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方式论文-单敏月

侵蚀方式论文-单敏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侵蚀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习动机,内部动机,习得性无助,期望×,价值模型

侵蚀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单敏月[1](2019)在《侵蚀学习动机的五种方式:一种负面清单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动机非常复杂,有各种理论试图解释动机。从负面视角整理出可能对学生学习动机产生消极作用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或家长避开一些教育误区。本文列出了五种侵蚀学习动机的主要方式:将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长期的失败导致习得性无助;过于关注社会性的表现性目标会导致远离真正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目标不符,导致跟不上进度;主观上不认可学习内容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科研》期刊2019年11期)

杨丹[2](2019)在《川北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侵蚀产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蔬菜种植、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影响下的产流产沙过程,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多年平均径流量影响较弱,但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对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有明显影响。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小区径流量在2005—2016年呈"双峰"现象,而蔬菜种植小区和CK均呈"单峰"现象。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泥沙含量大小的影响强于对其年际变化规律的影响,CK泥沙含量显着高于蔬菜、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处理,分别为后者的1.63、2.65和2.56倍。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对降低土壤侵蚀强度作用显着,较CK3种土地利用方式可降低土壤侵蚀强度2.68~7.42倍。(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姚冲,黄少燕,查轩,李守中,陈世发[3](2018)在《暴雨条件下典型红壤区不同恢复方式侵蚀过程与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究暴雨条件下典型红壤区不同恢复方式侵蚀过程与特征。选取不同恢复年限的低效林改造(R1)、乔灌草结构(R2)、自然恢复(R3)和对照(DZ)样地,设计1.5mm/min雨强,进行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径流率、侵蚀率、累积产沙量、入渗率等特征。结果表明:(1)3种恢复方式初始产流时间表现为R2>R1>R3,且R1、R2样地初始产流时间随治理年限的增加而延长;(2)3种恢复方式径流率、侵蚀率、累积产沙量均表现出R3>R1>R2,且R1、R2样地径流率、侵蚀率、累积产沙量随治理年限增加呈下降趋势;(3)同一恢复年限,3种恢复方式初始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减流减沙效益均表现出R2>R1>R3;(4)3种恢复方式,恢复年限对侵蚀过程的影响表现为R1>R2>R3;累积产沙量与累积产流量成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为揭示典型红壤区不同治理方式的侵蚀过程研究提供参考,为典型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何超,王磊,郑粉莉,何煦,富涵[4](2018)在《垄作方式对薄层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评价垄作方式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可为坡面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基于2012—2015年哈尔滨市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资料,探讨了顺坡垄、横坡垄、无垄作(裸地休闲对照)垄作方式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垄作方式下坡面水沙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垄作方式下径流量和侵蚀量均具有显着差异,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均表现为无垄>顺坡垄>横坡垄;与无垄作试验处理相比,横坡垄作使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平均减少了92.4%和98.3%,顺坡垄作使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平均减少66.4%和72.2%。当坡度由3°增加到5°时,无垄作、顺坡垄作、横坡垄作坡面侵蚀量分别增加了0.8,8.2,5.5倍。3种垄作方式下坡面水沙关系均呈现出良好的相关关系,顺坡垄作和无垄作坡面侵蚀量随径流量的增加幅度远大于横坡垄作坡面,当坡面径流量>10.0mm时,二者坡面侵蚀量急剧增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则宇,崔向新,蒙仲举,党晓宏,王健[5](2018)在《风水复合侵蚀下锡林河流域不同管理方式草地表土粒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锡林河流域风水侵蚀情况,对锡林河流域围封天然草地、放牧草地、封育种植草地表层(0~5 cm)土壤粒度特征及其与风蚀、水蚀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封育种植草地较放牧和天然草地在降低土壤风蚀和水蚀方面均起到了较明显的作用;锡林河流域草地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砂粒为主,其所占比例为75%~82%,放牧草地较天然草地及封育种植草地土壤粒度粗化明显,封育种植草地中蒙古冰草+草木樨草地土壤颗粒分选性较差,其余草地土壤颗粒分选性均为中等;研究区内粒径在160μm左右土壤颗粒为易受侵蚀土壤颗粒;研究区土壤粒度组成特征与风蚀、水蚀均有明显相关性,尤其与近地面20 cm风速和径流产流总量联系最为密切。(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4期)

张晓艳,李琴书[6](2018)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川中丘陵区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量的变化均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呈对数变化趋势,在同一降雨时间内,地表径流量均表现为农田>果园>草地>灌丛>林地。(2)农田泥沙流失量随降雨时间的增加幅度较大,且在降雨后期出现陡增陡降的变化特征,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下泥沙流失量的增加幅度较小;不同土地利用下泥沙流失量大小顺序为:农田>果园>草地>灌丛>林地。(3)农田和果园地表径流量和壤中流总量显着高于灌丛和林地(p<0.05),地表径流量和壤中流均表现为:农田>果园>草地>灌丛>林地。(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泥沙积累量均随降雨时间的延续而呈指数变化趋势。(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相氮磷流失量、泥沙氮磷流失量和氮磷流失总量均表现为:农田>果园>草地>灌丛>林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素的流失是以径流水相为主,而磷的流失是以侵蚀泥沙相为主。(6)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降雨前期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大小均表现为农田>果园>草地>灌丛>林地,泥沙氮磷含量比雨前土壤表层氮磷含量有所增加,说明侵蚀泥沙对氮、磷具有富集作用,并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侵蚀泥沙富集磷素能力高于富集氮素能力,综合比较可知,农田和果园侵蚀泥沙富集养分的能力最高,而灌丛和林地是减少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陈华文,何慧轩[7](2018)在《对待土地的方式影响我们自身——读《泥土:文明的侵蚀》》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我国现代着名作家端木蕻良在他的名篇《土地的誓言》中,用文学的语言深情地写道。土地,俗称的泥土,其学名是土壤。我们都清楚:大地养育了自然万物,万物最后也回归泥土。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本文来源于《环境经济》期刊2018年01期)

张蕾,叶乐峰[8](2017)在《“白色污染”缘何仍侵蚀绿色生活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去菜场买菜或超市购物时,你是愿意使用免费提供的超薄塑料袋,还是花钱购买商家提供的塑料袋,或者自带环保购物袋呢?看似简单的一道选择题,在“限塑令”实施9年而效果却并不理想的当下提出,就显得不那么轻松了。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7-06-14)

康宏亮[9](2017)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沟头溯源侵蚀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实施以来,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与植被覆盖发生了显着变化,部分小流域土壤侵蚀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但高塬沟壑区高强度暴雨径流对塬面的破坏蚕食作用依然强烈,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沟头溯源侵蚀过程的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明确。本文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农地弃耕后的典型自然恢复草地和灌草地为研究对象,建立“沟头-塬面”实体模型,以农地为对照,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放水冲刷”试验方法,结合照片叁维重建技术,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沟头土体土壤理化性质及根系分布特征,阐述了土地利用、塬面坡度和沟头高度对溯源侵蚀径流产沙及塬面泥沙贡献率、径流水动力特征、重力侵蚀及沟头形态演化过程的影响,揭示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沟头溯源侵蚀过程的作用机制。为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及区域土壤侵蚀模型建立提供科学依据。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农地沟头平均径流率和径流含沙量变化范围为14.060~14.750 L·h-1和0.054~0.077 g·mL-1,草地、灌草地上植被对沟头溯源侵蚀的蓄水和减沙效益分别为17.50%~21.91%、15.77%~27.38%和70.37%~71.93%、56.58%~62.96%。径流率及径流含沙量均随塬面坡度和沟头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农地、灌草地上,9°塬坡小区径流率和径流含沙量较3°塬坡小区分别增加了4.91%、21.67%和41.80%、45.81%,1.5m沟头高度小区径流率和径流含沙量较1.2 m分别增加了4.15%、14.86%和40.74%、65.00%。草地和灌草地沟头溯源侵蚀径流含沙量变异系数较农地分别增加了67.81%~95.31%和41.16%~155.93%。(2)阐明了塬面泥沙对沟头溯源侵蚀产沙贡献率特征。农地塬面泥沙贡献率为12.70%~26.31%,相同条件下,草地和灌草地小区塬面泥沙贡献率较农地分别降低24.76%~43.09%和52.25%~62.18%。塬面泥沙贡献率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沟头高度的增大而降低,在农地和灌草地上,9°塬坡塬面泥沙贡献率是3°塬坡的1.36倍和1.19倍,1.5 m沟头小区塬面泥沙贡献率是1.2 m沟头小区的65.77%和71.82%。(3)不同处理沟头径流流型均为紊流,流态均呈急流。农地沟头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单位径流功率、断面比能变化范围分别为5.70~9.77 N·m-2、2.45~5.48 W·m-2、0.0230~0.0920 m·s-1、0.0212~0.0299 m,相同条件下草地和灌草地上各参数分别较农地降低8.32%~52.35%、38.99%~68.56%、31.24%~37.02%、51.06%~53.18%和-5.11%~51.75%、27.92%~72.16%、22.75%~41.35%、37.40%~58.29%。农地沟头射流水平出射动能、沟头跌水剪切力变化范围0.570~1.005 J、356.88~434.61 N·m-2,相同条件下草地和灌草地各参数分别降低了63.30%~64.41%、7.00%~16.00%和47.33%~70.57%、6.17%~22.06%。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溯源侵蚀产沙率与水力学参数相关性普遍不显着。(4)沟头溯源过程中重力侵蚀形式主要包括崩塌、滑塌、泥流、倾倒和冲落等,其中崩塌占据主导地位,各处理崩塌次数占重力侵蚀频次的61.90%~100%。农地、草地和灌草地沟头重力侵蚀频次分别为21~33次、14~17次和18~45次,不同处理下重力侵蚀事件集中时段均不相同,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重力侵蚀发生的时间分布表现出阶段性规律,提出了“重力侵蚀时间速率”的概念,即同一阶段内相邻2次重力侵蚀事件所隔时间(min)”,0~180min内这一速率呈“增减”循环变化趋势。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沟头上部,占重力侵蚀总事件数的52.38%~100%。根据崩塌位置及崩塌后的沟头形态变化,将崩塌事件划分为沟头、沟坡和沟壁崩塌3种类型,农地、草地和灌草地沟头崩塌频率分别为7.69%~35.00%、15.38%~27.27%和16.67%~35.71%,沟头高度为1.2m时,沟头崩塌频率以灌草地最大,农地最小。3种土地利用沟壁崩塌频率分别为55.00%~92.31%、23.08%~36.36%和38.89%~50%,相同条件下,沟壁崩塌频率以农地最大。(5)植被对沟头前进过程具有显着地抑制效应,试验条件下,农地沟头前进速率变化范围0.99~2.08 cm·min-1,相同条件下草地和灌草地沟头前进速率较农地分别降低了85.39%~88.58%和72.47%~81.47%。塬面坡度和沟头高度增大可促进沟头溯源前进,在农地和灌草地上,9°塬面沟头前进速率较3°塬面分别增加了110.67%和41.84%,1.5 m沟头前进速率分别是1.2 m沟头的1.60倍和1.37倍。不同土地利用沟头前进主导驱动力不同,农地沟头主要通过径流冲刷作用导致沟头前进,而草地和灌草地沟头前进过程与沟头崩塌密切相关。相比于农地,草地和灌草地沟头土体根系密集分布、土壤渗透系数增大、崩解速率减小、有机质含量增高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增多等是其沟头前进速率远低于农地的主要原因,而草地细根(<0.5 mm)根系密度及根长密度较大可能是其沟头前进速率低于灌草地沟头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夏积德,吴发启,周波[10](2016)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耕作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选取典型坡耕地,采用示踪块法,对畜力横向犁耕、人力顺向掏挖、人力逆向锄耕和机械横向犁耕4种主要耕作方式在5°,10°,15°3种坡度条件下进行耕作侵蚀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坡度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土壤颗粒位移的影响较为显着,畜力横向犁耕、人力顺向掏挖和机械横向犁耕随坡度增大,示踪块位移增大;而人力逆向锄耕中,耕作使土块向上坡方向移动,但受重力影响,坡度越大,移动距离越小。同一坡度条件下,耕作模式所产生的水平位移由大到小依次是机械横向犁耕>畜力横向犁耕>人力顺向掏挖>人力逆向锄耕。4种耕作方式中,机械横向犁耕造成土壤颗粒位移和耕作侵蚀量最大,人力逆向锄耕影响最小。为减少耕作侵蚀,针对坡耕地尽可能采用少耕或免耕方式,以减少耕作侵蚀,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情况下,10°以上坡耕地可采用人力逆向锄耕模式耕作。(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侵蚀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野外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蔬菜种植、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影响下的产流产沙过程,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多年平均径流量影响较弱,但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对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有明显影响。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小区径流量在2005—2016年呈"双峰"现象,而蔬菜种植小区和CK均呈"单峰"现象。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泥沙含量大小的影响强于对其年际变化规律的影响,CK泥沙含量显着高于蔬菜、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处理,分别为后者的1.63、2.65和2.56倍。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对降低土壤侵蚀强度作用显着,较CK3种土地利用方式可降低土壤侵蚀强度2.68~7.42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侵蚀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单敏月.侵蚀学习动机的五种方式:一种负面清单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9

[2].杨丹.川北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侵蚀产沙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3].姚冲,黄少燕,查轩,李守中,陈世发.暴雨条件下典型红壤区不同恢复方式侵蚀过程与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8

[4].何超,王磊,郑粉莉,何煦,富涵.垄作方式对薄层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5].王则宇,崔向新,蒙仲举,党晓宏,王健.风水复合侵蚀下锡林河流域不同管理方式草地表土粒度特征[J].土壤.2018

[6].张晓艳,李琴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8

[7].陈华文,何慧轩.对待土地的方式影响我们自身——读《泥土:文明的侵蚀》[J].环境经济.2018

[8].张蕾,叶乐峰.“白色污染”缘何仍侵蚀绿色生活方式[N].光明日报.2017

[9].康宏亮.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沟头溯源侵蚀过程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10].夏积德,吴发启,周波.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耕作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6

标签:;  ;  ;  ;  ;  

侵蚀方式论文-单敏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