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差转动论文-杜双

较差转动论文-杜双

导读:本文包含了较差转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较差转动,中子星,环向磁场,伽马射线暴

较差转动论文文献综述

杜双[1](2016)在《较差转动中子星放大磁场的数值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较大较差转动角速度的中子星会由于磁冻结效应扭曲内部的径向磁场线,放大出一个超过1013T的环向磁场.这个环向磁场的磁浮力大于与其耦合的粒子的重力,能够携带物质冲出中子星外壳,形成喷发.基于此效应提出了较差转动中子星作为伽马射线暴(GRB)和伽马射线暴早期余辉中X射线耀发能源的两个模型,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做了数值计算和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环向磁场的放大速度以及初始条件,指出了这两个模型存在的缺陷,最后提出较差转动中子星可作为快速射电暴(FRB)的能量来源.(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冯天厚[2](2007)在《行星内部对流和较差转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深空探测计划的不断实施,行星科学引起了国际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界的极大关注,人们期望深入研究行星演化过程中诸如磁场是如何产生的、液态核和大气的动力学性质等,以逐步加深人们对太阳系演化的理解。文章中选用准地转流近似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集中讨论快速旋转行星内部对流和较差转动问题。本文中主要进行了以下一些方面的研究工作:1、针对快速旋转行星流体基本展现二维运动基本特征,提取动力学方程中的主要项,建立了一个能较好反映行星内部对流的二维行星准地转流模型,并对线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给出了对流和较差转动的基本物理形态;2、采用区域分解的思想,对非线性问题编写了一套高效的并行差分数值模拟软件,在此基础上,分别数值模拟了地球液态外核、木星大气以及太阳系外飞马座51号b-型行星的流体动力学过程,发现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动力学特征:当非线性效应弱时,系统基本呈现小尺度对流模式;当非线性效应强时,一些小尺度对流胞会将其能量转移到带状环流,系统主要呈现大尺度平均流模式,此时较差转动特征显着,这与实际观测到的现象相符。3、基于二维准地转流模型,首次清楚揭示了行星带状环流产生、维持以及变化的动力学过程:热不稳定性产生小尺度对流胞,由于Coriolis力的作用使其不断将能量输送到具有减弱热输送作用的大尺度带状环流,一定时间后热对流接近停止,而粘滞效应逐步损耗带状环流的能量,从而系统的热输送逐步加强,开始新的热不稳定。此过程说明,带状环流随时间是变化的,这与深空探测结构相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期刊2007-05-01)

张捍卫,许厚泽,郑勇,刘长建[3](2002)在《地球自转的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研究(Ⅱ)——地极移动与地球的较差转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讨论了地球自转变化的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 .地球表面的任何方向的水平运动 ,在惯性空间中看来都是转动 ,由此产生的离心力矩是地壳极移运动的原因 ,极移使地球发生相应的形变 ,也是大规模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原因之一 .此外 ,地球自转产生的Coriolis力是重力分异中的地球各圈层产生差异旋转运动的原因 ,地球的差异旋转是地球自转速率近十年变化、黄赤交角的非摄动长期变化以及近周日自由摆动的原因 .(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02年04期)

张江水,高布锡[4](2000)在《地球的较差转动及其天文动力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首先探讨了地球存在较差转动的可能性 ,证明了即使对于地球这样小的行星 ,其内部仍然可能存在较差转动。然后对地球的较差转动规律及其可能引起的叁种地球动力学效应进行了分析 ;这叁种地球动力学效应是 :地球自转速率的近十年变化 ,黄赤交角的非摄动长期变化以及液核和固核所引起的近周日自由摆动及其对章动的影响。对这叁种地球动力学效应的研究将有助于从另一角度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及其运动形态。(本文来源于《紫金山天文台台刊》期刊2000年02期)

较差转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际深空探测计划的不断实施,行星科学引起了国际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界的极大关注,人们期望深入研究行星演化过程中诸如磁场是如何产生的、液态核和大气的动力学性质等,以逐步加深人们对太阳系演化的理解。文章中选用准地转流近似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集中讨论快速旋转行星内部对流和较差转动问题。本文中主要进行了以下一些方面的研究工作:1、针对快速旋转行星流体基本展现二维运动基本特征,提取动力学方程中的主要项,建立了一个能较好反映行星内部对流的二维行星准地转流模型,并对线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给出了对流和较差转动的基本物理形态;2、采用区域分解的思想,对非线性问题编写了一套高效的并行差分数值模拟软件,在此基础上,分别数值模拟了地球液态外核、木星大气以及太阳系外飞马座51号b-型行星的流体动力学过程,发现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动力学特征:当非线性效应弱时,系统基本呈现小尺度对流模式;当非线性效应强时,一些小尺度对流胞会将其能量转移到带状环流,系统主要呈现大尺度平均流模式,此时较差转动特征显着,这与实际观测到的现象相符。3、基于二维准地转流模型,首次清楚揭示了行星带状环流产生、维持以及变化的动力学过程:热不稳定性产生小尺度对流胞,由于Coriolis力的作用使其不断将能量输送到具有减弱热输送作用的大尺度带状环流,一定时间后热对流接近停止,而粘滞效应逐步损耗带状环流的能量,从而系统的热输送逐步加强,开始新的热不稳定。此过程说明,带状环流随时间是变化的,这与深空探测结构相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较差转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杜双.较差转动中子星放大磁场的数值计算与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冯天厚.行星内部对流和较差转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

[3].张捍卫,许厚泽,郑勇,刘长建.地球自转的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研究(Ⅱ)——地极移动与地球的较差转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

[4].张江水,高布锡.地球的较差转动及其天文动力学效应[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2000

标签:;  ;  ;  ;  

较差转动论文-杜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