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抗原定位论文-陈茜

组织抗原定位论文-陈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织抗原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兔豆状囊尾蚴,豆状带绦虫,TPO18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

组织抗原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陈茜[1](2017)在《TPO18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组织定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幼虫—豆状囊尾蚴引起的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兔豆状带绦虫六钩蚴的特异性抗原—TPO18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对其不同发育阶段进行进行定位,以阐明该抗原的来源,为确定宿主保护性靶抗原和侵袭力、抵抗力的关系奠定基础。1.采用人工感染试验,建立了豆状囊尾蚴家兔感染模式。结果表明犬体内成虫的存活率平均为92%,豆状囊尾蚴感染家兔的感染率为12.03%。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豆状囊尾蚴病的致病机制及免疫防治奠定了基础。2.用IPTG诱导TPO18重组质粒,成功对其进行了高效表达;用层析法纯化可溶性GST-TPO18蛋白,表达产物经SDS-PADE分析,表明该重组抗原的分子量约为38 ku,和预期大小相同。用自然感染豆状囊尾蚴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blot试验,证明该抗原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3.用纯化后的TPO18重组抗原免疫新西兰兔成功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检测了其反应原性。结果表明,用制备的兔多克隆抗体反应原性良好,能满足后续实验的要求。4.纯化的TPO18重组抗原以弗氏完全佐剂与不完全佐剂乳化,对BALB/c小鼠进行了系列免疫后,采取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经重组抗原和GST抗原双系统间接ELISA筛选,获取20株阳性杂交瘤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3次亚克隆,最终获得叁株单克隆细胞株。小鼠腹腔接种杂交瘤细胞获取相应的腹水,成功得到了TPO18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检测腹水效价为1︰51 200;抗体类及亚类为IgG2b,轻链亚型为κ;稳定性分析表明该单克隆抗体对温度较稳定,经连续的传代及冻存复苏,3株瘤细胞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效价基本保持不变。5.用TPO18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和兔多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ABC法,对兔豆状带绦虫成虫成节和兔豆状囊尾蚴进行组织学定位。结果表明:多抗的反应信号明显强于单抗;兔豆状囊尾蚴抗原定位后,单抗信号主要聚集在囊壁和囊壁下层的纤维层中,在小钩和吸盘膜也发现了明显的单抗阳性信号;多抗信号则主要聚集生发层细胞内和绒毛层;豆状带绦虫抗原定位后,多抗信号主要集中在吸盘及吸盘周围,吸盘膜和集合管上层细胞中的信号最强,绒毛层也发现了多抗的阳性信号;单抗信号主要集中在子宫壁和子宫褶皱内,在表皮分布较少。(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于海波,宋铭忻,李晓云,刘畅,王泽[2](2017)在《旋毛虫单克隆抗体复苏鉴定及ES抗原的组织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旋毛虫ES抗原的致病机制,试验采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Mab),对旋毛虫ES抗原进行组织定位;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复苏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采用SDSPAGE及Western-blot技术对ES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2株杂交瘤细胞系A11和B13经Western-blot证实能与49 ku处的ES抗原反应,能够稳定分泌抗体,且效价高。说明试验成功确定了旋毛虫ES抗原在组织中的位置,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49 ku蛋白组分为旋毛虫肌幼虫的特异性抗原。(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05期)

郑明慧,胡坤华,张彤,刘炜,余新炳[3](2014)在《华支睾吸虫膜抗原/排泄分泌抗原酸性磷酸酶的克隆、表达、生物学特征分析及组织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s)成虫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P)进行克隆、表达、生物学特征分析、组织定位及膜抗原/排泄分泌抗原鉴定。方法:对Cs A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及明胶酶谱分析。结果:从Cs c DNA文库中筛选出编码AP新基因,全长1 410 bp,重组并由大肠杆菌表达、纯化,得到分子量为55 k D的重组蛋白Cs AP。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Cs AP既是膜抗原又是分泌排泄抗原;免疫组化显示,Cs AP荧光显示于成虫的表皮层和肠支,在囊蚴也有显示,在雷蚴和尾蚴未显示荧光;ELISA分析表明Cs AP识别华支睾吸虫病人和日本血吸虫病人存在吸虫间的交叉免疫反应,Cs AP及粗抗原识别轻、中、重度感染程度华支睾吸虫病人的差别不明显。重组蛋白免疫大鼠后,总Ig G抗体滴度于3周达较高峰,抗体效价大于1∶25 600。明胶降解实验表明:Cs AP具降解胶原能力。结论:上述结果表明,Cs AP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但血清诊断价值不理想;Cs AP可能既是膜抗原,又是排泄分泌抗原。(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马帆,周宇,高亚可,朱鹏,雷小灿[4](2013)在《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水牛腔前卵泡中的表达与卵巢组织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水牛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参与卵泡发生的时期及其在卵巢组织不同时期卵泡中的表达定位;【方法】采用石蜡切片结合免疫组化的方法对PCNA在卵巢组织中进行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PCNA在腔前卵泡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原始卵泡中的卵母细胞能检测到PCNA的表达,但颗粒细胞并未观察到PCNA的免疫染色;初级卵泡到次级卵泡,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均可检测到PCNA的表达,且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有增强的趋势;有腔卵泡中,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及包围卵母细胞的卵丘细胞中都能观察到很强的免疫染色。定量表达检测结果显示:PCNA在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及次级卵泡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并且有显着差异(43.50333±0.138338 vs 1.633804±0.093796 vs 1±0.012219,P<0.01);【结论】从初级卵泡开始在颗粒细胞中能检测到PCNA的表达,并且其表达随着卵泡的发育有明显的增强趋势,腔前卵泡中PCNA表达的QRT-PCR测定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为阐明PCNA参与卵泡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3期)

刘绍琼,王健,张培培,张永光,孙淑红[5](2011)在《免疫组织化学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对REV抗原定位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间接免疫荧光(IFA)法对肿瘤病鸡不同脏器中的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进行了检测,旨在为两种REV抗原定位方法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REV SD1005分离株人工接种1日龄海兰褐鸡,分别采取28日龄肿瘤病鸡的肿瘤、法氏囊、骨髓、肝脏、心脏、脾脏、腺胃的新鲜切面在洁净盖玻片上触片,同时制备其病理组织连续切片,分别用IHC法、IFA法对触片和切片进行REV检测。结果显示,两种用于抗原定位的染色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均可对病鸡的肿瘤、法氏囊、骨髓、肝脏、心脏、脾脏、腺胃等组织中存在的REV进行定位,依据染色后的阳性细胞感染率可判断REV的组织嗜性。本研究表明,IHC法与IFA法均可用于检测不同脏器中的REV,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低背景和简便快速的特点。但相对于IFA法,IHC法更经济实用并且实验材料易于保存,因此可以在REV抗原定位研究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杨玉莹,靳国雄,杨成林,王潜渊,其那尔[6](2010)在《感染口蹄疫病毒猪的组织中抗原定位与超微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电子显微术、免疫酶标电镜技术研究了A、O两型口蹄疫病毒感染猪的舌上皮、水泡皮、肝组织、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与病毒性抗原和成熟病毒在细胞中的分布定位。在免疫酶标电镜中,采用了冷冻厚切片包埋前染色程序。类似培养细胞感染病毒,在动物组织中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圆化、膜管系统扩张和质膜泡形式释放病毒。笔者认为含有病毒的质膜泡在口蹄疫病毒的自然传播和动物体内的系统性蔓延中具有重要意义。观察了细胞损伤的2种类型,同化肿胀细胞内液积聚和细胞间水肿细胞溶解,导致了水泡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0年Z1期)

郭爱疆[7](2010)在《猪带绦虫六钩蚴TSOL18抗原表位及组织定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或猪而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不仅给畜牧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威胁着人类健康,是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TSOL18是猪带绦虫六钩蚴阶段特异性表达的抗原,主要在六钩蚴入侵中间宿主的早期阶段分泌,其免疫血清在体外能有效杀死六钩蚴,体外表达的重组TSOL18能完全保护猪不被猪带绦虫虫卵感染。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有效的保护是抗原表位的参与。因此,阐明猪带绦虫TSOL18蛋白的抗原表位和组织分布对于该病的新型诊断试剂以及分子疫苗设计方面意义重大。本研究挑取实验室保存的重组菌株Pichia pastoris pPIC9K-TSOL18进行5L发酵罐发酵培养,甲醇诱导72 h后将表达上清液进行SDS-PAGE,用薄层扫描分析,目的蛋白约占上清总蛋白含量的80%以上,目的蛋白表达量达2.00g/L。重组蛋白TSOL18经Sephadex G-100分子筛凝胶层析纯化后,其纯度达90%,满足制备单抗的抗原要求。将纯化的TSOL18作为免疫原,制备了12株可分泌TSOL18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分型试纸条鉴定,12株单抗分属于IgG1、IgG2a、IgG2b、IgM抗体亚型,轻链均为K型;ELISA迭加试验表明,12株单抗分别识别2个不同抗原表位,2株不同抗原表位单克隆抗体的腹水效价分别达1×102和1×106;杂交瘤细胞株的染色体组型、单抗的稳定性等的分析表明,所获得的12株单抗均能稳定分泌,满足常规实验的要求。采用次氯酸钠溶液、胆汁和胰酶获得激活的六钩蚴,虫卵的脱壳率为95%,六钩蚴的活力为72%,然后用TSOL18免疫的猪血清和TSOL18单抗对激活的六钩蚴分别进行体外杀伤实验,台盼蓝染色判定六钩蚴活力。结果证实在有补体的情况下,多抗和单抗6天时对六钩蚴的杀伤率分别为73%和52%。为了分析单抗的抗原结合位点,本研究利用TSOL18单克隆抗体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通过四轮“吸附-洗脱-扩增”的亲和筛选,对噬菌体12肽库进行了富集。随机挑取的59个噬斑提取DNA后测序,根据测序结果推导出的TSOL18单抗识别的表位氨基酸序列分别为ETTKLQRFQAML (L1)和DHTLF (L2),两个序列出现频率分别是83%和15%。ELISA方法检测噬菌体克隆与单抗MAb或BSA的结合反应表明,两个表位均与单抗特异性结合。在验证噬菌体蛋白抑制实验中,加入不同滴度的纯化噬菌体Ll或L2克隆,以阻断TSOL18 MAb与TSOL18抗原的结合,结果显示,随着噬菌体滴度的降低,对TSOL18 MAb与TSOL18抗原结合的抑制率也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关系。将筛选出的特异性噬菌体克隆大量扩增,纯化蛋白免疫小鼠,检测血清与TSOL18蛋白的反应性。ELISA结果显示,筛选的两个表位均能与TSOL18抗原发生反应。同时用两个表位作抗原检测表位与TSOL18免疫的猪血清的反应性。ELISA结果显示,两个表位均与被检血清反应。用筛选到的表位检测猪囊尾蚴病血清,ELISA敏感性分别为85%(L1)和79%(L2)。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TSOL18抗原表位为猪囊尾蚴病免疫和诊断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采用胶体金标记技术对猪带绦虫六钩蚴宿主保护性抗原TSOL18进行定位,发现金颗粒沉积于小钩、穿刺腺细胞的细胞质和分泌颗粒周围,而对照血清的六钩蚴胶体金染色未见特异性金颗粒沉积。(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黄伟玲[8](2010)在《SSCs相关抗原在不同家畜睾丸组织中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明不同时期不同家畜睾丸组织中干细胞的表达特点,分析不同时期牛、羊和猪睾丸的组织学特征及精原干细胞(SSCs)相关抗原Oct4、Nanog、C-kit和β1-integrin在睾丸组织中的分布规律。方法:以2.5月胎龄、4月胎龄及1年、2年的黑白花奶牛;45日胎龄、75日胎龄以及4月龄的白山羊;60日胎龄和6月龄的叁元杂交杜长大猪为试验材料进行组织学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组织学观察到从性分化到出生发育过程中,早期胎儿阶段的睾丸组织原始生殖细胞(PGCs)聚集程度高,呈明显的团状细胞集落,各细胞集落之间被支持细胞分隔,随着年龄增长,呈梭形的肌样细胞分布于生精小管外周,并将细胞团分隔开,形成生精小管,闭锁状态的管腔逐步增大,继而形成腔隙。随着腔隙的增大,紧贴于生精上皮基膜的部分精原细胞逐渐形成精子。免疫组化表明Oct4、Nanog、C-kit和β1-integrin在不同的睾丸组织中,SSCs在越小胎龄的家畜睾丸组织中含量越丰富,阳性细胞数量相对较多,随着胎龄增长,家畜睾丸组织中阳性细胞数量相对减少。而家畜睾丸组织中SSCs仍然存在,但含量相对减少很多。其中,(1)Oct4的表达在各家畜睾丸组织中最为广泛,Nanog与Oct4趋势相同,但数量相对减少。其中,2.5、4月胎龄牛,45日胎龄羊睾丸组织中,阳性细胞表达于生精小管细胞团和睾丸间质细胞中;75日胎龄羊和60日胎龄猪阳性表达呈环状分布于生精小管周围,睾丸间质组成细胞中相对较少;1年牛、4月龄羊阳性细胞分布于牛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基底膜,在睾丸间质中细胞数量较少或没有;2年牛和6月龄猪仅在睾丸组织生精小管基底膜没有或者少见阳性表达;(2)C-kit和β1-integrin可见膜表达。其中,在45日胎龄羊睾丸组织中,阳性细胞岛屿状几乎布满生精小管细胞团和睾丸间质细胞的胞膜;75日胎龄羊睾丸组织阳性细胞相对减少,膜表达于曲细精管的实质部分;60日胎龄猪睾丸组织中,阳性表达于生精小管基膜处细胞,管周间质细胞未见;2.5、4月胎龄牛睾丸组织中,阳性细胞有明显的团簇状相连;4月龄羊、1年牛睾丸组织中阳性细胞相对减少,一般膜表达于曲细精管基底膜处,偶见管周间质细胞有零星阳性细胞分布。6月龄猪睾丸组织中,C-kit阳性细胞相对减少,多见于管周间质细胞胞膜,而β1-integrin则在曲细精管基膜处和管周间质细胞均有表达。2年牛睾丸组织中,阳性表达较少,曲细精管内偶见零星的胞膜表达,而在管周间质细胞却有少量膜表达。结论:家畜SSCs从性腺分化一直存在于睾丸中,雄性化后,SSCs随着个体发育,不断分裂和迁移,最后定居于曲细精管的基膜处。SSCs在胎龄越小的家畜睾丸组织中含量越丰富,更有利于SSCs的体外分离效率,随着胎龄增长,睾丸组织中阳性细胞数量相对减少,幼年及成年后家畜睾丸组织中SSCs仍然存在,但含量逐渐减少明显,SSCs的体外分离效率降低。(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张平英,朱德康,程安春,汪铭书,刘伍梅[9](2008)在《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和抗原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病毒SC1株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PRRS病毒IgG,成功建立了检测PRRS病毒抗原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该方法只与PRRS病毒感染猪组织呈现阳性反应,与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乙脑病毒人工感染并致死仔猪的肝脏组织呈现阴性反应。用该方法检测PRRS SC-1株人工感染28日龄仔猪,在感染后7 d即可在肺门淋巴结、胸腺、扁桃体、十二指肠、肺、大脑和肾脏检测到PRRS病毒抗原。PRRS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胸腺和十二指肠感染细胞的胞浆内、肺门淋巴结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和弥散的淋巴组织、扁桃体淋巴结的隐窝及其周边。该法具有特异、直观和敏感的特点,可用于PRRS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抗原定位及甲醛固定样本的回顾性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孟锦绣,何蔼,程梅,徐贵峰,李卓雅[10](2007)在《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的中间纤维蛋白组织来源分析和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进行中间纤维蛋白家族分类和细胞组织定位。方法IPTG诱导重组基因pET-IF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用组氨酸亲和层析纯化表达产物,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抗原IF的中间纤维蛋白类型;小鼠皮下多点注射法制备抗IF抗体血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抗原IF在虫体组织和细胞上的定位。结果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在体外成功表达并纯化,其属于中间纤维蛋白家族的角蛋白,定位于广州管圆线虫成虫肠管壁,存在于细胞质中。结论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分布于虫体肠管壁,同时从组织学角度证明广州管圆线虫存在中间纤维结构。(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8期)

组织抗原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深入了解旋毛虫ES抗原的致病机制,试验采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Mab),对旋毛虫ES抗原进行组织定位;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复苏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采用SDSPAGE及Western-blot技术对ES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2株杂交瘤细胞系A11和B13经Western-blot证实能与49 ku处的ES抗原反应,能够稳定分泌抗体,且效价高。说明试验成功确定了旋毛虫ES抗原在组织中的位置,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49 ku蛋白组分为旋毛虫肌幼虫的特异性抗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织抗原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陈茜.TPO18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组织定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2].于海波,宋铭忻,李晓云,刘畅,王泽.旋毛虫单克隆抗体复苏鉴定及ES抗原的组织定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3].郑明慧,胡坤华,张彤,刘炜,余新炳.华支睾吸虫膜抗原/排泄分泌抗原酸性磷酸酶的克隆、表达、生物学特征分析及组织定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

[4].马帆,周宇,高亚可,朱鹏,雷小灿.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水牛腔前卵泡中的表达与卵巢组织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13

[5].刘绍琼,王健,张培培,张永光,孙淑红.免疫组织化学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对REV抗原定位的比较[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1

[6].杨玉莹,靳国雄,杨成林,王潜渊,其那尔.感染口蹄疫病毒猪的组织中抗原定位与超微结构变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

[7].郭爱疆.猪带绦虫六钩蚴TSOL18抗原表位及组织定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

[8].黄伟玲.SSCs相关抗原在不同家畜睾丸组织中的定位[D].安徽农业大学.2010

[9].张平英,朱德康,程安春,汪铭书,刘伍梅.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和抗原定位[J].中国兽医学报.2008

[10].孟锦绣,何蔼,程梅,徐贵峰,李卓雅.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的中间纤维蛋白组织来源分析和定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

标签:;  ;  ;  ;  

组织抗原定位论文-陈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