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心理词汇表征论文-李艳,黎明

双语心理词汇表征论文-李艳,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语心理词汇表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语水平,藏-汉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ERP

双语心理词汇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黎明[1](2019)在《二语水平对藏-汉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表征影响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个SOA为200ms的ERP实验,采用语义归类任务考察藏族大学生藏-汉双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模式。结果发现:藏、汉两种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共享;汉语水平越高,翻译启动效应量有增大的趋势;在汉语低水平和高水平组,汉语词都能直接通达语义。结合本实验结果及以往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双语者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共同存储,表征模式不受语言之间形态相似性的调节,二语词的词汇表征与共享语义表征的连接强度受二语水平调节,二语水平越高,连接强度越大。任何双语者的二语词都能直接通达其语义。(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黎明[2](2019)在《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语义元通达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语义元通达模型。该模型将双语者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切分为集体共享元、集体特异元、个体共享元和个体特异元。前两类语义元表征稳定,但后两类语义元受个体、时空、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具有动态变化性和不稳定性。集体共享元和个体共享元同时与双语者的一语和二语词汇表征相连;集体特异元和个体特异元仅与一语或二语词汇表征相连。四类语义元与不同语言词汇表征的连接方式、数量和强度共同导致了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动态变化模式。语义元通达模型既能解释词型效应和语言间不对称启动效应,也能解释词汇语义的不稳定性造成的双语词汇表征研究结果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9年04期)

黎明[3](2019)在《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多视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限于实验方法本身的原因,仅从测量学视角研究双语者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目前尚无法得出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为此,本文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言语产生和心理词汇语义信息的存储3个视角研究双语者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通过对概念思维的纯意义—概念、命题操作过程和言语产生3层次等理论的分析得出:人类只有一套意义系统。通过对特定言语事实的分析推出:心理词汇的语义信息不是固着在词条之下,而是单独存储于人的认知系统。上述视角是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个问题,但所得结论并不相互矛盾。(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黎明[4](2019)在《二语水平和词性对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表征影响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个SOA为200ms的ERP实验,采用语义归类任务考察藏族大学生藏语形容词及其汉语翻译对等词的语义表征模式。结果发现:藏—汉双语者形容词的语义表征共享;汉语水平越高,汉语形容词与共享语义之间的连接强度越有增大的趋势。结合本实验结果及以往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双语者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共同存储;二语词的词汇表征与共享语义表征的连接强度受二语水平调节,二语水平越高,连接强度越大;双语者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模式不受词性调节,任何词类的语义表征都共同存储。(本文来源于《外语电化教学》期刊2019年02期)

戴俊红[5](2015)在《基于翻译通达的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通过词语翻译、图片命名实验以及英汉语互译的实验,分析了母语为汉语的双语者心理词汇表征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双语者心理词汇呈现修正等级模型;母语和二语都与概念形成联结,但母语通达概念的强度大于二语通达概念的强度,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二语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双语者心理词汇表征呈现出基于双语者语言水平变化而变化的动态发展模型。(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黎明,蒲茂华[6](2014)在《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0-MinLCLASP区间多点测试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双语心理词汇语义启动实验大都采用SOA单点测试法,该方法缺陷明显:若SOA太短,受试对启动词的语义提取程度太低,因而对目标词不会产生启动效应;若SOA太长,受试理论上存在实施翻译等控制性加工策略的可能;若SOA足够长,而启动词和目标词语义相关度不高,实验仍无法发现跨语言的语义启动效应。在0-MinLCLASP区间选择多个SOA点对汉英双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作实证研究,发现了"跨语言语义自动激活扩散区间"的存在,说明双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支持"共同存贮"模型,实验的成功改进并完善了传统的语义启动实验范式。(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4年04期)

贺扬[7](2014)在《双语情绪Stroop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英文水平、不同性别的中英文双语者的双语情绪Stroop效应。采用双语情绪Stroop范式对40名被试进行了测试。根据被试的英语水平将其分为两组: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组和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组。对两组被试在3种不同情绪词汇(积极、中性、消极)刺激条件下完成颜色命名任务的反应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在中文刺激条件下,两组被试均出现了明显的干扰现象,情绪词汇(积极,消极)较中性词汇在实验任务中存在反应时延迟。在英文刺激条件下,高分组被试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效应,而在低分组被试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干扰。(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组,刺激语言和词汇类别的交互作用显着,F=3.415,Sig.=0.033,P<0.05;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组,刺激语言和词汇类别交互作用不显着,F=0.197, Sig.=0.821,p>0.05。说明二语熟练程度是影响双语情绪Stroop效应的重要因素。(3)两组被试在性别、词语类别和刺激语言交互作用中没有发现显着性。总之,对于语言水平不平衡的汉-英双语者,在本实验中也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Stroop效应。对于不同英语水平的被试,两种语言的情绪词刺激的强度有所差异,在汉语情绪词刺激下两组被试均产生了情绪Stroop效应,在英语情绪词刺激下两组被试反应时结果不同。英语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双语情绪Stroop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高水平组在两种语言的情绪词刺激下都出现了情绪Stroop效应,英语低水平组仅在汉语情绪词刺激下出现了情绪Stroop效应,在英语情绪词刺激下结果不显着。不同性别的被试在该双语情绪Stroop实验中,没有发现显着差异,词语类别和刺激语言种类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4-04-01)

胡爱梅,刘绍龙[8](2013)在《心理词汇网络表征下的译语词汇提取模型研究——基于双语信息加工记忆系统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索译语词汇提取的内在过程、操作机制和认知模型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效应,并将研究问题置于双语记忆系统及其词汇网络表征框架下。结果发现:译语词汇提取的效率与目标语词汇网络的表征结构和质量等有密切的关系;高质、有序的词汇网络表征有助于快速、准确地选取译语词汇。由此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尽管其心理现实性和解释力还有待同类研究进一步验证,双语记忆系统之词汇网络表征概念框架给译语词汇提取模型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理论视角和崭新的思维空间。(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3年06期)

刘勃[9](2013)在《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启动实验方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研究对推进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脑科学、外语教学的深入研究都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跨语言的语义启动实验方法研究双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但研究结果很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影响跨语言语义启动实验的因素非常复杂,但最关键的原因是传统的SOA单点测试法本身不够严谨,若SOA太短,则得不到语义启动效应,若SOA太长,则无法避免控制性策略加工效应。因此,本研究提出SOA区间多点测试法,其在理论上避免了以上不足,改进并完善了传统的各类语义启动范式,有助于解决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脑科学和外语教学在相关问题上的持久争执。(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3年22期)

黎明,蒲茂华[10](2013)在《传统汉英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启动实验方法的不足及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细分析了传统汉英双语语义启动SOA单点测试法的不足和缺陷:若SOA太短,则得不到语义启动效应,若SOA太长,则无法避免控制性策略加工效应。在此基础,文章提出了SOA区间多点测试法的改进方案,在理论完善了传统的汉英双语语义启动实验范式。(本文来源于《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期刊2013-08-01)

双语心理词汇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了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语义元通达模型。该模型将双语者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切分为集体共享元、集体特异元、个体共享元和个体特异元。前两类语义元表征稳定,但后两类语义元受个体、时空、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具有动态变化性和不稳定性。集体共享元和个体共享元同时与双语者的一语和二语词汇表征相连;集体特异元和个体特异元仅与一语或二语词汇表征相连。四类语义元与不同语言词汇表征的连接方式、数量和强度共同导致了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动态变化模式。语义元通达模型既能解释词型效应和语言间不对称启动效应,也能解释词汇语义的不稳定性造成的双语词汇表征研究结果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语心理词汇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1].李艳,黎明.二语水平对藏-汉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表征影响的ERP研究[J].外语研究.2019

[2].黎明.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语义元通达模型[J].中国外语.2019

[3].黎明.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多视角研究[J].外语学刊.2019

[4].黎明.二语水平和词性对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表征影响的ERP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9

[5].戴俊红.基于翻译通达的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结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

[6].黎明,蒲茂华.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0-MinLCLASP区间多点测试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2014

[7].贺扬.双语情绪Stroop效应实验研究[D].西华大学.2014

[8].胡爱梅,刘绍龙.心理词汇网络表征下的译语词汇提取模型研究——基于双语信息加工记忆系统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

[9].刘勃.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启动实验方法的改进[J].青春岁月.2013

[10].黎明,蒲茂华.传统汉英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启动实验方法的不足及改进[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2013

标签:;  ;  ;  ;  

双语心理词汇表征论文-李艳,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