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角蕨属论文-李学梅

铁角蕨属论文-李学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铁角蕨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角蕨属,形态特征,抗旱性,光响应曲线

铁角蕨属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梅[1](2015)在《九种铁角蕨属植物的微形态特征、光合生理特性及耐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云南产的9种铁角蕨属植物(澳洲宝石Asplenium dimorphum×diforme、长叶铁角蕨Asplenium prolongatum、倒挂铁角蕨Asplenium normale、厚叶铁角蕨Asplenium griffithianum、剑叶铁角蕨Asplenium ensiforme、撕裂铁角蕨Asplenium laciniatum、胎生铁角蕨Asplenium indicum、细裂铁角蕨Asplenium tenuifolium、云南铁角蕨Asplenium yunnanense)为实验材料,对9种铁角蕨属植物的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并研究了其中6种铁角蕨在人工环境条件下的耐旱性,及其中5种的光合生理特性。通过研究得到如下实验结果:(1)对9种铁角蕨属植物的微形态特征观察发现:叶片上下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大部分呈不规则的波状(共8种),但撕裂铁角蕨呈规则的长条形;气孔器全为下生气孔,气孔密度差异大,长宽比较为稳定且种间差异不超过0.2,观察到的气孔器类型以无规则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极细胞型为主;从9种铁角蕨的叶柄横切来看,单柱型管状中柱有6种,双柱型管状中柱有3种,呈背对月牙形分布;管状分子在维管束中非常明显,直径都较小约为14.6~30.8μm,这些管状分子的次生壁加厚程度不一致,呈现出:孔纹、梯纹、螺纹等纹饰。这些管状分子大多属于新定义下的管胞。上述这些证据均表明把该9种铁角蕨划分在铁角蕨科,铁角蕨属,铁角蕨组里是较为合理的。(2)通过对其中6种铁角蕨的水分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束缚水和自由水含量及其比值的大小依次为:撕裂铁角蕨>长叶铁角蕨>澳洲宝石>剑叶铁角蕨>胎生铁角蕨>细裂铁角蕨。水势的大小为:细裂铁角蕨>胎生铁角蕨>澳洲宝石>剑叶铁角蕨>长叶铁角蕨>撕裂铁角蕨。得出该6种铁角蕨属植物的耐旱性为:撕裂铁角蕨>长叶铁角蕨>澳洲宝石>剑叶铁角蕨>细裂铁角蕨>胎生铁角蕨。(3)对其中6种铁角蕨进行PEG水分胁迫处理后测定它们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发现:随着PEG胁迫浓度的加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6种铁角蕨的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叶绿素含量不变,总糖含量、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脯氨酸和过氧化物酶呈先升后降趋势。(4)根据PEG胁迫下对6种铁角蕨的多个生理指标的测定,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这些生理指标进行多重分析,得出6种铁角蕨的耐旱性排序:撕裂铁角蕨>长叶铁角蕨>澳洲宝石>剑叶铁角蕨>细裂铁角蕨>胎生铁角蕨。(5)由其中5种铁角蕨的光—光响应曲线可知5种铁角蕨的净光合速率大小依次为:澳洲宝石>长叶铁角蕨>云南铁角蕨>厚叶铁角蕨>倒挂铁角蕨,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大小为:厚叶铁角蕨>澳洲宝石>云南铁角蕨>长叶铁角蕨>倒挂铁角蕨,胞间CO2浓度值种间差异不显着,在300~400μmol·m-2·s-1之间变动。(6)对5种铁角蕨属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发现:Fo、Fm、Fv、Fv/Fm、 ETR、qP、qN等基本荧光参数值在种间差异显着。云南铁角蕨的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为20.375,分别是其它种类澳洲宝石、长叶铁角蕨、倒挂铁角蕨、厚叶铁角蕨的1.29、1.63、1.65、1.77倍,云南铁角蕨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为0.697显着高于其它四种铁角蕨,说明云南铁角蕨有相对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电子传递活性也较其它组的高。而澳洲宝石和长叶铁角蕨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值显着高于其余叁种铁角蕨,说明二者对光的伤害有显着的抗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邓晰朝,王任翔[2](2010)在《广西产9种铁角蕨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广西产9种铁角蕨属(Asplenium L.)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9种铁角蕨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叶上下表皮均无毛,气孔器全部分布在下表面;它们的气孔器类型有7种,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不定细胞型和横列型。铁角蕨属植物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尹殿奎,刘欢,孙跃武,万传彪,赵俊丽[3](2008)在《吉林延边地区下白垩统长财组铁角蕨属一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生铁角蕨Asplenium Linn.种类繁多,广布于热带-温带地区,以热带-亚热带为分布中心。确切的Asplenium Linn.化石最早出现于东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下白垩统地层中,是西伯利亚-加拿大区白垩纪的新生分子。根据吉林延边地区下白垩统长财组发现的铁角蕨化石的营养羽片和生殖羽片标本,在原位孢子研究基础上,通过与现生铁角蕨植物繁殖器官的对比,确认当前材料属于Asplenium Linn.;并进一步与国内外相关属种进行比对,建立了一个新种---长财铁角蕨(新种)(Asplenium changcaium Sun etLiu,sp. nov.)。该新种原位孢子的研究为深入探讨铁角蕨属乃至铁角蕨科的系统演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08年12期)

刘欢[4](2008)在《吉林延边地区早白垩世西山坪组的铁角蕨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吉林省东部延边地区早白垩世含煤地层西山坪组的铁角蕨属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并结合繁殖器官等特征,鉴定、描述了铁角蕨属化石2种,Asplenium tiefanum Deng和Asplenium popovii Samylina,并建立1新种Asplenium changcaium Sun et Liu (sp. nov.)。在查阅大量铁角蕨属化石资料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时代和层位,对铁角蕨化石进行了地理分布研究,提出铁角蕨属可能起源于早白垩世中期,起源地点为东北亚(我国东北、俄罗斯以及日本)温暖潮湿气候区。首先在欧亚大陆广布,之后经古白令陆桥到现今北美等高纬度地区。随着晚白垩世全球气温降低,温暖潮湿气候区范围扩大,铁角蕨属分布范围也逐渐扩散到南半球。与此同时,在扩散的过程中,铁角蕨属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演化出不同的种类,分布范围也遍布全球。化石铁角蕨属中,通过对A. changcaium和A. popovii原位孢子形态和大小的研究,并结合蕨叶形态,与现生铁角蕨属(孢子和叶型)进行了系统比较。在孢子形态和大小方面,A. changcaium孢子形态变化与铁角蕨属铁角蕨组中铁角蕨系的孢子形态变化有共性,其极轴稳定,赤道轴随成熟度增加而变大;在叶型方面,A. changcaium与铁角蕨属铁角蕨组的隆脉系和变异叶系最为相近。A. popovii的孢子比现生铁角蕨属的孢子略大,与铁角蕨属单叶组以及铁角蕨组的隆脉系的孢子大小较为接近;在叶型方面,该种同铁角蕨属铁角蕨组变异叶系中的东海铁角蕨最为相似。因而,推断现生铁角蕨属铁角蕨组与A. changcaium、A. popovii关系最为密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05)

檀龙颜,刘保东[5](2007)在《铁角蕨属4种植物配子体发育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腐叶土为基质培养铁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 L.)、阿尔泰铁角蕨[A.altajense(Kom.)Grubov]、假大羽铁角蕨(A.pseudolaserpitii folium Ching)和细裂铁角蕨(A.tenui folium D.Don)的孢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配子体发育过程,以期为铁角蕨属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4种铁角蕨属植物配子体均具有:孢子两面型、单裂缝、周壁具褶皱、书带蕨型萌发,成熟原叶体心形,原叶体具有毛状体等共同特征,表明铁角蕨属的演化处于较进化的系统位置,但它们的毛状体形态和细胞数目明显不同,可为属内分系提供依据.研究发现,4种铁角蕨属植物配子体的边缘细胞形状以及假根的形态和数量均有差异,其叶绿体能象单细胞一样进行无丝分裂,强光照射下叶绿体向相邻细胞的侧壁集中等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邓晰朝,陆树刚,王任翔,张义正[6](2006)在《广西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Ⅱ.铁角蕨属》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广西产9种铁角蕨属植物即拟狭翅铁角蕨、黑柄铁角蕨、剑叶铁角蕨、长生铁角蕨、岭南铁角蕨、石生铁角蕨、阴湿铁角蕨、半边铁角蕨和细裂铁角蕨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对每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5种铁角蕨属植物孢子的表面纹饰为首次报道。结果如下:9种铁角蕨属植物孢子都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或近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椭圆形或近圆形。主要纹饰类型有翅脊状纹饰、翅状纹饰和脊状纹饰类型。讨论了各种间的差异。为铁角蕨属的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孢粉学的资料。(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6年06期)

邓云飞[7](2003)在《中国铁角蕨属(铁角蕨科)一新名称》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新名称 Asplenium dulongjiangense Y.F.Deng以代替晚出同名 Asplenium qiujiangense Chingex S.H.Wu non Nakaike,1 986。(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3年05期)

铁角蕨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广西产9种铁角蕨属(Asplenium L.)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9种铁角蕨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叶上下表皮均无毛,气孔器全部分布在下表面;它们的气孔器类型有7种,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不定细胞型和横列型。铁角蕨属植物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角蕨属论文参考文献

[1].李学梅.九种铁角蕨属植物的微形态特征、光合生理特性及耐旱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邓晰朝,王任翔.广西产9种铁角蕨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J].广西科学.2010

[3].尹殿奎,刘欢,孙跃武,万传彪,赵俊丽.吉林延边地区下白垩统长财组铁角蕨属一新种[J].地球科学进展.2008

[4].刘欢.吉林延边地区早白垩世西山坪组的铁角蕨属[D].吉林大学.2008

[5].檀龙颜,刘保东.铁角蕨属4种植物配子体发育的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7

[6].邓晰朝,陆树刚,王任翔,张义正.广西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Ⅱ.铁角蕨属[J].广西植物.2006

[7].邓云飞.中国铁角蕨属(铁角蕨科)一新名称[J].广西植物.2003

标签:;  ;  ;  ;  

铁角蕨属论文-李学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