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淋巴结论文-陈浩洋,徐惠绵

孤立淋巴结论文-陈浩洋,徐惠绵

导读:本文包含了孤立淋巴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胃癌,患者,淋巴转移,相关性

孤立淋巴结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洋,徐惠绵[1](2012)在《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及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立转移淋巴结是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经过病理检查唯一有转移的淋巴结。胃癌孤立转移淋巴结符合前哨淋巴结(SLN)的概念,可以将其视为SLN。本文通过分析孤立转移淋巴结与胃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以分析胃癌淋巴转移的特点。1临床资料1980—200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肿瘤外科行D2及以上根治术[1]的原发性胃癌患者150例,男108例、女42(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陈伟[2](2012)在《结肠癌孤立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结肠癌孤立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根治手术的74例发生孤立淋巴结转移(N1a期)结肠癌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期161例无淋巴结转移(N0期)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74例孤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第1站淋巴结转移者66例(89.2%),第1站无转移而直接转移于第2站或第3站淋巴结者(跳跃性转移)8例(10.8%)。与淋巴结无转移组相比,孤立淋巴结组预后较差,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1.1%和8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淋巴结转移组中,第1站淋巴结转移者与跳跃性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相似,分别为58.8%和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孤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N0-N1a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结肠癌孤立淋巴结转移主要集中于第1站引流淋巴结,少部分呈跳跃性转移。孤立淋巴结转移是结肠癌预后的不良因素。在实施结肠癌根治术时,应尽量遵循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原则,力争达到D3根治水平以避免发生跳跃性转移淋巴结的残留。(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2-06-01)

杨运胜,黄欧平,杨心凤,周艳芳,刘晓昱[3](2011)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结合化疗治疗上皮性卵巢癌孤立淋巴结复发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适形调强放疗结合化疗治疗上皮性卵巢癌孤立淋巴结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适形调强放疗结合化疗治疗上皮性卵巢癌孤立淋巴结复发的患者12例。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彩超,CT、MRI或PET-CT检查。初始治疗方法 :均经过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及PC、PAC、PT等方案化疗6-8个疗程。既往无放疗史。临床症状:骶前疼痛,下肢肿胀。复发部位:盆腔淋巴结8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4例。12例均采用适形调强放疗同时给予化疗。化疗方案选择,根据患者既往化疗情况及复发时间。选择PT、IEP等方案。结果自觉症状改善:疼痛消失10例,占84%。减轻2例,占16%。下肢肿胀消失3例,占50%,减轻3例,占50%。近期疗效:放疗结束3个月复查B超、CT、MRI或PET-CT检查。肿瘤完全消失(CR)5例,占42%,肿瘤部位消退(PR)4例,占33%,肿瘤缩小不足1/2(NC)3例占25%。有效率(CR+PR)9例,占75%。并发症:Ⅲ度放射性直肠炎2例,占16%。结论孤立淋巴结复发是一种预后相对良好的卵巢癌复发类型,根据患者复发的部位,施以适形调强放疗结合化疗,疗效较满意。远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有待进一步观察。(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蔡嵘,任刚,金冶宁,陈克敏[4](2009)在《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的影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CT在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患者75例临床资料。[结果]75例患者中,68例淋巴结转移位于胃周(N1)。另有7例患者淋巴结跳跃转移至N2~N3站,CT对孤立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T分期、N分期及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3.3%、78.7%和90%。[结论]并非每个前哨淋巴结都位于胃周原发病灶附近。CT在孤立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TNM分期上的准确性较高。(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09年08期)

陈浩洋[5](2009)在《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分布特点及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对胃癌的研究,尤其是关于胃癌转移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淋巴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方式,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和部位是影响胃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因此淋巴结清扫是胃癌根治术的主要内容。广泛切除无癌转移的淋巴结,可能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增加手术创伤,无助于手术疗效的提高。为达到指导手术范围,减少术后并发症,甚至可以进一步缩小手术的范围又能根治性切除的目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的概念被应用到胃癌根治术中。孤立转移淋巴结是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经过病理检查唯一有转移的淋巴结。胃癌孤立转移淋巴结的特征符合SLN的概念。作者将其视为前哨淋巴结,,研究胃癌解剖学部位与孤立转移淋巴结位置分布的关系和胃癌解剖学部位、主癌大小、浸润深度、生长方式、组织学类型、病理大体类型、淋巴管癌栓等因素与胃癌淋巴结转移部位的相关性,,分析胃癌淋巴转移的特点,指导淋巴结清除手术,进一步理解复杂多向的胃周淋巴引流。并比照分析孤立转移淋巴结分布位置不同和癌转移淋巴结数目不同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1、研究资料回顾性分析从1980年到2006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的住院患者,术前均行胃镜检查,病理证实是原发胃癌,术后经胃癌研究室常规病理检查证实只有1个癌转移淋巴结的患者有236例。挑选其中临床病理及生存资料完整,非T_4及M_1,非姑息性切除,行D_2及以上根治术的患者有150例。2、分组参照日本胃癌学会制定的第14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将胃周淋巴结分为16组;按原发胃癌解剖学部位将胃周淋巴结分为N_1、N_2、N_3站。胃癌标本及淋巴结的病理检查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癌研究室采用常规HE染色,两名病理医师诊断。将转移淋巴结在N_1的定义为邻近转移(adjacent metastasis),将转移淋巴结在N_1以上的定义为跳跃转移(skip metastasis)。3、分析癌转移淋巴结分布特点制表分析癌转移淋巴结分布位置与肿瘤解剖学位置的关系,分析不同部位的胃癌易向何组何站淋巴结转移,不同部位的胃癌跳跃转移率。4、统计学分析将邻近转移组与跳跃转移组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生长方式、组织类型、病理大体类型、淋巴管癌栓等因素进行病例对照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和非参数检验(计量资料数据非正态分布时);将邻近转移组和跳跃转移组,无转移、单个转移和多个转移组的术后生存时间进行病例对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p小于0.05时有统计学差异性。结果1、孤立转移淋巴结总体分布方式和跳跃转移现象在18例(12.00%)胃上部癌中有9例(50.00%)孤立转移淋巴结分布在邻近肿瘤的N_1(No1、2),5例(27.77%)在肿瘤相对较远处的N_1(No3、4);在40例(26.67%)胃中部癌中22例(55.00%)孤立转移淋巴结出现在邻近肿瘤的N_1(No3、4),9例(22.50%)是分在较远离肿瘤的N_1(No1、5、6);在92例(61.33%)胃下部癌中,36例(39.13%)孤立转移淋巴结出现在邻近肿瘤的N_1(No5、6),31例(36.70%)分布在离肿瘤较远处N_1(No3、4)。在18例胃上部癌中有4例(22.22%)孤立转移淋巴结在N_2(No7、11),7组占75.00%;40例胃中部癌中有7例(15.00%)孤立转移淋巴结分布在N_2(No7、8、10),2例(5.00%)分布在N_3(No2、10),7组占55.55%;92例胃下部癌中共有25例(27.17%)发生N_2跳跃转移(No1、7、8、9、11),7组占32.00%。2、各因素相关性对比38例(25.33%)跳跃转移和112例(74.67%)邻近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因素,经X~2检验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性。对主癌大小和淋巴结检出数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行非参数检验,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性。3、生存比较单个转移组患者中均有完整生存资料,两组中位生存时间用Log rank检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087,p=0.768)。将同期同科同样入选标准生存资料完整的无转移病例354例、多个转移病例437例同单个转移150例的生存资料进行比较,叁组中位生存时间用Log rank检验,有统计学差异(X~2=71.131,p=0.000)。结论1、胃癌孤立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总体上表现为由近及远的分布方式。跳跃转移现象发生明显。跳跃转移易发生在胃小弯侧。2、经统计学分析原发胃癌解剖部位、主癌大小、浸润深度、生长方式、组织类型、病理类型、淋巴管癌栓与是否发生跳跃转移无明显相关。3、发生跳跃转移组与邻近转移组在D_2清除术后的生存曲线无显着差异性。4、胃癌淋巴结无转移、单个转移、多个转移组术后的生存曲线有显着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孤立淋巴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结肠癌孤立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根治手术的74例发生孤立淋巴结转移(N1a期)结肠癌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期161例无淋巴结转移(N0期)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74例孤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第1站淋巴结转移者66例(89.2%),第1站无转移而直接转移于第2站或第3站淋巴结者(跳跃性转移)8例(10.8%)。与淋巴结无转移组相比,孤立淋巴结组预后较差,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1.1%和8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淋巴结转移组中,第1站淋巴结转移者与跳跃性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相似,分别为58.8%和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孤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N0-N1a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结肠癌孤立淋巴结转移主要集中于第1站引流淋巴结,少部分呈跳跃性转移。孤立淋巴结转移是结肠癌预后的不良因素。在实施结肠癌根治术时,应尽量遵循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原则,力争达到D3根治水平以避免发生跳跃性转移淋巴结的残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孤立淋巴结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浩洋,徐惠绵.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及规律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

[2].陈伟.结肠癌孤立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预后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2

[3].杨运胜,黄欧平,杨心凤,周艳芳,刘晓昱.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结合化疗治疗上皮性卵巢癌孤立淋巴结复发的临床分析[C].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4].蔡嵘,任刚,金冶宁,陈克敏.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的影像研究[J].肿瘤学杂志.2009

[5].陈浩洋.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分布特点及规律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

标签:;  ;  ;  ;  

孤立淋巴结论文-陈浩洋,徐惠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