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变化论文-张军泽,陈锡云,岳辉,冯冲

森林变化论文-张军泽,陈锡云,岳辉,冯冲

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恢复,生态阈值,后验分布,植被盖度

森林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军泽,陈锡云,岳辉,冯冲[1](2019)在《不同恢复模式下红壤区森林植被盖度变化的阈值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与灌草层变化的阈值效应往往决定着生态恢复工程的成败,若忽视这一效应可能会引发其他生态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建设,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研究了典型红壤区自然和人工恢复模式下乔木层和灌草层盖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前沿的生态阈值评估框架,利用线性模型和叁种阈值模型(包括分段回归模型、阶跃函数模型以及通用模型)评估了不同恢复模式下两种盖度指标之间的阈值效应。模型评估结果的后验分布形式表明:在人工恢复乔木层与灌草层盖度之间存在阈值效应,而在自然恢复模式下则不存在;通过比较各个模型评估结果的精度可知,分段回归模型结果更加准确;进一步利用分段回归模型得出,当前人工恢复样地中乔木层盖度的阈值为42.85%(95%的置信区间为41.57%~44.13%),此时灌草盖度为58.75%,若超过乔木层盖度阈值会使得灌草层盖度开始降低。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红壤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何文剑,王于洋,江民星[2](2019)在《集体林产权改革与森林资源变化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林产权改革对实现中国森林资源永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集体林产权及其结构为视角,归纳分析近20年国内外关于集体林产权改革以及林地产权安全影响森林资源变化的研究,以期廓清集体林产权改革对森林资源影响研究观点及其争议,并分析缺陷和未来研究方向。现有研究多认为集体林产权改革能激励农户造林管护,并减少毁林与森林退化,有效实现森林资源的增长。已有文献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但现有理论研究未能考察中国非农转移客观情景,更忽略了林权之间的交互机制;实证研究缺乏对集体林产权影响森林资源动态效应的分析,也未能妥善处理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未来研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①将劳动力非农转移情境纳入理论模型,并考察各林权之间的交互机制;②科学识别产权及其结构影响森林资源的动态效应;③在计量分析中应重点关注测度偏误、遗漏变量、自选择偏误及双向因果等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雷鸣,田卫新,任东,董婷[3](2019)在《基于对象分类的遥感影像森林变化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森林变化检测应用需求,采用两期高分二号(GF-2)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定义了基于邻域差分绝对值与标准差比的多尺度分割评价函数,用来确定对遥感图像分割的分割尺度、形状因子以及紧凑度。通过试验,利用神经网络分类方法确定了基于对象分类的最优特征组合,并采用基于对象的最近邻(kNN)分类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最后对两期遥感影像分类结果中的森林类别进行变化检测。结果显示,在分类过程中,基于对象的分类总体精度为0.986 6,Kappa系数为0.975 2,高于神经网络和最大似然分类方法。在以森林地为主的丘陵地带变化检测应用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邓永红[4](2019)在《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影响及发展对策——以迪庆州、怒江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迪庆州、怒江州两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对两州期森林资源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森林资源变化原因和森林资源变化对扶贫工作的影响,提出了两州林业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项涛,董响红,郭超,李钟杰[5](2019)在《基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黄颡鱼适生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对温度等相关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的温水性鱼类,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栖息水域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自然资源的分布产生影响。研究基于黄颡鱼物种分布信息、WorldClim气候数据(BCC-CSM1-1、CCSM4和MRI-CGCM3气候变化模型以及RCP2.6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与集成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对黄颡鱼当前、2050s和2070s潜在栖息地进行预测。所研究结果表明:(1)预测模型的Area Under the Curve (AUC)高达0.971,指示模型的泛化能力较好,结果可靠性较高;(2)结点纯度(Node purity)评判表明平均温度日较差和最暖季度降水量是预测黄颡鱼潜在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3)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黄颡鱼的栖息地中心逐渐脱离我国的东部和中部等地并北移,且其高适生区面积逐渐减少。就黄颡鱼潜在栖息地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生态条件进行相关研究,对于黄颡鱼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划分、渔业管理和潜在的生物入侵防控具有现实意义,并可为东亚地区其他淡水鱼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少宇,邹时林,聂炳康[6](2019)在《基于遥感数据的江西省森林资源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全球森林变化遥感数据、DEM数据、江西省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研究区2000-2018年期间各森林类型进行资源动态变化研究;同时,根据潜在的社会经济指标,对森林资源变化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18年期间赣州市、吉安市、新余市森林资源有所减少,与2000年相比,森林覆盖率减少了10%以上;2)2000-2016年森林资源减少呈增加趋势,2016年以后森林资源恢复成效明显,这与人工造林和低效天然次生林改造等森林恢复措施有重要关系;3)与2001-2009年相比,2010-2018年森林资源减少空间聚集度分布较高,由江西省南部逐渐向中部扩散;4)第一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相关性最高,且各潜在因素在0.01水平上呈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曹润,王邵军,陈闽昆,左倩倩,王平[7](2019)在《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野芭蕉Musa acuminata群落、崖豆藤Me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次生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MBC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取样时间、取样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MBC含量产生了显着影响(P<0.05或0.01)。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平均土壤MBC含量表现为野芭蕉群落(1.36 g·kg~(-1))显着高于崖豆藤群落(1.10 g·kg~(-1))与白背桐群落(0.93 g·kg~(-1))(P<0.01);不同恢复阶段土壤MBC含量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均出现在6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且雨季(6、9月)高于干季(3、12月)。3个恢复阶段热带森林中土壤MBC含量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的垂直分布。土壤温度与水分时空变化对土壤MBC具有显着影响(P<0.05),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能够分别解释土壤MBC的60%—90%与57%—9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全氮、水解氮是调控白背桐群落土壤MBC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土壤全氮是野芭蕉群落土壤MBC变化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全氮和硝态氮是崖豆藤群落土壤MBC时空动态主要的控制因素。因此,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植被恢复能够促进土壤MBC的积累但存在样地差异性,土壤MBC含量取决于样地微生境(如温度与水分)及土壤碳/氮养分的状况。(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丁晓曦,刘敏,马勇,金晨[8](2019)在《2017-2018年昆明市森林资源监测指标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展森林资源监测,及时掌握昆明市森林资源状况和动态变化,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促进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以2017-2018年森林资源主要指标监测成果为基数,通过2期卫星影像对比判读,对其森林资源变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昆明市森林面积为1 042 684.52hm~2,较2017年净增8 932.83hm~2,增幅达0.86%。在森林资源增加渠道中,人工造林措施所占比达66.2%。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3个森林资源较少的地区,其资源增长较快,增幅达到3.91%,高于全市森林资源的增速水平(0.86%)。(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邸择雷,乌云娜,宋彦涛,霍光伟,王晓光[9](2019)在《额尔古纳市森林草原过渡带极端气候指数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升高,由此引发的气象灾害也随之增加。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GM(1,1)灾变预测法对1957—2017年额尔古纳市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北方森林草原过渡带极端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57—2017年年平均气温为-2.43℃,增长速率为0.33℃·10 a-1,最低气温的升高是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霜冻日数、冰冻日数、最低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显着下降,而夏天日数、生长季长度、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高气温极小值、暖夜日数、暖昼日数显着上升; 1957—2017年年均降水量为361.6 mm,其中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有效降水日数以8.17 d·10 a-1的速率显着下降,降水强度以3 mm·d-1·10 a-1的速率显着上升,连续有雨日数以0.47 d·10 a-1的变化速率显着下降;使用灰色GM(1,1)模型进行灾变预测,表明额尔古纳市下一次旱灾可能在2027—2028年。(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陈阳,肖玖军,谢刚,廖小锋,金桃[10](2019)在《罗甸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罗甸县2006年和2016年的森林资源调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森林资源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2006年到2016年,罗甸县有林地面积减少了0.46%,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4.55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增加了148.5%,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增加了115.2%。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征占用林地增多,林地面积小幅下降;宜林地、疏林地转变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林龄面积结构变化,单位面积蓄积提高,蓄积随之增加。马尾松、杉木林、阔叶林(硬阔林、其他软阔林、桉树林)面积和蓄积都呈增长,其他针叶林面积和蓄积都减少。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和蓄积都呈大幅增长。经过十年的保护,从森林资源总量上看,森林资源面积、资源分布等达到了构建良性生态系统的基本要求,但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罗甸县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森林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集体林产权改革对实现中国森林资源永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集体林产权及其结构为视角,归纳分析近20年国内外关于集体林产权改革以及林地产权安全影响森林资源变化的研究,以期廓清集体林产权改革对森林资源影响研究观点及其争议,并分析缺陷和未来研究方向。现有研究多认为集体林产权改革能激励农户造林管护,并减少毁林与森林退化,有效实现森林资源的增长。已有文献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但现有理论研究未能考察中国非农转移客观情景,更忽略了林权之间的交互机制;实证研究缺乏对集体林产权影响森林资源动态效应的分析,也未能妥善处理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未来研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①将劳动力非农转移情境纳入理论模型,并考察各林权之间的交互机制;②科学识别产权及其结构影响森林资源的动态效应;③在计量分析中应重点关注测度偏误、遗漏变量、自选择偏误及双向因果等导致的内生性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军泽,陈锡云,岳辉,冯冲.不同恢复模式下红壤区森林植被盖度变化的阈值效应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9

[2].何文剑,王于洋,江民星.集体林产权改革与森林资源变化研究综述[J].资源科学.2019

[3].雷鸣,田卫新,任东,董婷.基于对象分类的遥感影像森林变化检测方法[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4].邓永红.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影响及发展对策——以迪庆州、怒江州为例[J].绿色科技.2019

[5].项涛,董响红,郭超,李钟杰.基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黄颡鱼适生区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9

[6].张少宇,邹时林,聂炳康.基于遥感数据的江西省森林资源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江西科学.2019

[7].曹润,王邵军,陈闽昆,左倩倩,王平.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19

[8].丁晓曦,刘敏,马勇,金晨.2017-2018年昆明市森林资源监测指标变化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9

[9].邸择雷,乌云娜,宋彦涛,霍光伟,王晓光.额尔古纳市森林草原过渡带极端气候指数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9

[10].陈阳,肖玖军,谢刚,廖小锋,金桃.罗甸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J].贵州科学.2019

标签:;  ;  ;  ;  

森林变化论文-张军泽,陈锡云,岳辉,冯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