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微晶玻璃论文-户俊华

生物活性微晶玻璃论文-户俊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活性微晶玻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微晶玻璃,溶胶凝胶法,线膨胀系数,生物活性

生物活性微晶玻璃论文文献综述

户俊华[1](2012)在《高活性低膨胀生物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钛合金表面制备生物活性涂层已成为种植体材料研究的一个重点,制备出适用于钛合金表面具有骨诱导或骨引导作用的生物活性涂层材料在种植体的研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典型的Na2O-CaO-SiO2-P2O5系45S5生物玻璃组分为基础,分别以6mol%的K2O、MgO、B2O3、TiO2、CaF2、NH4HF26种成分替代45S5中6mol%CaO,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7种生物微晶玻璃,探索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并与钛合金在性能上特别是热膨胀系数相匹配的新型涂层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转换光谱(FTIR)、热膨胀系数测试仪、显微硬度计、电子拉伸试验机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的生物活性微晶玻璃材料的组织结构及物理性能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对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生物活性进行了表征。由溶胶凝胶法制备的7种不同组分的玻璃粉末的DTA曲线分析可知,7种不同成分的生物玻璃在710℃和850℃附近基本上都会出现放热析晶峰,说明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实现玻璃的晶化转变。并由此确定玻璃粉末的微晶化处理为在710℃时保温2h后再升温至850℃时保温1h。溶胶凝胶法制备的7种不同组分的玻璃粉末以非晶相为主。晶化处理后,7种玻璃均有结晶相析出,结晶相主要有以Na6Ca3Si6O18为主的NaxCa6-0.5xSi6O18晶相和少量Na2CaSi3O8晶相,其SEM表面形貌中可观察到颗粒状、块状以及条状的细小晶粒的存在,K2O、B2O3(?)CaF2的添加可增加玻璃试样的致密度。在45S5玻璃组分的基础上,除MgO外其它物质的添加都降低了45S5的析晶温度,促进了45S5析晶,以B203和CaF2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各种组分的添加有助于生物微晶玻璃抗弯强度、硬度的提高和断裂韧度的降低。特别地,CaF2的引入对基础玻璃抗弯强度和硬度的提高最为明显。在弹性模量方面,只有MgO的添加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生物微晶玻璃的弹性模量值,其它组分的引入则影响较小。7种成分的生物微晶玻璃20~500℃的线膨胀系数大致在(9.1~12.5)×10-6/℃范围之内,符合钛合金涂层材料线膨胀系数较低的要求。综合各物理性能指标进行评估,引入CaF2组分的微晶玻璃物理性能最好。比较适合用作钛合金表面涂层材料。7种生物微晶玻璃在模拟体液中浸泡2d后表面均有沉积相出现,经过EDS、XRD和FTIR分析发现表面沉积相主要为碳酸磷灰石以及少量的羟基磷灰石。N6试样浸泡14d表面基本被磷灰石覆盖,21d后已经生成了较厚的一层磷灰石。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所有试样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但是N3试样生物活性较其他试样低。综合物理性能及生物活性等方面考虑,引入6mol%CaF2的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及良好的生物活性,并且线膨胀系数与钛合金接近,适合作为钛合金表面涂层材料。(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5-11)

张海希[2](2011)在《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晶相控制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是一种能用传统的机械加工刀具进行精密尺寸加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无机类医用材料,在口腔科和骨科等硬组织修复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本论文以SiO_2-MgO-Al_2O_3-K_2O-F系可切削微晶玻璃为基本研究对象,向其中加入不同含量的CaO和P_2O_5,采用熔融法和两步晶化法制备出理想的微晶玻璃材料。应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优化了热处理工艺;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现代分析方法研究了可切削微晶玻璃的分相机理及分相对材料微结构发展的影响;选用压痕法、叁点抗弯法、钻孔实验和攻丝实验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钙、磷添加量对可切削微晶玻璃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和兔桡骨缺损修复实验研究了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生物学性能。最后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 SiO_2-Al_2O_3-MgO-K_2O-F-CaO-P_2O_5系微晶玻璃应采用两步法进行晶化热处理,核化温度点选在650℃,氟磷灰石晶体的晶化温度点选在740℃~770℃之间,氟金云母晶体的晶化温度点选在900℃~1050℃之间。(2)研究体系均产生很强烈的分相行为。其中,纯云母体系G0样品表现出微小的球状液滴分相;含钙、磷体系G10、G20和G30样品表现出较大的球状液滴分相;含钙、磷体系G40样品表现出叁维连通结构分相和二次分相,且G40分相样品中析出了少量的氟磷灰石晶体。(3)纯云母体系玻璃样品G0热处理后完全晶化为片状氟金云母;随着钙、磷添加物的增加,样品中磷灰石晶体析出量逐渐增加,而云母晶体析出量总体减少,只有G20样品中云母晶体析出量出现了反向的增加;含钙、磷体系微晶玻璃中析出的片状云母晶体片层厚度大约是纯云母体系中片状云母的叁倍;在钙、磷含量较低的样品中磷灰石晶体呈块状(如样品G10、G20),而在钙、磷含量较高的样品中磷灰石晶体呈针状(如样品G30、G40)。(4)微晶玻璃样品G20具有优异的综合机械性能:显微硬度(4.8GPa)、抗弯强度(97MPa)、断裂韧性(1.9MPa.m~(1/2))和可切削性(1min内钻孔17mm);样品G0则表现出优异的可切削性和断裂韧性,但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不够理想,最重要的是样品中没有析出活性成分磷灰石;样品G40表现出了优异的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但断裂韧性和可切削性较差。(5)成骨细胞在生物活性微晶玻璃(MBGC)表面生长良好,培养数天后增殖比较明显,这说明MBGC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对细胞无毒副作用,材料表面适宜细胞粘附、生长和增殖。(6)与MBGC材料复合培养的成骨细胞在细胞数量、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方面与体外单纯培养的成骨细胞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复合培养的成骨细胞与单纯培养的成骨细胞一样均保持正常分泌碱性磷酸酶的生理功能。这些结果说明MBGC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从而能够保证和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增殖。(7)兔桡骨缺损修复实验表明MBGC材料能够快速修复骨缺损部位,术后12周,材料与骨组织之间界线模糊,材料密度与骨组织相似,新生骨与宿主骨连接自然,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骨缺损处基本修复完全,但材料内部没有骨细胞长入,仍保持材料原貌。(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1-04-28)

屠轶凡,朴龙华,梁文[3](2010)在《烧结法制备硼酸盐微晶玻璃支架及其体外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法制备组成(摩尔分数)为24.5%Na2O-24.5%CaO-6%P2O5-45%B2O3的硼酸盐微晶玻璃。选取粒径为300~400μm的硼酸盐微晶玻璃颗粒,用烧结法制备硼酸盐微晶玻璃支架。采用质量损失分析、X射线衍射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等手段分析玻璃支架与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溶液的反应过程,研究其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同时将其与烧结法制备的45S5玻璃支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45S5玻璃支架相比,硼酸盐微晶玻璃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生物活性。硼酸盐微晶玻璃中的玻璃相在SBF中降解速率快,支架表面快速形成羟基磷酸钙的沉积。硼酸盐微晶玻璃中β-NaCaPO4晶相的降解速率慢,可以使支架材料保持较持久的强度。这种双重反应特性使支架材料的降解速率与骨组织的生长速率相配,使支架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姜承慧[4](2010)在《SiO_2对钙磷酸盐微晶玻璃晶相组成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钙磷酸盐微晶玻璃因其组成与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无机成分相似,所以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但钙磷酸盐玻璃的析晶倾向较大,难以形成玻璃,而二氧化硅是良好的玻璃形成体,所以本实验中以钙、磷为基础体系,少量添加二氧化硅,考察二氧化硅含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钙磷酸盐微晶玻璃粉体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和陶瓷材料的烧结性能,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体外生物活性进行了测试。首先,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合成了钙磷酸盐微晶玻璃前驱粉体。通过干凝胶的TG-DTA曲线确定600℃时去除干凝胶中的有机物。然后利用XRD、SEM研究了核化温度、晶化温度、晶化时间和SiO_2含量对前驱粉体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等的影响,最终确定粉体的热处理工艺为:700℃核化2h,900℃晶化6h。其次,研究了SiO_2含量对微晶玻璃的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多,材料的体积密度由2.659g/m3逐渐减少到2.070 g/m3;孔隙率从3.79%逐渐增加至29.22%;线收缩率则先增加后减少,从8.62%升高到14.62%,然后降至13.23%。对钙磷酸盐微晶玻璃进行了硬度和断裂韧性测试,初步探讨SiO_2的加入量与材料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SiO_2加入量的增多,由于材料的气孔逐渐变大、变多,导致材料的硬度和断裂韧性都不断降低。硬度由5.291GPa下降至1.688GPa,断裂韧性从6.023 GPa·m1/2减小到1.463 GPa·m1/2,结果表明GC05的力学性能最好,GC10次之。研究了材料在模拟体液(SBF)中的体外生物活性。利用FT-IR和XRD分析材料表面的物相组成,SEM表征表面形貌的变化,ICP测试SBF中Ca、P、Si离子浓度随SiO_2含量及浸泡时间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添加SiO_2后的钙磷酸盐微晶玻璃表面生长出新的磷灰石晶相。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沉积物质逐渐长大,从最初的一层球形隆起物变为叶片状。在相同浸泡时间的条件下,溶液中钙和磷离子浓度随着二氧化硅含量增多而逐渐减少,硅离子浓度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多而增多。GC10钙磷酸盐微晶玻璃由于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与生物活性,同时钙磷比达到1.57,接近人体骨骼和牙齿中的钙磷比,适合作为人体骨组织与牙齿的修复或替代材料。(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郝玉全,高莹娇,秦小梅,韩雪松,刘敏达[5](2010)在《一种新型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自主设计的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在保证抗弯强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熔制温度、制备成本。在临床应用前,除必要的机械、理化性能研究外,还需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估。目的:观察新型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对小鼠有无全身毒性作用,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将纯系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实验组经口灌注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阿拉伯胶混悬液,阴性对照组灌注等体积阿拉伯胶,阳性对照组灌注醋酸铅溶液,于灌注后24,48,72h观察小鼠一般状态、毒性表现并记录体质量变化。最后处死小鼠取出肝、肾,做光、电镜检查。结果与结论:72h内,实验组小鼠体质量未下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肝、肾组织未见病理改变。提示该新型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经短期口服后对机体无全身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12期)

孟祥国[6](2009)在《ZrO_2增韧MgO-CaO-SiO_2-P_2O_5-CaF_2系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烧结法制备出ZrO_2增韧MgO-CaO-SiO_2-P_2O_5-CaF_2系生物活性微晶玻璃。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立叶红外转换光谱(FTIR)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的生物活性微晶玻璃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研究了材料在模拟体液中不同浸泡时间的表面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加入ZrO_2的微晶玻璃烧结过程中的高温状态下有叁种结晶相析出,分别为Ca_5(PO_4)_3F、β-CaSiO_3、α-CaSiO_3。冷却以后未发现高温相α-CaSiO_3,α-CaSiO_3转变成了β-CaSiO_3。所制备的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结晶相主要为Ca_5(PO_4)_3F、β-CaSiO_3两种晶相。m-ZrO_2的加入使各物相析出温度均有所降低。t-ZrO_2的加入也使β-CaSiO_3、α-CaSiO_3的析出温度降低,但Ca_5(PO_4)_3F析出温度反而升高。透射电镜分析发现微晶玻璃晶粒大小约为10-20 nm。随着t-ZrO_2的加入,微晶玻璃的弯曲强度不断提高。5t-GC2444微晶玻璃(加入5%t-ZrO_2的玻璃分别在827℃、872℃、911℃和965℃等温处理2 h、4 h、4h和4 h)的弯曲强度值达到最大,较0GC2444微晶玻璃(未加入ZrO_2的玻璃分别在700℃、820℃、974℃和1016℃等温处理2 h、4 h、4 h和4h)的弯曲强度值有24.86%的提高。同时随着t-ZrO_2加入微晶玻璃的断裂韧性有明显提高。5t-GC2444下断裂韧性达到最高,值较0GC2444下的断裂韧性值提高81.52%。因此t-ZrO_2对提高微晶玻璃的断裂韧性有非常明显的作用。m-ZrO_2加入微晶玻璃的断裂韧性没有明显提高。从弹性模量指标上看,各种成分的微晶玻璃均适合作为人体骨修复或替换材料。从线膨胀系数指标上看,各种成分的微晶玻璃适合作为钛及钛合金涂层材料线膨胀系数相近的要求。5t-GC2444微晶玻璃在模拟体液中浸泡,2 d后表面有沉积相出现,经EDS、XRD、TEM及FTIR分析发现表面沉积相为羟基磷灰石。21 d后表面被一层较厚的羟基磷灰石细小的晶粒层完全覆盖。浸泡28 d后的5t-GC2444微晶玻璃表面有类似于人体骨中含有的B型碳酸磷灰石沉积相出现。综合力学性能及生物活性等方面考虑,5t-GC2444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及良好的生物活性,适合作为人体骨组织修复替代材料。同时,由于此种材料与钛及钛合金有相近的线膨胀系数,因此可将其作为涂层材料,采用一定方法涂覆于钛及钛合金表面,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5-19)

姚新娟[7](2009)在《多孔A/W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A/W生物微晶玻璃为CaO-MgO-SiO_2-P_2O_5-CaF_2系统,氟磷灰石和β-硅灰石晶体呈谷粒状均匀分布在玻璃基质中,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和断裂韧性,并且能与人骨快速牢固的结合,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生物微晶玻璃之一。广泛应用于承重骨替代,脊椎假体、胸、额骨修复和骨缺损修复。常用的制备A/W生物微晶玻璃的方法是熔融法,采用该方法制备的生物玻璃密实无孔、比表面积小。而多孔生物材料有优于一般生物材料的生物活性,多孔生物陶瓷材料中大量的孔隙结构有利于细胞组织的生长,因而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和骨传导性。在植入生命体后,新骨能够从材料周围不断向材料内部渗入,材料被分散、降解,两者的组成成分趋于一致,最终材料被新骨所取代。所以,考虑进一步提高A/W生物微晶玻璃的生物活性,本研究设计制备多孔的A/W生物微晶玻璃,以此来提高原有的A/W生物微晶玻璃材料的孔隙率,增大生物材料显微结构中的孔径,从而使人体细胞能够长入材料体内,和人体结合更紧密。这样的A/W生物微晶玻璃材料其显微结构和材料性能将更接近于人体自然骨。以磷酸叁乙脂、正硅酸乙酯、硝酸钙、硝酸镁、氟化钙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A/W生物微晶玻璃粉体,制定合理的热处理制度可以制备得到多孔A/W生物微晶玻璃,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对制备产物进行表征。采用造孔剂法对A/W生物微晶玻璃进行造孔,运用体外模拟实验检验多孔A/W生物微晶玻璃的生物活性。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当主要原料的摩尔配比为:磷酸叁乙酯:硝酸钙:硝酸镁:正硅酸乙酯=1:3.1:0.6:2.5时,采用溶胶-凝胶法,经过热处理制度能够制备显微结构和晶相结构较好的A/W生物微晶玻璃。(2)蒸馏水和乙醇的用量会影响溶胶-凝胶化的过程,当水和正硅酸乙酯的体积比为6时,凝胶形成时间最短;而乙醇的用量增加时,凝胶化时间也随之延长,所以,乙醇用量只要能够溶解醇盐即可。(3)当加入造孔剂量为20wt%时,制备的样品中存在孔径达30um的孔隙,而且此时的显气孔率为45.5%,接近于人体骨,天然人体的孔隙率为40%左右,由此可见,在粉体中添加20wt%造孔剂能够制备出显微形貌结构接近于人体骨的生物材料。(4)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微晶玻璃片在生物模拟体液中浸泡后,表面物质为碳酸羟基磷灰石,而且在材料的孔隙中也有球状颗粒生成,说明多孔A/W生物微晶玻璃的生物活性较之没有孔隙结构的A/W生物微晶玻璃更好。(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姚新娟,林金辉,蒲小聪[8](2009)在《A/W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材料由于能够与活体组织自发产生紧密的化学键合而成为骨修复材料中的重要分支,其中A/W生物微晶玻璃更是由于在保持良好生物活性的基础上,力学性能接近甚至超过自然骨而作为承重的生物活性材料应用于临床。采用正硅酸乙酯和磷酸叁乙酯,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玻璃粉体,这种玻璃粉体经过一定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得到含有磷灰石和硅灰石的A/W生物微晶玻璃。(本文来源于《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武丽华,陈福,张向春[9](2008)在《可机械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机械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物材料。综述了可机械加工微晶玻璃的组成、结构、制备工艺、组成特性、生物活性评价及研究状况,并对可机械加工生物微晶玻璃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本文来源于《陶瓷》期刊2008年12期)

于显着,蔡舒,许国华,张喆,李金恒[10](2008)在《焦磷酸盐微晶玻璃对β-磷酸叁钙生物陶瓷的抗弯强度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熔融法制备组成为Na2O-MgO-CaO-P2O5的基础玻璃,在800℃进行热处理,得到主要组成为Na4P2O7和β-Ca2P2O7(β-calcium pyrophosphate,β-DCP)的焦磷酸盐微晶玻璃(pyrophosphate glass,PG)。将PG和β-磷酸叁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按质量比为10:90混合,干压成型,烧结制得PG/β-TCP生物陶瓷。采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模拟体液浸泡等方法研究了基础玻璃的析晶、PG/β-TCP生物陶瓷材料体系的相组成、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结果表明:PG能有效提高PG/β-TCP陶瓷的抗弯强度,1 300℃烧结3 h制备的PG/β-TCP陶瓷的弯曲强度与纯β-TCP陶瓷相比,由87.4 MPa提高至113.2 MPa;同时,PG可有效改善β-TCP基体的生物活性,在模拟体液中浸泡14 d后,PG/β-TCP陶瓷表面形成Ca与P摩尔比为1.46的叶状磷灰石。(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生物活性微晶玻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是一种能用传统的机械加工刀具进行精密尺寸加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无机类医用材料,在口腔科和骨科等硬组织修复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本论文以SiO_2-MgO-Al_2O_3-K_2O-F系可切削微晶玻璃为基本研究对象,向其中加入不同含量的CaO和P_2O_5,采用熔融法和两步晶化法制备出理想的微晶玻璃材料。应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优化了热处理工艺;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现代分析方法研究了可切削微晶玻璃的分相机理及分相对材料微结构发展的影响;选用压痕法、叁点抗弯法、钻孔实验和攻丝实验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钙、磷添加量对可切削微晶玻璃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和兔桡骨缺损修复实验研究了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生物学性能。最后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 SiO_2-Al_2O_3-MgO-K_2O-F-CaO-P_2O_5系微晶玻璃应采用两步法进行晶化热处理,核化温度点选在650℃,氟磷灰石晶体的晶化温度点选在740℃~770℃之间,氟金云母晶体的晶化温度点选在900℃~1050℃之间。(2)研究体系均产生很强烈的分相行为。其中,纯云母体系G0样品表现出微小的球状液滴分相;含钙、磷体系G10、G20和G30样品表现出较大的球状液滴分相;含钙、磷体系G40样品表现出叁维连通结构分相和二次分相,且G40分相样品中析出了少量的氟磷灰石晶体。(3)纯云母体系玻璃样品G0热处理后完全晶化为片状氟金云母;随着钙、磷添加物的增加,样品中磷灰石晶体析出量逐渐增加,而云母晶体析出量总体减少,只有G20样品中云母晶体析出量出现了反向的增加;含钙、磷体系微晶玻璃中析出的片状云母晶体片层厚度大约是纯云母体系中片状云母的叁倍;在钙、磷含量较低的样品中磷灰石晶体呈块状(如样品G10、G20),而在钙、磷含量较高的样品中磷灰石晶体呈针状(如样品G30、G40)。(4)微晶玻璃样品G20具有优异的综合机械性能:显微硬度(4.8GPa)、抗弯强度(97MPa)、断裂韧性(1.9MPa.m~(1/2))和可切削性(1min内钻孔17mm);样品G0则表现出优异的可切削性和断裂韧性,但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不够理想,最重要的是样品中没有析出活性成分磷灰石;样品G40表现出了优异的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但断裂韧性和可切削性较差。(5)成骨细胞在生物活性微晶玻璃(MBGC)表面生长良好,培养数天后增殖比较明显,这说明MBGC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对细胞无毒副作用,材料表面适宜细胞粘附、生长和增殖。(6)与MBGC材料复合培养的成骨细胞在细胞数量、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方面与体外单纯培养的成骨细胞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复合培养的成骨细胞与单纯培养的成骨细胞一样均保持正常分泌碱性磷酸酶的生理功能。这些结果说明MBGC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从而能够保证和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增殖。(7)兔桡骨缺损修复实验表明MBGC材料能够快速修复骨缺损部位,术后12周,材料与骨组织之间界线模糊,材料密度与骨组织相似,新生骨与宿主骨连接自然,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骨缺损处基本修复完全,但材料内部没有骨细胞长入,仍保持材料原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活性微晶玻璃论文参考文献

[1].户俊华.高活性低膨胀生物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山东大学.2012

[2].张海希.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晶相控制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3].屠轶凡,朴龙华,梁文.烧结法制备硼酸盐微晶玻璃支架及其体外生物活性[J].硅酸盐学报.2010

[4].姜承慧.SiO_2对钙磷酸盐微晶玻璃晶相组成及生物活性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郝玉全,高莹娇,秦小梅,韩雪松,刘敏达.一种新型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6].孟祥国.ZrO_2增韧MgO-CaO-SiO_2-P_2O_5-CaF_2系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9

[7].姚新娟.多孔A/W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制备[D].成都理工大学.2009

[8].姚新娟,林金辉,蒲小聪.A/W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制备[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9

[9].武丽华,陈福,张向春.可机械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陶瓷.2008

[10].于显着,蔡舒,许国华,张喆,李金恒.焦磷酸盐微晶玻璃对β-磷酸叁钙生物陶瓷的抗弯强度及生物活性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8

标签:;  ;  ;  ;  

生物活性微晶玻璃论文-户俊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