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洞系统描述论文-南佳琛,戴鸿鸣

缝洞系统描述论文-南佳琛,戴鸿鸣

导读:本文包含了缝洞系统描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哈拉哈塘油田,油藏连通性

缝洞系统描述论文文献综述

南佳琛,戴鸿鸣[1](2019)在《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在哈拉哈塘油田跃满区块跃满2缝洞系统中油藏连通性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气相色谱指纹技术是地球化学方法判别油藏连通性中一种准确性更高、更有效率、更省时的方法,已经广泛用于连通性研究。哈拉哈塘油田跃满区块跃满2缝洞系统原油物性相似,进行全烃气相色谱分析,判断出井间连通性,可进一步了解剩余油分布并为下步油田井位部署和注水注气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9期)

熊钰,刘斯琪,余翔,唐建荣,傅希桐[2](2019)在《四川盆地自流井区块自2井缝洞系统结构与水侵途径和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自流井区块自2井缝洞系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完井方式以及卓越的社会经济效益备受关注,研究其缝洞系统结构和水侵模式,对气藏生产末期管理和预测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首先结合茅口组和栖霞组的溶蚀特点,从该井的生产特点出发,在储量和水侵动态分析方法的论述基础上,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该缝洞系统的典型地质特点,论证了栖霞组缝洞基本结构及规模,给出了该井的缝洞结构及水侵模式,同时应用非线性物质拟合法、AIF法和补给型物质平衡法对自2井水侵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缝洞结构对生产的影响并预测了其生产潜力。此外,根据其历史作用,系统地总结了该井在缝洞型气藏开发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对类似的缝洞型油气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曹建文,夏日元,张庆玉,梁彬,邹胜章[3](2016)在《潮湿环境下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充填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加上多期岩溶作用的充填改造,增大了开发的难度。塔北露头区奥陶系古岩溶和桂林的南方现代岩溶是古今潮湿气候环境下岩溶发育的代表,具有相似的岩溶发育条件和特征,可开展对比研究。本着"由表及里,将今论古"的原则研究古潜山岩溶,结合油田特点和以往研究成果,建立了几种潮湿环境下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充填模式。按照水动力条件及充填物物源分类,可分为外源型地下河充填模式、内源型充填模式;按照充填结构分类,可分为上下结构充填模式、圈层结构充填模式、嵌入式混合充填模式等。不同的充填模式具有不同的充填程度和充填物类型,相应的岩溶储层也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一般而言,外源型地下河充填模式储集性能优于内源型充填模式,上下结构充填模式储集性能优于圈层结构充填模式。(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6年01期)

曹建文,夏日元,张庆玉[4](2015)在《古今湿热气候条件下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结构模式及发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地层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可形成典型的裂缝-溶洞系统。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存在3大构造隆起,与上覆志留系、石炭系地层存在沉积间断,具备了岩溶缝洞形成的基础条件;在泥盆纪、志留纪时塔里木古陆位于低纬度地区,具有与现代中国南方相似的热带、亚热带湿热海洋性气候条件,岩溶作用强烈,为大型岩溶缝洞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水热条件。为了更好地揭示塔河油田岩溶缝洞储层的发育和分布规律,文章基于对塔北露头区古岩溶的调查分析,结合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并与我国西南岩溶区现代岩溶研究成果相比较,总结了古今湿热气候条件下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发育特征,将其划分为地下河、岩溶洞穴、溶蚀孔洞、溶蚀缝等4种缝洞类型,地下河又细分为单支管道、多支管道、廊道型管道3个亚类,洞穴细分为厅堂型、溶洞型和竖井型洞穴3个亚类,分别建立了这些缝洞类型的地质结构模式,并对其发育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进行了归纳,为深入认识岩溶缝洞储层油气富集规律和油田地质建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5年02期)

王鑫,姚军,杨永飞,王晨晨,高莹[5](2013)在《基于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的孔网模型构建与流动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缝洞发育丰富的碳酸盐岩介质,基于孔隙网络构建理论,构建了两种不同的孔隙网络模型,并基于能量守恒与达西公式分别对两种模型进行流动模拟,通过与基于数字岩心流动模拟的结果对比,表明目前两种主要孔网建模的方法均不能准确描述缝洞特征显着的碳酸盐岩介质,但由于基于中轴线法构建的孔网中会产生数量众多的孔隙与喉道,因此该方法可以被用来表征缝洞介质,但需要从缝洞系统特征入手对其加以改进,以期在未来可以准确的描述缝洞型介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30期)

马少妍,倪阿园,付龙,李丽[6](2012)在《白节滩气田缝洞系统开发动态及气水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下二迭统茅口组气藏为裂缝——溶洞型碳酸盐岩有水气藏,碳酸盐岩基质极其致密,裂缝溶洞空间分布及其气水关系具有高度非均质性.通过对白节滩气田各缝洞系统开发动态及气水关系的分析,阐明了储层非均质性是导致缝洞系统内气水关系复杂的主要原因,对见水井常采用排水找气的方式进行开采,以提高气藏的采收率.同时对其他类似碳酸盐岩缝洞型有水气藏的开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桑琴,黄静,程超,未勇,吕宗刚[7](2012)在《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地貌与缝洞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地貌形态对缝洞系统的发育起着控制作用。在恢复茅口组古地貌的基础上,根据上二迭统在区域上的分布厚度、风化壳表面侵蚀特征和茅口组地层保存程度,将茅口组顶部古岩溶面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坡地(又分为西部陡坡带和北东部缓坡带)和岩溶盆地3个二级地貌单元;研究了各地貌单元和缝洞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岩溶台地岩溶水以垂向渗流为主,风化剥蚀强烈,形成垂向的溶缝、溶洞常被泥质等充填,横向连通性弱;岩溶陡坡、岩溶台地和岩溶陡坡过渡带岩溶作用最强,溶孔、溶洞发育,且充填程度低,缝洞系统最为发育,是有利的勘探区带;岩溶缓坡水流速度慢,岩溶作用周期长,溶蚀空间易受充填,不利于缝洞保存;岩溶盆地岩溶发育最弱,储集性能差,是不利的勘探区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2年02期)

康志宏,陈琳,鲁新便,杨敏[8](2012)在《塔河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流体动态连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体属于表生岩溶作用形成的喀斯特缝洞系统。其储集体孔隙空间类型主要为与原始组构无关的连通孔洞,其孔隙系统由岩溶洞穴、溶蚀裂缝和溶蚀孔叁大类型的储集空间复合而成。油田开发实践证实,油藏呈现出多压力系统、差异连通的特征。文中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连通缝洞孔隙系统的特征,分析了区别于分散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的特征。基于油藏的孔洞系统复杂的特点,说明利用各类动态资料对油藏储层缝洞体研究十分重要。通过动态研究方法,推测喀斯特缝洞系统中的连通体——"缝洞单元"。笔者提出了利用动态信息分析油藏之间缝洞连通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同一缝洞单元内,单井地层压力趋势下降相似;(2)井间干扰系统测试是较直接的连通确定方法;(3)开发井生产异常,导致同一缝洞单元相邻井出现相应动态变化;(4)注水井的示踪剂注入,检测邻近井检测示踪剂的含量、受效时间等,判断井间的连通级别;(5)不通缝洞单元的流体组分、密度和粘度等存在差异。结合塔河油田实际资料,共划分了42个缝洞单元,认为缝洞储集体的分布与岩溶古地貌、古水系和断裂带有一定的吻合性。(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2年02期)

桑琴,未勇,程超,黄静,吕宗刚[9](2012)在《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缝洞系统与地层水化学性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和分析451口井地层水测试资料的基础上,对蜀南地区茅口组地层水矿化度和水型特征进行研究,结合钻井、地震、测井等资料,系统总结了古岩溶的垂向分带模式,阐述了各岩溶带在剖面上的发育特征,并对不同化学性质的地层水的储存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地层水矿化度普遍较低,变化范围大,矿化度分布特征与地层水势能有关。CaCl2型地层水矿化度较高,具正向浓缩、深变质、渗流缓慢等特征,NaHCO3型、Na2SO4型、MgCl2型水矿化度较低,其出现与岩溶作用有关,所在地区的地层水性质不活跃。古岩溶带在垂向上可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岩溶带、水平径流岩溶带和深部潜流岩溶带,不同岩溶带特征各异。CaCl2型水的形成与大气淡水淋滤、地层压实释水和埋藏变质作用有关,以深层滞留水方式赋存于地层孔隙中,低矿化度水则以封存水方式储存于岩溶封闭体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2年01期)

黄毅,刘建波,冷奇成[10](2012)在《蜀南南井气田井2缝洞系统气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蜀南南井构造茅口组气藏为典型的碳酸盐岩缝洞气藏,基质致密,溶洞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而裂缝是主要的渗流通道。该气藏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气藏大规模见水。为解决该气藏大量剩余储量未能动用、气藏采出程度偏低的问题,本文试在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动态特征相结合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技术和手段,对气藏驱动能量、气水关系等进行细致分析,认为缝洞系统内气水关系复杂,可能不存在统一的气水界面。隔气式气驱是气藏产水的主要驱动力,水体自身能量有限。(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2年01期)

缝洞系统描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盆地自流井区块自2井缝洞系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完井方式以及卓越的社会经济效益备受关注,研究其缝洞系统结构和水侵模式,对气藏生产末期管理和预测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首先结合茅口组和栖霞组的溶蚀特点,从该井的生产特点出发,在储量和水侵动态分析方法的论述基础上,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该缝洞系统的典型地质特点,论证了栖霞组缝洞基本结构及规模,给出了该井的缝洞结构及水侵模式,同时应用非线性物质拟合法、AIF法和补给型物质平衡法对自2井水侵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缝洞结构对生产的影响并预测了其生产潜力。此外,根据其历史作用,系统地总结了该井在缝洞型气藏开发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对类似的缝洞型油气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缝洞系统描述论文参考文献

[1].南佳琛,戴鸿鸣.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在哈拉哈塘油田跃满区块跃满2缝洞系统中油藏连通性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9

[2].熊钰,刘斯琪,余翔,唐建荣,傅希桐.四川盆地自流井区块自2井缝洞系统结构与水侵途径和模式[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3].曹建文,夏日元,张庆玉,梁彬,邹胜章.潮湿环境下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充填模式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16

[4].曹建文,夏日元,张庆玉.古今湿热气候条件下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结构模式及发育特征[J].中国岩溶.2015

[5].王鑫,姚军,杨永飞,王晨晨,高莹.基于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的孔网模型构建与流动模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6].马少妍,倪阿园,付龙,李丽.白节滩气田缝洞系统开发动态及气水关系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

[7].桑琴,黄静,程超,未勇,吕宗刚.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地貌与缝洞系统发育关系研究[J].中国岩溶.2012

[8].康志宏,陈琳,鲁新便,杨敏.塔河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流体动态连通性研究[J].地学前缘.2012

[9].桑琴,未勇,程超,黄静,吕宗刚.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缝洞系统与地层水化学性质的关系[J].中国地质.2012

[10].黄毅,刘建波,冷奇成.蜀南南井气田井2缝洞系统气水关系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2

标签:;  ;  ;  

缝洞系统描述论文-南佳琛,戴鸿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