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评估论文-李圳,于学军

可信评估论文-李圳,于学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信评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云服务可信性评估,滑动窗口,言行一致

可信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李圳,于学军[1](2019)在《基于滑动窗口的云服务可信评估模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云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云服务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云服务的可信问题.国内外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类的云服务可信评估模型,使用直接间接可信,用户评价、偏好相似度等因素参与云服务可信评估的流程中,然而现有研究中的云服务可信评估模型在流程中针对信任评估中并不能满足像是缓慢增加和快速下降等基本性质.本文引入云服务可信滑动窗口的方式加强整个云服务可信评估的流程,通过滑动窗口满足了缓慢增长等性质解决了问题,而后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确实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系统应用》期刊2019年07期)

李今花,王虎,雷建军[2](2019)在《可信网络中基于熵权法的信任评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建立信任模型对节点身份或行为进行考察和评估是保证交互过程安全的有效手段,决策属性的权重设置是信任量化和评估的基础.为了使量化模型贴近开放环境动态变化的客观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熵权法的信任评估模型.在多维决策属性的融合计算过程中,利用信息熵理论确立各决策属性的分类权重,避免主观判断方法在权重设定上适应性不强的问题,保证推荐信任评估决策的有效性和客观性.仿真实验表明,与同类典型的几种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更稳健的动态适应性特点,并且在安全性方面也具有显着优势.(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温源[3](2018)在《让云计算“言而有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云计算技术从概念走向落地,带动了整个云计算市场的快速成长。然而在云计算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同时,云计算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多,其中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是云服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云服务的真实可信、有据可依?8月14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8-08-15)

熊金鑫[4](2018)在《量子通信网络中用户身份可信评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课题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61572086)的资助下完成的。传统的密码体制基于计算安全保证了其安全性。随着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快速提高,尤其是伴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传统的基于计算安全的经典密码体制将不再安全。量子通信是量子力学和经典信息论相结合的产物,量子通信提供了理论上的无条件安全性和检测窃听者存在与否的能力。量子通信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虽然量子通信的普遍实用在当今看起来还遥不可及,但是在实验室阶段乃至一些政务通信系统当中已经率先进入实用阶段。要想让量子通信的巨大优势在各领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就迫切需要推进量子通信的实用化。为推进量子通信的实用化,安全性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身份认证是所有通信中确保通信双方用户合法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身份认证,那么就不能保证通信双方是合法的用户,安全性也仍然无法保证,所以量子通信网络中不仅需要身份认证来确保量子通信网络中各用户身份的安全可靠,更需要身份认证来提高量子通信的安全性。本文主要介绍量子通信网络中用户身份可信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指出其未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课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量子通信网络中用户身份管理数学模型本文提出基于直觉模糊集理论的量子通信网络中用户身份可信数学模型。以量子态为载体,完成对用户身份可信因素所具有的模糊性定量、准确的描述,解决对具有模糊性的用户身份可信的建模问题。针对如何对量子通信网络中用户身份可信度进行安全、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量子通信网络环境下用户身份的低可控性与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出量子通信网络环境下对用户身份进行安全、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的机制与方法。(2)量子通信网络中用户身份可信评估模型本文针对如何在量子通信网络中实现安全的用户身份可信评估问题,提出不依赖于可信第叁方的、以纠缠态为量子载体的量子身份可信评估模型,有效防止通信网络中用户的否认、欺骗及窃听问题,实现用户身份可信评估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可追溯性,确保用户身份可信评估的真实可靠和安全可信。(3)量子身份认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子身份认证协议,该协议以Bell态为传输载体,利用Bell态纠缠交换和Bell基测量对通信双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两个Bell态在传送过程中不需要做任何幺正变换,只需要执行Bell基测量和按位异或运算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身份合法性的认证。协议中只需要进行Bell态的制备和测量,因此技术上容易实现。此外,还验证了协议的正确性,分析了协议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章玉英[5](2018)在《基于Hadoop架构可信云平台评估与预警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Hadoop架构云平台客户端接入服务中行为的不可靠性问题,设计了云平台中安全管理模块,包括身份认证模块、行为监控模块、风险评估模块和系统预警模块四个模块,可以有效防止群体拒绝服务攻击,提高云安全平台的服务质量。(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8年03期)

汤汉伊[6](2018)在《基于情境感知的实时网络可信评估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的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已经无法离开网络。然而网络安全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大关键性问题,由此评价网络中节点行为是否安全可信的网络可信评估技术成为了研究重点。而随着网络的快速演进,传统的静态可信评估技术与集中式可信评估技术已经难以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因此网络可信评估急需一种面向大规模分布式网络的实时可信评估方法,用于解决当今纷繁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确保网络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本论文针对分布式网络具有的网络节点多样性、网络节点间通信成本高等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情境的可信评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情境的实时可信网络评估方法。该方法融合了可信评估中的历史行为信息和当前状态信息,结合网络的用户行为情境信息与初级情境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信评估的准确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神经网络与时间序列的可信值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循环神经网络对历史信息具有记忆的特性,将一段时间序列中的历史行为信息融合为行为特征向量,用于表示长期的行为信任信息,提高了可信计算中情境信息的完整性。(3)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的可信评估管理节点选择框架。该框架基于云模型并结合了时间情境信息,提高了网络可信评估的稳定性。针对上述可信评估方法,本文设计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上述该方法能够提高可信评估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3-15)

袁翔[7](2018)在《基于情境感知和网络多维特征分析的网络可信评估方法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可信评估作为网络安全的基础,已经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焦点。传统的以控制为中心的静态网络安全方式已经难以应对不同的网络安全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环境,需要采用基于情境感知的动态信任评估方法来确保网络的安全。并且由于网络节点之间相互关联,每个网络节点的安全态势也会对网络整体的安全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对网络整体进行信任评估。针对于当前网络安全所面临的问题,论文通过对基于情境的网络实体行为研究、以及网络节点信任关联度的研究,构建了基于情境感知和网络多维特征分析的可信评估方法,不但实现网络节点可信度的评估而且评估了整网或者子网的可信度。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情境感知的网络节点全局信任评估方法该方法在分析节点历史反馈记录的基础上,利用情境相似性对历史记录进行过滤,并计算出节点之间的局部信任度;然后考虑网络的安全水平,计算出节点之间的局部推荐度;最后综合所有节点之间的局部推荐向量建立起推荐矩阵方程,并进行迭代计算得出节点的全局可信度。(2)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多维特征的网络组合评估方法该方法在分析节点之间的关联性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节点之间的关联性特征的量化方案,在此基础之对各个关联性特征进行合理的加权,求出网络节点的关联度。再选取合适的网络节点评估方法对节点进行信任评估,综合单节点的信任评估值以及基于节点关联度的信任值组合权值,计算网络组合信任评估值。本文对以上的可信评估方法设计了仿真实验,实验表明,以上方法能够提升网络可信评估的性能与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3-01)

黄鱼[8](2018)在《可信云新增五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OSCAR)在京召开“可信云第九次发布会”,披露了可信云第九批评估结果,介绍了可信云新增加的五大重磅评估——GPU云服务评估、风险管理能力评估、用户数据保护能力评估、云服务商信用评级以及政务云综合水平评估。来自21家云服务商的3(本文来源于《人民邮电》期刊2018-02-06)

,贡晓丽[9](2018)在《解决行业痛点 可信云新增五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贡晓丽)1月29日,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在京召开可信云第九次发布会,披露了可信云第九批评估结果,介绍了可信云新增加的五项重要评估--GPU云服务评估、风险管理能力评估、用户数据保护能力评估、云服务商信用评级及政务云综合水平评估。据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02-01)

汤汉伊,孙其博,周傲,李静林[10](2018)在《情境感知的网络用户可信评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仍然影响着互联网发展,可信评估逐渐成为保障网络安全的核心,而网络用户又是可信评估的重点评估对象。当前网络可信评估模型没有充分考虑用户所处的情境以及用户的欺诈行为,影响网络用户可信评估的精确性,导致恶意用户的漏判和误判。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情境感知的网络用户可信评估模型(CAMETNU)。该模型通过对用户访问时所处的情境计算恶意行为的惩罚力度,而又依据用户累计恶意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实验结果证明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可信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建立信任模型对节点身份或行为进行考察和评估是保证交互过程安全的有效手段,决策属性的权重设置是信任量化和评估的基础.为了使量化模型贴近开放环境动态变化的客观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熵权法的信任评估模型.在多维决策属性的融合计算过程中,利用信息熵理论确立各决策属性的分类权重,避免主观判断方法在权重设定上适应性不强的问题,保证推荐信任评估决策的有效性和客观性.仿真实验表明,与同类典型的几种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更稳健的动态适应性特点,并且在安全性方面也具有显着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信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1].李圳,于学军.基于滑动窗口的云服务可信评估模型优化[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9

[2].李今花,王虎,雷建军.可信网络中基于熵权法的信任评估模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温源.让云计算“言而有信”[N].光明日报.2018

[4].熊金鑫.量子通信网络中用户身份可信评估模型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

[5].章玉英.基于Hadoop架构可信云平台评估与预警机制研究[J].信息通信.2018

[6].汤汉伊.基于情境感知的实时网络可信评估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8

[7].袁翔.基于情境感知和网络多维特征分析的网络可信评估方法研究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8

[8].黄鱼.可信云新增五大评估[N].人民邮电.2018

[9].,贡晓丽.解决行业痛点可信云新增五大评估[N].中国科学报.2018

[10].汤汉伊,孙其博,周傲,李静林.情境感知的网络用户可信评估模型[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8

标签:;  ;  ;  

可信评估论文-李圳,于学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