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辐射平衡论文-殷代英,屈建军,余晔,赵素平,李芳

地表辐射平衡论文-殷代英,屈建军,余晔,赵素平,李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表辐射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典型天气,辐射变化,反照率,湖泊湿地系统

地表辐射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殷代英,屈建军,余晔,赵素平,李芳[1](2018)在《敦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地表辐射平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3年干旱环境背景下敦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辐射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的辐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天气背景,各辐射分量的日变化过程差异较大,晴天变化曲线呈平滑的单峰型,多云天气平滑度不如晴天,阴天、雨天和沙尘天气呈现了不规则的多峰型变化;各季辐射通量的日变化都呈单峰型,但收入量差异较大,极值出现的时间也不相同。向下短波辐射、向上和向下长波辐射、净辐射月总量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向上短波辐射的月总量的季节变化不太明显。各辐射分量日平均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春季较大,秋、冬季较小,最大值出现在6月或7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或1月。生长季的地表反照率要低于非生长季,各季日平均反照率都是早晚高,中午低,呈"U"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1期)

李丹华,文莉娟,隆霄,陈世强[2](2016)在《黄河源区玛曲叁次积雪过程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科学院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11年12月-2012年3月的观测资料,对比研究了黄河源区玛曲不同土壤冻融状态和气象条件下叁次积雪过程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研究表明:降雪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气溶胶含量,使得降雪后晴天太阳辐射比降雪前太阳辐射增多。从1月到3月,晴天平均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分别为415.45W/m2,503.34W/m2,585.09W/m2。降雪后净长、短波辐射和净辐射都有所减小,随着积雪的融化绝对值逐渐增大。有雪时地气温差减小导致感热减小,融雪时潜热增大,第二次降雪过程后的感热和潜热及其和都大于第一次过程,而第叁次过程潜热大于前两次过程其值达120w/m2,但感潜热之和小于第二次过程,这是因为这次过程土壤开始融化,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一部分能量向土壤传输导致地气温差减小,感热减小。另外,2月18日出现负感热达-50W/m2,对应的潜热达到300W/m2,这是因为这一天风速较大,吹走了水汽,使得地-气间的水汽差增大导致潜热增大,消耗的地表能量使地表温度降低,出现负感热。(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亚洲季风与冰冻圈》期刊2016-11-01)

杨帆,邵全琴,李愈哲,樊江文,包玉海[3](2016)在《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草地开垦对地表辐射收支与水热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草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涡度相关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生长季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辐射和水热通量之异同,揭示了草地开垦影响地表辐射收支与水热平衡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植被生长季(5月—9月),草地开垦引起太阳总辐射增加了10.74%,短波反射辐射减少了14.20%,净辐射增加了35.16%;在水热通量方面,草地开垦引起潜热通量日积分平均值增加了0.20MJ/m~2,同时显热通量减少了0.09 MJ/m~2;生长季内地表反照率减小,表征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有升高气温的趋势;非生长季内地表反照率增加,有降低气温趋势,此外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湿度存在负指数关系;波文比在植被生长早期和末期增加,生长旺期减小,说明草地开垦与影响着近地表大气状态,从而改变了区域气候。(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7期)

杨帆,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何清,郑新倩,那木尔[4](2015)在《巴丹吉林沙漠拐子湖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3年7月、10月和2014年1月、4月巴丹吉林沙漠北缘拐子湖流动沙地地表辐射、土壤热通量、土壤温湿度和湍流通量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拐子湖地区地表辐射收支和能量通量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及能量分配和闭合状况。结果表明:地表辐射各分量和能量平衡分量的月平均日变化结果整体均表现为标准的单峰型日循环形态,受不同季节影响,日变化曲线存在显着的季节变化差异,各分量均呈7月最大、1月最小、4月大于10月,1月和7月的Rs↓、Rs↑、Rl↑、Rl↓、Rn日均值依次为98.9 W·m-2和614.6 W·m-2、34.6 W·m-2和87.3 W·m-2、276.9 W·m-2和494.2W·m-2、214.8W·m-2和385.0W·m-2、0.4W·m-2和128.7W·m-2。与塔中、肖塘等地相比,该区域具有相对较高的地表反照率,整体呈冬季高夏季低,年均0.34。1月和7月的H、LE、G0日均值依次为4.7 W·m-2和78.8 W·m-2、0.3 W·m-2和20.3 W·m-2、2.9 W·m-2和35.0 W·m-2。从能量分配来看,研究区干旱的气候和极低的植被覆盖造成了各季节全天潜热通量占净辐射份额始终较小,白天以感热为能量的主要消耗形式,土壤热通量次之。此外,Rn于正午达到日峰值后逐渐减小,受辐射强迫升温的地面以感热形式对空气的热量输送却不断持续,而促使H/Rn日间始终保持明显的增长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5年06期)

王庆峰,张廷军,彭小清[5](2013)在《黑河上游阿柔草场冻融过程及其对地表辐射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河上游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取得陆而过程观测资料,分析了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热变化及其对地表反照率、辐射平衡各分量和净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层土壤的始冻期和解冻期均滞后于上层土壤的.冻结速率与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反相位变化,而自上融化的速率则与气温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土壤水分在始冻期和解冻期前后变化很大,而在完全冻结期变化较小.在始冻期前后土壤水分的变化主世是由土壤水的相变和土层间的水分迁移造成的,而解冻期前后的则是土壤水的桕变、降水过程和地表蒸散共同作用的结果.完全冻结期的地表反照率大于始冻期和解冻期的.冻融过程中的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变化可以分为叁个阶段:减小—增加—略微减小.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变化则可分成减小-增加-略微增加叁个阶段.受太阳短波辐射的控制,净辐射依次表现为减小—增大—增大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李晓东,李凤霞,周秉荣,祁栋林,肖宏斌[6](2012)在《黄河源头玛多县高寒草甸地表辐射平衡及土壤热状况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黄河源头玛多县典型高寒草甸地表辐射及土壤热状况的变化特征,为黄河源头极其脆弱的高寒草甸发展方向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黄河源头玛多县典型高寒草甸观测点2009-11-01-2010-10-31每天5min的观测资料,分析玛多高寒草甸辐射及土壤热状况的变化特征。【结果】玛多地区各辐射分量均存在明显的变化特征,除反射辐射外,总辐射、有效辐射和净辐射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各辐射分量的日变化呈现典型的单峰结构。春夏秋冬地表反射率变化幅度较小,总体均呈"U"型变化,其日变化与太阳高度角关系密切。土壤温度梯度在1月份最大,7月份最小;10-4月土壤温度梯度为负值,4-9月为正值。土壤温度梯度与地表净辐射的相关系数为-0.815,通过了0.01的置信度检验。土壤热通量在表层(10cm)振荡比较明显,说明表层热通量易受外界影响,而在30cm及以下土层土壤热通量变化幅度较小。【结论】黄河源头高寒草甸总辐射、净辐射、反射辐射和有效辐射均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最小值出现在夜间而最大值出现在白天。土壤热通量在春季和夏季均为正值,土壤热量从浅层土壤向深层乃至更深层传输,这段时间内土壤是热量的"汇",冬季则相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12期)

陈世强,吕世华,奥银焕,张宇,李锁锁[7](2011)在《夏季不同天气背景和灌溉条件下绿洲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5年"绿洲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野外观测实验(JTEX)资料,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背景下的金塔绿洲小气候特征、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和土壤湿度背景下的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有较大差异.观测中发现有较大的能量不平衡差额,晴天时的能量亏损大于阴天的.(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1年03期)

丁张巍,温之平,黎伟标,简茂球,颜昭潮[8](2011)在《广东龙门地区草地下垫面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观测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9年9月-2010年1月在广东省龙门县收集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比较了广东龙门地区草地下垫面秋、冬季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通量特征。发现地表辐射平衡分量和能量平衡分量都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典型晴天下辐射通量除长波辐射外均表现为标准的单峰日循环形态。在阴、雨天,辐射通量日变化曲线波动大,出现双峰甚至是多峰的形态。地面长波辐射略大于大气长波辐射,两者的差值在雨天、阴天、晴天依次增大。在辐射平衡中,地面长波辐射贡献最大,大气长波辐射次之,再依次为太阳短波辐射、净辐射和反射辐射。与晴天相比,阴天潜热、感热均减少。与秋季相比,冬季潜热减少,感热增加。在晚上存在负水汽输送现象。降水天里地热流量全天为负值,土壤从深层向地表释放热量。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地表和浅层土壤温度都表现为准正弦曲线。土壤温度的活动层基本在10 cm土壤层内,各层土壤温度峰(谷)值出现的时间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延迟,10 cm以下土壤温度几乎无日变化特征,雨天时地面和浅层土壤温度呈下降趋势。各层土壤温度不仅跟天气状况有关,晴天高于阴天,还存在秋季地温度高于冬季的季节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王秀丽[9](2011)在《北京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的观测及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均匀下垫面上的地气相互作用较平坦下垫面更为复杂,影响着天气过程的演变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北京城区是典型的城市下垫面,郊区多为农林混合下垫面,城、郊的动力热力特征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对华北地区天气、气候、环境的形成与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北京密云站2007年1、4、8、10月的涡度相关仪及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郊区下垫面的辐射通量、反照率及能量通量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1、4、8、10月观测数据能量平衡闭合度(OLS方法)分别为82%、97%、72%、83%,总体闭合度76%,数据质量较好。(2)晴天向上长波辐射1、4、8、10月平均值为分别为279.6、381.5、430、358.7 W/m2,由于农林混合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响应短波辐射时间分别为1月0.5hr,8月1.5hr,4月及10月介于0.5-1.5hr之间。(3)随下垫面植被长势和土壤湿度变化,反照率有明显改变,各月晴天平均值分别为:1月0.183、4月0.143、8月0.133、10月0.139,由于非均匀下垫面通量贡献率随太阳辐射方向而变化,各月均存在日变化不对称现象。8月份反照率低于同期同纬度固城站观测值0.19。(4)由于农林混合下垫面状态变化,1、4、10月能量主要分配于显热交换,8月主要用于潜热交换。阴天能量分配特征与晴天一致。进一步应用WRF模式耦合单层冠层模型,同时采用MODIS下垫面数据更新了模式自带下垫面利用类型,选择晴天小风天气,以2007年1月11日18:00-13日00:00时作为冬季算例代表,8月29日18:00-31日00:00时作为夏季算例代表,模拟分析了北京市非均匀地表条件下的城郊气象要素、湍流活动、地气通量及辐射交换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1)冬夏季算例模拟的辐射分量及能量通量与观测值的吻合度较好。冬季城市边界层高度最高可达到1000米左右,而郊区边界层最高值为700米;城市夜间逆温率不超过0.4K/100m,而郊区逆温率最大可达3.8K/100m。(2)夏季边界层的发展较冬季充分。郊区混合层发展趋势较缓,11:00-14:00时均比同一时次城市的边界层高度低200m左右,15:00,城郊混合层高度均达1600m,18:00郊区迅速下降至900m,而城市仍保持不变。郊区逆温强度在2.7-4.2K/100m之间,而城区由于建筑物冠层的持热作用,逆温率仅在1.1-1.9K/100m之间。(3)城市湍流动能远大于郊区下垫面,在日出后增长也较快。冬季算例白天城市湍流动能最大值达到0.59m2·s-2,而郊区仅为0.39m2·s-2;夏季湍流动能高于冬季,城市的最大值出现在12:00,达0.76m2·s-2,郊区最大值出现在14:00,达0.57m2·s-2。(4)夏季算例,城市显热通量全天均为正值,高于其他下垫面;城市下垫面含水量少,全天的潜热交换均很弱;城市冠层可以储存较多热量,故城市土壤热通量全天绝对值都为最大,11:00达270W/m2,02:00为-80W/m2。(5)冬季,由于城市的湍流交换系数大,温度混合均匀,显热通量并不是一个高值区;空气干燥,城市潜热通量最大值仅为1.5W/m2;城市收入的能量主要分配于土壤热通量,正午最大值达150W/m2;净辐射白天为高值区,夜间为低值区。(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1-05-01)

丁张巍,温之平,黎伟标,简茂球,颜昭潮[10](2010)在《广东龙门地区草地下垫面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观测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9年9月—2010年1月在广东省龙门县设点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比较了广东龙门地区草地下垫面秋、冬季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通量特征。发现典型晴天下辐射通量除长波辐射外均表现为标准的单峰日循环形态。在阴、雨天,日变化曲线波动大,出现双峰甚至是多峰的形态。地面长波辐射略大于大气长波辐射,两者的差值在雨天、阴天,晴天依次增大。在辐射平衡中,地面长波辐射贡献最大,大气长波辐射次之,再依次为太阳短波辐射、净辐射和反射辐射。与晴天相比,阴天潜热、感热均减少。与秋季相比,冬季潜热减少,感热增加。在晚上存在负水汽输送现象。降水天里地热流量全天为负值,土壤从深层向地表释放热量。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地表和浅层土壤温度都表现为准正弦曲线。土壤温度的活动层基本在10cm土壤层内,各层土壤温度峰(谷)值出现的时间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延迟,10cm以下土壤温度几乎无日变化特征,雨天时地面和浅层土壤温度呈下降趋势。各层土壤温度不仅跟天气状况有关,晴天高于阴天,还存在秋季地温度高于冬季的季节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9-16)

地表辐射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中国科学院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11年12月-2012年3月的观测资料,对比研究了黄河源区玛曲不同土壤冻融状态和气象条件下叁次积雪过程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研究表明:降雪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气溶胶含量,使得降雪后晴天太阳辐射比降雪前太阳辐射增多。从1月到3月,晴天平均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分别为415.45W/m2,503.34W/m2,585.09W/m2。降雪后净长、短波辐射和净辐射都有所减小,随着积雪的融化绝对值逐渐增大。有雪时地气温差减小导致感热减小,融雪时潜热增大,第二次降雪过程后的感热和潜热及其和都大于第一次过程,而第叁次过程潜热大于前两次过程其值达120w/m2,但感潜热之和小于第二次过程,这是因为这次过程土壤开始融化,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一部分能量向土壤传输导致地气温差减小,感热减小。另外,2月18日出现负感热达-50W/m2,对应的潜热达到300W/m2,这是因为这一天风速较大,吹走了水汽,使得地-气间的水汽差增大导致潜热增大,消耗的地表能量使地表温度降低,出现负感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表辐射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殷代英,屈建军,余晔,赵素平,李芳.敦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地表辐射平衡特征[J].中国沙漠.2018

[2].李丹华,文莉娟,隆霄,陈世强.黄河源区玛曲叁次积雪过程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对比研究[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亚洲季风与冰冻圈.2016

[3].杨帆,邵全琴,李愈哲,樊江文,包玉海.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草地开垦对地表辐射收支与水热平衡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

[4].杨帆,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何清,郑新倩,那木尔.巴丹吉林沙漠拐子湖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特征[J].中国沙漠.2015

[5].王庆峰,张廷军,彭小清.黑河上游阿柔草场冻融过程及其对地表辐射平衡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李晓东,李凤霞,周秉荣,祁栋林,肖宏斌.黄河源头玛多县高寒草甸地表辐射平衡及土壤热状况变化规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陈世强,吕世华,奥银焕,张宇,李锁锁.夏季不同天气背景和灌溉条件下绿洲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J].冰川冻土.2011

[8].丁张巍,温之平,黎伟标,简茂球,颜昭潮.广东龙门地区草地下垫面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观测和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9].王秀丽.北京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的观测及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

[10].丁张巍,温之平,黎伟标,简茂球,颜昭潮.广东龙门地区草地下垫面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观测和分析[C].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

标签:;  ;  ;  ;  

地表辐射平衡论文-殷代英,屈建军,余晔,赵素平,李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