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置换论文-郑力文,王万春,黎志宏,刘傥,骆永恒

旋转置换论文-郑力文,王万春,黎志宏,刘傥,骆永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旋转置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磁共振成像,关节成形术,置换,髋,摄影测量法

旋转置换论文文献综述

郑力文,王万春,黎志宏,刘傥,骆永恒[1](2019)在《一种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新方法及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一种新的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方法,并将其与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0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患者的健康髋关节(120个髋)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双侧髋关节(40个髋)的数据。对每位研究对象的髋关节以不同的角度(0°,7. 5°,15°和22. 5°)进行外展,并进行一系列X线检查和MRI检查。通过比较X线片和MRI图像获得股骨头旋转中心的运动轨迹,并对术前分别接受两种不同测量方法的67例手术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项资料进行对比。结果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较,本课题组新方法测量精度有提高;髋关节MRI扫描的结果验证了笔者新方法的客观性和精确性;术前测量和术后追踪的结果显示笔者的新方法比传统测量法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新方法测量的患者在术后没有发现假体脱位现象,术后回访追踪中的Harris评分高于目前常用的股骨头圆心法,VAS疼痛评分则前者低于后者。结论课题组创新的以髋关节不同外展角度的骨盆正位X线片为基础的新测量方法,显示比传统的测量方法所获得的数据更为精准,并显示出更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闵令田,翁文杰[2](2019)在《骨盆旋转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骨盆沿人体叁维方向旋转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实际安放角度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集正常成人的骨盆CT影像学资料,采用电脑软件叁维重建骨盆髋臼并模拟骨盆分别围绕与人体矢状面、横断面和冠状面垂直的X轴、Y轴和Z轴旋转时,以标准角度植入髋臼假体时测量臼杯的放射外展角(radiographic inclination,RI)和放射前倾角(radiographic anteversion,RA)。采用相关性分析量化各个轴向旋转角度与髋臼实际角度的关系。结果:骨盆沿X轴及Y轴旋转时对髋臼的RA影响较小,但对RI影响较大并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RA=0.682 4X+10.256(r~2=0.308 4)和RA=-0.714 1Y+10.424(r~2=0.999 8);骨盆沿Z轴旋转时对RA几乎无影响,但与RI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RI=1.0Z+46(r~2=1.0)。结论:骨盆的前后旋转或沿躯体的纵轴旋转均明显影响髋臼的前倾角,但对外展角影响较小;相反,骨盆在冠状面上的左右歪斜可明显影响髋臼的外展角,但不影响其前倾角。(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9年09期)

曾沣,李书振[3](2019)在《全膝关节置换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中通过正确的截骨方式放置股骨假体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对全膝关节置换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分别为"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测量截骨;间隙平衡;计算机辅助导航;3D打印;机器人技术"和"Knee;Arthroplasty;Femoral prosthesis;Rotational alignment;Measuring resection;Gap balance;Computer aidednavigation;3DPrinting;Robotics",检索文献时限为1976年1月至2019年1月,检索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检索文献类型包括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经验交流等。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定位可通过测量截骨法和间隙平衡法进行截骨,而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和机器人辅助技术由于多种因素在临床未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仍是以传统截骨方法为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微创理念的引进,相信不远的将来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临床,加快全膝关节置换的发展和提升患者置换后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6期)

凌晓冬,罗正亮,胡林涛[4](2019)在《高屈曲度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高屈曲度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TKA术的膝关节病变晚期患者纳入研究范围,置入高屈曲度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患者各50例,对应A、B组。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临床指标、影像学指标及术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一般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膝关节临床评分(KCS)、膝关节功能评分(KFS)、髌股Feller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及SF-36评分较术前显着上升(P<0.05),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较术前显着下降(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中,高屈曲度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所表现出的近期疗效相当,但基于理论角度,后者的临床优势仍有待长期随访予以持续探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邵龙[5](2019)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后倾角度与旋转对线的数字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侧假体的界面覆盖受到骨准备、植入技术及假体设计等因素的影响,但对相关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多因素作用下假体系统的应力分布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并且当前主流假体系统的设计特征大多基于西方人的研究数据,缺乏国人的解剖学参数和假体设计改进依据。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建立本地区人群样本双下肢叁维模型并实施虚拟手术,首先评估不同后倾截骨角度和旋转对线对界面覆盖的影响;然后通过图形拟合获得截骨层面解剖学特征并采用图像配准算法对基于界面轮廓的一般多边形最优配准问题进行求解;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后倾截骨角度和界面覆盖条件下假体系统内的应力分布情况,以期为临床手术和优化假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对1名正常成年人行双下肢全长CT扫描和双膝关节MRI扫描,对3具新鲜尸体进行双膝关节CT扫描,获取二维图像,将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叁维重建软件Mimics 17.0,重建出包含骨、半月板、韧带的膝关节仿真模型和双下肢叁维数字模型。在重建过程中以默认骨组织阈值为基准,额外选择阈值为(+50)HU,(-50)HU和(-100)HU的叁组重建阈值重建叁维模型,评价分割阈值选择对重建模型数据的影响。2.对3具新鲜尸体6个膝关节标本进行胫骨侧截骨操作,分别测量胫骨平台与腓骨小头上缘截骨水平的几何参数,与利用CT重建所获得叁维模型的相应参数进行比较,评价叁维模型测量的准确性。3.对55名正常成年人(纳入101膝)进行双下肢CT扫描并进行叁维重建,以空间向量计算法进行精确的虚拟截骨手术,取得不同后倾截骨角度下(0、3、5、7度)的截骨轮廓;对Gemini假体系统的对称型和解剖型胫骨试模进行X线扫描和数字化处理;采用人工配准的方式取得不同胫骨假体试模在不同后倾截骨角度与特定旋转对线下各象限区域的界面覆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4.通过图形拟合表征本地区人群胫骨叁维重建样本在截骨水平的一般解剖学特征并进行测量,分析Gemini和[E]8两套假体系统设计对本地区人群的涵盖情况。利用一致性点漂移算法对基于界面轮廓的一般多边形最优配准问题进行求解,分析趋近最大化覆盖条件下四款胫骨侧假体的自由旋转对线和植入定位情况。5.利用已完成重建的膝关节仿真模型和双下肢叁维数字模型模拟全膝关节置换进行标准虚拟截骨和Open Knee假体系统安装。将各部件导入Geomagic 2012完成模型优化与实体化,在Hypermesh 14.0中进行网格划分,定义各部件的材料属性,确定载荷和边界约束,建立有限元静力分析模型。6.通过保留与去除自然膝中部分附属结构、装配假体系统于不同后倾截骨角度下(0、3、5、7度)的膝关节模型以及改变胫骨侧假体的界面覆盖,在Optistruct 14.0中分析周围附属结构对自然膝应力分布的影响,比较不同后倾截骨角度和骨-假体界面覆盖条件下膝关节假体系统内的应力分布变化。结果1.重建模型表面积随着阈值选择值的加大而逐渐增大,默认阈值和基于默认阈值±50HU两组的表面积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与默认阈值-100HU组相比有显着差异;一致性检验分析显示基于尸体标本实际测量和基于CT叁维重建测量的两种方法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1,平均误差为1.34±0.97%。2.随着后倾角度的加大,胫骨截面平均面积随之加大,并且不管任何后倾角度下,男性的平均截面积均大于女性。当后倾角度在0-7度变化时,Insall对线的平均覆盖率为85.19%到87.22%,Akagi对线为83.21%到85.96%,均随着后倾角度加大而加大,且前者的平均覆盖率始终较高,差值范围为1.26%到2.22%(p<0.001)。此外,5度与7度后倾截骨下的平均覆盖率比0度与3度均有显着性升高。当使用对称型或解剖型试模时,采用后倾5度或7度截骨,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以及后外侧区域内的平均缺损率和悬挂率差异都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除使用解剖型试模下的后外侧区域。3.男性平均界面覆盖率要显着高于女性,仅在采用对称型和解剖型假体在0度后倾加Akagi对线下以及采用对称型假体在0度后倾加Insall对线下两者差异不大。当采用Insall对线在5度与7度后倾截骨时,不管使用哪种假体,男性的后叉韧带止点区域面积始终较女性小并且在后内侧区的缺损率也较女性大。相比男性,女性的前内侧区存在较多缺损并伴随着较少的悬挂。在采用7度后倾时,在对称型试模下女性的前外侧相比男性存在显着悬挂,而在解剖型试模下男性的前内侧悬挂较女性显着。4.本地区人群样本双下肢叁维模型中所有胫骨截骨面的平均横径为77.7±6.6mm,平均前后径为46.8±4.0mm,平均内侧前后径为46.2±4.2mm,平均外侧前后径为44.5±4.1mm。男性的相关数据均显着大于女性,但其横径与前后径比值平均为1.66±0.04,内外侧前后径比值平均为1.04±0.07,均无显着男女差异。内侧平台前后径较外侧平台前后径平均长1.8±3.0mm,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并且内侧与外侧平台前后径有着显着的正相关。此外,存在15例外侧平台前后径大于内侧,24例内外侧平台的前后径相差在2mm以内,两者占到了总数的37.9%。5.本研究中胫骨试模对本地区人群样本截骨面内外侧前后径和相应比值的涵盖上,解剖型设计优于对称型;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外侧前后径小于45-50mm的试模在设计时应扩大其内外侧前后径的差异,相反对于大于45-50mm的试模,则相应减小差异。在胫骨试模对截骨面横径与前后径,及其相应比值的涵盖上,解剖型设计优于对称型。回归分析显示当前试模应减小横径绝对值以及横径与前后径的比值(当前为1.8)以更符合本地区人群样本。6.采用算法求解趋近最大化覆盖配准下,仅23%的胫骨试模处于旋转不良的位置且每款假体的旋转不良例数相近。算法配准下的总体平均覆盖率为85.62±3.65%,Gemini假体的平均覆盖率要显着低于[E]8假体。算法配准下的胫骨试模总体平均旋转角度,相较于Insall对线为-0.73±4.53度。算法配准下的胫骨试模前后轴平均占腱百分位由髌腱内侧起算为26.95±14.71%,处于髌腱中内1/6到中内1/3的位置但个体差异较大。7.模拟人自然站立下,股骨在保留侧副韧带和腓骨与去除以上结构时应力变化情况不大,其局部最大应力均位于股骨距和股骨干中下叁分之一的前内侧;胫骨在去除腓骨和侧副韧带时,其主要应力集中在中下叁分之一处,以内侧为主;胫骨平台与半月板的最大应力和应力集中区域主要在内侧。腓骨对胫骨骨干的应力分布有较大影响,但侧副韧带与腓骨等附属结构的存在与否对关节间隙与关节面应力分布的影响不大。8.在简化的膝关节模型中模拟关节置换显示,当截骨后倾角度在0至7度变化时,股骨假体的峰值Von Mises应力在3度后倾时最大为123MPa,在5度后倾时最小为15MPa,随着后倾角度的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大,应力分布从相对均匀转向外侧集中;而聚乙烯垫片的峰值Von Mises应力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从11MPa增大到29MPa,分布区域变化不大,以后外侧集中为主,但应力集中点随着后倾增大而逐渐减少;胫骨假体的峰值Von Mises应力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加从15Mpa增加到17Mpa,应力集中区主要在胫骨假体与骨界面,分布区域变化不大,以后外侧集中为主,应力集中点也随着后倾角度增大而逐渐减少。假体系统内的峰值Von Mises应力远大于股骨与胫骨且受股骨假体影响最大。9.通过增加垫片和胫骨假体3%的尺寸来模拟骨-假体界面覆盖率增加的情况,结果显示仅在3度后倾时,股骨假体峰值Von Mises应力从123MPa下降到44Mpa;而在聚乙烯垫片、胫骨假体的峰值Von Mises应力改变以轻微上升为主,分布区域和应力集中点未有明显变化。结论1.叁维模型的重建结果仅在分割阈值选取波动范围较小时具有稳定性,采用计算机辅助联合人工修正的阈值分割方法可以重建出真实可靠的目标叁维模型。2.对于叁维模型的虚拟手术可以通过空间向量计算法精确实现。本研究中当截骨后倾角度在0至7度变化时,覆盖率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使用Insall对线和5度或7度后倾能取得更好的胫骨侧界面覆盖;男女的界面不匹配模式存在显着差异,膝关节假体设计应重视性别差异。3.本地区人群样本在7度后倾截骨时的截骨轮廓个体差异较大;当前的胫骨假体应在不同型号范围间进行试模尺寸差异化设计和减少绝对横径以更符合本地区人群样本的解剖学特征。4.图像配准算法能有效辅助人工进行试模与截骨面的配准,当前的胫骨假体设计在趋近最大化覆盖时,并不一定会引起轴向旋转不良的发生;本研究中胫骨假体试模前后轴对准胫骨结节中内1/6至1/3之间能取得更好的界面覆盖。5.截骨后倾角度由0度增加至7度过程中,假体系统峰值应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应力分布向外侧集中的趋势;模拟增加界面覆盖并未对峰值应力、应力分布等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学明[6](2019)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标志的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由于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膝关节骨关节炎的(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随着关节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对单侧间室骨关节炎有显着疗效,同时可保存另一侧间室的正常结构。UKA术中股骨和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对于股骨假体外旋的参考,一般选择股骨外科上髁轴线,而对于胫骨假体旋转的解剖学参考目前尚未达成一致。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膝关节MRI上胫骨解剖标志的测量,为UKA术中胫骨假体旋转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22例于我院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59.7岁(45-80岁),行膝关节伸直中立位MRI扫描。分别测量股骨外科上髁轴(SEA)与胫骨内侧髁间嵴(MIR)之间的角度、胫骨平台面髌腱内侧缘与内侧髁间结节连线的替代AP(s AP)线之间的角度和胫骨前后轴(AP)之间的角度。然后,当平行于MIR线、s AP线和AP线进行虚拟矢状截骨时,测量胫骨内侧截骨面的最大宽度和长度(m/l)比率。结果:MIR线相对于SEA外旋95.8°±3.5°(88.7°-102.6°),s AP线相对于SEA外旋90.6°±3.4°(83.4°-95.5°),胫骨AP线相对于SEA外旋90.3°±3.4°(83.0°-95.4°)。MIR相对于胫骨AP线外旋了大约5.8°(P<0.001)。胫骨AP线和s AP线相对于SEA的平均旋转角度没有差异(P=0.747)。平行于MIR进行的矢状截骨面m/l比率为0.50±0.023(0.44-0.55),平行于s AP线进行的矢状截骨面的m/l比率为0.53±0.025(0.46-0.58),平行于AP线进行的矢状截骨面的m/l比率为0.53±0.027(0.46-0.58)。平行于s AP线和AP线m/l比率更接近于假体的m/l比率。结论:获得胫骨前后方向在膝关节单髁置换和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同等重要,胫骨矢状截骨时参考MIR线有导致胫骨假体外旋的可能,s AP线几乎和AP线平行,理论上可以作为膝关节单髁置换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线。(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任广宗,张权,张芝良,陈韬予,高源[7](2019)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rotating hinge knee,RHK)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数据参考。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以"膝关节置换术或成形术"、"膝关节假体"、"术后并发症"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纳入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发表的,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使用RHK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关的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利用I~2进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的评价,利用STATA软件进行所得数据的Meta分析,计算合并并发症发生率和95%置信区间。结果 RHK置换术后合并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3.6%(95%CI:17.4%~31%),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合并发生率为6.5%(95%CI:4.8%~9.9%),术后无菌性松动合并发生率为2.9%(95%CI:2.0%~4.8%),术后髌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8%(95%CI:2.0%~7.4%),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合并发生率均为3.8%(95%CI:2.0%~5.7%)。结论 RHK置换术后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临床应用需严格把握适应证。(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琦,王国栋,马龙飞,谢士成,赵晓伟[8](2019)在《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假体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强生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两种假体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0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9例86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3例46膝应用强生旋转平台,其中男性18例(18膝,39.13%),女性25例(28膝,60.87%);左侧25膝(54.35%),右膝21膝(45.65%),年龄为55~77岁,平均(68±8)岁。36例(40膝)应用强生固定平台,其中男性16例(17膝,42.50%),女性20例(23膝,57.50%);左侧22膝(55.00%),右膝18膝(45.00%)。年龄为54~80岁,平均(67±8)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行固定平台假体或旋转平台假体初次TKA术。分别于手术前后评估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固定平台组或旋转平台组患者的术前活动度与末次随访活动度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801,t=21.470,P<0.05);固定平台组或旋转平台组患者的术前HSS评分与末次随访HSS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180,t=35.053,P<0.05)。固定平台组与旋转平台组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固定平台组与旋转平台组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TKA术后早期临床总体疗效相似。两种假体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无论使用哪种假体,短期随访时间内都不会影响到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周宇,陈成亮,邹士平,司文腾[9](2019)在《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行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固定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假体费用)、膝关节(HSS)评分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膝关节假体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与关节活动度,安全性高,但费用略高,在患者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首选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本文来源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2019年03期)

隋殿庆[10](2018)在《旋转平台型与固定平台型全膝关节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旋转平台型与固定平台型全膝关节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1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12例,观察组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对照组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术后两组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的膝关节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两组HSS评分及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10/1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93%(10/1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旋转平台型与固定平台型全膝关节假体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两者治疗效果相似。(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8年19期)

旋转置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骨盆沿人体叁维方向旋转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实际安放角度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集正常成人的骨盆CT影像学资料,采用电脑软件叁维重建骨盆髋臼并模拟骨盆分别围绕与人体矢状面、横断面和冠状面垂直的X轴、Y轴和Z轴旋转时,以标准角度植入髋臼假体时测量臼杯的放射外展角(radiographic inclination,RI)和放射前倾角(radiographic anteversion,RA)。采用相关性分析量化各个轴向旋转角度与髋臼实际角度的关系。结果:骨盆沿X轴及Y轴旋转时对髋臼的RA影响较小,但对RI影响较大并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RA=0.682 4X+10.256(r~2=0.308 4)和RA=-0.714 1Y+10.424(r~2=0.999 8);骨盆沿Z轴旋转时对RA几乎无影响,但与RI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RI=1.0Z+46(r~2=1.0)。结论:骨盆的前后旋转或沿躯体的纵轴旋转均明显影响髋臼的前倾角,但对外展角影响较小;相反,骨盆在冠状面上的左右歪斜可明显影响髋臼的外展角,但不影响其前倾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转置换论文参考文献

[1].郑力文,王万春,黎志宏,刘傥,骆永恒.一种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新方法及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19

[2].闵令田,翁文杰.骨盆旋转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的影响[J].中国骨伤.2019

[3].曾沣,李书振.全膝关节置换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定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4].凌晓冬,罗正亮,胡林涛.高屈曲度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河北医学.2019

[5].邵龙.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后倾角度与旋转对线的数字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6].王学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标志的影像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9

[7].任广宗,张权,张芝良,陈韬予,高源.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9

[8].王琦,王国栋,马龙飞,谢士成,赵晓伟.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假体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比较[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9

[9].周宇,陈成亮,邹士平,司文腾.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

[10].隋殿庆.旋转平台型与固定平台型全膝关节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8

标签:;  ;  ;  ;  ;  ;  ;  

旋转置换论文-郑力文,王万春,黎志宏,刘傥,骆永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