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植被论文-郝新忠,郜超,张继平,石长春

沙地植被论文-郝新忠,郜超,张继平,石长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沙地植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乌素沙地,煤矿开采,植物群落结构,地下水位

沙地植被论文文献综述

郝新忠,郜超,张继平,石长春[1](2019)在《煤矿开采对榆林毛乌素沙地植被与地下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设置样地、样方和观测井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煤矿开采对榆林毛乌素沙地植被与地下水的影响,结果为尽管灌木林、草地植物种类变化不大,但煤矿开采可使植被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都分别下降,群落结构变坏,地下水位降低。(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曹艳萍,庞营军,贾晓红[2](2019)在《2001-2016年毛乌素沙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2001—2016年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状况进行研究,为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MODIS EVI植被指数分析2001—2016年毛乌素沙地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植被生长状况,并讨论植被生长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①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偏低,南部植被覆盖度明显高于北部区域。②毛乌素沙地2001—2016年植被覆盖度好转趋势明显。③生长季,毛乌素沙地南部和东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速率大于中部和北部地区;且南部和东部的植被覆盖度部分呈显着增加,部分呈显着减小趋势。非生长季,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以显着增加为主。④毛乌素沙地EVI年最大值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弱负相关;EVI年最小值与降水呈强正相关,与气温呈弱正相关。⑤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大规模人工造林以及大牲畜规模的控制等人类活动有助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结论]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21世纪以来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状况好转。(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建梅,王琪,杨伟,贾艳梅[3](2019)在《榆林毛乌素沙地植被退化原因及解决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毛乌素沙地植被实地调研以及相关资料查询,介绍了目前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植被现状,并对植被退化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董金伟,李宜坪,李新凯,李炳垠,郭琦[4](2019)在《毛乌素沙地植被类型对生物结皮及其下伏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旱区荒漠生物结皮的养分效应及其同植被灌丛间的关系,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广泛分布的苔藓、藻结皮为对象,选取4类典型植被样地,深入探讨了植被对生物结皮及其下伏土壤的养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蒿植被冠层下的藻结皮及其下伏土壤的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植被冠层间,沙柳、柠条群落则为植被冠层下的相应值显着低于植被冠层间(p<0.05)。(2)沙蒿、沙柳、柠条3种群落的生物结皮及下伏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而草地则表现为5—1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显着高于上层土壤;苔藓结皮的全氮、有机质表现为:柠条>草地>沙柳>沙蒿,苔藓结皮的全磷以及藻结皮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草地>柠条>沙蒿>沙柳。(3)总体上,各类型植被下的苔藓及藻结皮均能够显着增加表层0—10 cm土壤的养分含量,且苔藓结皮的养分富集作用优于藻结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胡新培,田海静,刘旭升,孔祥吉[5](2019)在《2007—2017年呼伦贝尔沙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呼伦贝尔沙地及周边区域2007―2017年生长期遥感和气象数据,结合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对区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及气候因素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呼伦贝尔沙地植被覆盖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7―2013年植被覆盖度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年均增加2. 76%,显着增加的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20. 52%,2013―2017年植被覆盖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年均下降6. 57%,显着下降的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5. 69%;区域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与降水量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温度呈现非显着性负相关关系,与日照的相关性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9年01期)

朱娅坤,秦树高,张宇清,张举涛,邵艳莹[6](2018)在《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动态及其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监测沙区区域植被物候,并确定植被物候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对理解沙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1982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高阶曲线拟合的方法提取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包括生长季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和长度,分析其时间变化和空间特征,并利用偏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其与气象因子(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集中在第96~144天,生长季结束日期集中于第280~300天,生长季长度介于135~195 d。从东到西生长季开始日期逐渐推迟,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生长季结束日期没有明显变化。在过去34年中,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和长度分别呈现显着提前和延长的趋势,分别为0.54和0.94 d/a,生长季结束日期呈现推迟趋势,但该趋势并不显着。毛乌素沙地植被的生长季开始日期主要受2—4月的平均气温影响,结束日期主要受8—10月的累计降水量的影响。【结论】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生长季的提前和延长,这对该区域植被恢复与荒漠化的逆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张亮,马维伟,田青,李广,曹雪[7](2018)在《不同刈割强度对封育沙地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刈割强度对沙地植被恢复的影响,在我国腾格里沙漠南缘选取封育14年(自然恢复)和封育14年(人工恢复6年+自然恢复8年)沙地植被(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Gaertn.、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刈割强度的实验(重度刈割留茬5cm;中度刈割草本植物留茬10cm、木本植物留茬15cm;不刈割),结果表明:对于自然恢复沙区,中度刈割能提高其沙地植被的株高和再生能力,其植被累计生物量依次为中度刈割(17.70kg·m~(-2))﹥不刈割(15.84kg·m~(-2))﹥重度刈割(5.56kg·m~(-2));人工+自然恢复沙区,中度刈割对其植被的株高和再生能力与重度刈割、不刈割存在显着差异,其生物量依次为不刈割18.87kg·m~(-2)、中度刈割13.87kg·m~(-2)、重度刈割11.34kg·m~(-2);重度刈割对这两种恢复模式的沙地植被的株高和再生能力均无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祥祥,李梦琦,何兴东,王学增,尤万学[8](2018)在《沙地植被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化学计量特征表征植物营养限制.它是否会影响物种多样性需要进一步探究.本研究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地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为对象,计算了植被碳(C)、氮(N)、磷(P)含量,分析了植被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生境中的沙柳群落,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与植被C/N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植被N/P值的相关性不显着;在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生境中的油蒿群落,物种多样性Shannon指数与N/P值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C/N值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结合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冗余分析可知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的植被P含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导致两个群落的植被N/P值对物种多样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廖承锐,吕国屏,王涛,徐雁南,李海东[9](2018)在《西藏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及物种多样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在河滩流动沙地上不同地面处理措施对沙地植被恢复的影响,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滩流动沙地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滩流动沙地的多年植被恢复试验中,进行不同地面处理措施下各流动沙丘恢复植被的植物种组成和生长状况的野外实地调查,分析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2011年、2016年对试验地植物优势种的抽样调查,探讨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沙地植被恢复情况。【结果】2008年以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的存活植物种数可达10种,花棒、籽蒿和藏沙蒿在个体数量与生长状况上均优于其他植物种,且不同处理措施间植物的生长与物种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秸秆沙障植物物种数量最多,而植株生长状况对照较好。物种多样性则表现为石方格及塑料方格>秸秆沙障>无处理措施。【结论】花棒、籽蒿和藏沙蒿可以作为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早期演替阶段的先锋植物。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秸秆沙障既能保证物种多样性的水平,同时利于植物生长;但在人类活动干扰较为严重的区域,则可以铺设石方格及塑料方格,以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促进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强沙地植被恢复潜力。(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李丹阳,王宁,常昱,匡旭,王立莹[10](2017)在《两种不同生物质结皮制剂影响沙地植被恢复的盆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两种不同的生物质结皮制剂对沙地植被恢复的影响,进行了沙土盆栽试验。试验设两个处理(T1和T2),1个对照(CK),其中T1为结皮制剂1(木质素磺酸钠+纤维素)+复合肥料+植物种子,T2为结皮制剂2(木质素磺酸钙+纤维素)+复合肥料+植物种子,CK为复合肥料+植物种子。对每个处理的土壤含水率、结皮硬度、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植株含水率、植株茎高、植株基径等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2均可显着提高沙土含水率、植株含水率、结皮硬度与生物量,并提升物种多样性。T2与T1相比,处理效果更优。(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7年12期)

沙地植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2001—2016年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状况进行研究,为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MODIS EVI植被指数分析2001—2016年毛乌素沙地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植被生长状况,并讨论植被生长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①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偏低,南部植被覆盖度明显高于北部区域。②毛乌素沙地2001—2016年植被覆盖度好转趋势明显。③生长季,毛乌素沙地南部和东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速率大于中部和北部地区;且南部和东部的植被覆盖度部分呈显着增加,部分呈显着减小趋势。非生长季,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以显着增加为主。④毛乌素沙地EVI年最大值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弱负相关;EVI年最小值与降水呈强正相关,与气温呈弱正相关。⑤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大规模人工造林以及大牲畜规模的控制等人类活动有助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结论]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21世纪以来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状况好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地植被论文参考文献

[1].郝新忠,郜超,张继平,石长春.煤矿开采对榆林毛乌素沙地植被与地下水的影响[J].陕西林业科技.2019

[2].曹艳萍,庞营军,贾晓红.2001-2016年毛乌素沙地植被的生长状况[J].水土保持通报.2019

[3].王建梅,王琪,杨伟,贾艳梅.榆林毛乌素沙地植被退化原因及解决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9

[4].董金伟,李宜坪,李新凯,李炳垠,郭琦.毛乌素沙地植被类型对生物结皮及其下伏土壤养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5].胡新培,田海静,刘旭升,孔祥吉.2007—2017年呼伦贝尔沙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9

[6].朱娅坤,秦树高,张宇清,张举涛,邵艳莹.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动态及其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7].张亮,马维伟,田青,李广,曹雪.不同刈割强度对封育沙地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8

[8].杨祥祥,李梦琦,何兴东,王学增,尤万学.沙地植被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8

[9].廖承锐,吕国屏,王涛,徐雁南,李海东.西藏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及物种多样性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李丹阳,王宁,常昱,匡旭,王立莹.两种不同生物质结皮制剂影响沙地植被恢复的盆栽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7

标签:;  ;  ;  ;  

沙地植被论文-郝新忠,郜超,张继平,石长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