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板开窗手术论文-杨奎

椎板开窗手术论文-杨奎

导读:本文包含了椎板开窗手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术,椎板开窗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板开窗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奎[1](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椎板开窗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椎板开窗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研究,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对照组58例采用半椎板开窗术治疗,观察组58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对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手术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并且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ODI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明显低,而JOA评分明显高。而且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更佳,手术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王翕[2](2019)在《经椎板峡部开窗行椎管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一般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如高处坠落伤、车祸伤、重物砸伤等。爆裂骨折一会累及前中柱并伴有椎体后壁骨折碎片侵入椎管,所以常会导致脊髓、马尾等神经组织损伤。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学术界尚没有一个让大部分人信服的标准。后路手术是当前主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传统后路手术一般选择进行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术进行神经减压,但这种减压方式对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对于前中柱结构已经压缩破坏的爆裂骨折来说,失去后柱结构的支持对脊柱的稳定性是严重的打击,这大大加剧了内固定失败、后凸畸形、术后腰背痛等中远期并发症的风险。另外,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装置进行轴向撑开,拉紧后纵韧带、椎间盘及其周围组织,间接推压侵入椎管的骨折碎片复位,恢复椎管容积的减压方式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被证明有效。但是这种被称为韧带复位技术(ligamentotaxis)间接减压策略,因为不能直观的进行探查减压,所以被质疑其减压效率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在后路手术间接减压的基础上于椎板峡部开窗,用特殊工具进行椎管探查,在保证了椎管减压有效性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留了脊柱后柱结构,这可以作为后路手术的一个新选项。研究目的:对比经传统后路切除椎板减压、椎板峡部开窗减压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3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即椎板切除减压组(A组,n=16),峡部开窗减压组(B组,n=14)。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数据,进行组间对比;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7天、术后1年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的伤椎前缘高度比(ratioof 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资料,进行组内、组间对比;记录术前、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神经功能分级等资料,行组内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节段分布、术前VAS,术前影像学指标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手术失血量明显低于A组(P<0.001),B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天时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01),术后1年随访时较术后7天也有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对比患者术前、术后7天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A组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影像学指标术后3天时比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A组与B组患者术前、术后的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影像学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研究结论: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在骨折复位、矫正畸形方面疗效确切而稳定,峡部开窗椎管减压的效率与椎板切除减压相似,而且手术出血量、引流量更少,手术创伤更小,中远期疼痛改善更明显;两手术组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改善明显。综上,经峡部开窗椎管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以更好地保护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器械要求低,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0)

王跃臣[3](2018)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椎板开窗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长垣县中医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椎板开窗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住院天数、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分别为(0. 71±0. 39) cm、(27. 60±3. 87) ml、(89. 37±11. 46) min、(6. 68±1. 69) d,对照组分别为(5. 57±0. 32) cm、(86. 75±9. 08) ml、(62. 01±10. 02) min、(10. 27±3. 71) d,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小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术后1、6、12个月,观察组患者ODI、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创伤,促进疼痛缓解及腰椎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21期)

孙国庆[4](2018)在《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常规后路开窗手术治疗L5/S1LDH疗效与损伤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腰椎间盘突出即LDH(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在中国以及全世界一直就是困扰人群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并且近年来随着人群生活习惯的改变及工作压力上升,LDH越发困扰广大人群,手术治疗LDH最早由Mixter和Barr开创于1934年,椎板间开窗神经减压手术经过长远的发展逐渐成为治疗LDH金标准。1999年,随着杨氏技术的出现,脊柱外科医生正不断探索出微创治疗LDH新纪元,在2002年T式技术地出现使的游离型LDH获得良好治疗,一直到了2005年Rutten教授开始采用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治疗LDH,使L5/S1节段间盘突出患者得到更方便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其陡峭的学习曲线,手术并发症在技术初期难以避免。然而以内镜技术为代表的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脊柱外科在治疗LDH方面的发展趋势,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脊柱外科医生治疗LDH提供了更细致、优良的选择,也使得一部分适用于脊柱微创手术的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和手术对机体的创伤。目的:通过探讨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常规后路开窗手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手术对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各项指标的评价,探讨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和传统的开窗手术在治疗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临床疗效和手术损伤,希望通过研究此项符合脊柱微创发展趋势的新技术为脊柱外科医生治疗LDH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一定价值的参照。方法:采用临床回顾研究,纳入研究患者2015-2017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实施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L5/S1髓核减压手术患者36例,及椎板开窗手术36例。纳入标准:1、腰椎间盘突出节段为L5/S1(图1)2、存在明显单侧下肢疼痛,正规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服用或静脉用非甾体类药物等)4周无效3、影像学检查证实L5/S1节段存在明显神经压迫(硬膜囊、神经根明显受压形变)4、患者已行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或传统开窗手术;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患者2、合并腰椎不稳、滑脱患者3、巨大的椎间盘突出及中央型椎间盘突出(CT或MRI显示髓核侵入椎管超过2/3以上)患者4、椎管狭窄或椎间盘钙化患者通过对手术切口的大小,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出血量的多少(参照纱布存血测量和冲洗液总量与冲洗液使用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的多少,手术费用的多少,手术前后VAS评分即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分析疼痛的改善情况,手术前后ODI功能评分即腰部ODI评分标准(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价手术前后工作、生活情况,根据改良MACNAB(modified Mac Nab criteria)评分评价手术优良率,化验软组织损伤指标(CRP及CPK)比较手术损伤。结果:两组手术患者共计72例,微创手术组切口0.7±0.1cm,术中出血量约8.0±3.0ml,手术时间为0.9±0.3h;术后卧床时间1.0±0.5d;术后住院时间为3.0±1.5d;手术费用1.6±0.5万元;微创组术后1例出现下肢痛觉过敏,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出现术后复发,再次行内镜手术取出突出组织证实大部分为软骨组织;微创组术前下肢疼痛评分7.45±1.36,ODI评分49.12±6.45,术后72h VAS评分1.08±0.12,术后6个月ODI评分7.42±4.01。对比CPK和CRP浓度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经统计分析得出内镜组组患者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对软组织损伤小,两组手术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术后并发症、手术费用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LDH相比于传统开窗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组织结构破坏少等优势,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两组手术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术后并发症、手术费用比较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期刊2018-05-04)

高军胜,张陆,姚帅辉,张冲,姜岩[5](2018)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后路椎间盘镜手术(M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均佳,但前者创伤小、恢复快,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2018年01期)

刘纪涛,潘勇[6](2018)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及开放椎板间开窗手术后的疼痛程度、炎症应激程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及开放椎板间开窗手术后疼痛程度、炎症应激程度的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组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照组接受开放椎板间开窗手术。手术后当天及手术后第3天时,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疼痛物质SP、NPY、PGE2、NGF及炎症反应介质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及应激反应物质皮质醇(Cor)、NE、OH~-、O_2~-、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手术后当天及手术后第3天时,PTED组患者血清中SP、NPY、PGE2、NGF、IFN-γ、TNF-α、IL-17、MMP3、Cor、NE、OH~-、O_2~-、MDA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术后疼痛程度、炎症应激程度均弱于开放椎板间开窗手术。(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联群,陈长贤,王汉龙,吴志强,赖展龙[7](2017)在《经皮侧路椎间孔镜与后路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经皮侧路椎间孔镜(PELD组)和传统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LD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从2013年07月至2014年07月共10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两组进行手术治疗。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恢复原生活劳作时间进行比较分析;术后随访按视觉模拟评分(VAS)、Macnab疗效标准统计评价疗效。结果 PELD组与FLD组的优良率、并发症无显着性差异,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原生活劳作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相当,均是治疗LDH的有效方式,其各有优缺点:PELD具有医源性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术后失败翻修相对简单、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是现代微创外科的发展趋势,但其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而FLD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较慢,但其对术者技术要求较低、适应证宽,可作为PELD的有效补充。(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10-13)

郑军,辛宗山,操儒道,毛丰,马维初[8](2016)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与开放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比较后路椎间盘镜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开放椎板开窗手术(open discectomy,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行手术治疗的LI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MED组(n=54)和OD组(n=62).比较2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随访1 a后,MED组治疗后的优良率为96.3%,与OD组93.5%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D组相比,MED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切口长度减小,术后卧床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D和OD均为治疗LIDH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很高的优良率,但与OD组相比,MED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上更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杨兆义,王庆雷,马建华,王慧明,张伟[9](2016)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椎板间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减压手术治疗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手术治疗来控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仅仅改变了其中的15%到40%患者的临床症状,还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来取得良好疗效[1,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以来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共156例,进行了病变椎板间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减压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来源于我院2009年2月至2012(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6年09期)

张鑫[10](2016)在《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是因为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变性、破裂,髓核组织从纤维环裂孔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刺激或压迫硬膜囊、神经根,引起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鞍区感觉异常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会导致截瘫。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临床疗效也越来越好,患者的治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手术(TESSYS)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肥胖(BMI≧28㎏/㎡)腰椎盘突出症患者来评价并探讨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脊柱科收治的36例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36例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MI≧28㎏/㎡)平均年龄37.8岁,其中男22例,女14例,病程1个月-24个月,平均8.8个月。突出节段L4-5 19例,L5-S1 17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和腰骶部疼痛。手术指征:1BMI≧28㎏/㎡;2 CT或MRI证实有相应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且突出节段与患者症状体征相符;3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和(或)麻木感,直腿抬高试验(+);4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开放组和椎间孔镜组。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从症状和体征方面评定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sx±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开放组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为(6.75±0.71)、(3.20±0.52)、(1.60±0.68)、(1.00±0.64)、(0.55±0.51),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为(7.20±0.69)、(2.95±0.60)、(1.50±0.51)、(0.90±0.64)、(0.45±0.51),且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为(6.63±0.72)、(2.44±0.63)、(0.94±0.44)、(0.38±0.50)、(0.19±0.40),且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为(7.00±0.73)、(2.19±0.54)、(0.94±0.57)、(0.31±0.47)、(0.13±0.34),且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按照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0%、8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显着小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3/20)、12.5%(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TESSYS)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经皮椎间孔镜手术(TESSYS)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腿疼痛缓解等方面具有显着优越性,是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盘突出症一种有效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椎板开窗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一般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如高处坠落伤、车祸伤、重物砸伤等。爆裂骨折一会累及前中柱并伴有椎体后壁骨折碎片侵入椎管,所以常会导致脊髓、马尾等神经组织损伤。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学术界尚没有一个让大部分人信服的标准。后路手术是当前主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传统后路手术一般选择进行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术进行神经减压,但这种减压方式对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对于前中柱结构已经压缩破坏的爆裂骨折来说,失去后柱结构的支持对脊柱的稳定性是严重的打击,这大大加剧了内固定失败、后凸畸形、术后腰背痛等中远期并发症的风险。另外,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装置进行轴向撑开,拉紧后纵韧带、椎间盘及其周围组织,间接推压侵入椎管的骨折碎片复位,恢复椎管容积的减压方式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被证明有效。但是这种被称为韧带复位技术(ligamentotaxis)间接减压策略,因为不能直观的进行探查减压,所以被质疑其减压效率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在后路手术间接减压的基础上于椎板峡部开窗,用特殊工具进行椎管探查,在保证了椎管减压有效性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留了脊柱后柱结构,这可以作为后路手术的一个新选项。研究目的:对比经传统后路切除椎板减压、椎板峡部开窗减压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3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即椎板切除减压组(A组,n=16),峡部开窗减压组(B组,n=14)。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数据,进行组间对比;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7天、术后1年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的伤椎前缘高度比(ratioof 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资料,进行组内、组间对比;记录术前、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神经功能分级等资料,行组内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节段分布、术前VAS,术前影像学指标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手术失血量明显低于A组(P<0.001),B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天时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01),术后1年随访时较术后7天也有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对比患者术前、术后7天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A组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影像学指标术后3天时比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A组与B组患者术前、术后的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影像学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研究结论: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在骨折复位、矫正畸形方面疗效确切而稳定,峡部开窗椎管减压的效率与椎板切除减压相似,而且手术出血量、引流量更少,手术创伤更小,中远期疼痛改善更明显;两手术组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改善明显。综上,经峡部开窗椎管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以更好地保护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器械要求低,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椎板开窗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杨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椎板开窗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9

[2].王翕.经椎板峡部开窗行椎管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9

[3].王跃臣.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椎板开窗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J].河南医学研究.2018

[4].孙国庆.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常规后路开窗手术治疗L5/S1LDH疗效与损伤的对比[D].济宁医学院.2018

[5].高军胜,张陆,姚帅辉,张冲,姜岩.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

[6].刘纪涛,潘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及开放椎板间开窗手术后的疼痛程度、炎症应激程度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

[7].刘联群,陈长贤,王汉龙,吴志强,赖展龙.经皮侧路椎间孔镜与后路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研究[C].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8].郑军,辛宗山,操儒道,毛丰,马维初.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与开放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

[9].杨兆义,王庆雷,马建华,王慧明,张伟.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椎板间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减压手术治疗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

[10].张鑫.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D].河北医科大学.2016

标签:;  ;  ;  

椎板开窗手术论文-杨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