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根际微生物论文-周仙红,王琰,范晓杰,高欢欢,覃冬云

非根际微生物论文-周仙红,王琰,范晓杰,高欢欢,覃冬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根际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韭蛆,韭菜,高温,根际微生物

非根际微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周仙红,王琰,范晓杰,高欢欢,覃冬云[1](2019)在《高温对韭菜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高温对韭菜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高温处理的韭菜根部及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分离得到的真菌和细菌分别采用ITS和16S rDNA基因分析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未分离出真菌,分离鉴定出20种细菌。其中,在无韭蛆组的韭菜根部和根际土壤中分别分离出14、12种细菌,有韭蛆组的韭菜根部和土壤中分别分离出14、13种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为主,其余的细菌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温度越高,厚壁菌门及放线菌门细菌出现频率越高;高温处理(35~50℃)的韭菜根部和根际土壤中细菌种类均少于其对照组。(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郝剑霞,王俊红,王梦亮,刘雷,王星琳[2](2019)在《2种外源物质对大豆农艺性状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和二苯基脲磺酸钙(DSC)对大豆农艺性状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盆栽方式,设置8个处理,通过对各组间大豆农艺性状的测定,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组分进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当DSC浓度为6 g/L时,全氮、全磷、豆荚数、豆粒数及株高显着提高,S.fredii+6 g/L DSC使根瘤鲜重、根瘤干重及根瘤数显着提高。因而选用CK、S.fredii (N1)、6 g/L DSC(N3)和S.fredii+6 g/L DSC(N6)的根际土壤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CK相比,N1和N3群落多样性显着降低;N1益于Proteobacteria富集;N6益于Chloroflexi富集;N1、N3和N6益于Nitrospirae富集;N1、N3和N6较CK的Azoarcus、Azotobacter、Flavobacterium、Pseudomonas等功能菌属增加。综上,S.fredii和DSC处理有助于改善大豆各农艺性状指标,也影响着大豆的根际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周卫国,丁德文,凌娟,林显程,杨清松[3](2019)在《海草根际微生物与海草植株的互作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以叁亚湾泰来草根际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室内培养条件下泰来草根际沉积物微生物对于高温处理和海草定殖的响应。【方法】通过对培养过程中水体物理化学参数(如pH、溶解氧、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的监测以分析环境因子的变化;16S rRNA扩增子测序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响应;通过荧光定量分析16SrRNA基因丰度变化。【结果】研究表明高温处理组在培养35 d后海水中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含量以及pH均要高于模拟原位环境的对照组,高温处理组根际沉积物微生物丰度在培养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同时,高温处理组根际微生物中初始阶段由厚壁菌门(32.4%)、变形菌门(22.92%)和梭杆菌门(27.21%)占据优势,培养一段时间后,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大幅度减少,逐渐被蓝细菌门和放线菌门所替代,最终由变形菌门(51.1%)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属于硫还原细菌的脱硫杆菌科(Desulfobacteraceae)和硫氧化细菌的螺杆菌科(Helicobacteraceae)的细菌丰度不断提高。【结论】揭示了海草的定殖会提高高温处理后沉积物的多样性,并塑造和改善其根际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组成。(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董艳,赵骞,吕家兴,董坤[4](2019)在《间作小麦和接种AM真菌协同提高蚕豆抗枯萎病能力和根际微生物碳代谢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和间作均是防治蚕豆枯萎病的有效方法,从土壤微生物学角度研究两者协同减轻蚕豆枯萎病的机理,对控制蚕豆枯萎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方法,进行了间作和接种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扭形球囊霉(Glomus tortuosum,Gt)试验。设蚕豆单作对照(MF)、蚕豆小麦间作(IF)、蚕豆单作接种Fm (MFFm)、蚕豆小麦间作接种Fm (IFFm)、蚕豆单作接种Gt (MFGt)、蚕豆小麦间作接种Gt (IFGt) 6个处理。于蚕豆开花期(生长70天)取土壤样品,测定蚕豆幼苗生长、枯萎病发生、根际镰刀菌数量和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结果】间作显着增加蚕豆幼苗干重93.0%、降低蚕豆枯萎病病情指数71.4%,接菌显着增加蚕豆幼苗干重55.3%、降低病情指数76.6%,其中接种Fm真菌对蚕豆幼苗干重的影响更大,对病情指数的抑制效果更好。间作接菌显着增加蚕豆幼苗干重100%、降低病情指数89.8%。Biolog微平板测试结果显示,间作提高根际微生物碳代谢活性32.3%;接菌提高微生物活性85.4%;间作接菌提高微生物活性12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和接菌均明显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并主要改变了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根际镰刀菌数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极显着负相关。【结论】蚕豆与小麦间作和接菌对抑制蚕豆枯萎病和促进蚕豆生长均具有积极效应,间作显着提高了AM真菌的定殖率,二者协同提高了根际微生物活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抑制了病原菌增殖,进而控制蚕豆枯萎病发生。(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何英,张屹,朱菲莹,肖姬玲,魏林[5](2019)在《西瓜枯萎病不同发病阶段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西瓜枯萎病不同发病阶段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探明根际微生物优势菌群在西瓜枯萎病发生过程中的差异。以种植前土壤(CK1),发病高峰期土壤(CK2),发病稳定期土壤(CK3)样品,利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根际土壤进行16S和ITS rDNA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表现为CK1>CK3>CK2,其中CK1与CK3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与CK2之间差异性显着,在属水平上,发病高峰期主要富集优势细菌群有Mizugakiibacter(21.9299%)、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5.0933%)、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3.1921%)。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表现为CK1>CK3>CK2,叁者呈显着差异性,在属水平上,发病高峰期主要富集优势真菌群有散尾鬼笔属(Lysurus,54.4601%)、团丝核菌属(Papulaspora,12.4252%)、端梗孢属(Acrophialophora,3.1729%)。试验结果表明,在西瓜枯萎病发病高峰期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均有所下降,随着发病逐渐稳定,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方静,赵小庆,史功赋,程玉臣,张向前[6](2019)在《农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际微生物是指紧密附着根际土壤颗粒中的微生物。根际微生物在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防治病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农作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主要从农作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根际微生物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农业措施对农作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叁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农作物根际微生物的深入研究与利用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黄阔,江其鹏,姚晓远,王勇,江连强[7](2019)在《微生物菌剂对烟草根结线虫及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找对烟草根结线虫病有良好控制效果的药剂,探究药剂施用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情况,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以烟草品种红花大金元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枯草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荧光假单胞杆菌、哈茨木霉和阿维菌素、阿维·丁硫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病害控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烟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荧光假单胞杆菌能够分别达到89%、76%的防治效果。AWCD值、McIntosh指数、Simpson指数均显示土壤中增施微生物菌剂能够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整体利用,增强代谢活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对31种碳源的代谢利用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土壤中添加微生物菌剂淡紫拟青霉、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均能够控制烟草根结线虫病,增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促进烟株生长,淡紫拟青霉效果最好。淡紫拟青霉处理后通过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D-半乳糖酸-γ-内酯)碳源的代谢利用,达到对病情指数的有效调控。淡紫拟青霉处理除最大叶长外,株高、茎围、有效叶片数、最大叶宽均为最大增幅分别为44.91%、20.11%、11.78%、39.05%。(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珊珊,韦鑫,盛福瑞,乔清华[8](2019)在《棉花不同发育时期根际微生物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棉花不同发育时期根际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对2个棉花栽培种——陆地棉和海岛棉不同发育时期的根际土壤及未种植棉花的对照土DNA进行16S和ITS扩增子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各发育时期根际土中细菌和真菌的物种丰富度显着(P<0.05)小于对照土,根际土中的物种丰富度在蕾期最高。棉花苗期与蕾期根际细菌群落之间的差异菌群进化距离较远。聚类分析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为棉花根际细菌的优势菌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为棉花根际真菌的优势菌门。此外,棉花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中相对丰度较对照显着(P<0.05)升高和降低的菌属在不同发育时期存在差异,其中,在根际土中相对丰度显着(P<0.05)升高的菌属在蕾期最多。(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高翔,张淑香,龙怀玉[9](2019)在《负压灌溉提高紫叶生菜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目前设施农业中常用的灌溉方式容易造成土表水分蒸发和水肥流失,且不能按照作物所需自动供水供肥的现状,本研究探讨了负压灌溉提高紫叶生菜的产量和品质,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机理。【方法】在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以紫叶生菜(Lactuca sativa L.)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灌溉处理:常规灌溉、滴灌和负压灌溉。收获后,测定了紫叶生菜的产量,分析了品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花青素和硝酸盐含量),植株的养分(氮、磷和钾)浓度和吸收量,监测了土壤水分含量动态的变化,计算了水分消耗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细菌在门分类上的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负压灌溉下显着提高紫叶生菜的产量和品质,负压灌溉比常规和滴灌处理的产量分别显着提高了68.1%和29.0%,也提高了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花青素的含量,减少了硝酸盐含量。与常规灌溉相比负压灌溉显着提高了紫叶生菜氮、磷、钾的浓度和含量,分别提高13.0%、14.4%、38.4%和90.2%、92.6%、135.5%。紫叶生菜在负压灌溉下耗水量最少,为9900 cm3,比常规和滴灌处理分别减少了23.8%和23.8%;负压下水分利用效率比常规和滴灌分别显着提高了122.2%和70.5%。同时负压灌溉处理下动态的土壤含水量处于10.3%~11.3%之间,变异范围低于常规和滴灌处理9.2%~11.6%。通过高通量测序紫叶生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现,负压灌溉处理下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表现为OTU、Chao1和Shannon指标的数值显着高于常规和滴灌处理,其数值分别为1808、2437和8.48,分别比常规灌溉处理显着提高了15.2%、15.7%和3.16%。同时也改变了细菌在门分类水平上组成的相对丰度,在负压灌溉处理下比常规和滴灌处理分别提高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在细菌门分类上的相对丰度。【结论】本试验证明了负压灌溉系统通过土壤水肥平稳供应机制,实现了紫叶生菜高产优质且高效利用水分的目标。因此,负压灌溉系统相比常规和滴灌,显着提高了紫叶生菜的产量和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为设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秦永梅,杨慧,李杰,李文广,侯烨[10](2019)在《干旱对樱桃幼苗根际微生物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樱桃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反应机制和其生长需水规律,在日光温室内采用盆栽的方法对樱桃品种为‘红灯’的实生苗进行干旱胁迫试验,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时间(分别持续干旱0d、10d、20d、30d和40d)对樱桃根际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光合特性及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现单峰变化规律,其中细菌在干旱20d时数量最多,蔗糖酶和脲酶在干旱10d时活性最高;真菌数量逐渐降低,磷酸酶活性表现出减弱趋势。3大功能微生物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SPAD值均以干旱10d时最大,胞间CO_2浓度在干旱40d时值最大。SPAD值与干旱时间呈极显着指数负相关关系,其拟合方程为y=54.583e~(-0.005x)。研究认为,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6.35%-61.83%(干旱10-20d)范围内,既利于节水灌溉又可使樱桃幼苗保持健壮生长。(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非根际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和二苯基脲磺酸钙(DSC)对大豆农艺性状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盆栽方式,设置8个处理,通过对各组间大豆农艺性状的测定,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组分进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当DSC浓度为6 g/L时,全氮、全磷、豆荚数、豆粒数及株高显着提高,S.fredii+6 g/L DSC使根瘤鲜重、根瘤干重及根瘤数显着提高。因而选用CK、S.fredii (N1)、6 g/L DSC(N3)和S.fredii+6 g/L DSC(N6)的根际土壤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CK相比,N1和N3群落多样性显着降低;N1益于Proteobacteria富集;N6益于Chloroflexi富集;N1、N3和N6益于Nitrospirae富集;N1、N3和N6较CK的Azoarcus、Azotobacter、Flavobacterium、Pseudomonas等功能菌属增加。综上,S.fredii和DSC处理有助于改善大豆各农艺性状指标,也影响着大豆的根际群落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根际微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周仙红,王琰,范晓杰,高欢欢,覃冬云.高温对韭菜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

[2].郝剑霞,王俊红,王梦亮,刘雷,王星琳.2种外源物质对大豆农艺性状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周卫国,丁德文,凌娟,林显程,杨清松.海草根际微生物与海草植株的互作效应[J].微生物学报.2019

[4].董艳,赵骞,吕家兴,董坤.间作小麦和接种AM真菌协同提高蚕豆抗枯萎病能力和根际微生物碳代谢活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5].何英,张屹,朱菲莹,肖姬玲,魏林.西瓜枯萎病不同发病阶段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9

[6].方静,赵小庆,史功赋,程玉臣,张向前.农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北方农业学报.2019

[7].黄阔,江其鹏,姚晓远,王勇,江连强.微生物菌剂对烟草根结线虫及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9

[8].刘珊珊,韦鑫,盛福瑞,乔清华.棉花不同发育时期根际微生物的动态变化[J].浙江农业学报.2019

[9].高翔,张淑香,龙怀玉.负压灌溉提高紫叶生菜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根际微生物多样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10].秦永梅,杨慧,李杰,李文广,侯烨.干旱对樱桃幼苗根际微生物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19

标签:;  ;  ;  ;  

非根际微生物论文-周仙红,王琰,范晓杰,高欢欢,覃冬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