调制下的对数似然比(log-likehood ration,LLR)与误码率,通过仿真建模,对比分析了叁者的性能差异。针对噪声参数不可预知分集合并方式,将P LC信道噪声建立为高斯循环平稳噪声模型,将无线噪声建模为混合高斯(Gaussian mixture,GM)模型,分析了平均信噪比合并(Average SNR Combining,ASC)、瞬时信噪比合并(Instantaneous SNR Combining,ISC)、功率谱密度合并(PSD Combining,PSDC)叁种分集合并方式的LLR,推导了PSDC合并方式的误码率,通过仿真对比了ASC、ISC、PSDC叁者的误码率。仿真表明PSDC的性能要远远优于ASC,虽然与理想的ISC仍有一定差距,但是PSDC技术实现了性能与复杂度两者之间的折衷。3、提出了电力线载波与无线混合多信道中继模型(Hybrid Multiple Relay Model,HMRM),针对此中继模型提出了基于自适应中继选择的电力线载波与无线多信道协作通信方式。电力线与无线双模节点通过无线方式根据自适应中继算法选择中继节点与中继模式,中继节点间形成的多路PLC信道实现虚拟MIMO的协作通信。将PLC的衰减模型建立为多径损耗模型、将PLC的脉冲噪声建立为米尔顿A类(Middleton Class-A,MCA)脉冲噪声模型、将无线信道的噪声建立为高斯白噪声。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系统在不同自适应中继选择参数的中断概率、误码率。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中继选择的电力线载波与无线多信道协作通信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且适用于长距离传输。(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3)

范邵泽[3](2019)在《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接入网架构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慧城市一步一步成为现实,人们对以无线的方式访问互联网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无线终端设备的出现对用于接入互联网的无线网络的覆盖能力和吞吐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IEEE 802.11的无线Mesh网络作为一种自组织、易于部署、稳定性高且能以较高吞吐率传输的网络,这些年来受到持续的关注。基于IEEE 802.11的无线Mesh网络在发展初期,网络中的节点大多仅具备一个射频,Mesh网络在某一段时间内也仅使用某一个信道,这导致网络吞吐率低,且不稳定。近些年来,Mesh网络中节点已经由单接口发展到多接口,且接口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通过综合利用Mesh网络的多个无线接口(射频),在网络运行时使用多信道的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有效地提高Mesh网络性能。但当前关于多射频多信道(MRMC)Mesh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道分配算法或路由算法上,关于网络整体架构的研究,尤其是基于带外控制方案的架构设计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多射频多信道Mesh网络进行需求分析,指出了带内控制方案的不足和带外控制的优势,并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思想,设计并实现带外控制的MRMC Mesh网络架构。该架构分为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在数据平面,本文重点设计并实现了两个关键的算法:射频与信道分配算法和负载均衡算法。射频与信道分配算法保证了多射频多信道Mesh网络能够自动组网,负载均衡算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络可能存在的负载分布不合理问题,间接地提高了网络的性能;在控制平面,本文将控制平面的节点端和服务器端进行模块划分,设计并实现了该MRMC Mesh网络的管理系统。本文从功能上和性能上对该接入网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一方面,该系统不仅能够支持MRMC Mesh网络的正常工作,而且具备一定的兼容性,能够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工作;另一方面,室内测试时,该MRMC Mesh网络的在4跳情况下相较于单信道Mesh网络在吞吐率上有约60%的提升,但与理论分析的结果还有差距,室外测试单跳吞吐率衰减低于15%,五跳后吞吐率依然能达到318Mbps。我们分析了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并给出了还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可继续改进的内容。(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刚[4](2019)在《基于CSMA/CA的多接口多信道自组网信道分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自组网(Wireless Ad hoc networks)作为一种典型的无线网络,以其无中心,自组织等优点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在传统的Ad hoc网络中,节点上射频接口与网络中的信道都是单一的。这不仅限制了网络的扩展,也会造成大量的同频干扰,严重影响网络性能。本文所研究的多接口多信道(Multi-Radio Multi-Channel,MRMC)自组网能够解决传统Ad hoc网络的多种问题。MRMC自组网中多信道的使用丰富了信道资源,多接口的配置方式,能够使节点之间充分利用正交信道。MRMC自组网不但能够降低节点之间的同频干扰,还能使无线网络中常见的隐藏终端与暴露终端尽可能减少,提升网络整体性能。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MRMC自组网进行研究。基于CSMA/CA机制,证明了MRMC的网络配置方式能有效提升信道的吞吐量性能,并推导出了一种适用于MRMC网络的吞吐量计算方法。最后针对MRMC自组网设计出了一种高优先级最小干扰信道分配算法,并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包括:第一,结合CSMA/CA机制中基本接入模式与RTS/CTS模式下多个节点同时竞争接入同一信道的场景,分别研究了Ad hoc网络中节点的单接口配置与多接口配置方式的信道吞吐量性能。并对两种网络配置方式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对比两种方式下所得到的信道吞吐量大小,证明了在Ad hoc网络中,MRMC的配置能有效提升信道的吞吐量。这也说明了研究MRMC自组网的现实意义。第二,基于CSMA/CA机制,研究MRMC自组网的吞吐量性能。根据多个节点竞争接入同一条信道下信道吞吐量的仿真结果,得出信道吞吐量大小与竞争节点数和信道传输速率之间具有确定性关系。并结合MRMC自组网的网络结构,推导出一种用于计算MRMC自组网吞吐量的新方法,并将这种计算方法应用到对信道分配算法性能优劣的评价中。第叁,对MRMC自组网进行建模,以网络连接图以及冲突图为模型,设计了一种新的信道分配算法。该算法能够保证网络中在彼此通信范围内的节点之间形成有效链路。在信道分配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每个节点,每条链路所处环境的不同,根据其受干扰概率的大小,为节点与链路制定优先级。根据优先级顺序进行节点以及链路的信道分配,保证了不同环境下节点与链路在信道分配过程中的公平性,使其能够分配得到最优的信道。仿真实验表明在减少网络冲突数目上,所提出算法对比传统单接口单信道网络有69.94%的性能提升,对比经典信道分配算法也有14.12%的优势。在吞吐量性能方面,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算法能明显提升自组网的吞吐量。最后,本文还探究了MRMC自组网性能与网络规模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能够进一步研究网络饱和度的有效结论。(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31)

李光一[5](2019)在《多信道分布式自组网按需路由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Ad Hoc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MANET)具备无中心、自组织、多跳路由、动态拓扑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演练、应急通信等领域。传统的MANET网络使用单一信道,严重制约了网络性能,多射频多信道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接入冲突和信道干扰、扩大网络容量,但不合理的信道分配方式和路由算法浪费了系统资源。此外,MANET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使得高优先级业务的QoS保障变得更加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支持优先级区分带宽预测的信道分配和路由联合算法BP-JCAR(Bandwidth Prediction supported Joint Channel Assignment and Routing algorithms),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一、建立了一种高优先级业务QoS保障的队列调度及带宽预测模型。为不同类型业务设计数据发送队列,提出比例公平的调度算法,根据优先级权重配置每个队列的调度机会;推导节点在当前时刻能够获得的最大可用带宽计算公式,考虑相邻节点的信道争用和业务类型,提供不同等级的可用带宽预测。仿真结果表明,在业务流数相同、发送速率相等的条件下,随着网络负载的提高,高优先级业务比低优先级业务具备更高的有效吞吐和更低的平均时延。二、设计了一种多射频多信道分布式MANET信道分配方案。将节点的射频接口分为一个控制接口和多个数据接口,分别用于控制消息和通用数据的传输,且方案支持数据接口动态切换工作模式;综合无线信道的物理干扰和协议干扰,推导了信道干扰度计算公式,建立了指导信道协商过程的信道质量评价标准。仿真结果表明,在3射频4信道单跳业务流条件下,本文所提算法较单射频单信道方案有3-4倍的性能提升,较现有典型算法有12%~15%的性能提升,验证了算法信道分配功能的有效性。叁、提出了支持优先级处理的信道分配及路由选择联合跨层设计方案。基于AODV按需路由,采用跨层设计的思想将信道分配和路由协议相结合,设计兼顾链路干扰和路径长度的路由度量准则选择最优路径。仿真结果表明,在3射频12信道多跳业务流条件下,本文所提算法具备17%~25%的性能提升,验证了信道分配和路由协议跨层设计对提高网络性能的有效性。论文上述研究成果可用于无线MANET网络协议设计,对多信道环境下的网络优化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15)

刘振[6](2018)在《多信道数字预失真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通信系统中对功率放大器增长的线性度要求,数字预失真技术在本领域中的研究得到了重点关注。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th) Generation,4G)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在特定的多信道通信中,功放所引起的失真更为复杂。要利用数字预失真(Digital Predistortion,DPD)解决非线性失真将明显区别于单信道通信。本文以多信道数字预失真技术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多信道通信中的数字预失真模型和算法。根据各种不同的多信道通信以及不同的功率放大器,分别详细讨论了一种级联型数字预失真方法、一种二维(2-dimension,2-D)的数字预失真模型以及一种叁维(3-dimension,3-D)的数字预失真模型。首先,本文描述了多个基本的数字预失真模型。随后,引入了叁种多信道通信中具体的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构思了两种可应用的数字预失真结构,即级联型数字预失真与多维数字预失真。此外,也说明了叁种典型的数字预失真验证平台,并基于MATLAB搭建了可配置参数的数字预失真仿真平台。其次,针对叁种具体的多信道通信场景,提出了一种具有低复杂度、高训练速度、较强功能性的级联型数字预失真方法。其中,详细描述了基于多项式求逆的学习结构的数字预失真原理,以及用于处理数字预失真-功率放大器系统回路中延迟的自适应延时补偿方法。借助实际的仿真,验证了级联型数字预失真相比单一结构的预失真,具有更佳的有益效果。再次,针对双通道信源激励的Doherty功率放大器,对比了两种并联结构的二维数字预失真器,即2-D DMP模型和2-D DVR模型。其中,通过结合直接学习结构与间接学习结构,提出了提取模型参数更精准的双环路学习结构。借助实际的测试,就信号的各项非线性指标,进一步说明了两种2-D模型各自的有益效果。最终,又针对双通道激励的包络跟踪功率放大器,介绍了将信号的包络的非线性项考虑在内的叁维数字预失真。由于常规的记忆多项式模型通常导致矩阵运算的病态条件,进而从减少数字预失真系数和消除病态条件的角度,分别优选了3-D DMP模型和3-D FS模型。借助实际的测试,进一步体现了两种模型各自的特点。说明了为提高运算精度,在模型系数较多时,优选地采用3-D FS模型以避免不利的病态条件。(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5-22)

张泽方[7](2018)在《基于NC-OFDM的细粒度多信道通信与接入控制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无线网络因其实现灵活、低成本、易安装等特点在各领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无线网络用户数目和用户之间的干扰不断增加,节点间对公共频谱资源的争夺产生了大量的碰撞和退避,有限的频谱资源显得日益匮乏。因此基于非连续子载波正交频分复用(non-continuous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NC-OFDM)的子载波置零技术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子载波置零技术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子载波作为粒度来分配频谱资源和通信信道的选择,未被授权的次用户可以使用已授权给主用户但未被占用的信道,从而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着手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多信道通信技术实现,相比软件仿真更贴近现实,是评估子载波置零技术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基于非连续子载波正交频分复用的多信道通信与接入技术来提高多信道通信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为目标,围绕基于非连续子载波正交频分复用的物理层算法和基于IEEE 802.11 DCF的动态接入协议的设计与优化等内容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首先,针对主用户与次用户的共信道干扰问题,设计了一种在硬件设备上易于实现的基于子载波置零技术的异构网络共存机制。在该机制下,当次用户节点探测到周围有工作在同一信道的主用户节点时,只使用与主用户节点的占用信道不重迭的信道进行通信,这样在频谱上使主用户和次用户不重迭,达到信号并行传输的目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前导码的自适应算法,针对NC-OFDM接收端进行同步并识别发送端所使用的子载波发送模式,以实时纠正每个码元的频偏和相偏,进而能正确解码。其次,针对NC-OFDM物理层中异构网络共存场景的应用,构建了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多信道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本MAC协议创新点包括叁部分:与细粒度多信道通信系统相匹配的载波侦听功能,它能够动态、准确地监测每个子信道的状态并为物理层设置合理的发送模式;针对异构网络共存场景改进的分布式信道接入机制;为保证节点间信道环境出现差异时能够及时接入信道并进行数据传输而设计的自适应方案。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在GNURadio/USRP软件无线电平台上搭建了验证平台,对物理层的同步与识别算法和MAC协议的可行性进行验证,通过合理的测试方法对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时间性能进行测试,为技术的实用化推广提供支持。实验结果表明,识别算法对子载波发送模式识别正确率达95%以上,使得实验环境更贴近现实。本MAC协议在保证子载波置零技术获得较好性能的基础上能够支持异构网络共存,从而保证了复杂通信环境中的连通性和服务质量。(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10)

李麟,张福泉[8](2018)在《网络多信道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改进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D-S融合算法采用的证据合成规则无法有效处理证据冲突问题,并且BP神经网络融合算法在样本波动情况下需要再次训练完成融合,容易出现局部最小值问题。因此,融合D-S融合算法和BP神经网络融合算法,提出基于上下文权值的多信道多源信息复合融合算法,其先基于检测数据的上下文,采用D-S融合算法和BP神经网络融合算法,对对应上下文内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获取的融合结果被设置相应的权值,再将多个并行融合结果进行加权汇总,得到最终的融合结果,并同设置的阀值实施对比,获取最终的判决结果。实验结果说明,所提算法可有效处理证据冲突的融合问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融合效果佳。(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8年06期)

李婉婉[9](2018)在《多相滤波技术研究及在多信道接收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软件无线电多信道接收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于多信道接收机的结构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相滤波器具备全概率接收能力,能够降低采样率以利于后续的处理并且可以提高系统运算速率节省资源,将多相滤波技术应用于多信道接收机中能够提升系统性能。本文首先研究了多信道接收机中的关键技术,其中多速率处理技术中介绍了整数倍抽取、内插器和分数倍速率变换的结构,并推导出结合多相滤波器的抽取结构;信道化处理部分,通过对比算法复杂度证明多相滤波器在信道化处理方面的优势,并推导出多相滤波和FFT相结合的信道化器结构。其次介绍了多相滤波技术应用于多信道接收机中的具体方案及仿真。根据设计指标完成了各个组成结构的方案设计,其中分数倍速率变换模块采用多相滤波内插器等效网络和开关电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优化了传统结构,避免了电路工作在高时钟下,且更加节省资源。并针对非标准多相网络中的非基2FFT结构,介绍了 Winograd傅里叶变换算法。通过各部分的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最后详细介绍了超短波多信道接收机系统在FPGA中的实现,主要包括AD采样电路、正交下变频模块、基于多相滤波器的分数倍抽取模块、多相滤波信道化器以及非标准多相网络中FFT结构的实现,并给出在FPGA中的资源消耗评估。(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3-14)

张思源[10](2018)在《配用电无线自组网多射频多信道分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配用电网自动化系统正在普及,而一个性能良好的通信系统将成为配用电网的支撑技术之一。无线自组织网络拥有自行组织,覆盖范围广,服务便利等优点,有望成为未来无线互联网应用中的一种新颖,方便,高效的网络架构解决方案,并在配用电业务中也有着很好的前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无线自组网中相邻节点和链路之间难免存在干扰,影响到了网络的容量和端到端的吞吐量,所以准备采用多射频多信道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如果给各个链路都分配合适的信道,可以降低系统间干扰,增加信道容量,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因此本文将研究配用电无线自组网中的信道分配算法,从而使信道分配的更加合理,有效的提升网络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有:第一,介绍了无线自组网的基本概念,使用的相关协议以及无线自组网叁种的信道分配算法,这些基础知识对后面算法的构想和提出有着重要意义。第二,以实际配用电场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控制和负载分级的信道分配改进算法,再利用软件完成了信道分配和性能仿真模拟,然后将性能与经典算法进行比对。第叁,考虑到一些配用电场景过大,不便于整体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组均衡负载的信道分配算法,并在判决信道使用情况时考虑了根据邻居节点确定的信道优先级队列。然后同样也利用软件进行了分配算法的实现和性能仿真模拟,并将性能与经典算法进行比对。本文对配用电无线自组网的信道分配算法作了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为今后配用电无线自组网的系统设计以及应用提供了有用信息。(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多信道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智能电网具有应用场景复杂、业务需求多样、传输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与无线通信单独采用任何一种通信方式都不能完全满足智能电网的通信需求。PLC与无线技术融合的异构多信道可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消除通信盲点,扩大通信覆盖范围,满足智能电网对高性能、高可靠通信的迫切需求,是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实现将电力线与无线进行融合、如何建立电力线信道与无线信道的多信道模型、以及如何提升异构多信道的分集增益是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所在。论文以PLC与无线融合为导向,针对室外低压用电信息采集本地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通过应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的分集合并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中继技术等提出了两种PLC与无线的融合方式。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总结如下:1、调研相关文献,分别针对电力线信道特性、电力线信道噪声,无线信道特性、无线信道噪声进行归纳总结,重点研究了电力线的脉冲噪声并进行了建模仿真,研究了室外无线环境下的高斯混合噪声模型并进行了建模仿真。2、建立了电力线与无线并行传输模型(Hybrid Powerline Wireless Model,HPWM),通过应用OFDM调制方式,在PLC与无线两个链路上同时发送相同的OFDM符号,在接收端进行分集接收。针对PLC与无线信道噪声的非对称性,研究对比了不同的分集合并方式。根据是否可以预知电力线噪声参数,将分集合并方式分成噪声参数可预知的PLC与无线合并技术及噪声参数不可预知PLC与无线合并技术。噪声参数可预知的PLC与无线合并技术将电力线信道噪声建立为米尔顿A类(Middleton class-A)噪声,将无线信道噪声建立为高斯噪声,分析了在确定信道下最佳合并(optinmum combining,OC)、饱和度量合并(saturated metric combining,SMC)、最大比合并(maximal ratio Combining,MRC)叁种分集合并方式在BPSK调制下的对数似然比(log-likehood ration,LLR)与误码率,通过仿真建模,对比分析了叁者的性能差异。针对噪声参数不可预知分集合并方式,将P LC信道噪声建立为高斯循环平稳噪声模型,将无线噪声建模为混合高斯(Gaussian mixture,GM)模型,分析了平均信噪比合并(Average SNR Combining,ASC)、瞬时信噪比合并(Instantaneous SNR Combining,ISC)、功率谱密度合并(PSD Combining,PSDC)叁种分集合并方式的LLR,推导了PSDC合并方式的误码率,通过仿真对比了ASC、ISC、PSDC叁者的误码率。仿真表明PSDC的性能要远远优于ASC,虽然与理想的ISC仍有一定差距,但是PSDC技术实现了性能与复杂度两者之间的折衷。3、提出了电力线载波与无线混合多信道中继模型(Hybrid Multiple Relay Model,HMRM),针对此中继模型提出了基于自适应中继选择的电力线载波与无线多信道协作通信方式。电力线与无线双模节点通过无线方式根据自适应中继算法选择中继节点与中继模式,中继节点间形成的多路PLC信道实现虚拟MIMO的协作通信。将PLC的衰减模型建立为多径损耗模型、将PLC的脉冲噪声建立为米尔顿A类(Middleton Class-A,MCA)脉冲噪声模型、将无线信道的噪声建立为高斯白噪声。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系统在不同自适应中继选择参数的中断概率、误码率。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中继选择的电力线载波与无线多信道协作通信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且适用于长距离传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信道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杨建洪.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J].数码世界.2019

[2].马立贤.电力线载波与无线融合多信道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3].范邵泽.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接入网架构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李刚.基于CSMA/CA的多接口多信道自组网信道分配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2019

[5].李光一.多信道分布式自组网按需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6].刘振.多信道数字预失真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7].张泽方.基于NC-OFDM的细粒度多信道通信与接入控制技术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8

[8].李麟,张福泉.网络多信道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改进研究(英文)[J].机床与液压.2018

[9].李婉婉.多相滤波技术研究及在多信道接收机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8

[10].张思源.配用电无线自组网多射频多信道分配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标签:;  ;  ;  ;  

多信道技术论文-杨建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