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马鹿论文-柳存,秦大伟

青海马鹿论文-柳存,秦大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海马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鹿,杂交,茸重性状,杂种优势率

青海马鹿论文文献综述

柳存,秦大伟[1](2014)在《天山马鹿与青海马鹿茸重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提高茸鹿养殖经济效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测定1~5锯天青杂交马鹿F1代及其母本(青海马鹿)和父本(天山马鹿)的产茸量,研究其杂种优势。[结果]1~5锯天青杂交F1平均鲜茸重为4.07 kg,与其母本及父本有极显着差异(P<0.01)。天青杂交F11~5锯平均鲜茸重的杂种优势率为24.67%。[结论]与天山马鹿相比,青海马鹿产生较高的杂种优势,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6期)

杨小霞,秦大伟[2](2013)在《天山马鹿与青海马鹿杂交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科学开发利用青海茸鹿资源,进而提高茸鹿养殖经济效益提供参考。[方法]引进天山马鹿,与青海马鹿开展了杂交试验,对天山马鹿、青海马鹿与天青杂交马鹿的产茸量进行研究。[结果]天青杂交马鹿前两锯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第5锯产茸量显着高于纯种青海马鹿(P<0.05),天青杂交马鹿的产茸量整体优于纯种青海马鹿。[结论]利用天山马鹿杂交改良青海马鹿,能明显提高杂种后代的产茸性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6期)

雷天云[3](2009)在《应用微卫星DNA分析甘肃马鹿遗传多样性及其与青海马鹿的亲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微卫星DNA遗传标记技术,对5个马鹿群体(甘肃马鹿群体、青海马鹿群体、天青F1马鹿群体、天青F2马鹿群体和塔甘F1马鹿群体)17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检测;分析了各基因位点等位基因大小及频率,计算了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Nei氏遗传距离(D_A)和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_S),采用非加权组对算术平均法(UPGMA)和邻近结合法(NJ)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对5个马鹿群体的8个微卫星座位的基因频率主成分进行了分析;对甘肃马鹿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与青海马鹿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对微卫星引物在5个马鹿群体17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中共有8个微卫星座位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分别是BM203、BM888、BMS1248、TGLA226、BM1818、BM3628、BMC1009和BM1225;BM2320和MAF70没有扩增出目的片段。8对微卫星引物在170个马鹿个体基因组DNA中共检测出7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9个;数目最多的座位是BM888和BMC1009,为12个;数目最少的座位是TGLA226,为5个。8个微卫星座位在甘肃马鹿和青海马鹿群体中的平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相近,其中有7个座位具有相同的优势等位基因。甘肃马鹿在8个微卫星座位上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79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566。甘肃马鹿与青海马鹿的D_A遗传距离和D_S遗传距离相对于本研究中其他马鹿群体都最近,分别为0.0464和0.0227。聚类分析中甘肃马鹿与青海马鹿首先聚为一类;在主成分分析中,相对于本研究的其他叁个马鹿群体具有更加相近的主要成分。本研究所涉及的甘肃马鹿群体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潜力大。其中8个微卫星位点在甘肃马鹿中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可作为有效的分子标记运用于马鹿遗传多样性分析。甘肃马鹿与青海马鹿在分子水平上的分化不显着,遗传分化程度相对较低。仅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从微卫星角度分析,甘肃马鹿与青海马鹿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余群力,孟照刚,张爱萍,冯晓群,曹莹莹[4](2008)在《青海马鹿肉营养及活性物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马鹿是我国马鹿的重要类群(Cervus elaphus linnaeus),分布于祁连山脉,食性较广,易饲养,抗病力强,体型较大,肉茸兼用,肉质细嫩鲜美,产茸量高。鹿肉、茸含能够提高人体代谢强度和抵抗力的强壮滋补物质,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健身滋补的佳品[1]。本研究对青海马鹿肉的营养及活性物质进行了测定分析,为保护性开发利用提供科学资料。(本文来源于《营养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刘贵元,马寿录,韩青忠[5](2008)在《眠乃宁对青海马鹿白唇鹿的保定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祁连县养鹿场从1978年开始应用氯化琥珀乙酰胆碱(司可林)对部分鹿只进行保定锯茸、治病、运输、科研等,但该药毒性大,稍过量或被麻醉的鹿只心、肺内脏有病,即易中毒,无特效解救药。因此从1998年开始试用眠乃宁对鹿进行药物保定,经过年多的实践应用,初步摸索出(本文来源于《养殖与饲料》期刊2008年01期)

张才骏,王勇,卢福山[6](1997)在《青海马鹿叁种血清同工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60头青海马鹿的叁种血清同工酶酶谱及其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酯酶(ES)和淀粉酶(AMY)都有叁种同工酶,而碱性磷酸酶(ALP)由四种同工酶组成;②ES2,ES3,AMY1,AMY2以及 ALPB 同工酶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酶谱而表现出多态性。(本文来源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马忠山[7](1988)在《青海马鹿和东北梅花鹿杂交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省祁连县鹿场地处祁连山区,海拔在3200米以上。饲养着白唇鹿、青海马鹿和东北梅花鹿。因梅花鹿引种于东北,对高源的气候、饲料、饲养等条件不适应,发病、死亡率很高。虽经多年繁殖有了一定的种群,但因长期自群近亲繁殖,生产力下降,脱盘晚,产茸量低。为了防止退化,我们开展了青海马鹿和东北梅花鹿的杂交试验。目的是使青海马鹿和东北梅花鹿的优良性状,显示在杂种鹿身上,并通过遗传固定下来,防止(本文来源于《特产研究》期刊1988年01期)

青海马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科学开发利用青海茸鹿资源,进而提高茸鹿养殖经济效益提供参考。[方法]引进天山马鹿,与青海马鹿开展了杂交试验,对天山马鹿、青海马鹿与天青杂交马鹿的产茸量进行研究。[结果]天青杂交马鹿前两锯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第5锯产茸量显着高于纯种青海马鹿(P<0.05),天青杂交马鹿的产茸量整体优于纯种青海马鹿。[结论]利用天山马鹿杂交改良青海马鹿,能明显提高杂种后代的产茸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海马鹿论文参考文献

[1].柳存,秦大伟.天山马鹿与青海马鹿茸重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

[2].杨小霞,秦大伟.天山马鹿与青海马鹿杂交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

[3].雷天云.应用微卫星DNA分析甘肃马鹿遗传多样性及其与青海马鹿的亲缘关系[D].甘肃农业大学.2009

[4].余群力,孟照刚,张爱萍,冯晓群,曹莹莹.青海马鹿肉营养及活性物质分析[J].营养学报.2008

[5].刘贵元,马寿录,韩青忠.眠乃宁对青海马鹿白唇鹿的保定效果观察[J].养殖与饲料.2008

[6].张才骏,王勇,卢福山.青海马鹿叁种血清同工酶的研究[J].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7

[7].马忠山.青海马鹿和东北梅花鹿杂交试验初报[J].特产研究.1988

标签:;  ;  ;  ;  

青海马鹿论文-柳存,秦大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