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部形态论文-席田鹿

建筑外部形态论文-席田鹿

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外部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参数化,传统山水画,建筑形态,外部环境

建筑外部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席田鹿[1](2019)在《参数化对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与外部环境关系研究——以深山藏古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代建筑有着共同的文化美学思想及共同的精神诉求,在其共同的文化背景属性下,可以通过共同的主体创作认知结构,解读古代建筑形态的审美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图像视觉理论维度解析传统山水画与古代建筑共同的创作理念,探索古代建筑形态构成,溯源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构成关系。通过参数化的方式研究在山水画文本下的可视的建筑形态和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数据的可量化的方式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对古代建筑研究的新的科学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艺术工作》期刊2019年04期)

周诗耀,张健[2](2019)在《上海与纽约城市核心区域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客厅"和"门脸",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和形象。城市核心区域周边的建筑外部形态所组成的空间又是该核心区域的重要构成要素。文章选取中国上海和美国纽约这两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区域人民广场和中央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两者的发展历程、核心区域的空间形态以及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比较,概括出两种不同城市核心区域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以期对大城市的同类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王军祥[3](2019)在《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建筑材料应用的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建筑材料分类,然后列举了玻璃外墙设计案例分析,并详细通过玻璃外墙的设计安全要求、材料的结构设计、安装施工以及预埋件施工、玻璃外墙的清洗和定期维护展开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建筑材料应用的适应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02期)

刘佳男[4](2016)在《标志性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之主题含义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代表性建筑,它本身承载着所建地区的文化、习俗、渊源。因此,在其外形或者内涵上与其他的建筑有着和大的差异一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如运动会、展览会及经济论坛等形式的会议在各省市的举办,当地不断建立新的标志性建筑,一方面彰显本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向外来的人们展示当地的城市风貌,作为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这边是现代标志性建筑孕育而生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来源于《门窗》期刊2016年09期)

孙守东,刘正印[5](2016)在《从折衷主义到新现代主义——浅谈我国口岸建筑外部形态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述了建国以来我国口岸建筑外部形态的演变过程,对其演变历程加以研究,将其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归纳总结,并综合分析了我国口岸建筑外部形态演变的内在原因。(本文来源于《门窗》期刊2016年08期)

刘海婧[6](2016)在《场所精神营造—高层司法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形态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司法改革不断深入,司法机构正从传统的内向管治转变为外向服务的形态。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加强了城市土地集约化,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城市环境下,司法办公建筑寻求竖向发展空间,采用建设功能复合的高层司法办公建筑来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传统司法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已无法表现新时代下公正、亲民、透明的司法精神。论文首先介绍了司法建筑的发展概况,使读者对司法办公建筑有大致的了解。对研究视角—场所精神营造以及其涉及的设计要素进行了介绍。其次,从场所精神营造的角度出发来探讨高层司法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接下来,从功能空间、建筑外部形态、细部设计等设计环节入手,用理论结合实例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高层司法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并回归场所精神营造视角,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司法精神表达方式进行总结。最终针对当前高层司法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塑造常见的现象和设计手法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描述现象进一步提出问题,从而总结出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法。我国当前的司法建筑建设相较仍然是固定的模式,未来国内司法建筑外部空间形象的发展会走向何种道路,是值得建筑师们思考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高层司法办公类建筑设计研究提供参考,并且能够对实际的司法办公类建筑的形象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6-06-01)

叶飞[7](2016)在《基于彝族文化的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综合体现。在现代,文化的地位变得尤为突出,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形象,成为了区域竞争的软实力以及发展的推动力。随着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使得对文化建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建筑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建筑,其定义大多是从其功能——承载各种文化活动上来界定的。但是,如果文化建筑只是承载文化活动,其难免沦成为一个“容器”,文化建筑存在的意义也会荡然无存。在新的时代,人的需求逐渐从物质层面上升为精神层面。对文化建筑而言,其也应从文化的“容器”上升为文化的载体,也就是说文化建筑就是文化活动的结果,其自身就应该含有文化属性。文化建筑的目的就是文化展示与传播文化,而文化建筑自身的文化属性,自身对文化的表达,无疑使得其展示与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生动。由于人们通过五感尤其是视觉感官来理解事物,而文化建筑的外部形态无疑最具表现力的,所以外部形态往往成为文化建筑创作重点与形象特征,这也是笔者着重研究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作的重要原因。本文研究的最初原因是笔者的建筑实践的现实需求。本文的研究过程是:首先,根据相关的文献与资料,对彝族文化做了总结性的概述,为笔者的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作提供了素材。其次,对民族文化与文化建筑外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着重论述了民族文化如何转化到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当中。再次,笔者通过实地的调研,对彝族地区的文化建筑外部形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对其创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发现了其创作手法存在转化彝族文化存在着几方面的欠缺。然后,通过其他文化建筑外部形态的创作,着重对这几方面做了详细的解析,为笔者提供了借鉴之策,并针对彝族地区文化建筑外部形态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与认识。最后,通过前文一系列的总结、论述、分析,指导了笔者的文化建筑创作,其包括多功能中心与彝族博物馆。总而言之,笔者以建筑实践需求为出发点,以彝族文化为切入点,以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及其创作手法为研究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最终,完成了建筑实践,达到了研究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26)

张一然[8](2015)在《寒冷地区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与防寒设计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分析寒冷地区建筑的外部形态,对在寒冷地区气候影响下的建筑外围设计、寒冷地区建筑的空间设计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寒冷地区建筑的外部形态的寒冷地区建筑的外部形态设计与防寒设计相统一的环境适应性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5年22期)

祝蕾[9](2015)在《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建筑材料应用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进步及发展,对于工程开发商、用户来讲,建筑设计问题逐渐成为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建筑外部设计形态与使用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工程外在美观及工程质量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对建筑社会经济价值也带来了很大的作用。从建筑行业来分析,建筑外部设计不单单来自于设计者的灵感,同时建筑材料的挑选与运用对其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目前,在建筑外部设计中可使用的材料类别逐渐增多,可是整体来看,集中在木材、玻璃、金属等几种材料当中,它们所具有的使用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针对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建筑材料应用的适用性进行探究,望能够对同行业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蓝宁[10](2015)在《轨道站建筑外部形态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入网络化时代,在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轨道交通地面建筑物成为城市元素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城市景观的标志物,作为现代都市形象的物质标识,要求轨道建筑物既要满足基本轨道交通功能,又能与周围建筑、环境、城市相融。然而国内关于轨道站建筑外部形态的研究几乎空白,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以及完善的设计导则,以致于大部分设计注重功能,但较少关注与自然、与城市的协调融入,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轨道站形态,不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风貌。因此确保轨道站交通功能的前提下,营造经济、实用、美观的轨道站,同时协调自然环境、城市环境,是轨道建设过程中值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在轨道线路及建筑设计之初,若能仔细分析研究线路所经过区域的城市特色,能充分研究轨道站周边城市环境与车站间的相互影响,加强与规划管理部门的沟通协商,从轨道站自身及城市角度对轨道建筑的外部形态进行考量,全面呈现轨道建筑自身效果以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达到最佳整体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轨道站外部形态的基础研究,并对重庆市的轨道站展开调研,得到重庆市轨道站外部形态的特征,总结其优缺点,针对不足结合国内外众多实例得出轨道站外部形态的设计策略及手法,最后结合重庆市轨道规划建设实际项目进行探析,希望为今后轨道站外部形态设计提供一些思路。本文共七个章节,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第一章,阐明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对相关概念做出解释,通过轨道站的现状研究确定论文的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范围与内容,并提出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二部分解决认知问题,包含文章的第二章和第叁章。主要是针对轨道站建筑形态的基础研究,包括其发展演变、功能组成、形体基本尺寸、分类以及与其他轨道交通建筑的差异性。接着通过对重庆地区轨道建筑现状的调查研究,从形体、色彩、材质、体量及线路几方面总结归纳出轨道建筑现阶段的形态特征,包括功能特征、与路面的结合方式、接地形式、形体组合方式以及各组成部分特征,最后总结轨道站外部形态的线路设计思路。第叁部分解决方法问题,文章的第四章,通过前文调研总结轨道站外部形态表现出来的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得出设计原则。第四部分解决策略问题,文章的第五章,是对轨道站外部形态设计策略以及手法的研究,在前文研究调研的基础上,体量重庆地区轨道站外部形态设计的优点,针对其不足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提出方法。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体现现代轨道交通建筑的特点;二是回应自然环境特征,本文所提出的策略主要针对重庆地区的自然环境;叁是形态简洁通透,主要针对路中高架站,分别从形体、色彩、材质几方面探讨;四是协调周围建筑环境,尤其是路侧站、桥建分离式车站以及位于历史风貌区的车站;特别是位于历史风貌器的站还应该尊重历史文脉;最后是整条线路车站形态的设计。第五部分进行实例研究,文章的第六章。通过设计实践对前文总结的轨道站建筑外部形态设计策略与手法进行实际应用。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文章的第七章。概括总结文章的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并对本研究未来的发展寄予展望。(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6-01)

建筑外部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客厅"和"门脸",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和形象。城市核心区域周边的建筑外部形态所组成的空间又是该核心区域的重要构成要素。文章选取中国上海和美国纽约这两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区域人民广场和中央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两者的发展历程、核心区域的空间形态以及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比较,概括出两种不同城市核心区域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以期对大城市的同类建设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外部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席田鹿.参数化对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与外部环境关系研究——以深山藏古寺为例[J].艺术工作.2019

[2].周诗耀,张健.上海与纽约城市核心区域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比较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9

[3].王军祥.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建筑材料应用的适应性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

[4].刘佳男.标志性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之主题含义法[J].门窗.2016

[5].孙守东,刘正印.从折衷主义到新现代主义——浅谈我国口岸建筑外部形态演变[J].门窗.2016

[6].刘海婧.场所精神营造—高层司法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形态设计探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6

[7].叶飞.基于彝族文化的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作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8].张一然.寒冷地区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与防寒设计的适应性研究[J].城市地理.2015

[9].祝蕾.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建筑材料应用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5

[10].蓝宁.轨道站建筑外部形态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5

标签:;  ;  ;  ;  

建筑外部形态论文-席田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