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福德英译本论文-王鹏飞,刘淳

敏福德英译本论文-王鹏飞,刘淳

导读:本文包含了敏福德英译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秦可卿,霍克思译本,石头记,人物形象

敏福德英译本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刘淳[1](2018)在《论霍克思、闵福德英译本《石头记》中秦可卿形象的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可卿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她的命运却与整个贾家的兴衰紧密关联。曹雪芹塑造这一人物,对揭示整个文本主旨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在读者眼中,秦氏正邪两赋,是一个"谜"。然而当《红楼梦》踏上跨语际之旅,以异国文字呈现给读者时,由于不同语言载体以及异质文化的差异性,秦可卿这一形象在霍、闵英译本中并没有很好地得以再现。译本不仅削弱了秦可卿的人物形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秦氏在整个文本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红楼梦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杨欣捷,李鸿斌[2](2018)在《《鹿鼎记》闵福德英译本的异化与归化的综合运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论中国武侠小说,当属金庸、古龙两位泰斗最负盛名。金庸先生的行文,文叁白七,文笔如滔滔大江奔流直下,又夹杂古意盎然,以一部部经典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侠肝义胆的世界——江湖。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比肩的畅销书,其在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掀起学术界对其进行研究的热潮。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武侠文化由国内也传播向西方,武侠小说外译也是大势所趋。《鹿鼎记》作为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以清代康熙年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少年韦小宝的传奇经历。许多人评价鹿鼎记是金庸集大成之作,对江湖的描写一改往日一味地义薄云天忠肝义胆,而是一个油嘴滑舌的市井小民摸爬滚打从底层一步步走到位高权重地位的传奇故事,江湖已不是一个具象的社会环境,而是立于仁人志士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这部充满戏剧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着作深受读者喜爱,笔者亦是如此。归化与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施莱尔·马赫提出,由美国着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正式定名。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因为翻译主要涉及源语与目的语在内的多种因素,在既定的翻译目的下,综合考虑众多因素,才能翻译出既忠实于原作,又能为以与读者接受的比较成功的译作,实现语言文化的交流。本文也以闵福德教授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为例,以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为理论基础,分析比较英译本是否做到了忠实,其文化意象的翻译是否造成亏损。(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8期)

郑旭[3](2018)在《厚翻译视角下闵福德《易经》英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厚翻译视角对闵福德(John Minford)《易经》英译本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译本中的厚翻译现象,分析了译者采用厚翻译策略的原因,总结了厚翻译在典籍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上的积极意义。美国翻译学者阿皮亚(Kwane Anthony Appiah,1954-)于1993年提出了“厚翻译”这一概念,即是通过在译文中添加注释和伴随注解的方式,将文本置于一个丰富的源语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译者希望厚翻译能够为读者提供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识,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赏析原文信息,从而提升原文信息在译文中的接受效果。《易经》是儒家经典,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易经》也是“大道之源”,凝聚了中国民族的智慧。《易经》丰富的思想智慧和哲理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对《易经》进行了译介,其中着名汉学家和翻译家闵福德呕心沥血十二年翻译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闵福德在译本中采用了厚翻译策略,通过在译文中添加长篇序言、注释、阐释、词汇表、附录、索引等方式,将读者置于丰富的原语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得他们不仅理解了古奥难训的语言,而且还明白了语言承载的哲理思想。通过分析《易经》闵福德译本,作者概括了其采用厚翻译策略的原因,包括译者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读者因素和中英文的语言差异。这些因素协同或共同作用,促成了译本中厚翻译策略的使用。《易经》闵福德英译本对厚翻译的使用对中国典籍英译,乃至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24)

王立欣,万欢[4](2018)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英译——以《敌后武工队》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查了国内外对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英译的研究现状,基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运用文献法和定性分析法,以长篇红色经典小说《敌后武工队》英译版为例,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方面对其英译版进行对比分析,希望为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英译开辟新路径、提供新视角。(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21期)

李世林[5](2018)在《闵福德《易经》英译本深度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易经》,亦称《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被儒家称之为“群经之首”。由于其古老的语言形式,晦涩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产生了语言和风格迥异的《易经》译本。2014年,由英国着名汉学家约翰·闵福德翻译的《易经》译着受到了英语世界极大的关注,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闵福德《易经》的研究只有4篇简单的介绍,包括2篇书评,尚无从深度翻译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因此,本论文旨在借助“深度翻译”理论探究闵福德《易经》英译本。1993年,美国翻译学者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首次提出“深度翻译”的概念,翻译就是通过注释和评论将文本置于丰厚的文化和语境之中,即仅仅强调依赖语境,但是并未指出注释和评论的具体方法,而是让译者自己设定具体的实施方法。闵福德《易经》英译本定位于普通读者,更多的引用中国学者的解读来阐释《易经》,尽可能避免读者落入西方学者先入为主的解读,以更好地再现《易经》之本真,体现了深度翻译特征。该译本以“忠实原着、贴近读者”为其翻译指导思想,以“直译加阐释”为总体翻译方法。本论文根据阿皮亚提出的深度翻译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理论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文本比较等研究方法,从深度翻译的角度对闵福德《易经》英译本提出了叁个研究问题:1)闵福德《易经》英译本中使用了哪些深度翻译方法?2)闵福德译本中使用深度翻译方法的原因有哪些?3)深度翻译在典籍英译方面有哪些意义和启示?本论文参照了李雁关于深度翻译方法的分类,将闵福德译本根据深度翻译出现的位置分为“文本内Realia深度翻译方法”和“文本外内副文本深度翻译方法”两个部分。此外,从文本类型、读者因素、译者意识形态和英汉语言差异四个方面分析了文本中使用“深度翻译”方法的原因。最后,笔者探讨了“深度翻译”在典籍翻译方面的意义和启示。在结论部分,笔者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发现、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一些建议,期望深度翻译能够为今后的翻译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中国典籍的翻译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世林[6](2018)在《深度翻译理论视角下闵福德《易经》英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易经》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群经之首。自17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就开始不断开拓挖掘这座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藏。20世纪中期以来,英语世界的《易经》翻译进入成熟期。笔者运用深度翻译对闵福德译本展开研究,以期深度翻译能够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易经的深刻内涵,同时也为古典文学的翻译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路。(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01期)

任增强[7](2016)在《西方消费文化语境中闵福德聊斋英译本的四个面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对整个社会文化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汉学家闵福德《聊斋志异》译本即是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生成的一个代表性文本,呈现出通俗化、娱乐化与欲望化的叙事风格。闵福德译文以通俗语言叙述故事;择选聊斋幽默故事加以译和注释;凸显聊斋中的怪异叙事与爱欲书写。正是对消费文化语境的观照,使汉学家闵福德的译本赢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这一翻译个案中存在一个亟待中国学者回应的中国文化外译悖论。(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6年04期)

王拓[8](2016)在《翻译目的影响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闵福德的《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享誉海内外。在其众多英译本中,闵福德的译本在英语世界中影响广泛,但迄今为止对闵译本的研究却为数不多,以目的论为视角进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探究更是一片空白。以闵福德的《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运用具体的文本分析,从目的论的视角分析闵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对于深化中国古典名着的英译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且能够借此引起更多学者对此版本的关注,拓展《聊斋志异》英译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文来源于《滨州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徐韬[9](2015)在《零翻译在武侠特色文化英译中的运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涵盖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并向西方呈现了独特的武侠世界。武侠小说绝不亚于其他中国文学经典,因为其涵盖的文化要素包括武侠人物,风俗习惯,服饰,历史事件等等;但如何翻译这些武侠文化要素,准确传播武侠文化是译界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武侠小说中典型武侠文化是汉译英最棘手的部分,译者不得不结合使用多种翻译策略。闵福德在翻译《鹿鼎记》过程中同样结合了多种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重写等;而多数研究者对闵福德译本的研究也集中于上述翻译方法的探讨,未有研究者从零翻译视角分析该译本。并且就零翻译实践研究本身而言,也未有研究者将其运用到文学译作的分析中。所以,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零翻译与武侠小说,选取闵福德《鹿鼎记》英译本作为分析对象,探讨零翻译在典型武侠文化翻译中的运用。本论文试图解决叁个问题:第一,零翻译是否适用于武侠文化翻译?第二,零翻译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第叁,零翻译在武侠文化英译中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对闵福德英译本中典型武侠文化要素的分析,包括典型武侠词,武侠人名,帮派,武术,兵器,探讨了相对零翻译的应用以及绝对零翻译应用的可能性。作者发现闵福德在译文中使用了零翻译,主要是相对零翻译,并且相对零翻译更多适用于武侠人名及帮派的翻译;绝对零翻译虽未被译者使用,但通过分析,作者发现它适用于翻译武功招式及中国兵器,尤其是武侠文化要素的归类翻译。最后,零翻译在武侠文化英译中起到辅助作用,对译者而言是辅助翻译策略,对的语读者而言是理解武侠文化辅助手段。该论文从零翻译视角探索了武侠文化的英译,尤其对典型武侠文化要素做了较为全面仔细的分析,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武侠小说的新视角,并为武侠小说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策略选择。所以,该研究对武侠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5-06-01)

王春强[10](2014)在《《聊斋志异》闵福德英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中国古典小说的海外译介而言,《聊斋志异》是海外传播最广,翻译语言以及版本最多的作品之一。从1842年郭实腊的首次英译迄今,《聊斋志异》已有17个英语选译本及多种片段译文。2006年,闵福德(John Minford)《聊斋》译本由企鹅出版社发行,在英语世界中影响广泛。闵译本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特点,但迄今仍无研究者对此译本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试图弥补这一研究空白,以闵福德译本为核心,以《聊斋》英译史上最经典的翟理斯(Herbert Giles)译本为参照,通过具体的译本分析和比照,探讨闵译本在翻译阐释方面的特点。鉴于以往的译本研究,大多选择某一种翻译理论来解析译本,多有理论先行,套用理论来裁剪译本的倾向,本文立足《聊斋志异》原文和两种有广泛影响的新旧译本,从小说原着和英文译本的文本出发,根据译者在呈现原文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主体的独特风格等方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选用阐释学、叙事学、翻译学等理论,以贴切阐发闵福德新译本的文学特点。本论文主要分四个部分展开:第一章聚焦于翟、闵两译者的翻译准备,即两人对作者蒲松龄的关注和译书选篇原则等问题,通过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文化语境的嬗变使翟、阂两译本带上了截然不同的时代印记,同时也可看出两译者各自不同的翻译审美追求。第二章探讨闵译本在语言表述层面的特点。为使英语读者避免误解,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住原着意蕴,闵译本对蒲松龄文言语体的把握比翟译更准确,其英语用词的锤炼更精准;此外,为使译本晓畅易读,更便于传播,阂福德还在语言的流畅性上做足了功夫。第叁章探讨闵译本在故事阐释层面的特点。为使故事更符合小说叙事特点,闵译改变了《聊斋》“崇实黜虚”的叙事观念,加强虚构性;通过相应的辅助和暗示,使故事情节更加合理;集中而生动地阐释了狐、鬼这两种最具典范性的《聊斋》艺术形象。第四章主要从文化意蕴的传达层面,详细剖析阂译本如何处理因中西文化差异所引起的陌生感,如从当代文化语境出发对《聊斋》中的“性描写”、中国特有的具宗教迷信色彩的“术”及恐怖元素所做的文化解读和翻译,对蒲松龄在聊斋故事中所寄予的情感的体会和传达,这皆体现了闵译本的文化意蕴深度。结语总结全篇,综述闵福德译本在《聊斋志异》英译史中的特色、新意与不足。(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5-16)

敏福德英译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中国武侠小说,当属金庸、古龙两位泰斗最负盛名。金庸先生的行文,文叁白七,文笔如滔滔大江奔流直下,又夹杂古意盎然,以一部部经典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侠肝义胆的世界——江湖。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比肩的畅销书,其在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掀起学术界对其进行研究的热潮。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武侠文化由国内也传播向西方,武侠小说外译也是大势所趋。《鹿鼎记》作为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以清代康熙年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少年韦小宝的传奇经历。许多人评价鹿鼎记是金庸集大成之作,对江湖的描写一改往日一味地义薄云天忠肝义胆,而是一个油嘴滑舌的市井小民摸爬滚打从底层一步步走到位高权重地位的传奇故事,江湖已不是一个具象的社会环境,而是立于仁人志士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这部充满戏剧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着作深受读者喜爱,笔者亦是如此。归化与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施莱尔·马赫提出,由美国着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正式定名。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因为翻译主要涉及源语与目的语在内的多种因素,在既定的翻译目的下,综合考虑众多因素,才能翻译出既忠实于原作,又能为以与读者接受的比较成功的译作,实现语言文化的交流。本文也以闵福德教授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为例,以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为理论基础,分析比较英译本是否做到了忠实,其文化意象的翻译是否造成亏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敏福德英译本论文参考文献

[1].王鹏飞,刘淳.论霍克思、闵福德英译本《石头记》中秦可卿形象的消解[J].红楼梦学刊.2018

[2].杨欣捷,李鸿斌.《鹿鼎记》闵福德英译本的异化与归化的综合运用分析[J].海外英语.2018

[3].郑旭.厚翻译视角下闵福德《易经》英译本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4].王立欣,万欢.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英译——以《敌后武工队》英译本为例[J].校园英语.2018

[5].李世林.闵福德《易经》英译本深度翻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6].李世林.深度翻译理论视角下闵福德《易经》英译本研究[J].智富时代.2018

[7].任增强.西方消费文化语境中闵福德聊斋英译本的四个面向[J].华文文学.2016

[8].王拓.翻译目的影响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闵福德的《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J].滨州学院学报.2016

[9].徐韬.零翻译在武侠特色文化英译中的运用分析[D].贵州大学.2015

[10].王春强.《聊斋志异》闵福德英译本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标签:;  ;  ;  ;  

敏福德英译本论文-王鹏飞,刘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