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和生物量论文-周玮,严敏,苏春花,李玲,雷章琴

数量和生物量论文-周玮,严敏,苏春花,李玲,雷章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量和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层厚度,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酸盐岩

数量和生物量论文文献综述

周玮,严敏,苏春花,李玲,雷章琴[1](2018)在《不同碳酸盐岩和土层厚度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的研究——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发育土壤的厚度变幅大,通过野外挖掘调查,在贵阳市花溪区分薄土、中土及厚土3种土层类型研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层厚度下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数逐渐增加;细菌在土壤微生物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在石灰岩及白云岩发育土壤的各土层中分别占88.13%、85.71%、87.36%、85.00%及77.78%;石灰岩发育的土壤从薄土到厚土微生物量碳(C)、氮(N)、磷(P)的含量逐渐增加,分别增加15.15mg·kg~(-1)、2.82mg·kg~(-1)、0.18mg·kg~(-1),白云岩从薄土到中土微生物量C、N、P的含量分别增加5.13mg·kg~(-1)、0.39mg·kg~(-1)、0.10mg·kg~(-1);在同等厚度下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微生物量N、P含量明显低于白云岩发育的土壤,中土中差异最大,分别相差0.90mg·kg~(-1)和0.21mg·kg~(-1),而石灰岩发育土壤的中土中微生物量C的含量则高于白云岩发育的土壤,高17.31 mg·kg~(-1);探讨相关性,pH值对微生物量C、P有显着影响(p<0.05),全P含量对微生物量P有极显着影响(p<0.01)。(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2期)

赵琦,郭伟,王存国,杨颜熙,陈熙[2](2016)在《不同供硅条件下稗草生物量生殖分配及生殖分株数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别测定5种供硅条件下稗草[Echinochloa crusglli(L.)beauv.]分蘖期、拔节期、盛花期、结实期各个器官的生物量以及株丛高、分株高、分蘖数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供硅条件下,分蘖期稗草各个器官的生物量、生物量分配之间差异基本不显着;拔节期施硅量为300 kg/hm~2时,根、叶、叶鞘、全株生物量显着低于对照,根生物量分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生物量分配先上升后下降;盛花期和结实期施硅量为240 kg/hm~2时,稗草总生物量最大,施硅量为300 kg/hm~2时,稗草总生物量最小,不同硅处理下的根、叶、叶鞘生物量分配之间差异不显着;盛花期,施硅量为60、120 kg/hm~2时,茎生物量分配较高,花生物量分配较低;结实期,在不施硅和中硅(240 kg/hm~2)处理下,稗草有较高的果生物量分配,施硅量为(180 kg/hm~2)时,果生物量分配较小,茎生物量分配较大。分蘖数和分株高随施硅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殖分配(Ⅰ)与分株高呈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王静,张天佑[3](2016)在《全膜覆土穴播种植冬小麦对旱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全膜覆土穴播方式可明显增加冬小麦各生育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除自生固氮细菌)以及微生物量C和N。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全膜覆土穴播方式和全膜不覆土穴播方式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分别平均提高32.07%和10.23%,31.27%和10.57%,44.56%和26.51%;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分别平均提高32.54%和37.80%,79.20%和107.22%;微生物量C和N含量分别平均提高29.90%,20.68%%和29.41%,18.02%。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整体从小麦返青期开始升高,到拔节期或抽穗期达到峰值,生长后期有所下降。[结论]全膜穴播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土壤随土层的加深呈减少的趋势。全膜覆土穴播方式有利于冬小麦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靳振江,曾鸿鹄,李强,程亚平,汤华峰[4](2016)在《起源喀斯特溶洞湿地稻田与旱地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起源于天然湿地的稻田湿地与旱地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差异.以桂林会仙喀斯特溶洞湿地系统内的稻田湿地、天然湿地和旱地表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与氯仿熏蒸提取法和试剂盒提取法分别测定微生物数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DNA,采用比色法测定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稻田湿地的细菌数量为(4.36±2.25)×10~7CFU·g~(-1),显着高于天然湿地和旱地;稻田湿地和旱地的真菌数量分别为(6.41±2.16)×10~4 CFU·g~(-1)和(6.52±1.55)×10~4 CFU·g~(-1),显着高于天然湿地,而旱地的放线菌数量为(2.65±0.72)×10~6 CFU·g~(-1),显着高于天然湿地.稻田湿地微生物DNA质量分数为(11.92±3.69)μg·g~(-1),显着高于旱地.稻田湿地的蔗糖酶活性为(66.87±18.61)mg·(g·24 h)~(-1),显着高于旱地,天然湿地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为(2.07±0.99)mg·(g·2h)~(-1),显着高于旱地.统计分析显示,碱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DNA质量分数与土壤pH、土壤有机碳、总氮、碱解氮、土壤水分、交换性Ca~(2+)和交换性Mg~(2+)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蔗糖酶活性与前4种土壤因子也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功能活性对会仙喀斯特溶洞湿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反应比较敏感,土壤含水量、pH、Ca~(2+)和Mg~(2+)等理化因子与土壤有机碳等养分是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主要因子.鉴于天然湿地和稻田湿地土壤微生物特征的相似性,把适量稻田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湿地在喀斯特湿地系统的缓冲区和实验区中加以保留并加以保护较为合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国斌,李光跃,孙窗舒,贾鑫,陈贵林[5](2015)在《干旱胁迫对蒙古黄芪生物量及其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武川’和‘浑源’2个蒙古黄芪地方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控水模拟干旱处理,研究干旱胁迫下黄芪生物量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2个品种的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种群数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真菌数量却呈现持续减少,而细菌数量在根际微生物区系中占绝对优势;随干旱强度升高,2个品种黄芪根、叶组织相对含水量均表现出明显的逐渐下降趋势,其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也均降低,而根冠比却逐渐增大;黄芪根际各菌类数量与其地上生物量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但与根系生物量无显着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黄芪的生长及其根际微生物数量均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且适度干旱有助于提高黄芪根际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从而改变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促进黄芪地上生物量的积累。(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施向东[6](2015)在《厚朴萌芽条数量对生长量与树皮生物量影响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0年生厚朴人工林不同萌芽条单株的树高、胸径与树皮生物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多个萌芽条单株不利于树高生长,也影响整个林分的林相;多个萌芽条单株不利于胸径生长,影响到树皮厚度、树皮中的内含物质和药用价值;单株树皮鲜生物量随着萌芽条数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与该林分尚处于幼林阶段、个体间竞争还不激烈有关。厚朴是以树皮厚度、产量和药用价值为经营目标,应在幼林阶段尽早除掉萌芽条,培育生长粗壮的单株。(本文来源于《林业勘察设计》期刊2015年02期)

熊德成,黄锦学,刘小飞,林伟盛,林成芳[7](2016)在《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空间变异与取样数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林木细根生物量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因此采用合理的细根取样策略对精确估算细根生物量十分重要。通过在福建省叁明杉木人工林林内采用土钻法随机选取100个取样点,分析不同细根类型(杉木、林下植被、总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对细根生物量所需的取样数量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不同细根类型单位面积生物量随径级(0—1、1—2 mm)及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异增大,所需的取样数量也相应增加。Shapiro-Wilk检验表明,仅0—2 mm杉木细根和总细根单位面积生物量符合正态分布,其余各个细根类型不同径级不同土层单位面积生物量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均呈明显的右偏分布。蒙特卡罗统计模拟分析表明:在置信水平为95%、精度为80%的条件下,直径为0—1 mm、1—2 mm和0—2 mm的细根,杉木采集95、96、32个样品可以满足测定单位面积生物量的需要,林下植被分别采集98、98、63个样品可以满足测定单位面积生物量的需要,而总细根分别采集93、93、18个样品可以满足测定单位面积生物量的需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贺艳艳,李琴,张瑜斌[8](2015)在《湖光岩玛珥湖浮游植物、浮游细菌生物量与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周年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丙酮萃取分光光度法、荧光显微计数法、平板计数法分别研究湖光岩玛珥湖5个站位表层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细菌生物量、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湖光岩玛珥湖浮游植物生物量(以碳C计)和浮游细菌生物量(以C计)、可培养细菌数量周年波动范围分别为84.17~243.64 mg/m3、20.53~43.60 mg/m3、0.10×103~3.63×103 m L-1。叁者的周年变化趋势呈规律性同步增减,峰值均出现在3月份,且在5个采样站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显示,浮游植物与浮游细菌生物量均与总氮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可培养细菌数量与氨氮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溶解性氮和磷酸盐呈显着负相关(P<0.05),但叁者与多数调查的生态因子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可能是调控细菌周年变化潜在的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杜虎[9](2014)在《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峡谷型喀斯特水田、旱地、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6种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特征及其分形关系。结果表明: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组成不同,微生物数量均以次生林最高,旱地最低,其组成数量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6.66×105—71.64×105cfu/g,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87.00%—95.50%,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1.45×105—3.78×105cfu/g,所占比例为4.21%—12.39%,真菌数量最小,为0.07×105—0.23×105cfu/g,所占比例仅为0.24%—0.61%,不足1%。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的含量不同,次生林MBC与MBN最高,人工林MBP最高,旱地MBC最低,草地MBN与MBP最低;各生态系统均为MBC>MBN>MBP。不同生态系统的MBC/SOC、MBN/TN、MBP/TP分别为0.44%—0.97%、2.13%—3.13%、1.46%—2.13%,差异不显着;MBC/MBN在3.06—6.54之间,其中次生林极显着高于其他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差异不显着。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且具有良好分形关系,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探讨土壤微生物活性为提高石灰土土壤肥力、促进喀斯特植被迅速恢复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杨迪,胡文革,陈登稳,董艳艳,王艳萍[10](2013)在《艾比湖湿地固氮菌数量与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C、N在时空分布上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MPN计数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艾比湖湿地土壤固氮菌在不同土壤深度及春、夏、秋3个季节的数量分布,并对其与土壤有机质、生物量C、N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深度固氮菌数量分布中间土层高,表层最低;在季节中的分布差异显着,夏季最多,春秋次之。不同季节固氮菌数量在不同土层的分布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相关(r>0.8),与微生物生物量N中度相关(0.5<r<0.8),与含水量、微生物生物量C无相关性。土壤固氮菌的数量分布随季节的变化波动较大,在土层中的分布差异不显着,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与其他因子无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数量和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别测定5种供硅条件下稗草[Echinochloa crusglli(L.)beauv.]分蘖期、拔节期、盛花期、结实期各个器官的生物量以及株丛高、分株高、分蘖数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供硅条件下,分蘖期稗草各个器官的生物量、生物量分配之间差异基本不显着;拔节期施硅量为300 kg/hm~2时,根、叶、叶鞘、全株生物量显着低于对照,根生物量分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生物量分配先上升后下降;盛花期和结实期施硅量为240 kg/hm~2时,稗草总生物量最大,施硅量为300 kg/hm~2时,稗草总生物量最小,不同硅处理下的根、叶、叶鞘生物量分配之间差异不显着;盛花期,施硅量为60、120 kg/hm~2时,茎生物量分配较高,花生物量分配较低;结实期,在不施硅和中硅(240 kg/hm~2)处理下,稗草有较高的果生物量分配,施硅量为(180 kg/hm~2)时,果生物量分配较小,茎生物量分配较大。分蘖数和分株高随施硅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殖分配(Ⅰ)与分株高呈显着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量和生物量论文参考文献

[1].周玮,严敏,苏春花,李玲,雷章琴.不同碳酸盐岩和土层厚度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的研究——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J].中国岩溶.2018

[2].赵琦,郭伟,王存国,杨颜熙,陈熙.不同供硅条件下稗草生物量生殖分配及生殖分株数量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6

[3].王静,张天佑.全膜覆土穴播种植冬小麦对旱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6

[4].靳振江,曾鸿鹄,李强,程亚平,汤华峰.起源喀斯特溶洞湿地稻田与旱地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比较[J].环境科学.2016

[5].李国斌,李光跃,孙窗舒,贾鑫,陈贵林.干旱胁迫对蒙古黄芪生物量及其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5

[6].施向东.厚朴萌芽条数量对生长量与树皮生物量影响的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2015

[7].熊德成,黄锦学,刘小飞,林伟盛,林成芳.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空间变异与取样数量估算[J].生态学报.2016

[8].贺艳艳,李琴,张瑜斌.湖光岩玛珥湖浮游植物、浮游细菌生物量与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周年变化[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5

[9].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杜虎.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4

[10].杨迪,胡文革,陈登稳,董艳艳,王艳萍.艾比湖湿地固氮菌数量与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C、N在时空分布上的相关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3

标签:;  ;  ;  ;  

数量和生物量论文-周玮,严敏,苏春花,李玲,雷章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