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转用收益分配论文-杨永磊

农地转用收益分配论文-杨永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地转用收益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地转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外部性理论

农地转用收益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杨永磊[1](2016)在《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地转用增值收益分配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近郊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产生的巨大增值主要来源于3个因素:土地靠近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耕地红线下国家严格的土地规划以及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外部性理论,不同来源的增值收益应分别归属近郊农民、远郊农民和进城农民工。政府则应改革土地市场双重行政垄断的做法,转换角色,为土地增值收益在不同主体间的合理分配搭建平台。(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陈伟,刘晓萍[2](2014)在《“涨价归资本”:中国农地转用增值收益分配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的本质与源泉,然后分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争论,最后提出一个解释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的理论框架,即"叁阶段增值"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来分析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究竟是如何分配的,基本结论可以总结为"涨价归资本",这一结论明显不同于"涨价归公(私)"的传统争议。(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14年10期)

彭朝霞[3](2014)在《巴州区农地转用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障城市发展所需的土地供给,农地已经成为城市用地的主要供给来源,农地转用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由此带来的土地增值分配问题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不仅涉及到各相关利益方的切身利益,而且还直接关乎到社会发展和稳定。因此,针对农地经过征收转为非农用地所产生的增值收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巴中市巴州区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是川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幅员面积1401.12 km2,总人口约75万人。近几年巴州区致力于推进城镇化建设,大量农地被征收变更为城市用地,而由此产生的增值分配问题已成为巴州区谋求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从巴州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农民土地收益微薄,而政府和开发商获取了巨额的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极为不合理。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将在借鉴前学者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巴州区农地转用中的增值收益分配进行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叁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域的现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农地转用现状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在实际分配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巴州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存在着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不当等问题。第二部分则对本文运用的土地增值分配测算模型进行详细介绍,并选取了研究区域农地转用项目,对其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问题进行定量研究。具体来看,本文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和相关数据统计的前提下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测算模型的基础上,对巴州区某农地转用项目所引起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进行了测算,最后得出农民、政府与开发商可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以及分配比例,即在农地转用中的土地增值分配比例中,农民约占20%—25%,政府约占25%—35%,开发商约占45%—50%。第叁部分则在分析了当前土地增值收益不合理分配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从提高农民征地补偿价值、增加农民土地收益,规范政府行为、发挥政府调节收入作用等方面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苑韶峰,刘欣玫,杨丽霞,孙乐[4](2012)在《农地转用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是关于"叁农"问题,而处于其核心的农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变与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仍在很多方面存在分歧,有必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本文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增值收益额的确定与分类、增值收益分配的现状研究以及分配方式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并且从研究方法、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提出今后相关研究应当关注的农民绝对生活保障与相对满意度、区域内征地补偿的相对公平性、动态分配机制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2年01期)

李涛[5](2011)在《农用地转用收益的内涵、估算与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修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虽然提高了征地补偿的标准,但是按原用途补偿价格与农用地转用后的建设用地价格仍存在巨大差异。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用地转用的范围日益扩大,据历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农用地转用面积从2001年的110180.18公顷到2008年的270185.75公顷,增加了约1.5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村经济》期刊2011年10期)

王佑辉,艾建国[6](2009)在《农地转用地价体系与增值收益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乡土地市场呈现明显的二元分割特征,农地价格与市地价格的关系被人为割裂,农地转用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关系混乱。本文建立了一个联结农地价格与市地价格的动力学模型,农地转用中的各参与主体应该基于对农地转用增值收益的贡献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部分为基于农地真实收益的征地补偿,以及部分农地增值溢价;土地开发商应该分享的部分是正常产业利润,房地产物业业主应该分享的部分是正常产业利润和区位地租形成的地价部分;政府部门分享的部分是规费和税收。理顺农地与市地价格关系,才能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关系,真正实现农地保护。(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王小映,贺明玉,高永[7](2006)在《我国农地转用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实证研究——基于昆山、桐城、新都叁地的抽样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农地转用项目进行抽样调查,对我国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征地补偿、初次土地增值收益和二次土地增值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调查研究表明,与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供应价格相比,征地补偿的具体执行标准显得过低,导致政府可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空间过大,并且土地增值收益主要集中在县、市级政府,绝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文章提出,在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农地转用制度和公正的征地补偿机制的同时,必须改革和完善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土地税费体系,规范土地有偿出让收益的使用和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06年05期)

农地转用收益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的本质与源泉,然后分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争论,最后提出一个解释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的理论框架,即"叁阶段增值"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来分析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究竟是如何分配的,基本结论可以总结为"涨价归资本",这一结论明显不同于"涨价归公(私)"的传统争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地转用收益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1].杨永磊.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地转用增值收益分配制度[J].江苏农业科学.2016

[2].陈伟,刘晓萍.“涨价归资本”:中国农地转用增值收益分配新解[J].经济学动态.2014

[3].彭朝霞.巴州区农地转用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4].苑韶峰,刘欣玫,杨丽霞,孙乐.农地转用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综述[J].上海国土资源.2012

[5].李涛.农用地转用收益的内涵、估算与分配[J].江苏农村经济.2011

[6].王佑辉,艾建国.农地转用地价体系与增值收益分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7].王小映,贺明玉,高永.我国农地转用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实证研究——基于昆山、桐城、新都叁地的抽样调查分析[J].管理世界.2006

标签:;  ;  ;  ;  

农地转用收益分配论文-杨永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