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前后论文-孙鑫,李兴,勾芒芒

冻融前后论文-孙鑫,李兴,勾芒芒

导读:本文包含了冻融前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乌梁素海,冻融,浮游植物群落,冗余分析

冻融前后论文文献综述

孙鑫,李兴,勾芒芒[1](2019)在《乌梁素海冻融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冰封期前后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也不例外。以往对冰封期湖泊水体在冻融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鲜见报道,为探明冰封期前后湖泊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乌梁素海湖区为研究对象,布置12个采样点,于2016年湖泊水体结冰前的10月、11月、2017年冰封期1月和融冰后的4月和5月采集冰样和水样,分析冰封期前后该湖区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及其变化情况,同时利用冗余分析法(RDA)分析了浮游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观察到的浮游植物共计6门69属120种,种类组成以硅藻为主。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结冰前蓝藻占优势;随着冰封期的到来,蓝藻占比渐少,硅藻占比渐多;融冰后蓝藻占比渐多,硅藻占比渐少。乌梁素海冰封期前后月份南部明水区浮游植物聚集,冰封期1月湖区北部入湖口附近浮游植物丰度较高。根据优势种指示情况可知,乌梁素海冻融前后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丰富度指数反映水体总体污染状况较轻,均匀度指数反映浮游植物分布整体较为均匀稳定;冰封期1月水体浮游植物硅藻门占比很大,群落结构相对简单。RDA排序揭示氨氮(NH_4~+-N)、总磷(TP)、温度(t)、总溶解性固体(TDS)、溶解氧(DO)和透明度(SD)为影响乌梁素海水体冻融前后浮游植物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寒区湖泊浮游植物结构特征变化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宋肖龙[2](2016)在《冻融前后土体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实践和研究成果表明,土体的反复冻胀融沉变形、以及由此引起的土体强度弱化现象是寒区工程构筑物病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土体的冻融机理对揭示冻害发生发展过程,提出合理有效的冻胀防控措施,并进一步丰富冻土力学试验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以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冻融前后土体微观孔隙结构演化过程及分形特征研究”为依托,采用扫描电镜分析土体颗粒分形特征,并深入分析了冻融次数、放大倍数、含水量、土质等因素对土体分形特征的影响规律,以分形维数为媒介,建立了土体微观特征与宏观力学特性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论文采用两种不同塑性指数的土体,以使研究更具有推广性,并进行了相关的物理性质实验,对土的物性指标进行确定,包括颗粒分析、界限含水量、最优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冻结温度等。(2)对不同塑性指数的土体压实成样,并在进行0~10次冻融循环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土体的微观结构进行观测,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土体样品的颗粒与孔隙结构进行观测。研究了土体微观结构特征包括颗粒粒径分布、孔隙直径分布、颗粒的丰度与圆形度、面积孔隙率等相关参数随冻融循环次数改变所发生的变化规律。(3)对经过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土样进行了力学特性的研究,对样品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后得到土体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衡量其工程性能的指标。通过实验对冻融循环后土体应力应变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力学强度有着显着的影响。(4)通过结合土样微观结构特征和宏观力学性质,利用分形理论,测算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并使用分形维数作为土体微观结构特征的度量标准,建立了分形维数与冻融循环次数,及分形维数与无侧限抗压强度之间联系。(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6-06-01)

杨国清[3](2016)在《原状软土冻融前后物理力学特性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软土地区城市地下空间的大量开发,人工冻结法以其超强的适用性与技术可靠性而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区地下工程建设中,如隧道联络通道及泵站施工、盾构进出洞土体加固、地铁修复工程等。而人工冻结法应用过程中,土体的冻胀融沉作用使得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发生变化,通过对原状土与冻融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差异性分析,可以合理预测和控制土体的冻胀融沉并成为相关工程设计的依据,促进人工冻结法在城市地下工程中的推广与应用。本文以宁波黏土这一软土地区典型土层为研究对象,选择冻结冷端温度和解冻条件为影响因素,进行土体的冻胀融沉试验,并对冻融土及其原状土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冻融前后原状软土含水率、干密度、比重、界限含水率、孔隙比、渗透性等物理性质和压缩性、抗剪强度等力学特性的差异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冻融作用单向冻结使得试样含水率重分布,试样上端含水率减小,中下部分含水率增大。冻结冷端温度越低,冻融作用对土体含水率重分布影响越小。相比于强制解冻,自然解冻冻融作用对土体含水率重分布影响更强烈。(2)冻融作用使得土体的干密度减小。试样干密度受冻融作用影响程度从上端至下端逐渐增大。土样干密度受到冻融作用的影响程度随冻结冷端温度降低而减小;不同于自然解冻使土体干密度减小,强制解冻融土中下部干密度减小,而试样上端干密度增大。相比于强制解冻,自然解冻条件下的冻融作用对于原状土的干密度影响更强烈。(3)冻融前后比重大小不变,且与冻融作用的冻结冷端温度和解冻条件无关。(4)经历冻融作用后,土体的塑限、液限及塑性指数均有所增大,且随着冻结冷端温度的增高而增大,不同解冻条件的冻融作用对于土体液塑限及塑性指数的影响较小。(5)冻融作用使得土体孔隙比增大,冻融作用对于试样下端孔隙比影响最大,中部其次,上端最小。冻融作用对土体孔隙比的影响程度随冷端温度升高而变大。自然解冻融土孔隙比均大于原状土,强制解冻融土中部及下端孔隙比大于原状土,而其融土试样上端土样孔隙比小于原状土。(6)经历冻融作用后,土体渗透性明显变大,渗透系数增大1~3倍。冻融土体渗透性随着冷端温度降低而逐渐增大,孔隙比与渗透性呈现正相关关系,干密度与渗透性呈现负相关关系。(7)冻融作用使得土体的压缩性增强,对试样压缩性影响沿试样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冻结冷端温度越低,土样的压缩性受冻融作用的影响越小。自然解冻冻融作用使得土体的压缩性增大,强制解冻冻融作用使得试样中部、下端压缩性增大,上端压缩性则减小,且自然解冻冻融作用较强制解冻冻融作用对土体的压缩性影响更强烈。(8)经历冻融作用后,原状土体的破坏强度降低,黏聚力显着减小,内摩擦角略有增大。随冷端温度的降低,土体的破坏强度减小,冻融土的黏聚力变小,内摩擦角增大。(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月,安明喆,余自若,韩松[4](2015)在《活性粉末混凝土冻融循环前后NaCl溶液的吸入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理解混凝土盐冻破坏机理,研究了NaCl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溶液吸入量的影响规律,并比较了试件表面及芯部吸入面溶液吸入特性的差异;分析了冻融循环1 000次对溶液吸入特性的影响,给出了不同吸入面的毛细吸液系数.研究表明:活性粉末混凝土毛细吸液量随着NaCl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15~180 min和180~540 min两阶段溶液吸入量均与t1/2呈线性关系;试件表面毛细吸液系数远小于芯部;冻融循环1 000次后溶液吸入量显着降低,仅为冻融循环前的0.33倍;冻融循环1 000次后距离试件表面越远的吸入面毛细吸液系数越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康晶,邹磊堂,孔玲[5](2014)在《玻璃纤维及混杂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冻融前后力学性能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作度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标准研究了玻璃纤维及混杂纤维(玻璃纤维和钢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和抗弯韧性的影响,并对比研究了快冻法冻融200次前后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玻璃纤维及混杂纤维可有效降低高性能混凝土冻融前后抗压强度的损失;纤维尤其是钢纤维的掺入能明显提高高性能混凝土冻融前后的劈裂抗拉强度;混杂纤维或单一钢纤维的掺入可提高高性能混凝土冻融前后的弯曲韧性。(本文来源于《北方交通》期刊2014年03期)

孙连波,葛大勇,任福民,梁锐,王政[6](2013)在《现场废弃混凝土制造再生混凝土冻融前后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施工现场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替换70%以下的天然骨料时,可以配置比设计强度低1个标号的混凝土,其强度和劈裂强度均满足要求。其冻融循环200次后抗压强度增加明显,劈裂强度有增加,也有降低,材料脆性增大。(本文来源于《环境卫生工程》期刊2013年06期)

姜春艳[7](2013)在《冻融循环前后细粒土边坡抗剪强度特性参数的变化对边坡变形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以及春秋季温度变差较大,使得冻融循环前、后细粒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易导致边坡因受到冻融作用而发生破坏,对边坡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较大危害。本文主要以新疆地区普遍用作建筑物地基的细粒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研究得出在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密度的冻融循环条件下,细粒土抗剪强度特性参数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的变化规律,并将得出的c、Φ值的变化规律应用到基坑边坡中。运用FLAC3D软件分别对冻融循环前、后的细粒土边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冻融循环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及变形的影响。本文通过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细粒土抗剪强度特性参数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2)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细粒土抗剪强度特性参数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3)无论何种条件下,经过冻融循环作用后细粒土试样的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粘聚力c降低的程度大约为7.7%–11%,内摩擦角Φ降低的程度大约为2.9%–7.2%。(4)利用FLAC3D软件对冻融循环前、后的边坡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后发现,冻融后的边坡与冻融前的相比,安全系数有所下降,边坡的最大位移也明显增大。冻融循环作用对边坡的稳定性和边坡的变形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李鸿岩,赵兴绪,张勇,贺钰烜,杨永新[8](2011)在《绵羊精子冻融前后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和分析绵羊精子冻融前后的差异蛋白质。【方法】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精子蛋白,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用PDQuest8.0软件检测分析差异蛋白质斑点并经液相色谱串联离子阱质谱鉴定。【结果】鲜冻精凝胶图谱分析后得到14个差异蛋白斑点,在国际生物信息学中心数据库搜索到相对应的5种蛋白质:推定的热休克蛋白70.1、转录因子AP-2α蛋白、烯醇酶、烯醇酶1和血清白蛋白前体。在解冻精子中,推定的热休克蛋白70.1、烯醇酶和烯醇酶1含量减少,转录因子AP-2α蛋白含量增加,血清白蛋白前体来源于精浆。【结论】绵羊精子经冷冻、解冻后,蛋白质存在差异,对差异蛋白质的研究有利于探索绵羊精子在冷冻过程中的生理状态,为进一步研究绵羊精子蛋白质组学及揭示精子冻伤机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4期)

李宝富,熊黑钢,龙桃,张建兵[9](2011)在《田块尺度下冻融前后土壤剖面盐分空间变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冻融过程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奇台县农田冻融前、后土壤含盐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1)冻融前,表层(0-20 cm)土壤含盐量(0.11%)最低,且基本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大。而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基本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2)冻融后,表层(0-20 cm)含盐量(0.14%)变为最高。春季积盐现象明显(主要发生在60 cm深度以上),但尤以表层最为严重(积盐率达30.0%)。模拟秋季灌溉洗盐效果显着,剖面平均(100 cm深度以上)含盐量减少率为8.16%。而且洗盐深度大于100cm。另外,各层土壤含盐量的变异性(中等变异性)未变,但变异系数增大(除40-60cm深度外)。剖面上部土壤盐分的理论模型由指数模型为主均变为高斯模型,且变程增大明显;而底部由高斯模型转为球状模型,且变程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阮崇美[10](2010)在《山羊精子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优化及冻融前后精子差异蛋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组学及其技术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热点领域之一,它标志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作为精子发挥生物学功能的物质基础,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蛋白质组学在人类医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特别在男性生殖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动物繁殖领域鲜有报道,特别是绵、山羊精子蛋白质组学及精子冷冻损伤的蛋白质组学机理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试验以黄淮山羊的鲜精和冻精为试验材料,运用蛋白质组学原理对精子蛋白提取制备方法、蛋白组电泳分离、蛋白染色方法和2-DE电泳程序进行优化,从而优化了山羊精子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体系;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冻融前后山羊精子蛋白质的变化规律,通过软件分析寻找差异蛋白质,旨在通过揭示冷冻导致蛋白质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实质来阐明精子超低温冷冻损伤的机理,为促进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采用改进的热Trizol方法分离提取山羊精子蛋白,较报道的尿素-盐酸胍两步裂解法操作更简单易行,提取效率高,蛋白制备完全,可重复性高。(2)运用11cm(pH 3-10)的固相胶条结合优化后的等电聚焦程序,得到的图谱背景清晰、凝胶上蛋白质点多,蛋白质点间距增宽,重迭蛋白点少,蛋白点分辨率高,拖尾现象避免。(3)运用考马斯亮蓝法和银染法作对比,结果显示蛋白对银染法的灵敏度高些,可分辨低丰度的蛋白,独立的蛋白点更多,分布也更广泛,但与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相比较差异不明显。(4)对2-DE电泳程序进行优化,采用主动水化50V、16.5h,S1和S2步的除盐彻底保证了S3步的电压能顺利提升到4000V,从样品的聚焦效果可以看出,避免了横向拖尾,蛋白点分离较好。(5)采用以上优化程序和方法,对鲜精和冻精精子蛋白的2-DE电泳图谱做了比较发现:鲜精的蛋白位点重复性较高的有650±10个,冻精的蛋白位点重复性较高的有600±10个。冷冻导致精子蛋白丢失约为50个,而且冻精多表现为大分子量蛋白的丢失,大部分分布于60KD-100KD之间,其中60KD-80KD之间蛋白丢失约18个,80KD-100KD之间蛋白丢失近20个,12KD-60KD之间蛋白丢失近12个。综上所述,本研究优化的山羊精子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体系,重复性高,稳定性好,初步确定了冷冻引起的山羊精子缺失的差异蛋白质点数目,适合山羊精子蛋白质组学更深入的研究,为后续的一级质谱、串联质谱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差异蛋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冻融前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程实践和研究成果表明,土体的反复冻胀融沉变形、以及由此引起的土体强度弱化现象是寒区工程构筑物病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土体的冻融机理对揭示冻害发生发展过程,提出合理有效的冻胀防控措施,并进一步丰富冻土力学试验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以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冻融前后土体微观孔隙结构演化过程及分形特征研究”为依托,采用扫描电镜分析土体颗粒分形特征,并深入分析了冻融次数、放大倍数、含水量、土质等因素对土体分形特征的影响规律,以分形维数为媒介,建立了土体微观特征与宏观力学特性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论文采用两种不同塑性指数的土体,以使研究更具有推广性,并进行了相关的物理性质实验,对土的物性指标进行确定,包括颗粒分析、界限含水量、最优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冻结温度等。(2)对不同塑性指数的土体压实成样,并在进行0~10次冻融循环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土体的微观结构进行观测,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土体样品的颗粒与孔隙结构进行观测。研究了土体微观结构特征包括颗粒粒径分布、孔隙直径分布、颗粒的丰度与圆形度、面积孔隙率等相关参数随冻融循环次数改变所发生的变化规律。(3)对经过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土样进行了力学特性的研究,对样品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后得到土体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衡量其工程性能的指标。通过实验对冻融循环后土体应力应变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力学强度有着显着的影响。(4)通过结合土样微观结构特征和宏观力学性质,利用分形理论,测算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并使用分形维数作为土体微观结构特征的度量标准,建立了分形维数与冻融循环次数,及分形维数与无侧限抗压强度之间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冻融前后论文参考文献

[1].孙鑫,李兴,勾芒芒.乌梁素海冻融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9

[2].宋肖龙.冻融前后土体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

[3].杨国清.原状软土冻融前后物理力学特性差异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

[4].王月,安明喆,余自若,韩松.活性粉末混凝土冻融循环前后NaCl溶液的吸入特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

[5].康晶,邹磊堂,孔玲.玻璃纤维及混杂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冻融前后力学性能对比研究[J].北方交通.2014

[6].孙连波,葛大勇,任福民,梁锐,王政.现场废弃混凝土制造再生混凝土冻融前后性能的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3

[7].姜春艳.冻融循环前后细粒土边坡抗剪强度特性参数的变化对边坡变形的影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

[8].李鸿岩,赵兴绪,张勇,贺钰烜,杨永新.绵羊精子冻融前后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1

[9].李宝富,熊黑钢,龙桃,张建兵.田块尺度下冻融前后土壤剖面盐分空间变异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

[10].阮崇美.山羊精子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优化及冻融前后精子差异蛋白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0

标签:;  ;  ;  ;  

冻融前后论文-孙鑫,李兴,勾芒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