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认知偏差论文-蔡辰梅

教师的认知偏差论文-蔡辰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师的认知偏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师德,师德认知

教师的认知偏差论文文献综述

蔡辰梅[1](2019)在《中小学教师的偏差性师德认知及其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的师德认知是其道德行为的观念前提,也是师德建设的思想基础。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生活中,中小学教师却形成了偏差性的师德认知,表现为:外部对立性认知、极端悲情性认知和负向概率性认知。师德认知偏差造成教师主体性道德需求的抑制以及对崇高性道德追求的拒斥,并形成投机性的道德行为策略。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师德建设中"信任教师"的假设缺失及其路径单向性,师德宣传中"非此即彼"的价值对立及其形象单一性,以及师德评价的虚无化与极端倾向性。基于此,重建教师师德认知就需要强化专业道德概念、反思师德舆论宣传并健全师德管理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张荣[2](2018)在《青年教师期望心理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教研实践,阐述了期望心理的内涵与认知偏差的表现,分析了期望心理认知偏差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不良影响,并从明确角色定位,强化内涵发展;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体现期望的合理性;调控教师情感,增强自律意识叁个方面提出了矫正策略。(本文来源于《文理导航(上旬)》期刊2018年04期)

李红,蔡辰梅[3](2017)在《中小学教师对师德的认知偏差》一文中研究指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师对于师德概念理解不清,导致他们缺乏对自身道德行为的判断,以至于教师在道德行为选择中容易偏离正确轨道。为了提高教师的道德品质,应该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师德认知中存在的偏差,并逐步对师德形成系统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河北教育(德育版)》期刊2017年10期)

谭平,彭豪祥[4](2013)在《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及其解决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基本要素所构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教师处理教学诸要素的过程,首先是基于教师对教学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认知活动过程,(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3年36期)

潘文煜[5](2013)在《教师自我认知偏差对有效教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是教学。自然而然,教学的有效性就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影响教学最终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隐形的重要因素。按照递推的逻辑关系,教师的教学行为受教师决策所控制,而教师教学决策又受到了教师自我认知的影响。所以,从教师自我认知的角度研究如何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可以解决当前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教师自我认知是教师对自己的信念、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认知。教师自我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从教师个体内部来讲,主要有教师认知因素、归因因素、个性因素和有限理性等几方面的原因。从教师自我认知偏差发生的过程来看,在教师认知的信息收集阶段、信息编辑阶段和信息评估阶段这叁个阶段都会发生认知偏差。在这叁个阶段中,教师主要会发生五种偏差,即为近因效应、对比效应、刻板印象、过度自信和归因偏差。内省实验研究得出在教师教学决策的叁个阶段自我认知会从不同的方向对教学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教师自我认知偏差过大会引起教师教学决策的失误。这一连串的偏差所引发的连锁效应最终落到了对教学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影响上,使我们的无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通过叙事研究和实证研究发现教师自我认知偏差与教师决策非最优化呈正相关,教师决策非最优化与有效教学呈负相关,以及教师自我认知偏差会阻碍有效教学的实现。所以,从修正教师自我认知偏差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的理想目标。这需要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关注,教师自身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时刻反省并改善自我认知,社会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为教师提供优良的条件帮助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10)

彭豪祥,李红梅[6](2011)在《教师教学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846名教师进行"教师教学认知偏差问卷"调查发现,所调查的教师在教学对象等10个教学因子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这些认知偏差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显着性相关。同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诸因子方面的认知偏差存在性别、类型、任教的学校层次及教龄等方面的显着性差异,其中在整个教学因子上,女教师的教学认知偏差要好于男教师,教龄在1~5年的教师的教学认知偏差要好于教龄在16~20年及20年以上的教师;在绝大多数因子方面,教学优秀教师的认知偏差要好于一般普通教师;在部分教学因子上,小学和高校教师的认知偏差分别要好于初中和高中教师,教龄在6~10年段和11~15年段的教师的认知偏差均好于教龄在16~20年及20以上的教师。(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1年06期)

彭豪祥,罗筱端[7](2011)在《教师对教学理论与教学研究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846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中对教学理论与教学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的认知偏差。在教学理论的认知偏差方面,女教师要明显好于男教师,教学优秀教师要明显好于一般普通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认知偏差方面,也是女教师要明显好于男教师,教学优秀教师要明显好于一般普通教师,同时教龄在1-5年和6-10年的教师要明显好于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本文来源于《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期刊2011年05期)

彭豪祥,谭平,张国兵[8](2011)在《教师教学认知偏差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社会心理学等有关认知偏差理论,结合教师教学实际自制了"教师教学认知偏差问卷"。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信度检验等发现,该问卷显示出较好的效度和信度。以该问卷对846名教师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的数据反映出在教师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认知偏差,其中女教师的教学认知偏差要显着好于男教师,教学优秀教师的教学认知偏差显着好于一般普通教师,教龄时间较短的教师的教学认知偏差要显着好于教龄较长的教师。(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谭平,彭豪祥[9](2011)在《中小学教师教学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提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复杂活动系统,这一系统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认知则是影响教师教学的最直接也是最为基本的因素,其他各种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认知活动得以反映的。而且,教学活动本身是以教师的认知为其主要功能的活动,无论是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还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抑(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1年24期)

李红梅,彭豪祥[10](2011)在《教师对教学条件的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教师教学认知偏差问卷"对846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所调查的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研究、教学关系等教学条件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女教师要明显好于男教师;教学优秀教师要明显好于一般普通教师;小学教师要明显好于高中教师;教龄在1-5年的教师要明显好于教龄在16-20年及20年以上的教师;教龄在6-10年和11-15年的教师要明显好于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本文来源于《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期刊2011年02期)

教师的认知偏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结合教研实践,阐述了期望心理的内涵与认知偏差的表现,分析了期望心理认知偏差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不良影响,并从明确角色定位,强化内涵发展;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体现期望的合理性;调控教师情感,增强自律意识叁个方面提出了矫正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师的认知偏差论文参考文献

[1].蔡辰梅.中小学教师的偏差性师德认知及其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9

[2].张荣.青年教师期望心理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8

[3].李红,蔡辰梅.中小学教师对师德的认知偏差[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7

[4].谭平,彭豪祥.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及其解决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

[5].潘文煜.教师自我认知偏差对有效教学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

[6].彭豪祥,李红梅.教师教学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1

[7].彭豪祥,罗筱端.教师对教学理论与教学研究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J].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2011

[8].彭豪祥,谭平,张国兵.教师教学认知偏差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

[9].谭平,彭豪祥.中小学教师教学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

[10].李红梅,彭豪祥.教师对教学条件的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J].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2011

标签:;  ;  ;  

教师的认知偏差论文-蔡辰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