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论文-康南,周鹏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论文-康南,周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汽车横摆稳定性控制系统,操纵稳定性,联合仿真,CarSim-simulink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康南,周鹏[1](2019)在《基于联合仿真的汽车横摆稳定性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汽车在极限行驶工况下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基于CarSim,建立了非线性汽车整车仿真模型,设计了汽车横摆稳定性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采用分层控制方式,分为顶层横摆力矩控制器、中间层制动力分配器和底层车轮滑移率调节器叁个部分。顶层横摆力矩控制器决策出附加横摆力矩,用以改善整车的横摆稳定性;中间层制动力分配器合理分配了四个车轮的制动力,用以实现顶层控制器输出的附加横摆力矩;底层滑移率调节器采用基于逻辑门的限值方法,用以防止车轮抱死。搭建了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通过两次单移线操作模拟两次超车换道试验,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极限工况下,该控制方案能够显着地改善整车的横摆稳定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整车行驶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忠强,李德贵,申慧君[2](2019)在《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稳定性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线控转向系统的工作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汽车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性,为了保证线控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能够满足驾驶要求,提出了采用波变量方法对线控转向系统进行稳定性控制。对线控转向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通过Matlab/Simulink和Carsim软件进行联合仿真实验,最后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08期)

谭洪亮[3](2019)在《基于可拓模式识别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轮毂电机驱动汽车各轮转矩独立可控的特点,分别进行了基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的整车稳定性控制研究以及基于电机工作状态考虑的驱动控制策略研究。首先,利用Carsim/Simulink建立了轮毂电机驱动汽车动力学模型,同时搭建了二自由度参考模型和电机模型。其次,以汽车横摆角速度偏差和质心侧偏角作为评判车辆稳定性的特征量,对汽车的稳定性状态进行了不同等级区域的划分,在不同等级区域内分别采用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控制实现了整车稳定性控制。通过转矩平均分配仿真验证了整个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然后,着眼于多电机的使用势必会引起故障率增加,且综合能效降低的问题,基于电机工作状态的考虑,分别提出了面向能效的和面向电机失效的整车驱动控制策略。当各轮电机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在保证车辆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各轮的转矩优化分配,以提高整车能效;当存在电机故障时,则根据故障电机的数量和相对位置,判断车辆是否能够继续行驶或停车处理。若能继续行驶,则通过在正常电机间对需求转矩的再分配实现故障车辆的稳定性行驶。最后通过仿真对此驱动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策略有效。最后,分别设计搭建了轮毂电机实验台架和试验车平台,并进行了相关的开发及试验工作。首先基于轮毂电机实验台架,对电机和磁粉制动器分别进行了标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车驱动控制策略的部分硬件在环试验;其次对试验车平台的控制架构和轮速采集算法分别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通过实车平台对两前轮电机失效情况下的稳定性控制及驱动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黄开启,王新健,瞿桂鹏[4](2018)在《基于主动轮胎力的汽车稳定性协调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质心侧偏角逻辑门和横摆角速度跟踪的电子稳定程序(ESP)和主动前轮转向(AFS)主动轮胎力模糊协调控制策略。该控制系统采用分层结构,设计了ESP单神经元自适应比例微分积分(PID)控制器、理想变传动比前馈加横摆角速度滑模反馈AFS控制器作为下层控制器;根据不同行驶工况,上层模糊协调控制器决策各子系统的最优分配权重,实现车辆动力学集成控制解耦;应用软件ADMAS/Car和Simulink建立整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联合仿真模型。结果表明:与单独控制和并存控制相比,该协调控制器改善了车辆对期望路径的跟踪性能,提高了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全局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樊密丽[5](2018)在《汽车主动避撞系统轨迹规划及稳定性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主动避撞系统可以有效降低驾驶员劳动强度及驾驶的复杂性,提高汽车高速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及交通效率。本文基于汽车主动转向系统,围绕主动避撞车辆的轨迹规划以及稳定控制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搭建汽车整车动力学模型、整车运动学模型、驾驶员模型、轮胎模型以及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模型,转向系统模型主要包括了转向盘与转向轴耦合模型、双排行星齿轮系模型、转向电机模型以及齿轮齿条模型,为主动避撞系统的轨迹规划和稳定控制奠定基础。其次,搭建最小安全距离模型、临界转向距离模型以及侧向安全距离模型;采用分段规划策略规划车辆转向避撞轨迹,运用5次多项式规划车道变换的轨迹簇;分析车辆变换车道时潜在危险点的临界碰撞条件、汽车舒适运行的临界条件以及车辆的物理极限等,建立轨迹规划的动力学约束、运动学约束以及动力学优化目标,规划系统的最优避撞轨迹。最后,设计主动避撞系统的稳定控制策略。针对H_∞混合灵敏度控制方法在某些工况下存在控制输出过大以及运行过程中稳定性和跟踪性能存在矛盾等问题,将可拓控制思想引入到H_∞混合灵敏度控制并融合两者优势,提出H_∞/可拓控制方法,设计基于H_∞/可拓控制方法的避撞系统稳定性跟踪控制策略,并通过多种工况验证所设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规划策略能有效避开常规以及状态突变的障碍物,基于H_∞/可拓控制的系统稳定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小的控制输出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汽车主动避撞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12-01)

徐志江,戴一凡,徐巍,代爽[6](2018)在《基于μ控制方法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稳定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主动避撞系统是一种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它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帮助驾驶人主动避开前方移动障碍物,从而有效地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前轮转向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主要包括轨迹规划以及鲁棒跟踪控制两大部分。轨迹规划部分首先是用七次多项式对所规划轨迹进行参数化,并建立优化模型:确定规划轨迹的优化变量、约束条件以及目标函数,最后设计动态粒子群算法对所建立的优化模型进行优化得到连续无碰轨迹。鲁棒控制部分首先是建立AFS模型、整车动力学模型以及驾驶人模型,推导出广义控制对象的状态方程,设计稳定性控制策略并分析实际过程中存在的干扰,最后设计鲁棒稳定性控制器。最后通过Car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来对所开发的主动避撞系统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开发的主动避撞系统能够有效避开移动障碍物,能够有效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能;并且能够有效抑制侧向风、路面不平度等各种干扰,能够有效提高汽车的鲁棒性能。(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06)

吴科甲,吴乙万,李凡,陈正强[7](2018)在《基于电机/液压制动系统协同控制的电动汽车稳定性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行驶工况下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稳定性控制问题,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参考模型、模糊PI控制、车辆动力学规划、电机/液压系统协同控制策略、最优控制分配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电液复合稳定性控制策略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基于轮毂电机/液压制动系统协同控制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利用Carsim建立了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模型,并通过Simulink设计了电机/液压协同控制策略,在Car 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上进行了正弦停滞转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极限工况下,无控制或仅电机控制车辆均无法保持稳定,采用电机/液压制动系统协同控制则能保证车辆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赵永刚,吕彪[8](2018)在《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现状及标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简称ESC)系统通过调节车辆行驶和制动过程中牵引力和制动力分配,能有效提高车辆行驶及制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文章介绍了ESC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标准法规现状,并对国内外标准法规进行了分析比较。(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来飞,夏钧,刘昌仁,曹飞,张仪栋[9](2018)在《重型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试验标准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美标FMVSS 136和欧标ECE R 13中关于重型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的试验方法和性能评价进行对比分析,着重介绍美标FMVSS 136规定的试验方法和性能要求。(本文来源于《客车技术与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可启[10](2018)在《基于线控主动转向系统的汽车稳定性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汽车领域广泛应用,汽车正由人工操控的机械产品加速向智能化系统控制的智能产品转变,智能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线控转向(Steer-By-Wire,SBW)系统作为实现智能汽车转向的最佳方案也成为车辆工程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对线控转向系统理想变角传动比特性以及极限工况下主动转向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可以充分发挥线控转向系统的优势,提高车辆驾驶舒适性和主动安全性,实现驾驶员更加安全、便捷操纵车辆转向。本文结合重庆市科委科研项目“车辆横向驾驶行为险态识别及人车交互主动安全控制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4jcyj A6007),对线控转向系统变角传动比特性以及极限工况下车辆主动转向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线控转向系统的Car Sim车辆改进模型。根据线控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其机械连接结构进行合理的简化,建立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然后在Car Sim原车辆模型的基础上,使用搭建的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来取代其原有的无助力机械式齿轮齿条转向器,对Car Sim整车模型进行改进,建立装备线控转向系统的改进整车模型,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2)线控转向系统变角传动比特性仿真分析。基于线控转向系统角传动比可自由设计的优势,在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和侧向加速度增益不变理想变角传动比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引入模糊控制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变角传动比设计方案,利用模糊控制器,根据车辆理想横摆角速度和车速,动态调整权重系数,将横摆加速度增益不变和侧向加速度增益不变下的理想传动比进行合理融合,以此设计更有利于驾驶员控制车辆,车辆转向行驶稳定性的理想变角传动比曲线。(3)基于线控转向系统的汽车主动转向控制策略研究。针对极限工况下车辆易发生失稳状况,设计模糊主动转向控制器来使车辆跟踪理想横摆角速度。针对模糊控制器过于依赖主观的专家经验来确定模糊规则的缺点,以车辆理想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与实际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的误差最小为目标,设计适应度函数,使用遗传优化算法对模糊控制器模糊规则进行了优化。(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4-20)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线控转向系统的工作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汽车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性,为了保证线控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能够满足驾驶要求,提出了采用波变量方法对线控转向系统进行稳定性控制。对线控转向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通过Matlab/Simulink和Carsim软件进行联合仿真实验,最后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康南,周鹏.基于联合仿真的汽车横摆稳定性控制系统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刘忠强,李德贵,申慧君.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稳定性控制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

[3].谭洪亮.基于可拓模式识别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4].黄开启,王新健,瞿桂鹏.基于主动轮胎力的汽车稳定性协调控制系统[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8

[5].樊密丽.汽车主动避撞系统轨迹规划及稳定性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6].徐志江,戴一凡,徐巍,代爽.基于μ控制方法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稳定性控制[C].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8

[7].吴科甲,吴乙万,李凡,陈正强.基于电机/液压制动系统协同控制的电动汽车稳定性控制研究[J].机电工程.2018

[8].赵永刚,吕彪.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现状及标准分析[J].汽车实用技术.2018

[9].来飞,夏钧,刘昌仁,曹飞,张仪栋.重型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试验标准的对比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8

[10].张可启.基于线控主动转向系统的汽车稳定性控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标签:;  ;  ;  ;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论文-康南,周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