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愿景论文-施永清,顾振宇,王向阳

课程愿景论文-施永清,顾振宇,王向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课程愿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工科,实践教学

课程愿景论文文献综述

施永清,顾振宇,王向阳[1](2019)在《新工科愿景下课程思政协同改革路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工科"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人才,需要建立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专业系列教师不仅传授相关理论和技术,同时协同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专业教师更新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落实因材施教,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积极立德树人,努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章介绍了多门专业课程协同开展思政教育建设措施,对于如何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专业课程当中提供了一些经验。(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07期)

王叶子[2](2018)在《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愿景的环艺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反思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推行的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是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输入的同时也在输出。校企协同育人合作不仅有力推动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保障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17期)

崔勇,张文龙[3](2018)在《基于课程愿景的课程领导》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愿景在课程领导中具有基础地位和中介功能,体现了其对课程管理的超越。普适性的课程愿景具有呈现真实情境、引发自主行动、激活综合学习、导向开放结果四方面的特征。基于课程愿景的课程领导,应在课程规划方面进行国家标准的校本化表达,在课程设计方面进行核心价值的个性化表达,在课程活动方面进行内容体系的生活化表达等。(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论坛》期刊2018年10期)

黄甫全,李义茹,曾文婕,潘蕾琼[4](2018)在《精准学习课程引论——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愿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神经科学与教育学"联姻",生成了教育神经科学。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地延伸到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中,催生了"精准教育""精准课程""精准教学"与"精准学习"的新理念。教育神经科学,借由社会媒介作用、符号媒介作用与生理媒介作用,孕育了文化媒介作用模型,贯通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发展的整体学习方式;通过开发课程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开创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范式与开拓教育神经科学发展路径,开辟了教师之课程学习、课程研究与课程开发之课程关怀生涯。随之,精准学习课程已然到来。(本文来源于《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祝郁[5](2017)在《嘉定品质教育的站位与品质课程的愿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化嘉定"和"科技嘉定"为嘉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空环境。同时,又极大地考验着嘉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对接的适应能力。嘉定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传承教化之风,镕铸品质教育"为理念,以"文化铸魂""科技提升"为主要特色,以提供学习者高品位、高质量的教育为坚定目标的品质教育。"品质教育","品",就是一种评价标准,意味着教育内部自评与社会、家庭他评之间的相互校准;"质",就是达(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期刊2017年36期)

宋怡,马宏佳,祁宇[6](2017)在《STEM教育愿景中的课程、教学与评价——基于美国《STEM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STEM教育逐渐成为各国教育创新的主要战略,美英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以STEM教育为核心的发展政策,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为国家储备创新人才,以此确保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2016年,美国教育部与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联合发表了《STEM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描绘了在下一个十年美国如何继承已有成绩继续推进STEM教育的基本前景,并着重提出了STEM教育发展的六大愿景。其中基于"大挑战"的STEM课程、鼓励参与游戏化并具有挑战的STEM教学和关注创新与可操作性的STEM学习评价是STEM课程、教学及评价叁大最核心领域的发展与挑战。通过分析研究美国STEM教育未来课程、教学及评价的重要转变,力图为我国STEM教育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郭少梅[7](2017)在《基于“中国制造2025”愿景中职学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课程教学的一体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国进入制造业强国中,并且处于转型发展新时期。但是当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都比较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因此,我国应该着重进行中职学校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阐释了"中国制造2025"愿景,并重点探究了中职学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课程教学的模式,制定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优秀的技能人才。(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7年26期)

陈凤娟[8](2017)在《基于愿景引领的学校课程建设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课程建设已从校本课程的局部开发走向整体性学校课程建设的新阶段。特别是基于愿景引领的学校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线学校变革的趋势和方向,其实质是以愿景引领为内核,把叁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整为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本文以徐州市M小学“民主树”课程为研究个案,对基于愿景引领的学校课程规划、结构和实施进行系统研究,提炼总结这种课程体系建构的特色部分。其中愿景引领是学校课程规划的“蓝图描摹”、是课程结构的“静态模型”、是课程实施的“动态运作”,叁者有机结合完整地勾勒出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学校课程规划采用“内生性”设计理念,以愿景引领为基点,以素养指向为理念,以整体贯通为路径进行学校课程的顶层架构。在课程结构上,秉持“模块化整合”的构想,以“完整儿童”的培养为基点,以遵循实践逻辑为原则,设定课程整合的路线、明确课程整合的方法,构建出了富有特色的“民主树”课程体系,并根据不同学科的功能特性进行整合,形成“根”、“干”、“枝”叁大模块课程(精神奠基类、知能获得类、素养养成类)。在课程实施上,主要采用“学科群推进”、“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这叁大策略,在政策允许的空间,创新学校课程的运行机制,努力实现“1+1>2”的整体效益,赋予儿童可持续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与最丰富的可能。(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文婷[9](2017)在《公民教育的课程愿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使得公民教育以及学校公民教育作为一项普遍的教育实践活动而备受关注。公民教育课程作为实践公民教育的主要载体,对推进公民教育的开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也应该得到相应地重视。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一方面从政治哲学视角审视公民教育理论,重新解读了公民、公民教育以及公民教育课程,另一方面沿着对多尔等人在《课程愿景》中对课程的思考,借鉴其有益观点,从课程本身做出相应的思考,最后提出一种既坚守课程属性又立足政治哲学的公民教育课程愿景。本文的研究也许不能给当前公民教育抑或是学校公民教育课程提供处方或者良药,但是本文的研究无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也许成果最后是微乎其微的,但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讨论和批评指正,以兹使得研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导论。主要是对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核心概念进行阐述,以及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综述;第二章:公民教育的内在品质及价值分析。本章分为叁个部分:第一,主要对政治哲学做出必要回答,旨在通过对政治哲学的思考来澄明公民教育理论基本问题以及本质属性。第二,主要探析公民教育的内在品质;第叁,主要探讨公民教育的价值分析。第叁章:公民教育课程的回顾与反思。本章主要基于政治哲学视野的思考对当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课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第四章:公民教育课程愿景的展望。最后一章是本文的落脚点,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主要通过对多尔等人《课程愿景》中观点的挖掘来反思课程本身,以此从中获取更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第二,主要是论述在政治哲学视野下公民教育课程的样子;第叁,从总体和具体两个层面来表达公民教育课程愿景(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5)

马玉龙[10](2017)在《STEAM愿景下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STEAM教育正在成为培养未来综合性人才的教育趋势。STEAM教育指的是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整合到一种教学范式中,把知识变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的教育。STEAM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倡导"做中学";强调创新与创造力培养,注重知识的跨学科迁徙及其与学习者之间的关联~([1])。(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参考》期刊2017年03期)

课程愿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反思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推行的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是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输入的同时也在输出。校企协同育人合作不仅有力推动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保障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程愿景论文参考文献

[1].施永清,顾振宇,王向阳.新工科愿景下课程思政协同改革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2].王叶子.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愿景的环艺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J].明日风尚.2018

[3].崔勇,张文龙.基于课程愿景的课程领导[J].教育科学论坛.2018

[4].黄甫全,李义茹,曾文婕,潘蕾琼.精准学习课程引论——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愿景[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

[5].祝郁.嘉定品质教育的站位与品质课程的愿景[J].上海教育.2017

[6].宋怡,马宏佳,祁宇.STEM教育愿景中的课程、教学与评价——基于美国《STEM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17

[7].郭少梅.基于“中国制造2025”愿景中职学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课程教学的一体化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

[8].陈凤娟.基于愿景引领的学校课程建设的个案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9].刘文婷.公民教育的课程愿景[D].贵州师范大学.2017

[10].马玉龙.STEAM愿景下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J].基础教育参考.2017

标签:;  ;  ;  

课程愿景论文-施永清,顾振宇,王向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