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流实验论文-吴迪,翟文博,梁冰,孙可明,肖晓春

渗流实验论文-吴迪,翟文博,梁冰,孙可明,肖晓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渗流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页岩,超临界,CO2渗透率,增透规律

渗流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吴迪,翟文博,梁冰,孙可明,肖晓春[1](2019)在《页岩注入超临界CO_2渗流及增透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燕子村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研制的叁轴渗流装置,开展了考虑注入压力和体积应力影响的页岩中超临界CO_2渗流及增透规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页岩中超临界CO_2渗透率随着孔隙压力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当孔隙压力较小时存在Klinkenberg效应;随体积应力的增大渗透率逐渐减小,曲线基本呈现负指数变化规律。开展不同增透条件下页岩中CH_4渗流实验,宏观量化分析超临界CO_2注入压力对于页岩增透效果的影响,可以得出随着超临界CO_2注入压力的增加,CH_4渗透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先上升后下降,即超临界CO_2注入压力为9.5MPa时增透效果最为明显。通过微观分析页岩元素含量得出超临界CO_2可以萃取和溶解页岩中的O、Ca、Mg等矿物元素,有效促进页岩内部微孔隙的发育,致使页岩渗透能力增强。(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郑顺涛,黄鑫,吴航,冯昱福,吴锜[2](2019)在《碳酸盐岩油藏储层渗流特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渗流规律与常规砂岩储层明显不同,此类储层开发过程中,存在生产井压力和产量下降快、采收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两相驱替实验分析了Sar油田储层岩心渗流规律、洗油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当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不存在裂缝时,储层水驱采收率仅有30%,而当存在一定裂缝时,由于储层平均渗透率增加,且存在基质和裂缝之间的渗吸作用,相比无裂缝油藏采收率可提高3%~10%,这表明,碳酸盐岩油藏在进行水驱开发时,存在一定裂缝的储层的水驱开发效果要优于不存在裂缝的碳酸盐岩储层。(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赵昱超,唐洪明,庞榆,王锦林,徐浩[3](2019)在《预交联凝胶颗粒微观渗流特征及与孔喉匹配关系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微观可视化渗流模拟的实验方法,研究了预交联凝胶颗粒(PPG)的运移与封堵方式、与孔喉的匹配关系以及调驱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颗粒在多孔介质中运移与封堵的方式为:1)顺利通过;2)形变通过;3)形变封堵;4)颗粒间粘结封堵;5)完全封堵;认为颗粒平均直径(D)与孔喉直径(R)的比值范围在0. 8~1. 1时二者匹配较好,可以达到逐级封堵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18期)

乔支昆,要焕成,刘哲,尹新伟,李亚超[4](2019)在《气体渗流对储煤筒仓煤体温度场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高温热源存在时储煤筒仓内松散煤体温度场受到气体渗流的影响,通过搭建小型储煤筒仓模型,在试样台上进行了松散煤体温度场实验分析煤体温度场分布情况以及其体渗流对温度场的影响,同时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实验和模拟数据分析了存在高温热源时松散煤体温度场分布和变化情况,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得出由于气体渗流引起对流换热的强度。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对流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竖直方向上由于存在气体渗流,对流换热对温度场的影响较大,上方煤体相较于下方煤体温度普遍偏高。(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马恒,王晓琪,齐消寒,艾纯明[5](2019)在《松散破碎岩石中气体渗流影响因素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储煤仓结构设计较为封闭,通风效果较差,导致煤仓内部残存瓦斯不能有效地排放,极易造成煤仓内瓦斯超限。通过对原煤仓内部空气渗流规律进行研究,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地通风,从而有效地治理瓦斯超限问题。实验采用玻璃球体和碎石子作为填充介质,采用单一变量法研究了非均质各向同性多孔介质的渗流规律,以及非均质各向异性多孔介质的渗流规律。在此基础上得出,随着粒径和渗流速度的增加,渗透压力梯度也在增加;同时,随着粒径的增大,渗流状态由线性渗流转变为非线性渗流,渗流速度不断地减小,其渗流速度与压力梯度均呈现非线性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王烁龙,吴晓东,韩国庆,张世明,任泽彬[6](2019)在《高渗储层特高含水期渗流规律实验模拟及流场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Ng63+4砂层组地质特征为基础,设计二维平面物理模型进行水驱实验,组建压力、饱和度全程同时实时监测系统,并以绘制场图的形式表征模型内部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分布,系统地揭示了含水上升规律与压力、饱和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基于驱替过程中模型内部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分布的变化规律,推导出油水两相的速度分布及流线,通过调整注采关系改变流线,研究特高含水期供给边界及压力梯度的改变对储层油水两相饱和度分布的影响。建立质点迁移模型计算平面模型内部含水饱和度分布,并将预测值与实验测量值对比,认为长期注水冲刷及压力波动会导致储层的孔渗性及润湿性改变,进而导致油水两相相渗曲线改变。通过修正相渗曲线,预测得出与实验测量结论具有高相似度的含水饱和度分布,为高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了一套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1期)

黄士周[7](2019)在《透水水泥混凝土材料性能实验与渗流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依托河北建设集团科技研究计划项目(保定市东湖文化中心项目),通过实验室室内实验对透水水泥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性能检测分析,采用自制增强剂作为外掺剂对透水水泥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借助实验室仪器进行透水水泥混凝土孔隙率、强度、冻融循环、透水系数等性能实验测试,分析种各影响因素对透水水泥混凝土强度、透水系数以及抗冻性的影响。利用渗流实验模型进行透水水泥混凝土渗流实验,采用ABAQUS有限元对透水水泥混凝土进行渗流仿真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室内实验,得到了透水水泥混凝土骨料,水泥,减水剂,自制增强剂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确定了透水水泥混凝土的孔隙率,发现当透水水泥混凝土目标孔隙率为0%-17%时,采用真空法测定孔隙率;当透水水泥混凝土目标孔隙率为17%-30%时,采用简易法测定孔隙率。2.分析研究了透水水泥混凝土强度和透水系数随着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孔隙率与透水水泥混凝土7天、28天强度以及孔隙率与透水系数之间的数学模型。研究了Bradley、PWL3、Cubic叁种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系数与强度之间的数学模型。3.综合分析了水泥用量、水胶比、孔隙率、增强剂配合比设计方案对透水水泥混凝土冻融循环过程中质量损失率、强度损失率的影响规律。研究了透水水泥混凝土强度对冻融循环过程中强度损失率的影响规律。4.研究制作透水水泥混凝土渗流实验模具,进行了透水水泥混凝土渗流实验。建立3组不同孔隙率的透水水泥混凝土渗流模型,对透水水泥混凝土渗流SAT(饱和度)、POR(孔压)以及渗流结果进行仿真分析,并对透水水泥混凝土模型渗流过程中SAT(饱和度)、POR(孔压)、Volumetric Flux(体积流量)、Velocity(流速)等物理力学性能随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侯东升[8](2019)在《气态/超临界CO_2与CH_4混合气在煤体内渗流特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煤层气储量巨大,煤层气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是我国大部分煤层渗透率比较低,储存在煤体中的CH_4难以解吸,造成煤层气开采效率不理想。向煤层中注入CO_2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增加CH_4的产出率,还能够进行CO_2地质封存,减小温室效应。另外,深部煤层的高温高压环境使注入的CO_2极易达到超临界状态。在气态或超临界CO_2驱替CH_4(CO_2-ECBM)的过程中,两者的渗透率对于CO_2的吸附、CH_4的解吸与产出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进行了气态/超临界CO_2与CH_4混合气在煤体中的渗流试验,对渗流过程中煤体渗透率以及CH_4、CO_2有效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展开了研究。在渗透实验过程中,注入端气体成分与含量根据实验目的与方案提前配置好;出口端产气中气体成分和含量定期精密测量。另外,考虑到天然煤层一般会有一定含水率,本文也进行了一定含水率条件下CO_2/CH_4的渗透性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在气态或超临界CO_2与CH_4混合渗透过程中发现:两种混合方式驱替渗透作用下,在实验初始阶段,均表现为产出混合气体中CH_4体积分数大于注入CH_4体积分数,体现了CO_2对CH_4的置换驱替效果;随着时间的增长,在注入混合气体中CH_4体积分数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产出CH_4体积分数逐渐减小,但始终高于或不低于注入混合气体中CH_4体积分数。其中,超临界CO_2与CH_4混合渗透结束时,产出气体中CH_4体积分数比注入混合气中CH_4体积分数高2%以上。表现为超临界CO_2更强的置换驱替CH_4效果。(2)采用He、气态CO_2与CH_4不同体积分数混合态在不含水煤体中渗透时,在相同约束应力条件下,所有上述渗透介质在煤体中的渗透率,随注入压力的升高,都呈现出先减小后缓慢增大的变化规律。在相同注入压力条件下,He渗透率最大、CH_4次之、CO_2最小,而CO_2与CH_4混合渗透时,随着混合气体中CO_2体积分数增大,混合气体渗透率逐渐减小。对于束缚水煤体试件,不同组分气体(He、CH_4、CO_2)在其中的渗透率,与不含水条件下相比,平均降低了一个数量级。(3)超临界CO_2与CH_4混合在煤体中的渗透率,始终小于单纯注入CH_4时的渗透率。且随着混合气体中超临界CO_2体积分数增大,煤体渗透率逐渐减小。(4)对比分析不同相态CO_2与CH_4混合在煤体中的渗透特性,可以发现:一方面,超临界CO_2粘度更大、可压缩性更小,导致气体克林伯格效应减弱;另一方面,超临界CO_2在煤体内由于大量吸附可能产生更大的膨胀变形,使得煤体渗流通道变得更窄,从而导致超临界CO_2与CH_4混合渗流时CH_4有效渗透率始终要小于相同体积分数气态CO_2与CH_4混合渗透时CH_4的有效渗透率。(5)气态或超临界CO_2与CH_4混合渗透时,CH_4有效渗透率随CH_4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气态CO_2与CH_4混合渗透时,CO_2有效渗透率随CO_2体积分数的减小而减小;超临界CO_2与CH_4混合渗透时,CO_2有效渗透率随CO_2体积分数的减小基本保持不变。(6)单组分CH_4、CO_2以及气态CO_2与CH_4混合渗透过程中:煤体产生的轴向应变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使用Langmiur关系近似描述;不同体积分数CH_4/CO_2混合气体吸附膨胀引起的煤体变形与入口压力服从Langmiur方程,CO_2渗透时煤体的最大轴向膨胀应变(a)值最大,达到了0.00569,且随着混合气体中CO_2体积分数增大,a值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马焕焕[9](2019)在《HQ区块致密储层孔隙结构与油水渗流特征关系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密油储层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原油产量的支柱之一,但渗透率和孔隙度差,微裂缝、纳米孔的存在使得致密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储层油水分布和水驱油效果差异大,因此研究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规律之间的关系对提高这类储层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鄂尔多斯盆地HQ地区致密储层,首先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常规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储层的岩石学性质及孔隙结构进行了分类和表征,然后通过水驱油相渗实验、渗吸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类型孔隙结构储层岩石油水渗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研究区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颗粒分选度为好/中,次棱磨圆度,结构致密;胶结类型主要为加大-孔隙胶结。填隙物含量高,主要的粘土矿物为伊利石(4.5%),绿泥石(6.5%)。刚性石英颗粒含量越高,物性越好,储层渗透率与碳酸盐含量呈负相关关系。(2)研究区致密储层储渗空间具有多尺度复杂孔隙结构,主要存在大孔隙(37μ m-208μ m)、微裂缝(10μ m-200μ m)、微米孔(2μ m-37μ m)、纳微米孔(100nm-2μ m)四个尺度类型。根据各尺度储渗空间的分布及数量,本文将研究区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分为大孔隙均匀分布型(即均匀大孔型)、大孔条带型、微裂缝型以及致密型四类。(3)均匀大孔型为研究区最好的孔隙结构类型,大孔隙、微米孔相对较多,且孔隙分选性好,孔隙度、渗透率相对较高(0.24×10-3μm2-0.9×10-3μm2),其渗流能力明显优于其他类型,油水相渗曲线共渗区最宽,水驱油效率相对较高,其水驱渗流模式为均匀推进型;研究区储层最多的孔隙结构类型为条带型,总体渗流能力要弱于均匀大孔型,该类型渗流能力与大孔条带的分布有很大关系,因此水驱油效率,相渗特征值差异较大,大孔条带是油水渗流的优势通道,因此水驱油渗流模型为指进型,容易形成残余油;微裂缝型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最强,微裂缝周围孔喉常常是纳微米孔,大孔少见,微裂缝为优势通道,结果油水两相区明显窄于均匀大孔型和条带型,驱油效率相对较低,油水渗流模式属于突进型;致密型孔隙结构孔喉微小,主要为纳微米孔隙,大孔少见,渗透率小于0.08×10-3μm2,流体流动能力极差,极少量的大孔是油水的主要渗流通道,控制了水驱油过程,水驱油困难,属于弱优势通道型。(4)研究区储层存在渗吸油和渗吸水的现象,不同类型孔隙结构渗吸油水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5)T2谱图对不同类型孔隙结构岩心的油水渗流过程和渗吸的响应明显不同,是研究油水渗流及油水分布特征较好的方法。本文为研究区致密储层的开采提供了依据,对后期HQ地区的开发及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5-29)

刘焯[10](2019)在《基于核磁共振和室内相渗实验的低渗透油藏油水渗流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目前XL油田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通过核磁共振测试和油水相渗试验,研究油藏流体微观赋存状况、油水渗流规律以及驱替机理等,结合油田开发特征和水驱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指出该类油藏的开发潜力,为下一步制定改善开发效果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XL油田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较强,符合一般低渗透储层的特征;根据岩心核磁共振T_2谱转化得到了该区块岩心的孔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定量表征了可动流体和剩余油赋存位置和赋存量。2.利用核磁共振测试,研究了压力梯度、注入倍数、渗透率、反向驱替这四个因素对微观油水赋存状况的影响;利用室内相渗测试研究了压力梯度、注入倍数、渗透率、含水率这四个因素对岩心驱油效率的影响;在二者相结合的水驱油规律研究基础上,指出了该类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潜力,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与建议。3.XL油田储层相渗曲线主要分两类:水相上凹型、水相直线型;采用平均饱和度法对XL油藏相渗曲线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相渗曲线的经验公式。4.XL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岩心的相渗曲线略有差异,但是总体上呈现相似特征:两相共渗区范围窄、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水相相对渗透率最终值低;比较开发初期与加密后期的归一化相渗曲线特征参数,可知初期开发效果比后期略好。5.根据归一化相渗曲线计算得到了XL油田开发初期和加密后期的无因次指数曲线,其特征为:无因次采油指数接近直线递减,无因次采液指数在中含水期开始上升,在高含水期上升速度迅速变快,最终值不大;由此分析该油田提液潜力较小,依靠提液来实现油田的稳产难度相对较大。(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5-01)

渗流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渗流规律与常规砂岩储层明显不同,此类储层开发过程中,存在生产井压力和产量下降快、采收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两相驱替实验分析了Sar油田储层岩心渗流规律、洗油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当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不存在裂缝时,储层水驱采收率仅有30%,而当存在一定裂缝时,由于储层平均渗透率增加,且存在基质和裂缝之间的渗吸作用,相比无裂缝油藏采收率可提高3%~10%,这表明,碳酸盐岩油藏在进行水驱开发时,存在一定裂缝的储层的水驱开发效果要优于不存在裂缝的碳酸盐岩储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流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吴迪,翟文博,梁冰,孙可明,肖晓春.页岩注入超临界CO_2渗流及增透实验[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2].郑顺涛,黄鑫,吴航,冯昱福,吴锜.碳酸盐岩油藏储层渗流特征实验研究[J].辽宁化工.2019

[3].赵昱超,唐洪明,庞榆,王锦林,徐浩.预交联凝胶颗粒微观渗流特征及与孔喉匹配关系实验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4].乔支昆,要焕成,刘哲,尹新伟,李亚超.气体渗流对储煤筒仓煤体温度场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5].马恒,王晓琪,齐消寒,艾纯明.松散破碎岩石中气体渗流影响因素实验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6].王烁龙,吴晓东,韩国庆,张世明,任泽彬.高渗储层特高含水期渗流规律实验模拟及流场表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7].黄士周.透水水泥混凝土材料性能实验与渗流仿真分析[D].河北大学.2019

[8].侯东升.气态/超临界CO_2与CH_4混合气在煤体内渗流特征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9].马焕焕.HQ区块致密储层孔隙结构与油水渗流特征关系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

[10].刘焯.基于核磁共振和室内相渗实验的低渗透油藏油水渗流规律研究[D].长江大学.2019

标签:;  ;  ;  ;  

渗流实验论文-吴迪,翟文博,梁冰,孙可明,肖晓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