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梁跨高比论文-昂飞,王章虎

连梁跨高比论文-昂飞,王章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连梁跨高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层建筑,连梁,跨高比,反应谱分析

连梁跨高比论文文献综述

昂飞,王章虎[1](2013)在《基于连梁跨高比剪力墙结构反应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不同跨高比建立的连梁模型进行反应谱分析,从结构的内力特性、变形特性和动力特性方面,研究不同跨高比连梁模型对于结构整体性能方面的影响,通过改变连梁截面高度和改变剪力墙洞口宽度两种方式实现不同跨高比,并对比两种改变方式之间的影响差异,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13年02期)

昂飞[2](2013)在《基于连梁跨高比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有限元软件并结合相关规范对不同跨高比连梁模型进行反应谱分析和静力弹塑性分析,并分别从结构层中连梁比例、结构层数两个方面来研究连梁给结构带来的影响。首先,通过建立两种不同跨高比连梁整体模型,进行反应谱分析,并从内力、变形和动力特性叁个方面研究不同跨高比模型的弹性行为;其次,通过建立不同跨高比连梁双肢剪力墙模型,进行Pushover分析,并从结构性能点、层间位移角和塑性铰等方面研究不同跨高比模型的弹塑性行为;最后,通过建立不同比例、不同层数连梁模型进行相关的反应谱和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不同比例、不同层数连梁模型的结构响应。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到:改变连梁截面高度和改变剪力墙洞口宽度实现不同跨高比连梁模型,相关的性能反映两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差异不大,超过这一范围改变连梁截面高度可以更好、更快的控制结构的性能。通过不同跨高比连梁剪力墙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到,对于弱连梁模型结构延性好,较早进入塑性阶段,但结构极限承载能力较低,刚度退化现象较为严重;对于强连梁模型结构抗侧能力好,极限承载能力高,整体性好,但延性较差,实际情况中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连梁跨高比。对比不同比例连梁模型,分析可以得到,控制结构两端连梁刚度对结构影响较大,当结构层中连梁比例超过20%,相应的影响趋势在变小。对比不同层数连梁模型,分析可以得到,弱连梁模型延性较好,强连梁模型抗力较大,强连梁模型对应结构抗力远高于弱连梁模型,结构层数超过15层时弱连梁对应的抗力下降较快。(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徐晓珂,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3](2010)在《不同连梁跨高比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跨高比连梁对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应用PERFORM-3D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连梁跨高比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先研究连梁跨高比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再以结构的变形和延性(包括层间位移角、层位移、层剪力、结构塑性损伤过程)以及结构的耗能能力作为性能评估参数,对不同连梁跨高比的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跨高比连梁对结构的自振周期有一定的影响,连接筒体的连梁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比筒体内部连梁的影响大;结构的塑性耗能主要由连梁承担,不同跨高比连梁的耗能能力差别较大,连接筒体的连梁耗能较好。在此基础上,对连梁合理跨高比的范围提出了具体建议,以供实际工程参考。(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S1期)

杜修力,贾鹏,赵均[4](2008)在《不同连梁跨高比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研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的抗震性能,对两个钢筋混凝土核心筒试件进行了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重点研究不同连梁跨高比下核心筒的破坏机理、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延性、剪力滞后等方面的抗震性能。发现核心筒试件最后均为底部发生整体弯曲破坏,随着连梁跨高比从1.7下降到0.9,核心筒试件的刚度和承载能力有明显提高,但同时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显着下降。分析表明,连梁跨高比对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抗震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08年S1期)

董宏英,曹万林,胡国振,田宝发,宋文勇[5](2005)在《不同连梁跨高比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连梁跨高比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 2组连梁跨高比分别为 1. 0和1. 5的 4个 4层双肢剪力墙 1 /4缩尺模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较系统地分析了结构的刚度及其退化过程以及承载力、延性、耗能、破坏机制和破坏特征等。结果表明,连梁跨高比相对小的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较好。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05年01期)

连梁跨高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有限元软件并结合相关规范对不同跨高比连梁模型进行反应谱分析和静力弹塑性分析,并分别从结构层中连梁比例、结构层数两个方面来研究连梁给结构带来的影响。首先,通过建立两种不同跨高比连梁整体模型,进行反应谱分析,并从内力、变形和动力特性叁个方面研究不同跨高比模型的弹性行为;其次,通过建立不同跨高比连梁双肢剪力墙模型,进行Pushover分析,并从结构性能点、层间位移角和塑性铰等方面研究不同跨高比模型的弹塑性行为;最后,通过建立不同比例、不同层数连梁模型进行相关的反应谱和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不同比例、不同层数连梁模型的结构响应。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到:改变连梁截面高度和改变剪力墙洞口宽度实现不同跨高比连梁模型,相关的性能反映两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差异不大,超过这一范围改变连梁截面高度可以更好、更快的控制结构的性能。通过不同跨高比连梁剪力墙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到,对于弱连梁模型结构延性好,较早进入塑性阶段,但结构极限承载能力较低,刚度退化现象较为严重;对于强连梁模型结构抗侧能力好,极限承载能力高,整体性好,但延性较差,实际情况中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连梁跨高比。对比不同比例连梁模型,分析可以得到,控制结构两端连梁刚度对结构影响较大,当结构层中连梁比例超过20%,相应的影响趋势在变小。对比不同层数连梁模型,分析可以得到,弱连梁模型延性较好,强连梁模型抗力较大,强连梁模型对应结构抗力远高于弱连梁模型,结构层数超过15层时弱连梁对应的抗力下降较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梁跨高比论文参考文献

[1].昂飞,王章虎.基于连梁跨高比剪力墙结构反应谱分析[J].工程与建设.2013

[2].昂飞.基于连梁跨高比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2013

[3].徐晓珂,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不同连梁跨高比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

[4].杜修力,贾鹏,赵均.不同连梁跨高比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

[5].董宏英,曹万林,胡国振,田宝发,宋文勇.不同连梁跨高比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

标签:;  ;  ;  ;  

连梁跨高比论文-昂飞,王章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