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留学生小说论文-解孝娟

台湾留学生小说论文-解孝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台湾留学生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台湾,留学生,作家,小说

台湾留学生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解孝娟[1](2017)在《台湾“留学生作家”留美小说的“他者”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留学生作家"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成为在美国生活的"他者"。留美生活的困苦、精神的苦闷、异质文化间的冲突时常涌现在他们的笔端,成为他们作为边缘人的"他者"的叙事。在叙事中,由"他者"之境带来的浓重的文化乡愁为他们的小说染上了浓郁的美学色泽。这种叙事与美学色泽是他们作为早期旅外作家人类学视域的产物,也是他们小说突出的群体特征,这无疑为20世纪中国文学带来了别样的叙事与色彩。(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论衡》期刊2017年01期)

郭运恒[2](2015)在《台湾留学生小说与大陆新移民小说怀乡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怀想中的乡愁与追溯中的怀旧"移民生活"和"中国怀想",是移民小说创作中常见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移民作家在西方异域境遇下的磨砺适应过程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现有素材,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无法彻底地隔断与母族的天然联系,所以他们又会频频地回望来时之路,反复回味故家的生活。然而,台湾留学生作家和大陆新移民作家由于对于故乡想望的目的和心态不同,因此他们在回望故乡时也呈现出不(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5年02期)

王云霞[3](2011)在《台湾留学生小说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留学生小说,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是中国留学生文学中最具创作实绩的一支,在丰富中国文学的表现范围和扩大国人的认知领域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具有文学与社会学的双重价值与意义。本文以台湾旅美代表作家于梨华、白先勇、张系国、丛延、聂华苓、欧阳子等人在20世纪60、70年代创作的反映一般美籍华人生活、命运的文学作品中的小说部分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从主题的角度分析60、70年代的台湾留学生小说,在综合分类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主题,从而透视当代旅美作家对居美华人处境的理解。本文首先从宏观上概括出了“异乡人的生存窘境”和“边缘人的寻根情结”两大主题,并从作家们对留美学生在异国物质上的艰难与辛酸、精神上的寂寞与失落、感情上在“婚姻”这座围城内外的无奈与焦灼等生存经验的书写以及对他们因远离故乡与亲人而产生的无根之痛和寻根之苦的沉痛体验的刻画等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阐释;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研究,不同于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研究。同时,本文不仅从思想内容层面概括、分析作品的主题,且致力于从文学形式的角度去理解主题,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作品中出现的典型意象如张系国、白先勇、丛苏等人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死亡”意象和于梨华作品中的“口香糖”、“香烟”、“烟斗”等具有相似功能的“香烟”意象群进行解读,挖掘抽象性的主题如何通过具体的意象得以体现,从而凸现出作家在文本中是如何把主题艺术化地呈现给读者、做到文质并重的。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从文学层面去把握文学现象和本质,通过对台湾留学生小说主题内容层面的梳理与归纳及对主题的具体形式的分析与总结的研究,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立体、通透的认知与把握。同时力图通过对作家文本主题的多层次研究,深刻认识作品本身所蕴含社会生活容量、所承载社会意义及其体现的艺术价值,从中吸取从文学到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人们打开一个看世界的新窗口,为我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寻找新的生长点。(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1-06-01)

李秋丽[4](2008)在《寻求者的精神秘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留学生小说为华文文学留下了一系列鲜明的留学旅居海外的华人群像,台湾留学生小说作家们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切身实感表述了海外留学生和旅外华人的精神秘史。本文将以于梨华、聂华苓、白先勇、张系国、陈若曦、赵淑侠等的主要小说为例,从台湾留学生小说的人物着手,透过对各类人物内心的描画以及他们在夹缝中不断寻求平衡点的内心矛盾、彷徨、认同的变化轨迹的梳理,分析挖掘蕴含在人物背后的丰富复杂的文化意涵,剖析小说内外一代海外留学生和旅外华人处在夹缝中的危机与焦虑,凸现他们困惑中的突围与思考及跨文化视阈中普遍的人文关怀,并归纳作家们为传达丰富意涵所运用的刻画人物的巧妙手法,在历史的、文化的、作家创作等纬度上把握台湾留学生小说,追寻它留给华文文学难以磨灭、耐人寻味的精神动力和经验财富,以期挖掘出台湾留学生小说为全球化语境下“华文文学自我传承、影响机制中,民族性的延续、丰富”带来的某些线索。(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1-01)

华壑[5](1991)在《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析台湾留学生小说的“放逐”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放逐”是中国台湾留美学生共同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台湾留学生小说通过对留美学生走上“放逐”之路,意识到“失落”和“放逐”,到开始心灵自救,开始摆脱“放逐”和“寻根”的描写,揭示了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台湾留美学生的精神变化。“放逐”从而成为台湾留学生小说的主题。(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91年01期)

庆华,大壑[6](1990)在《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析台湾留学生小说的“放逐”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于梨华说:“九年,从一个把梦顶在头上的大学生,到一个把梦捧在手中的留学生,到一个把梦踩在脚下的女人——家庭妇女”。白先勇说:“去国日久,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乡愁日深”,“虽然在课堂里念的是西洋文学,可是从图书馆借的,都是一大迭一大迭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的书。”这两段话,道出了一代留美学生(包括他们自己)漂泊异国的真切感受,也可用来诠释为何他们的小说被称为“浪子的悲歌”,其笔下的人物自称也被称为放逐的一代,无根的一代,失落的一代。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批小说,作者不同,切人生活的角度各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也各具风采,但特定的生活内涵却显示了它们“类”的倾向和特征,这就是留美学生共同的生活遭遇和共同的心路历程所揭示的共同主题——放逐。(本文来源于《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期刊1990年00期)

台湾留学生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怀想中的乡愁与追溯中的怀旧"移民生活"和"中国怀想",是移民小说创作中常见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移民作家在西方异域境遇下的磨砺适应过程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现有素材,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无法彻底地隔断与母族的天然联系,所以他们又会频频地回望来时之路,反复回味故家的生活。然而,台湾留学生作家和大陆新移民作家由于对于故乡想望的目的和心态不同,因此他们在回望故乡时也呈现出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台湾留学生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解孝娟.台湾“留学生作家”留美小说的“他者”叙事[J].中国文化论衡.2017

[2].郭运恒.台湾留学生小说与大陆新移民小说怀乡主题[J].小说评论.2015

[3].王云霞.台湾留学生小说主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1

[4].李秋丽.寻求者的精神秘史[D].苏州大学.2008

[5].华壑.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析台湾留学生小说的“放逐”主题[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

[6].庆华,大壑.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析台湾留学生小说的“放逐”主题[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0

标签:;  ;  ;  ;  

台湾留学生小说论文-解孝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