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盐分布论文-李志清,王俊,吴苏舒,吴沛沛,徐季雄

营养盐分布论文-李志清,王俊,吴苏舒,吴沛沛,徐季雄

导读:本文包含了营养盐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荡湖,沉积物,营养盐,重金属

营养盐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清,王俊,吴苏舒,吴沛沛,徐季雄[1](2019)在《长荡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与重金属分布及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营养盐和重金属的含量、分析空间分布和评价污染,以期了解长荡湖湖区营养盐和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有机质、总磷和总氮的均值分别为2.47%、695和995 mg/kg,参照评价标准,均为一级断面;重金属Cr、Ni、Cu、Zn、As、Cd、Hg和Pb均值83.60、44.90、39.50、136.50、11.41、0.37、0.05和32.80 mg/kg,均超过了江苏省的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d、Zn、Hg和Cu污染相对较重;在空间分布上,西部区域营养盐数值较高,重金属污染较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任明吉[2](2019)在《珠江虎门河口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珠江虎门河口2016年枯季(1月3~10日)水文水质多要素同步观测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河口动力及氮磷营养盐的潮周期变化,并探讨虎门河口营养盐的环境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大、小潮观测期间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0.59~2.06 mg/l,硝酸盐氮浓度变化范围为1.20~3.54 mg/l,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范围为0.14~0.49 mg/l,磷酸盐浓度变化范围为0.025~0.063 mg/l,且垂向平均浓度分别为1.20 mg/l,1.84 mg/l,0.32 mg/l和0.04 mg/l,揭示虎门河口动力驱动下氮磷营养盐的潮周期差异显着。水文要素盐度和含沙量亦随潮汐涨落变化较大,而水温无明显潮周期变化,且各因子对氮磷营养盐的影响机制不同。外海水团对氮营养盐的稀释混合作用强于磷营养盐,而悬浮泥沙对氮营养盐以吸附作用为主,对磷营养盐吸附与解吸附作用共存。研究结果将为珠江口的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徐淑敏,齐占会,史荣君,刘永,韩婷婷[3](2019)在《水产养殖对亚热带海湾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的影响——以深澳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典型的亚热带养殖海湾——深澳湾海水中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P)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鱼类网箱和贝藻筏式等规模化养殖活动对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对营养盐的潜在限制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深澳湾DIN和PO_4-P浓度及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DIN在秋季最高,夏季最低;PO_4-P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季网箱区的DIN浓度和氮磷比(N/P)低于贝藻养殖区和对照区,而其他3个季节,网箱区的DIN和PO_4-P浓度以及N/P均高于贝藻养殖区和对照区。贝藻养殖区和对照区之间在各个季节,氮、磷营养盐和N/P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各个季节DIN和PO_4-P浓度均高于理论上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阈值,不存在营养盐的绝对限制。夏、冬季的N/P分别为13.6、13.1,低于Redfield值,说明存在N的潜在限制;春、秋季的N/P分别为16.6、19.0,说明P的潜在限制性较强。深澳湾的年均N/P为14.3,全湾受N潜在限制性较强。除夏季外,硝酸盐(NO_3-N)是DIN的主要组成,比例介于51.7%~92.7%,其次为NH_4-N (5.2%~43.8%),亚硝酸盐(NO_2-N)比例最低(2.1%~27.2%),说明深澳湾的氮营养盐达到了热力学平衡状态。与2001年相比,深澳湾海区的DIN和PO_4-P浓度均有下降,由中度营养型转变成贫营养型,年平均N/P更接近Redfield值,说明深澳湾的生产力水平依然受氮限制,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规模化贝藻养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姗,许凡,谢叁桃,郭天星,彭久赞[4](2019)在《合肥市十八联圩湿地表层沉积物营养盐与重金属分布及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联圩是南淝河入巢湖湖口区一处由"退耕还湿"形成的大型人工湿地.为了解其表层沉积物营养盐与重金属分布和污染特征,于2018年7月采集湿地内部和外部毗邻水体共72个位点的沉积物样品进行调查,并对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十八联圩湿地内部水体中,表层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平均含量分别为2 108. 87mg·kg~(-1)、1 448. 82 mg·kg~(-1)和86. 2 g·kg~(-1),而在外部水体中,分别为2 305. 81 mg·kg~(-1)、1 268. 46 mg·kg~(-1)和59. 9 g·kg~(-1).重金属Mn、Cr、Cu、Pb、Cd、As和Hg在湿地内、外部水体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62. 58、42. 12、21. 69、18. 05、0. 63、5. 67和0. 059 mg·kg~(-1); 381. 61、36. 85、24. 74、30. 70、2. 49、6. 47和0. 035 mg·kg~(-1).湿地内水体表层沉积物,在营养盐污染评价中,TN整体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水平,TP整体处于重度污染水平,营养盐整体处于中度至重度污染水平;在有机污染指数评价中,OM整体处于中度至重度污染水平;在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中,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表明,部分区域的Cd与Hg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而湿地外毗邻水体表层沉积物的营养盐水平同样较高,且重金属污染严重,所有位点均达到强生态风险以上.(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杨凡,杨正健,纪道斌,苏青青,龙良红[5](2019)在《叁峡库区不同河段支流丰水期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建设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叁峡库区支流库湾频频暴发水华.为了探究夏季叁峡库区不同支流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于2018年6月对叁峡库区不同河段的叁条支流——香溪河、神农溪和大宁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香溪河、神农溪和大宁河流域水体中总氮浓度均值依次为1. 86、1. 90和1. 43 mg·L~(-1).这3条河流水体中总磷浓度均值依次为0. 09、0. 07和0. 05 mg·L~(-1).单因素ANOVA分析表明,总氮空间差异较显着,表现为神农溪>香溪河>大宁河;总磷空间分布差异显着,表现为香溪河>神农溪>大宁河.香溪河、神农溪和大宁河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的均值依次为6. 41、21. 39和9. 85μg·L~(-1).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这3条河流的叶绿素a浓度与总磷浓度均有显着相关性,其中神农溪与大宁河的叶绿素a浓度还与真光层和混合层之比(Zeu/Zmix)存在显着相关,且香溪河、神农溪和大宁河的氮磷比的均值依次为22. 36、26. 76和28. 6,表明总磷是影响这3条河流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性指标.(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赵显波[6](2019)在《黑土坡耕地冻融过程中水热及营养盐分布实验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深季节冻土区、黑土区、国家商品粮基地、生态脆弱区保护为基础背景,通过对东北黑土坡耕地自然冻融过程的野外实际监测、土样选取及室内土样实验检测分析等方式,获取研究数据及开展相关研究。首先,应用非结构性决策可变模糊优选方法,对黑土坡耕地自然冻融过程中土壤水及营养盐氮、磷分布影响因素进行优选,系统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然后,分别以“土-水-热”、“土-热-水-盐”为主线,对东北黑土坡耕地自然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热及营养盐氮、磷分布进行实验研究。将系统分析与模拟验证方法相结合,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开展了黑土坡耕地自然冻融过程分析。系统分析了黑土坡耕地阴坡与阳坡冻融过程,揭示黑土坡耕地季节融化层发育过程(时间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融化的土层逐渐向深度发展,融化向深层发展过程中土壤温度日较差越来越小,融化向深度方向经历时间呈减少趋势。根据气温、地温及时间变化提出冻融过程分期方法,从秋末到早春的自然冻融循环分为6个时期:冻结前、冻结期、融化初期、融化中期、融化末期和融化后。并定义6个冻融时期与温度及时间的函数,F-T=f(θ,t)f(θa,θs,t),其中,n=1,2,3,4,5,6。(2)分析了黑土坡耕地冻融过程水热时间分布特征。包括黑土坡耕地自然冻融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温度及冻融时间的分布特征及其验证。根据实测微地貌黑土坡耕地冻融过程中黑土耕层剖面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数据,对其进行线性、指数、Gauss模拟,发现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温度变化更接近Gauss分布,并且黑土耕层土壤水含量与冻融时间的变化也符合Gauss分布,利用隔年微地貌坡耕地监测及野外坡耕地定期、定点、分层取样检测数据进一步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黑土坡耕地在冻结前、冻结期、融化初期、融化中期、融化末期和融化后整个冻融过程土壤含水量与冻融时间呈Gauss分布,表层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融化初期。这与黑土区初春融化的自然现象是一致的,即:在初春气温上升、积雪融化、土壤表层融化、土壤底层冻结的条件下,季节性冻土区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将达到峰值;随融化时间延长,融化层向深度发展,土壤表层含水量从饱和呈现不饱和状态。在冻融过程中,黑土坡耕地土壤含水量从坡顶部向底部逐渐增加。(3)开展了黑土坡耕地冻融过程土壤营养盐氮、磷分布特征分析。在野外坡耕地定期、定点、分层取土样,进行冻融过程土壤营养盐氮、磷含量沿坡耕地垂向及坡向小尺度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①冻结前,即秋收后土壤营养盐在坡耕地坡面基本呈均匀分布;②融化后土壤营养盐向地表方向增多;③黑土坡耕地营养盐主要集中在0~20 cm,冻融过程中营养盐在0~10 cm变化显着,从坡顶向坡底方向,在融化后0~10 cm深度营养盐含量增多40%~276%;④融化初期黑土坡耕地营养盐在0~1 cm较冻结前增加显着,可达1~2倍;在融化中期1~5 cm营养盐较冻结前增加十分显着,可达1~2倍;在融化末期1~5 cm营养盐较冻结前增加40%左右,融化后5~10 cm营养盐含量从坡顶向坡底方向逐渐增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控制黑土坡耕地施肥建议,坡顶正常施肥,坡底减少施肥,以保证作物产量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风险。研究成果为季节冻土区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对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水资源保障及区域水环境修复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孙文[7](2019)在《沙河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与病原菌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沉积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区域。地表水中病原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本论文以北运河流域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考察沙河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营养盐与病原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分布特征,研究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水体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与扩散通量;评估营养盐对沉积物、上覆水的潜在富营养化风险,探究氮磷营养盐与病原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时间分布上,汛期氮、磷营养盐含量高于非汛期。在水平空间分布上,非汛期营养盐多呈现出点源污染区>库下游>库上游、库心区的特征,而汛期氮、磷营养物质则主要呈现出点源污染区>库上游、库心区>库下游的特征。在垂直空间分布上,非汛期沉积物TN、TP垂向分布多呈现“增加-减小-增加”叁段式分布,汛期主要为“增加-减小”两段式分布,并且汛期TN、TP的富集层较之非汛期(10~20 cm)上移约5 cm。并且在非汛期与汛期沙河水库沉积物中TN、TP均达到严重污染程度,且富集程度较高。(2)大肠杆菌在沙河水库沉积物中的水平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库下游>点源污染区>库上游>库心区、河道。肠球菌的水平分布特征为:库下游>库上游、库心区>河道、点源污染区。大肠杆菌与肠球菌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特征均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且均在15~25 cm处出现峰值。(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水平空间分布上,沙河水库沉积物中大肠杆菌与TN、TP(p<0.05)均具有显着性正相关关系;肠球菌与TP(p<0.05)具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垂直空间分布上,大肠杆菌在库心区与TN、TP(p<0.05)均具有显着性负相关关系,肠球菌则在点源污染区附近与TN(p<0.01)、TP(p<0.05)均具有显着性负相关关系。在沉积物-水界面上大肠杆菌与TN、TP(p<0.05)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而肠球菌与TN、TP(p<0.01)均具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图23幅,表12个,参考文献109篇(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9-05-30)

张杰,汪院生,郭西亚,朱金格,邓建才[8](2019)在《草型湖区沉积物营养盐分布与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太湖草型湖区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及其污染特征,测定了胥口湾60个表层沉积物样中的总氮(TN)、总磷(TP)、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有机质(OM)的含量,分析其污染水平与来源.结果表明,胥口湾表层沉积物中TN、TP、AN、AP和OM平均含量分别为1 027. 5、423. 2、46. 4、15. 3和17 096. 6 mg·kg-1,且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胥口湾东北部湖区高于其他湖区的特点.胥口湾表层沉积物中TN和TP单项评价指数(STN和STP)平均值分别为1. 75和0. 91,表明TN和TP分别处于中度和轻度污染状态;综合污染指数(FF)的平均值为1. 57,整体上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中,整体上处于清洁状态. C/N比值表明胥口湾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沉积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为无纤维束植物和浮游植物.相关性分析表明,胥口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与总氮具有同源性,但与总磷不具有同源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俊,田学达,王琳杰,余辉[9](2019)在《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空间分布及来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洞庭湖设置20个采样点,测定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总有机碳(TOC)和总磷(TP)浓度,分析营养盐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有机指数评价沉积物有机污染水平,并根据碳氮比(C/N)、~(15)N同位素比例(δ~(15)N)解析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TOC、TN及TP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3 260、1 046和368. 85 mg/kg,不同营养盐浓度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但均呈现自西洞庭湖向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递减的趋势;洞庭湖表层沉积物20%采样点存在有机氮污染,但表层沉积物整体为清洁至尚清洁,未达到有机污染水平;表层沉积物C/N均值为13. 22,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外源输入;δ~(15)N解析进一步表明,陆域土壤中有机质是沉积物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建议加强陆域土壤有机质流失的控制。(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白雪燕,杨福霞,董明帆,吴英璀,陈洪涛[10](2019)在《秋季赤道西太平洋上层水体营养盐的垂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7年秋季在西太平洋进行现场调查数据,探讨了秋季赤道西太平洋表层到300m水层溶解无机营养盐及溶解有机氮(DON)、溶解有机磷(DOP)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NO3-N、PO4-P、SiO3-Si的垂直分布趋势大体相似:垂直分层明显,其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符合大洋营养盐的一般规律。亚硝酸盐在75m以浅和150m以深水层浓度较低,在100m水层附近出现最大值,主要与氨氧化细菌作用下的氨氧化过程或浮游植物的排泄释放有关。DIN、TDN和DIP、TDP的平均含量均随水深逐渐增大;DON和DOP在TDP和TDN中的占比均随水深逐渐降低,高值出现在表层,低值在300m层,反映了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营养盐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珠江虎门河口2016年枯季(1月3~10日)水文水质多要素同步观测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河口动力及氮磷营养盐的潮周期变化,并探讨虎门河口营养盐的环境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大、小潮观测期间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0.59~2.06 mg/l,硝酸盐氮浓度变化范围为1.20~3.54 mg/l,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范围为0.14~0.49 mg/l,磷酸盐浓度变化范围为0.025~0.063 mg/l,且垂向平均浓度分别为1.20 mg/l,1.84 mg/l,0.32 mg/l和0.04 mg/l,揭示虎门河口动力驱动下氮磷营养盐的潮周期差异显着。水文要素盐度和含沙量亦随潮汐涨落变化较大,而水温无明显潮周期变化,且各因子对氮磷营养盐的影响机制不同。外海水团对氮营养盐的稀释混合作用强于磷营养盐,而悬浮泥沙对氮营养盐以吸附作用为主,对磷营养盐吸附与解吸附作用共存。研究结果将为珠江口的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营养盐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清,王俊,吴苏舒,吴沛沛,徐季雄.长荡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与重金属分布及污染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任明吉.珠江虎门河口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J].水资源研究.2019

[3].徐淑敏,齐占会,史荣君,刘永,韩婷婷.水产养殖对亚热带海湾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的影响——以深澳湾为例[J].南方水产科学.2019

[4].陈姗,许凡,谢叁桃,郭天星,彭久赞.合肥市十八联圩湿地表层沉积物营养盐与重金属分布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2019

[5].杨凡,杨正健,纪道斌,苏青青,龙良红.叁峡库区不同河段支流丰水期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9

[6].赵显波.黑土坡耕地冻融过程中水热及营养盐分布实验与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9

[7].孙文.沙河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与病原菌分布特征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9

[8].张杰,汪院生,郭西亚,朱金格,邓建才.草型湖区沉积物营养盐分布与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2019

[9].刘俊,田学达,王琳杰,余辉.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空间分布及来源解析[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9

[10].白雪燕,杨福霞,董明帆,吴英璀,陈洪涛.秋季赤道西太平洋上层水体营养盐的垂直分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标签:;  ;  ;  ;  

营养盐分布论文-李志清,王俊,吴苏舒,吴沛沛,徐季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