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论文-余弘吉,何立群

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论文-余弘吉,何立群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健脾清化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p38,MAPK信号通路,大鼠

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余弘吉,何立群[1](2019)在《健脾清化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P38MAPK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行UUO术制备单侧输尿管模型,并于术后7、14、21 d处死大鼠。生化法检测大鼠血肌酐、尿素氮; HE、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形态; WB测肾组织p38、p-p38、TGF-β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组织p38蛋白阳性面积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Cr、BUN含量、p38、p-p38、TGF-β1表达、p38阳性面积率均升高(P <0. 01,P <0. 05);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钾组和健脾清化方组SCr、BUN含量、p38、p-p38、TGF-β1蛋白表达、p38阳性面积率均降低(P <0. 01,P <0. 05)。HE、Masson示模型组肾小管明显扩张,肾盂肾盏明显扩张。结论:健脾清化方能改善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的肾脏病理改变,对肾脏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能下调SCr、BUN的含量、p38、p-p38、TGF-β1的蛋白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韩成鹏[2](2019)在《益气通阳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肾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目前的治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肾纤维化的药理作用,但总体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无法阻止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通阳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采用健康雄性SD大鼠,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益气通阳方对UUO模型大鼠肾功能及结构的影响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四组,即假手术(Sham)组、模型(UUO)组、中药(UUO+H)组和西药(UUO+Y)组,每组10只。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进行UUO模型制备。术后UUO+Y组给予依那普利0.18 mg/mL灌胃,UUO+H组以益气通阳方浓缩液1.188 g/mL灌胃,Sham组和UUO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14 d后心肌采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处死大鼠,取其肾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脏形态学变化及间质纤维化程度。第二部分益气通阳方延缓UUO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将第一部分实验得到的肾组织分为叁个部分,一部分采用IHC法检测肾组织TGF-β1和FN的表达;剩下两个部分采用Western blot法以及RT-PCR法分别检测肾组织Smad7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1.血生化指标显示:与Sham组比较,UUO组血清SCr、BUN明显升高(P<0.05);与UUO组比较,UUO+H组和UUO+Y组血清SCr、BUN明显下降(P<0.05);UUO+H组和UUO+Y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肉眼观察大鼠梗阻侧肾脏:Sham组大鼠梗阻侧肾脏外观正常,有光泽呈红褐色,形态规则,质地柔韧;造模各组大鼠梗阻侧肾脏体积不同程度增大,形态不规整,肾皮质变薄,有肾积水。3.HE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Sham组大鼠肾组织形态正常,肾小球和肾小管大小形态正常,肾小管排列整齐致密,未见肾小管扩张,肾间质可见少量蓝色的胶原纤维;UUO组肾脏呈现肾小管萎缩和管腔扩张,同时肾间质水肿且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和肾小管则有大量蓝色的胶原纤维沉积。UUO+H组和UUO+Y组梗阻侧肾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程度和间质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均较UUO组减轻。TIS显示,UUO组大鼠TIS显着高于Sham组(P<0.05)。但与UUO组相比,UUO+H组和UUO+Y组TIS明显降低(P<0.05),而UUO+H组和UUO+Y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IHC结果显示:正常肾脏组织中TGF-β1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肾小球中基本没有表达,而FN的表达主要位于肾小球系膜区。Sham组TGF-β1、FN表达较弱,着色浅淡;UUO组TGF-β1、FN的表达较Sham组明显增强,呈棕褐色颗粒样沉积,着色较深,两组间的灰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UO+H与UUO+Y组的TGF-β1、FN表达强度介于Sham组和UUO组之间,与UUO组相比,中西药治疗均能降低TGF-β1、FN的表达(P<0.05);但UUO+H与UUO+Y组两组间TGF-β1、FN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造模各组大鼠Smad7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UUO组相比,UUO+H组与UUO+Y组Smad7蛋白表达升高(P<0.05)。6.RT-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造模各组大鼠Smad7 mRNA表达降低(P<0.05);与UUO组相比,UUO+H组与UUO+Y组Smad7 mRNA表达升高(P<0.05)。结论:1.益气通阳方能够改善UUO大鼠肾功能;2.益气通阳方可以减轻大鼠肾脏病理损伤,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程度;3.益气通阳方能够下调FN的表达,减轻细胞外基质的堆积;4.益气通阳方可能通过上调Smad7蛋白的表达,抑制UUO大鼠肾组织TGF-β1的高表达,进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5)

朱戈丽,喻业安,陈晚先,张艳霞,封宝红[3](2019)在《百令胶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百令胶囊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干预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大鼠对其肾脏纤维化的影响。方法: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UUO模型组(UUO组,n=7)、百令胶囊治疗组(n=7)和百令胶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联合治疗组,n=7)。HE、SPA染色观察各组肾脏组织结构,Masson染色检测肾脏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组织I型胶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表达。结果:UUO组肾组织结构、肾间质纤维化和I型胶原蛋白、TGF-β_1、a-SMA蛋白表达等病理变化均较假手术组严重,通过百令胶囊或百令胶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后,百令胶囊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上述病变均明显改善,尤以联合治疗组改善更显着。结论:百令胶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明显改善肾间质纤维化。(本文来源于《微循环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梁蝶霏,常瑞明,宋自姣,梁蔚文,刘珊英[4](2018)在《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诱导肾脏纤维化模型中Cadherin6的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钙黏蛋白6(cadherin6,CDH6)在肾脏纤维化中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小鼠模型,术后21天收获肾脏组织,HE染色观察肾间质纤维化程度,RT-q PCR检测肾组织FSP-1、TGF-β1、CDH6 m RNA表达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组织FSP-1、CDH6蛋白表达量;TGF-β1刺激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RT-q 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FN1、PAI-1、CDH6 m RNA表达量及CDH6蛋白表达量。结果 HE染色显示UUO组小鼠肾脏出现肾小管萎缩、大量基质沉积,与Sham组相比,UUO组小鼠肾脏组织FSP-1、TGF-β1、CDH6 m RNA表达量及FSP-1、CDH6蛋白表达量均上调;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GF-β1诱导的HK-2细胞形态向成纤维细胞转变,FN1、PAI-1m RNA表达水平上调,CDH6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 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CDH6及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上调,伴随上皮细胞向间质表型转化,可能参与单侧输尿管梗阻诱导的小鼠肾脏纤维化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8年01期)

杨芹,么喜存,付胜伟[5](2018)在《血管封堵器在兔单侧输尿管梗阻可再通模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封堵器在兔单侧输尿管梗阻可再通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0只行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术,随机选取其中10只(A组)采用传统手术线结扎,其余10只(B组)采用血管封堵器结扎,两组分别于UUO术前及术后7d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及QLAB定量分析;术后7d,将B组行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RUUO)术,常规饲养1个月后重复CEUS及QLAB分析。A、B组UUO术后7d及B组RUUO术后1个月选相应数量兔行相关病理检查。结果利用血管封堵器与手术线结扎UUO术后7d,QLAB定量分析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B组RUUO术后1 m,QLAB定量分析与UUO术后7d解除梗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封堵器用于制作单侧输尿管梗阻可再通模型的封堵效果良好,梗阻一周时再通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孙晶[6](2017)在《化合物F-86促进微型猪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模型肾脏纤维化的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慢性肾脏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如何降低其发病率甚至延缓其进展开始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肾间质纤维化(RIF,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作为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共同病理过程,目前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切入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模型是研究RIF较为常用的模型之一,过去也有研究报导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R-UUO,relief of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模型是研究肾脏损伤、修复以及观察药物疗效较为理想的模型,但研究所使用的动物多为龋齿类动物。鉴于龋齿类动物与哺乳动物的明显差别,因此本研究团队在初期实验中,选用微型猪作为实验动物,提出并成功构建了哺乳动物R-UUO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梗阻5天、7天后解除输尿管梗阻,UUO诱导的肾脏损伤可以自然恢复,但梗阻5天与7天再通后肾脏病理动态变化差别不明显,而且梗阻10天之后肾脏损伤难以恢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微型猪UUO诱导的肾脏损伤可以自我恢复,但确切的可逆性修复的时间节点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对早期研究的思考与分析,我们意识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适当完善:首先将梗阻时间范围扩展到3至10天,其次,获取组织标本的方式由开腹手术切割肾组织改为肾穿刺活检针取组织。此研究一方面通过动态观察梗阻不同时间再通前后肾脏的自然恢复情况,明确UUO所致RIF可逆性修复的时间节点;另一方面通过选取合适的R-UUO时间点,给予微型猪R-UUO模型新型抗纤维化药物F-86治疗,同时以抗纤维化药物吡啡尼酮(PFD,Pirfenidone)作为阳性对照,探讨化合物F-86的抗纤维化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目的:一方面明确微型猪UUO所致RIF可逆性修复的时间节点,为临床上判断UUO所致RIF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探讨新型化合物F-86的抗纤维化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慢性肾脏病的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本研究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观察微型猪R-UUO模型在梗阻不同时间后再通,肾脏损伤的自主恢复情况。选择实验用体重8-10kg的雄性微型猪,首先将其随机分为以下3组:梗阻3天组、梗阻7天组、梗阻10天组(每组5头微型猪)。适应性喂养1周后对上述微型猪行UUO手术,之后根据实验设计于不同时间点进行R-UUO。并于再通后3天、7天、14天、28天留取实验动物左、右分肾静脉及前腔静脉的血液标本,并在直视下行肾穿刺活检术留取肾组织标本。第二阶段首先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确定合适的R-UUO时间点。将实验用体重8-10kg的雄性微型猪随机分为以下5组:假手术组、假手术+F-86组、梗阻再通组、梗阻再通+PFD组、梗阻再通+F-86组(每组5头)。构建R-UUO模型,并于梗阻再通后第一天开始给予药物灌胃处理,其中F-86治疗组给予F-86 150mg/kg灌胃,PFD治疗组予以PFD 500mg/kg灌胃,其它组予以等剂量溶媒灌胃,每天一次,连续14天,再通28天处死微型猪。分别于梗阻0天(梗阻前)、再通0天(再通)、再通3天、再通7天、再通14天、再通28天暴露肾脏行肾穿刺活检术留取梗阻侧肾脏组织,同时收集左、右分肾静脉及前腔静脉的血液,收集的血液样本采用ELISA方法按照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用以评价肾功能;采用过碘酸雪夫染色(PAS,Periodic acid–Schiff)及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如E-cadherin、zonula occludens-1(ZO-1)、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vimentin)、细胞外基质胶原沉积(如Collagen-Ⅰ)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通路(如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等)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微型猪进行UUO处理后,肾功能(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UUO所诱导的肾脏损伤在梗阻3天、7天及10天组呈现明显不同的改变。病理组织染色以及肾间质纤维化相关指标如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cadherin、ZO-1、α-SMA、vimentin)、细胞外基质胶原沉积(Collagen-Ⅰ)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通路(TGF-β1、BMP-7)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至再通28天,梗阻3天组基本上完全恢复至梗阻前水平,梗阻7天组大部分恢复,而梗阻10天组难以恢复。(2)与假手术组相比,假手术+F-86处理组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无明显升高;PAS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梗阻再通组相比,梗阻再通+PFD及梗阻再通+F-86治疗组可以促进损伤肾小管的修复,显着减少肾间质胶原沉积,并且梗阻再通+F-86治疗组肾小管再生较明显。(3)免疫组化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单侧输尿管梗阻后Ecadherin、ZO-1、α-SMA、vimentin、Collagen-Ⅰ、TGF-β1、BMP-7出现不同节奏、不同程度的变化;与梗阻再通组相比,梗阻解除后,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着再通时间的延长,F-86及PFD治疗组可能促进该过程的恢复。(4)Western blot结果可见:至再通28天,比较各组间E-cadherin、ZO-1、α-SMA、vimentin、Collagen-Ⅰ、TGF-β1、BMP-7、Smad7及TGF-β/Smads下游相关蛋白,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微型猪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模型肾损伤可逆性修复的时间节点在梗阻7天至梗阻10天之间。(2)F-86可以减轻微型猪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所致的EMT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促进微型猪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后肾间质纤维化的恢复;F-86改善肾纤维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BMP-7、Smad7的表达对抗TGF-β1/Smads信号通路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1-01)

刘盈盈[7](2016)在《猪的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模型的建立与肾脏损伤修复时间节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及目的: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全球性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CKD具有庞大的人群及高患病率。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enal tubular 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多数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共同的病变过程及最后通路。TIF是以正常的肾间质和肾小管结构消失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聚集及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它几乎存在于所有肾脏疾病中并决定肾脏损伤程度及预后。对于TIF所致的终末期肾脏病,病人只能依靠透析治疗来维持生命,或接受肾移植治疗,对个人、家庭及整个社会均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能延缓甚至逆转TIF,探索其发病机制并寻找干预靶点来延缓肾功能进展、改善CKD患者的预后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公共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TIF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TIF的确切来源目前仍不清楚,发生TIF时肾脏的损伤是否能修复甚至逆转及怎样逆转尚存在争议,针对其治疗亦缺乏有效手段。大量的研究表明,肾小管在受损时具有修复功能,但肾脏的小管间质纤维化能否逆转修复一直不清楚。有关啮齿类动物的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已被成功构建并广泛应用于肾间质纤维化等肾损伤的研究中。有关研究表明,解除单侧输尿管梗阻也就是将梗阻再通后(relief of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R-UUO),肾实质具有再生、修复倾向。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均集中在UUO模型,少量关于R-UUO的研究也是有关于鼠类的研究。既往有关肾小管的损伤修复所利用鼠类的研究,肾脏大小与人相差较大,且损伤前后不同个体之间差异也很大。为此,本研究试图构建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的大动物模型,充分模拟人类梗阻性肾病的疾病状态,通过肾活检的方法探讨同一动物、同一肾脏不同时间节点损伤前后的变化,旨在明确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能否修复以及修复的时间节点。材料与方法:首先,我们通过反复实验论证,成功构建了大动物猪的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模型:采用3月龄大小的雌性广西巴马小型猪,体重约8-10公斤。术前准备,术中给予联合麻醉并进行无菌手术操作造模。造模时单侧输尿管梗阻采用聚乙烯片包绕、手术线结扎法,解除梗阻时,遵循同样操作并去除包绕的聚乙烯片和手术线。实验猪经过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后,肾脏大体结构呈现显着变化。与正常肾脏比较,梗阻侧肾脏体积增大、表面粗糙,同时出现了肾积水和肾盂扩张,血运减少。此外,梗阻上端输尿管迂曲、增粗、血运减少,而再通后的输尿管变直、变细,基本恢复至正常输尿管形态。此模型在梗阻时肾脏和输尿管的大体结构出现了显着变化,而再通后显着恢复,造模成功。其次,在本研究的前期工作中,为了初步摸索猪的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后其肾损伤可能修复的时间节点,我们进行了预实验并将实验用小型猪分为梗阻2周组及梗阻3周组,通过肾活检组织病理染色法评估肾损伤程度。结果表明:实验猪在梗阻2周时,肾脏间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纤维化损伤。而梗阻3周时,肾脏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大量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因此,为了能观察到损伤后的可逆性修复,我们将梗阻时间点选择为5天,7天和10天。此外,梗阻10天的时间段较长,肾脏需要更长时间的修复,因此观察梗阻10天再通后的时间点也适当延长至56天。接下来,为了进一步研究实验猪梗阻-再通后损伤是否能够修复和具体能够修复的时间节点,我们又将实验用小型猪分为叁组:每组6头猪。一组:梗阻5天(UUO5d)、再通7天、再通14天、再通21天;二组:梗阻7天(UUO7d)、再通7天、再通14天、再通21天;叁组:梗阻10天(UUO10d)、再通14天、再通28天、再通56天。每组5个时间点,取梗阻前0天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从功能、组织结构和蛋白分子水平叁个层面评估不同时间点肾脏损伤-修复程度:留取前腔静脉及梗阻侧和对侧分肾静脉血,检测其血清肌酐水平来评估肾功能;通过开放式肾活检法留取肾组织,半定量评分法评估肾脏病理损伤-修复情况;免疫印迹法测定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标志物α-SMA、vimentin和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梗阻5天、7天和10天时,与梗阻前相比,血清肌酐水平显着升高,肾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肾脏α-SMA、vimentin表达显着增高而E-cadherin表达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5天和7天再通后,随着再通时间的延长,血清肌酐水平较梗阻时平稳下降,肾组织损伤在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完全恢复和部分恢复,α-SMA、vimentin表达下调而E-cadherin表达上调(p<0.05)。而梗阻10天再通后血肌酐在一段时间的降低后又反弹性的增高,肾组织损伤在组织病理学染色上未能体现出损伤恢复而转为慢性病变,尽管E-cadherin较梗阻时有所增高,但E-cadherin的表达并没有明显降低。说明梗阻5天、7天再通的一定时间段内肾脏损伤修复较好,而梗阻10天再通56天后肾损伤并未完全修复反而转为慢性病变。再次,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肾脏小管间质纤维化损伤修复的相关机制:根据梗阻再通前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标志物E-cadherin和间充质细胞的标志物α-SMA、vimentin的表达水平变化,我们初步推测,猪的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损伤修复可能伴有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其逆转的发生,即EMT及其逆转可能参与到肾脏间质纤维化的损伤及修复再生中。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大动物猪的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模型,在同一只猪、同一个肾脏观察到了不同时间点肾间质纤维化的损伤程度并发现了损伤后修复的时间节点,并进一步通过此结果推测:早期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在病因去除后可能能够逆转修复,但长期损伤所致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较难恢复。另外,通过初步探讨肾脏损伤修复的机制,我们推测,肾间质纤维化的损伤修复可能与EMT及其逆转相关,这为TIF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总之,本研究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体内研究肾脏损伤修复及进行药物干预来评估药理功效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平台,可能为防止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12-01)

张国锐,林智峰,杨晓萍,赵瑾,陶林[8](2016)在《1,25-(OH)_2D_3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Erbin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Erb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6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干预组、假手术组和UUO模型组,每组24只。干预组和UUO模型组大鼠在左肾下极处游离并结扎左输尿管建立UUO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仅游离左输尿管,干预组在建模起给予活性维生素D30.5μg、花生油1 m L灌胃,每天1次,共计14 d,于术后1、3、7、14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6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Erbi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UUO模型组大鼠Erbin、TGF-β1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大鼠Erbin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TGF-β1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25-(OH)2D3可能增加UUO大鼠肾组织Erbin的表达,抑制TGF-β1的表达,减轻肾脏纤维化。(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6年17期)

曹义甫,王秀芬,牛丽娟,李文静,刘翠红[9](2016)在《丁苯酞延缓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纤维化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丁苯酞延缓梗阻性肾病小鼠肾脏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UUO)、对照组(ACEI)及治疗组(NBP)。对照组、治疗组分别给予贝那普利、丁苯酞灌胃。而假手术组、模型组则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处死,取梗阻侧肾组织做免疫组化染色以及western blot。结果:(1)Nrf-2在正常肾组织中仅散在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模型组术后第3、7、14天小鼠肾组织中Nrf-2表达均增加,治疗组小鼠肾组织Nrf-2随着输尿管梗阻时间的延长,Nrf-2表达逐渐增强,至14 d时表达达到顶峰,呈时间依赖性。(2)与模型组相比,丁苯酞治疗组Nrf-2、γ-GCS明显升高、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Nrf-2、γ-GCS在第7、14天表达均强于贝那普利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rf-2与γ-GCS呈正相关(r=0.930);与Ⅰ型胶原蛋白呈负相关(r=-0.859)。结论:丁苯酞可能通过激活Nrf-2通路,上调γ-GCS的表达,缓解氧化应激对肾间质的损伤,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展。(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张旭,周芸,董红霖,张妍,甘小芳[10](2016)在《中介素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肾小球血管内皮间充质转分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介素(IMD)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2只,分为假手术组24只、UUO 24只和IMD组24只。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7、14、21和28 d随机选取6只,留取梗阻侧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氨肽酶P(JG-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2(VEGFR2)、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转化生长因子(TGF)-β_2、骨形态发生蛋白质(BMP)-7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上述相关因子m RNA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TGF-β_2、α-SM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含量增多(P<0.05),CD31、JG-12、BMP-7、VE-cadherin及VEGF、VEGFR2减少(P<0.05);与UUO组相比,IMD组TGF-β_2、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含量减少(P<0.05),CD31、JG-12、BMP-7、VE-cadherin及VEGF、VEGFR2增多(P<0.05)。结论 IMD在肾脏纤维化进程中可保护肾功能,减轻肾小球纤维化,与抑制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6年05期)

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肾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目前的治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肾纤维化的药理作用,但总体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无法阻止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通阳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采用健康雄性SD大鼠,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益气通阳方对UUO模型大鼠肾功能及结构的影响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四组,即假手术(Sham)组、模型(UUO)组、中药(UUO+H)组和西药(UUO+Y)组,每组10只。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进行UUO模型制备。术后UUO+Y组给予依那普利0.18 mg/mL灌胃,UUO+H组以益气通阳方浓缩液1.188 g/mL灌胃,Sham组和UUO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14 d后心肌采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处死大鼠,取其肾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脏形态学变化及间质纤维化程度。第二部分益气通阳方延缓UUO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将第一部分实验得到的肾组织分为叁个部分,一部分采用IHC法检测肾组织TGF-β1和FN的表达;剩下两个部分采用Western blot法以及RT-PCR法分别检测肾组织Smad7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1.血生化指标显示:与Sham组比较,UUO组血清SCr、BUN明显升高(P<0.05);与UUO组比较,UUO+H组和UUO+Y组血清SCr、BUN明显下降(P<0.05);UUO+H组和UUO+Y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肉眼观察大鼠梗阻侧肾脏:Sham组大鼠梗阻侧肾脏外观正常,有光泽呈红褐色,形态规则,质地柔韧;造模各组大鼠梗阻侧肾脏体积不同程度增大,形态不规整,肾皮质变薄,有肾积水。3.HE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Sham组大鼠肾组织形态正常,肾小球和肾小管大小形态正常,肾小管排列整齐致密,未见肾小管扩张,肾间质可见少量蓝色的胶原纤维;UUO组肾脏呈现肾小管萎缩和管腔扩张,同时肾间质水肿且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和肾小管则有大量蓝色的胶原纤维沉积。UUO+H组和UUO+Y组梗阻侧肾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程度和间质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均较UUO组减轻。TIS显示,UUO组大鼠TIS显着高于Sham组(P<0.05)。但与UUO组相比,UUO+H组和UUO+Y组TIS明显降低(P<0.05),而UUO+H组和UUO+Y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IHC结果显示:正常肾脏组织中TGF-β1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肾小球中基本没有表达,而FN的表达主要位于肾小球系膜区。Sham组TGF-β1、FN表达较弱,着色浅淡;UUO组TGF-β1、FN的表达较Sham组明显增强,呈棕褐色颗粒样沉积,着色较深,两组间的灰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UO+H与UUO+Y组的TGF-β1、FN表达强度介于Sham组和UUO组之间,与UUO组相比,中西药治疗均能降低TGF-β1、FN的表达(P<0.05);但UUO+H与UUO+Y组两组间TGF-β1、FN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造模各组大鼠Smad7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UUO组相比,UUO+H组与UUO+Y组Smad7蛋白表达升高(P<0.05)。6.RT-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造模各组大鼠Smad7 mRNA表达降低(P<0.05);与UUO组相比,UUO+H组与UUO+Y组Smad7 mRNA表达升高(P<0.05)。结论:1.益气通阳方能够改善UUO大鼠肾功能;2.益气通阳方可以减轻大鼠肾脏病理损伤,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程度;3.益气通阳方能够下调FN的表达,减轻细胞外基质的堆积;4.益气通阳方可能通过上调Smad7蛋白的表达,抑制UUO大鼠肾组织TGF-β1的高表达,进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余弘吉,何立群.健脾清化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

[2].韩成鹏.益气通阳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3].朱戈丽,喻业安,陈晚先,张艳霞,封宝红.百令胶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9

[4].梁蝶霏,常瑞明,宋自姣,梁蔚文,刘珊英.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诱导肾脏纤维化模型中Cadherin6的表达变化[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8

[5].杨芹,么喜存,付胜伟.血管封堵器在兔单侧输尿管梗阻可再通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8

[6].孙晶.化合物F-86促进微型猪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模型肾脏纤维化的恢复[D].吉林大学.2017

[7].刘盈盈.猪的单侧输尿管梗阻—再通模型的建立与肾脏损伤修复时间节点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8].张国锐,林智峰,杨晓萍,赵瑾,陶林.1,25-(OH)_2D_3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Erbin表达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6

[9].曹义甫,王秀芬,牛丽娟,李文静,刘翠红.丁苯酞延缓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纤维化的机制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6

[10].张旭,周芸,董红霖,张妍,甘小芳.中介素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肾小球血管内皮间充质转分化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

标签:;  ;  ;  ;  ;  

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论文-余弘吉,何立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