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街区论文-宋晓程,刘京,赵宇

滨水街区论文-宋晓程,刘京,赵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滨水街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街区,局地微气候,环境因素,数值模拟

滨水街区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程,刘京,赵宇[1](2019)在《北方滨水区街区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分析水体周边热环境中多个因素的影响显着性,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与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考虑水体自身状况不变的情况下,重点讨论建筑布局、容积率、岸堤高度、滨水间距和绿化对水体周边热环境中的水蒸气扩散及温度的影响。以住区内行人高度平面的平均值作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与水蒸气质量分数相比,由于温度受环境的综合作用更强,其变化规律不尽相同。随着远离水体的距离增加,水蒸气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而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岸堤高度对水体降温效应的阻碍作用较为明显,对水蒸气扩散的影响相对较小。采用板式和点板式建筑布局的滨水建筑区域更利于水体对局地热湿环境中湿度的调节,容积率较低且中部具有较为宽敞通风廊道的滨水布局更利于水体对滨水建筑区温度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夏小馨[2](2019)在《江风渗透能力与滨水街区城市空间形态指标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程度逐渐增高,带来的城市热岛现象也愈发严重,能源的消耗与日剧增,同时也导致包括微气候在内的城市问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既往的研究表明,江风对于城市气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但滨水街区的无序化发展使得江风的调节作用大大降低,因此迫切需要开展街区江风渗透能力与滨水街区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为了在滨水街区的规划及设计阶段对街区的空间形态进行合理控制,进行滨水街区通风的研究,选取一组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描述滨水街区空间形态,同时与江风向滨水街区内部渗透能力关联性较强的城市空间形态量化指标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现阶段的国内外研究中,滨水街区微气候调节与空气质量改善的设计策略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a)设计策略主要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在实际的规划与设计中可操作性不强;(b)策略主要在设计阶段的后期,针对滨水街区的建筑与景观设计提出,但此时街区空间的整体形态已基本定型,无法充分保证江河风的渗透。为此,本文的目的在于利用流体CFD数值模拟与统计学的关联性分析,寻找出既与江风渗透能力灵敏度较高,又能准确描述滨水街区空间形态的潜在的形态量化评价指标,为滨水街区的规划提供控制性策略和一定的定量化空间控制依据,为滨水街区的城市设计及规范提供指导。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提取出一系列能够进行定量化分析的街区空间形态指标。由于江风的含湿量明显高于街区内部空气的含湿量,故选择空气含湿量大小来表征江风向街区内部渗透的能力。参考实际的工程经验和规范要求,通过CFD模拟获得不同形态指标下,滨水街区内部的平均风速和空气含湿量,并提出以街区的水蒸气衰减率,即Vapor Decay Rate(VDR,水蒸气衰减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江风向街区内部渗透的能力。最后,通过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关联性分析,选取与江风渗透能力关联性最强的空间形态指标。通过总结前文的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建筑项目,本文继续研究滨水街区的实际建筑案例,通过控制街区空间形态指标与相应的CFD模拟分析,提出一定的滨水街区微环境的改善策略,同时验证理论的有效性与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文超,陈宏,管毓刚,陈辛红[3](2019)在《江风对滨水街区空间形态渗透效果模拟研究(一)——小尺度建筑围合与街道走向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建筑密度的提高和城市气候的恶化。毗邻江河湖泊的街区,可利用江风的扩散,带动城市中建筑与街区的空气流通,缓解城市热岛,改善城市微气候。滨水街区的空间形态也将极大影响江风的渗透,本系列研究从街区围合度和街道走向入手,探讨不同街区形态下江风渗透的情况,发现街区围合度和街道走向共同影响江风渗透能力,这一研究有利于改善街区微气候,提高街区空气质量。(本文来源于《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3)

陈辛红,陈宏,管毓刚,王文超[4](2019)在《江风对滨水街区空间形态渗透效果模拟研究(二)——小尺度建筑围合与高度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河湖泊对滨水街区的微气候具有一定的影响,将水体上空的空气引导进入城市内部、利用江风改善滨江居住街区内部的热环境,是一种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局地热环境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街区中小尺度围合建筑的高度变化、围合方式对江风渗透情况的影响,运用CFD (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模拟了在不同围合方式、高度变化情况下的江风渗透情况,为探索基于改善街区风环境的外部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有益的尝试。(本文来源于《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3)

周曦,张芳[5](2017)在《开放街区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中封闭主导的街区阻碍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加剧了破碎化,限制了更新改造。在开放街区的政策背景下,需要增加滨水街区的开放程度,采用有区别的策略应对不同性质的滨水街区。本文基于城市用地分类将滨水街区分为完全开放、适度开放和不适开放叁种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街区设计了相应的更新策略:拆围开放、缩小街区、内部联通、分割和置换,从而增加滨水地段中开放街区的比例,增强街区中滨水空间的开放程度,为滨水空间更新创造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张佳怡[6](2017)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滨水开发中的产业空间演化与城市更新——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百年看天津",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另一个核心城市,历史上的天津作为河海相会的要津,自古以来扮演着卫城的角色,是首都的重要门户。因此也使得它在近代史上颇受西方列强的觊觎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五大道地区作为海河沿岸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曾是英租界的"墙外推广界",是城市滨水地区从开发到兴盛再到功能转变的一个缩影。本文以五大道街区为例,深入研究滨水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历史,该片区产业结构与用地功能的变化,以揭示作为老城区的城市滨水地区,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空间结构变化过程中的功能的转变。(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6-26)

夏文渊[7](2017)在《南方传统街区滨水灰空间营造及其气候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顺应当今旧城传统街区保护更新以及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关注南方旧城区传统街区滨水灰空间环境的宜居性与可持续发展性,选取南方夏热冬冷地区的江苏常州南市河与夏热冬暖地区的福建厦门沙坡尾作为传统街区滨水灰空间研究对象,梳理归纳南方传统街区滨水灰空间在营造方式上的功能布局及分类特征,同时针对灰空间营造中所体现的气候适应性职能,通过主观调查与客观实测的方式评价并证明灰空间在夏热气候区所具有改善热环境舒适性的重要作用,最终归纳并提出南方旧城传统街区滨水灰空间的营造经验及其气候适应性策略。论文首先通过对常州和厦门两地滨水街区及其灰空间布局形态的研究分析,归纳传统街区滨水灰空间的功能特征及营造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街区灰空间进行主要分类并提取出四类南方传统滨水街区主要灰空间类型:建筑灰空间、自建灰空间、小品灰空间以及植被灰空间。进而,论文结合两地气候特点,针对灰空间营造中最广泛体现的气候适应性特征,于两者街区内各选取叁类主要灰空间,通过主观问卷调查和客观物理测试的方式对其进行气候适应性研究。其中,主观问卷主要统计受试人员对现场灰空间环境的感觉投票和期望投票,反映受试人群对灰空间舒适性的主观评价感受;客观测试主要对受测点环境参数进行测试,通过修正模型PMVe指标和SET*标准有效温度指标综合分析并评价受测灰空间的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结果显示:南方夏热地区的旧城滨水街区户外环境中,受试者对灰空间环境有更高的满意度,其较开敞空间具有更高的舒适性。通过实测证明,街区受测灰空间普遍具有提高户外环境质量,提高人体舒适度的适应性功能,在夏季能够起到避暑防晒、降温增湿、应对极端天气等适应性作用。最后,文章对南方旧城滨水街区灰空间进行了多因子总体评价,总结并提出了滨水灰空间的空间营造策略和气候适应性策略,并为南方旧城区滨水传统街区的再塑造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南方旧城区街巷空间的生态节能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理论借鉴与方法指导。(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7-05-18)

周曦,张芳[8](2017)在《基于“蓝网”结构的滨水小街区重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小街区成为城市规划关注的一项重点课题。文章首先在微观空间和宏观结构层面上分析了"蓝网"结构对再构小街区的有利作用;其次,通过迭加滨水通道前后的街区形态对比、空间整合度对比和交通选择度对比,对基于"蓝网"结构嵌入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结合苏州市高新区的实践提出了在街区中重构滨水通道的策略。(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7年05期)

朱德敏[9](2016)在《杭州桥西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方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推广,中国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与实践日趋成熟,但对于历史街区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及实践总体来说仍存在一些不足。在部分历史街区更新时,街区内的工业遗产往往被认为与历史街区风貌相冲突,最后大多是被拆除,导致大量工业遗产的流失。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方法,以杭州桥西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改造再利用进行科学的使用后评价,分析其改造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初步探讨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的方法。本文分析了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动力因素、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杭州桥西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况以及使用后评价理论。根据前期研究,借鉴相关学者构建的工业遗产再利用评价因子,结合桥西滨水工业遗产自身特点,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包含道路交通、建筑空间、公共空间、配套设施、场所文化五个层面的杭州桥西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使用后评价体系。以评价体系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并利用数据软件SPSS、Excel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桥西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总体层面的优化原则以及目标。最后借鉴国内外相关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经验,分别从道路交通、建筑空间、公共空间、配套设施、场所文化五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对应的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本文对杭州桥西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总结出一些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策略,以便促进桥西历史街区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其他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参考与启发,同时也补充相关研究内容。(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夏文渊,薛佳薇[10](2016)在《南方旧城区滨水街区“通则不痛”的再塑造初探——以厦门沙坡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旧城区滨水街区,本是城市中最具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的地方,却因风貌老旧、空间封闭、功能单一等原因,成为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痛"。本文以厦门沙坡尾为例,通过对街区建筑空间和社会行为的调查分析,总结提出适应于解决南方旧城区滨水街区之"痛"的再塑造策略,为旧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指导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6年05期)

滨水街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程度逐渐增高,带来的城市热岛现象也愈发严重,能源的消耗与日剧增,同时也导致包括微气候在内的城市问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既往的研究表明,江风对于城市气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但滨水街区的无序化发展使得江风的调节作用大大降低,因此迫切需要开展街区江风渗透能力与滨水街区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为了在滨水街区的规划及设计阶段对街区的空间形态进行合理控制,进行滨水街区通风的研究,选取一组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描述滨水街区空间形态,同时与江风向滨水街区内部渗透能力关联性较强的城市空间形态量化指标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现阶段的国内外研究中,滨水街区微气候调节与空气质量改善的设计策略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a)设计策略主要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在实际的规划与设计中可操作性不强;(b)策略主要在设计阶段的后期,针对滨水街区的建筑与景观设计提出,但此时街区空间的整体形态已基本定型,无法充分保证江河风的渗透。为此,本文的目的在于利用流体CFD数值模拟与统计学的关联性分析,寻找出既与江风渗透能力灵敏度较高,又能准确描述滨水街区空间形态的潜在的形态量化评价指标,为滨水街区的规划提供控制性策略和一定的定量化空间控制依据,为滨水街区的城市设计及规范提供指导。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提取出一系列能够进行定量化分析的街区空间形态指标。由于江风的含湿量明显高于街区内部空气的含湿量,故选择空气含湿量大小来表征江风向街区内部渗透的能力。参考实际的工程经验和规范要求,通过CFD模拟获得不同形态指标下,滨水街区内部的平均风速和空气含湿量,并提出以街区的水蒸气衰减率,即Vapor Decay Rate(VDR,水蒸气衰减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江风向街区内部渗透的能力。最后,通过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关联性分析,选取与江风渗透能力关联性最强的空间形态指标。通过总结前文的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建筑项目,本文继续研究滨水街区的实际建筑案例,通过控制街区空间形态指标与相应的CFD模拟分析,提出一定的滨水街区微环境的改善策略,同时验证理论的有效性与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滨水街区论文参考文献

[1].宋晓程,刘京,赵宇.北方滨水区街区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J].建筑科学.2019

[2].夏小馨.江风渗透能力与滨水街区城市空间形态指标的关联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9

[3].王文超,陈宏,管毓刚,陈辛红.江风对滨水街区空间形态渗透效果模拟研究(一)——小尺度建筑围合与街道走向变化研究[C].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9

[4].陈辛红,陈宏,管毓刚,王文超.江风对滨水街区空间形态渗透效果模拟研究(二)——小尺度建筑围合与高度变化研究[C].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9

[5].周曦,张芳.开放街区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

[6].张佳怡.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滨水开发中的产业空间演化与城市更新——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C].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7].夏文渊.南方传统街区滨水灰空间营造及其气候适应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7

[8].周曦,张芳.基于“蓝网”结构的滨水小街区重构解析[J].规划师.2017

[9].朱德敏.杭州桥西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10].夏文渊,薛佳薇.南方旧城区滨水街区“通则不痛”的再塑造初探——以厦门沙坡尾为例[J].中外建筑.2016

标签:;  ;  ;  ;  

滨水街区论文-宋晓程,刘京,赵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