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加固论文-任广博

浅层加固论文-任广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浅层加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边坡加固,加筋碎石桩,数值模拟,强度折减法

浅层加固论文文献综述

任广博[1](2016)在《边坡浅层加固设计及加筋碎石桩加固边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加固技术广泛围绕边坡深层和整体稳定性展开研究,而针对边坡浅层破坏机理及其加固技术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对边坡坡面浅层加固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关设计参数探讨,进而,尝试将当前广泛用于加固路堤地基的加筋碎石桩引入到边坡坡面浅层加固中,并借助室内试验和数值分析深入探讨了加筋碎石桩用于边坡浅层加固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论文首先基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有限差分的强度折减法理论,针对边坡坡体与地基土相同和采用岩石地基两种工况,分析边坡加固区宽度和土体黏聚力、加固区进入地基土体深度和边坡几何参数等因素对稳定性和滑动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边坡与地基土相同时,不同加固宽度下边坡安全系数随加固区土体黏聚力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当土体黏聚力达到临界值时安全系数趋于稳定;随着加固区土体黏聚力的增大,边坡由浅层变成深层滑动并最终完全不通过加固区,通过将加固区适当深入地基土可以提高边坡安全系数;当边坡采用岩石地基时,随加固区土体黏聚力增加,安全系数总体上呈现先减少后近似线性增加,相同条件下边坡安全系数比边坡与地基土相同时整体上提高了0.5~1倍,加固区土体黏聚力越大时,边坡安全系数越高。其次,将加筋碎石桩用于边坡浅层加固设计中,开展了13组土工布加筋碎石桩加固砂土边坡室内缩尺模型试验,综合考虑了桩位、桩长、布置形式及其加筋土工布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基于边坡极限承载力确定了单桩工况下边坡最佳桩位(x/H)_(opt)=0.8和最佳桩长(L/H)_(opt)=0.75;土工布强度越大边坡极限承载力越高,所对应的边坡破坏时碎石桩桩体变形角度也就越大;加筋碎石桩的存在能有效阻止坡体的水平位移,其滑动面近似呈圆弧形。最后,基于ABAQUS数值分析平台,分析了碎石桩加固边坡稳定性、桩后推力和桩前土体抗力的分布规律及桩身变形。(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刘吉福,蒋永春[2](2015)在《吹填流泥地基浅层加固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吹填流泥地基采用真空预压浅层加固的主要目的是为深层地基处理提供稳定的工作面,因此其控制指标是浅层加固区地基承载力或不排水抗剪强度,但是目前的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主要服务于控制工后沉降。为合理确定卸载时机,根据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有效固结应力的关系、剩余沉降与沉降速率的关系,并考虑卸真空对软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推导得到了浅层加固沉降速率卸载标准公式。浅层加固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与地基承载力或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需求、真空预压荷载、加固厚度、竖向排水体间距、固结系数等有关。工程实例表明该方法确定的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与工程实际基本相符。(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5年06期)

刘吉福,蒋永春[3](2015)在《吹填流泥地基真空预压浅层加固需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吹填流泥地基采用真空预压浅层加固的主要目的是为深层地基处理提供稳定的工作面,因此真空预压浅层加固后应避免深层地基处理时可能出现的垫层前沿滑动破坏、浅层加固区地基承载力破坏及由浅层加固区向下卧流泥的冲剪破坏等。根据深层地基处理时浅层加固区地基承载力破坏、由浅层加固区向下卧流泥抗冲剪破坏两种破坏模式推导得到真空预压浅层加固区不排水抗剪强度需求公式;深层地基处理垫层施工时前沿稳定需求的真空预压浅层加固区不排水抗剪强度应根据整体稳定性分析确定。分析表明,深层地基处理时浅层加固区地基承载力、抗冲剪需求的浅层加固区不排水抗剪强度与垫层厚度、深层处理施工机械、浅层加固厚度等有关;当深层处理垫层厚度超过1 m后,垫层前沿稳定需求的浅层加固区不排水抗剪强度急剧增大,且下卧流泥越厚,需要的抗剪强度越大。(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刘吉福,蒋永春[4](2014)在《参数变化对流泥地层浅层加固沉降与固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流泥地层浅层加固的沉降和固结度特点,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推导得到压缩模量、渗透系数、固结系数、排水路径与固结应力的关系式,使沉降和固结分析可以考虑沉降和固结参数随固结应力的变化,利用涂抹效应考虑了土柱效应对固结的影响,并考虑了排水板弯曲对固结的影响。工程算例表明,流泥地层固结系数随有效固结压力增大而增大,土柱可以加快排水固结,应变固结度大于应力固结度。对于浅层加固,可以不考虑排水板弯曲、加固层厚度减少对固结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4年10期)

陈伟东,鲍树峰[5](2014)在《新近吹填超软土地基浅层加固技术卸载标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近吹填超软土地基浅层加固对沉降控制要求不严格,因此,现有的卸载标准不完全适用于该类地基。鉴于此,通过理论方法建立了该类地基浅表层加固卸载标准的判别条件,并结合工程应用证实该判别条件是现有卸载标准的有效补充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4年08期)

杨文超[6](2014)在《黄土地区碎石桩复合地基浅层加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碎石桩复合地基如今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西北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当中,但由于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主要取决于桩侧黄土对桩体的约束力,因而承载性能较差。近年来浅层加固技术作为提高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被越来越多的采用,然而浅层加固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无法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实践。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279171)“多元组合桩式复合地基优化机理与布桩拓扑优化方法”,以黄土地区碎石桩复合地基作为研究对象,对表层压实和浅层换填这类提高浅层材料性能的加固方法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为黄土地区碎石桩复合地基浅层加固的发展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撑。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对比不同加固深度下的沉降~荷载关系发现,经浅层加固后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比加固前明显提高,提高程度随着加固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加固深度为1D(D代表碎石桩直径,下同)、2D、3D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分别较未加固时提高195%、216%、248%。2.随着上部荷载的逐渐增大,桩土应力比呈先逐渐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通过对比四种加固深度的桩土应力比可以发现随着加固深度的增加,桩土应力比有下降的趋势。从桩应力~荷载关系可以得到桩应力随着荷载的增大而增大,到达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大,这时桩体进入鼓胀破坏阶段,对比四种加固深度下的桩应力发现,随着加固深度的增加,碎石桩的极限承载力增加。3.通过对破坏桩体的观察发现,随着浅层加固深度的增加,鼓胀区和最大鼓胀位置下移,并且鼓胀程度降低。进行静载抗压试验时发现距载荷板2D处有裂缝出现,裂缝的发展包括叁个阶段:裂缝初现、裂缝初步发展、裂缝迅速扩张。4.以Brauns计算式为切入点引入浅层加固,从Brauns计算式的原理出发推导出了浅层加固深度h下碎石桩单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对浅层加固后分层土引入综合等效变形模量,由布辛奈斯克公式,得出浅层加固深度h下桩间土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基于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的基本方法,将浅层加固后的单桩承载力和桩间土承载力代入,得到浅层加固深度h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5.通过对模型试验相应的承载力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可行性。6.初步探讨了黄土地区碎石桩复合地基浅层夯实加固的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马俐[7](2013)在《复合地基工后浅层加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复合地基以其承载力高、沉降量小等优点在工程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现代化快速加固软弱地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复合地基理论的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发展极不均衡,理论明显落后于工程实践。传统的复合地基设计理论存在着诸多问题,缺少主动性控制和反馈性设计,有着不尽合理的地方。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复合地基新技术——复合地基工后浅层加固技术,并对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详尽的分析,为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撑。本论文依据复合地基桩间土的承载力大小取决于其浅层部位土体强度与刚度的特性,提出了复合地基工后浅层加固技术方法,并结合工程实际,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利用现行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对经过工后浅层加固的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分析了加固深度与加固材料特性对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的影响,初步取得以下一些成果:(1)通过对现有复合地基理论进行研究,总结出复合地基工后浅层加固的基本思想:将复合地基的施工过程分为复合地基桩体的施工和工后浅层桩间土加固两个基本过程,在综合考虑工后浅层桩间土的加固将提高复合地基整体承载力的前提下,进行复合地基桩体的设计,可以考虑降低对桩体承载力的设计要求。在复合地基桩体施工完成后,对其进行静力载荷试验,依据检测的结果,对复合地基工后浅层加固进行设计并完成施工。基于此思想,将浅层加固分为:表层压实法、浅层换填土法、设置碎石短墙法、插短桩处理法、设置竖向管式格栅法、灌浆加固法和水平向多层加筋法等几种不同的类型。(2)以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采用浅层换填的工后加固方法为例,运用ADINA软件对其进行数值试验,依次对单桩和群桩复合地基工后浅层加固进行了模拟计算,分别采用不同的加固深度和加固材料对单桩与群桩复合地基进行浅层加固,并对各种情况下复合地基的整体变形、位移、应力和塑性区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提取数值计算结果绘制沉降与荷载关系曲线和桩土应力比随荷载变化曲线。分析结果为:随着加固深度增加和加固材料变形模量的增加复合地基的承载力逐渐提高、沉降量逐渐降低,同时还需考虑最佳加固深度和最佳加固材料的选择问题。以此验证了工后浅层加固能够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复合地基的沉降量的事实。(3)通过对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工后浅层加固实例的数值分析得出:选择适当的加固材料并采用合理的加固深度对复合地基进行工后浅层加固,可以使其桩间土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以此来增强了桩间土对桩体的侧向挤压力,使桩体的承载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整个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同时降低了其工后沉降量。因此,工程实际中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改变加固深度和加固材料来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进行调节,以达到设计要求。本论文提出的复合地基工后浅层加固技术可于地基加固、托换和补救等工程实际中,本文后续数值分析研究为其在工程实际中更好地应用提供了技术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耿宏业,鲍树峰,陈伟东,余东华[8](2013)在《超软土浅层加固技术中不同土工合成材料组合应用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土工合成材料组合对超软土浅层加固效果的影响,先对超软土浅层加固技术中土工合成材料的作用及其加筋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依托珠海港高栏港区某浅层超软土处理工程开展了组合1"编织布+土工格栅+土工无纺布"和组合2"编织布+土工无纺布+土工无纺布"现场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组合1的叁维透水性优于组合2;组合1更有利于提高加固效果;组合1加筋效果优于组合2。因此,超软土浅层加固技术应优先考虑土工合成材料组合1。(本文来源于《中国港湾建设》期刊2013年01期)

耿宏业,鲍树峰,陈伟东,余东华[9](2013)在《超软土浅层加固技术中排水板间距现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珠海高栏港区某吹填超软土浅层处理工程为依托工程,设立了排水板不同间距的试验区,通过现场监测与检测,从真空度、沉降量和土工试验参数等指标分析了排水板间距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排水板间距越小,受施工扰动的影响最大,其加固效果并非最优;2)经试验比较,排水板间距为0.8 m为最优方案;3)浅层加固后,地表硬壳层厚度至少为40 cm,满足后续施工需求。(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3年02期)

杨福麟,周治江,刘永林[10](2013)在《浅层加固超软土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浅层加固超软土技术可以迅速在新吹填软土表层形成硬壳层,进而进行二次深层处理,加快吹填软土处理进度。针对某工地新吹填软土真空预压加固工程,采用浅层加固超软土技术加固浅表层。通过对比加固前后土体试验结果和分析加固期间场地沉降,结果表明,浅层加固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观察加固过程中出现的"土桩"现象,对比"土桩点"以及"板间点"的沉降差异和土样试验结果,分析了"土桩"现象的形成机理及规律,可为浅层软土加固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3年02期)

浅层加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吹填流泥地基采用真空预压浅层加固的主要目的是为深层地基处理提供稳定的工作面,因此其控制指标是浅层加固区地基承载力或不排水抗剪强度,但是目前的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主要服务于控制工后沉降。为合理确定卸载时机,根据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有效固结应力的关系、剩余沉降与沉降速率的关系,并考虑卸真空对软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推导得到了浅层加固沉降速率卸载标准公式。浅层加固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与地基承载力或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需求、真空预压荷载、加固厚度、竖向排水体间距、固结系数等有关。工程实例表明该方法确定的沉降速率卸载标准与工程实际基本相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浅层加固论文参考文献

[1].任广博.边坡浅层加固设计及加筋碎石桩加固边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

[2].刘吉福,蒋永春.吹填流泥地基浅层加固沉降速率卸载标准[J].水运工程.2015

[3].刘吉福,蒋永春.吹填流泥地基真空预压浅层加固需求研究[J].水运工程.2015

[4].刘吉福,蒋永春.参数变化对流泥地层浅层加固沉降与固结的影响[J].水运工程.2014

[5].陈伟东,鲍树峰.新近吹填超软土地基浅层加固技术卸载标准探讨[J].水运工程.2014

[6].杨文超.黄土地区碎石桩复合地基浅层加固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马俐.复合地基工后浅层加固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8].耿宏业,鲍树峰,陈伟东,余东华.超软土浅层加固技术中不同土工合成材料组合应用对比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13

[9].耿宏业,鲍树峰,陈伟东,余东华.超软土浅层加固技术中排水板间距现场试验研究[J].水运工程.2013

[10].杨福麟,周治江,刘永林.浅层加固超软土技术的应用与研究[J].工程勘察.2013

标签:;  ;  ;  ;  

浅层加固论文-任广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